浅谈谢赫“六法”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南朝的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

南朝的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南北朝谢赫的《画品》中提出的“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1、气韵生动这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是一千多年来我国绘画创作与绘画批评的重要准则。
优秀的绘画作品,必须塑造出动人的形象,有巧妙的结构、用笔、用墨和赋彩。
一幅画具备这一切,会给人以总的印象,也就是内在意境、形象塑造以及构图、色彩等方面,给人以又完整又具体的感受。
谢赫提出来的“气韵生动”正是这种感受。
感受的深度,决定于作品对于生活美的揭示深度及形创造的完美性。
“气韵生动”是形与神在画面上的统一,这个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2、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是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是运用线描表现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像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
”3、应物象形应物象形是关于形象塑造的问题。
所谓“应物”不仅是追求对象外表的形似,更重要的是认识对象的特质与内在精神。
描写时,如果只是“象形”而不应物,是不对的。
唐代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立意便是中发心源。
”故“应物”不是单纯照着对象画,而是在形似的基础上表现好对象的精神实质。
4、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是关于设色的问题。
“类”即“万物之类”,这里所指的类,是绘画对象所呈现出来的特性、状貌以及颜色的类别。
对于色彩的表现,中国画是很别致的,讲究物体的固有色,然后随物像之类,在形象特征上概括性的加以色彩表现。
5、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是绘画的布局章法问题,即绘画的构图和构成。
所谓绘画中的位置,应该有所“经营”。
“经营”二字含义甚深,要根据对象的结构和格局,苦心加以组织和布置。
因此在画龙点睛表现上经营位置十分重要,谢赫提出此法,正是总结了中国绘画在构图上的表现特点。
正因为画的位置是“经营”出来的,是随画家精心组织和布置的,所以中国的山水画才能不收焦点透视的局限,机智、巧妙地运用散点透视,一幅画不论是深远、高远或平远,都可以随画家经营布置。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 , 我国的人物画创作已趋成熟。
在绘画创作空前繁荣的同时 , 南齐著名人物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总结了前代的绘画理论 , 完成了画评《古画品录》。
这一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国绘画理论完整的体系框架 , 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六法论”,更是对绘画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 成为评论绘画、鉴赏绘画的重要标准和理论依据。
宋代美术理论家郭若虚评论说 : “六法精论, 万古不移”。
这一理论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中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因此它的提出对后世的绘画教育、绘画创作、绘画品评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从“六法论”出发来粗浅的探讨其对绘画教育的影响。
一、何谓“六法论”谢赫“六法论”的原文是 : “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 , 二骨法用笔是也 , 三应物象形是也 , 四随类赋彩是也 ,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断句标点的注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述。
另有其他绘画理论家在古文传抄中将“六法论”断句标注为 : “六法者何一、气韵 ,生动是也二、骨法 , 用笔是也三、应物 , 象形是也四、随类 , 赋彩是也五、经营 , 位置是也六、传移 , 模写是也。
”虽然断句不同 , 使原文的释意略有不同 , 但所包含的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
( 一) “气韵生动”或“气韵, 生动是也” , 是“六法论”中最为重要的一法。
“气韵”, 原是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用词,一般包含有气和韵两层含意, 例如“风气韵度”等, 是指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韵致气度。
这种美感和使人敬慕的气质 , 是无法具体触及的, 只能用心去感受。
气和韵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有韵必有气、有气就会有韵。
因此谢赫在“六法论”中将气、韵合二为一, 用以衡量品鉴绘画中的人物形象。
而后代的美术理论家根据自身对“气韵生动”的理解, 将所品鉴的对象逐渐扩大至人物画之外的各种绘画题材, 进而扩大到品评绘画技法及笔墨效果等。
浅谈谢赫“六法”对学习书画的影响及意义

法, 可分为焦 墨、 浓墨 、 淡墨 、 干 墨、 湿 墨等 。 焦 墨 作 书 有 霸悍
论 绘画有着重大 的意义 , 同时对于 我们 学 习书画也是不可或 缺 的理论指导。 它不仅是 学 习书画 的先后步骤 , 同时也是学 习每 个 阶段 自我 审评 的标 准。随着社会 的发展 , 笔者希望对
美 术时 空
ART EDUCATI oN R ES E ARCH
临 帖达 到任 取 一字 皆能“ 如 灯取 影 , 不 失毫发 ” , 即使成 名 后, 也是 一 日临帖, 一 日创作。 由此可见临摹 的重要性。 第二 , “ 经 营位 置” 是说绘 画 的构 图, 其对 于 中国书法 同 样 相通。我们在学 习绘 画时首先是临摹 即“ 模 写” , “ 模写” 就 要 注意作 品的构 图和构 思, 即怎样安排 物象的位置来做整体 的布 局。作 品的构 图是每 一位 书画家精心安排 的, 通过长 期 的学 习、 实践 与创作 而最终形 成 了 自己所独有 的构 图法则。 如, 宋代 山水 画家马远作 画 以构 图简括著 称 , 世有“ 马 一角”
第六 , “ 气韵 生动” 是指作 品和作 品 中所刻 画的形象具有
一
种 生动的气度 、 韵致 , 显得 富有生命力。 “ 气韵 生动” 现 已成
为 书画艺术 的生命线和 主要特 征, 这也是 我们 学习绘画所盼
望 达到 的最 高艺术水 准。具体 到书 画作 品中, 如徐 渭《 墨葡
萄 图》 , 画家 以最大 的激情 、 狂放 的笔 墨, 构成 墨气磅礴 、 气势
是书 画构 图的一种表现 , 我们 只有 对所 临作 品 的构 图、 章法 有 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 才 能在 临摹 学 习时事半功倍 。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谢赫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绘画评论家。
他的《古画品录》也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本绘画艺术的理论研究著作。
谢赫将绘画分为六品:“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从谢赫对画家的品评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六法”的深刻见解。
在绘画作品中,以气韵生动为目的,以骨法的用笔为基础,以其他四法作为辅助,互为条件,互为影响,共为一体。
“六法”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到刻画对象的形态、构造和色彩,以及构图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概括。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最高的、全面的艺术要求,但它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它的艺术内涵是随着传统时代的推进和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充实的,具有深厚的艺术审美意义。
所以,我们在学习“六法”时,要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它的内涵及其作用,这是为了便于我们更充分地去认识和理解古人品评画作的标准及其着眼点,从而能够在欣赏古代传统艺术家绘画的作品时得到启示。
“气韵生动”是“六法”第一法,它得到了广大的美术理论家的认可和推崇。
但实际上,它主要指的是画家笔下画面效果的体现和对绘画作品进行审美评判的一种标准,是完全建立在技巧之上的。
董其昌在研究“六法”时曾提出:“画家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一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在當代社会,“气韵生动”依然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当代画家建立更高的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思想,提高自身的审美高度,进而能够有更高的创作追求。
在范曾作品《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中,雄鸡卓立不群,英姿飒飒,尾羽一笔而概,笔断而意全。
以巨石为背景,左右穿插,亦有竹枝掩映,不染纤尘。
在范曾的布局中,君子刚毅坚卓的形象跃然纸面。
绘画的技术可学,但是要成为艺术家所需的气质,一部分是要依靠天生的性格,另一部分则主要是靠自己后天的修养和磨练。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六法论”是他的美学理论,是后世工笔绘画中的重要参考。
现代工笔绘画中,谢阿九的“六法论”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图法谢阿九在“六法论”中主张要“不出其规矩,不欺其形势”,即在构图中要遵循规律,不违背自然的形势。
现代工笔绘画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谢阿九的构图观念,通过巧妙运用对称、重心、平衡等原理,使构图具有和谐、美感和适宜性,达到画面的平衡和完美。
二、造型法谢阿九提出的“造型法”,即在绘画中要注重物象基础、形式规格和笔法语言的协调。
现代工笔画家在创作中,通过反复描摹、优选造型、细致表现、精心揣摩,让画中的人物、物品、景象等形象更加逼真、立体、具有感染力。
同时,要注重笔法的语言特征,将线条与色彩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加生动、自然的造型形式。
三、色彩法谢阿九提出的“色彩法”,主张颜色“浑然天成,中不杂外”,即在色彩运用上要“自然”,不要过多地作弄和变化颜色,而是在自然的颜色之中,通过微妙的渐变和色调的处理,表现出画面的层次和韵律感。
现代工笔画家在运用色彩上,也注重色调、阴影、自然渲染等手法,让色彩更加完美地表现出画面的意境和氛围。
四、气韵法谢阿九在“六法论”中提出的“气韵法”,主张要在画面中直抵肺腑的去表达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使画面具有感染力、协调性和统一性。
现代工笔画家在创作中,也注重在画面中表达作品的主题,通过构思、绘制、修饰等多方面手法,使画面具有生动、活泼、清晰、整体的气氛和韵律感。
五、意境法谢阿九提出的“意境法”,是指画家要以良好的品质和情感来塑造画面的意境,使作品具备感染力和深意。
现代工笔画家在表现意境方面,通过意象、色彩、形式和笔法等手法的处理,创造出有深度、层次、感染力和韵律感的艺术效果。
六、技法法谢阿九提出的“技法法”主张技法要精湛、工整、细腻,不偏离自然。
现代工笔绘画家在技法上,追求精雕细琢、刻苦至精的精神,注重各种细节和细节表现,以使作品具备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浅析谢赫“六法论”与创作欣赏的内在联系

浅析谢赫“六法论”与创作欣赏的内在联系摘要: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千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论“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是中国绘画的创作与欣赏的标准,传承千年,直至今日对于绘画的创作欣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画六法论意境创作欣赏在学习了中国画论之后,我对创作论、功能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清楚的知道了欣赏中国画不仅仅只是在看画的表面,其中的内容十分深奥。
中国的艺术史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历史,过程是非常复杂。
对于中国画来说,有内在美、有情怀、有境界、有技巧、有笔墨的画都是好画。
在运用笔墨技巧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经营,有自己的体悟感受,有自己的创造。
国画是由线条构成,墨为主,色为辅,不同的手法和不同的线条,疏密粗细来表示画面的主题,是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维来形容中国画的诗句,也是国画真实写照。
中国画是一个独特的画种,自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延续至今。
谢赫在魏晋南北朝十七提出了六法论,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分裂,儒学思想受到质疑,所以其实六法论的提出也是符合当时时代需求的。
在《画品》中他提出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
"宋代的郭若虚讲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从南朝到今日还一直被作为中国画的品评基本标准。
谢赫的六法论在包含了绘画种种方面的同时,其内在逻辑性也是经得起考验的。
在远处看气韵、意境,其中气韵生动在六法中排名第一,气韵是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和生命的认知,也是古代哲学在绘画中的体现。
黄庭坚说过:“凡书画当观韵,但是气韵生动也不局限于书画的审美探讨,包括文学诗词、音乐等等都视该原则为首要原则,这是艺术圈里面的金科玉律。
”认为气韵生动虽然定义很模糊,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的宽广,所以对于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作品中有一种生动的气息,是自然的生发和蓬勃的生命力的表现。
浅谈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

浅谈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摘要】谢赫六法是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气韵生动”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法则,强调了作品在表现形态的更需注重描绘出作品的气息和生命力。
气韵生动并非简单的形式表现,而是要求画家能够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生动、活泼、有灵性的特质。
实践中,画家需要注重对形态的把握,同时更应该注重内在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
气韵生动不仅能够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和生动性,还能够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绘画实践中,要求画家在创作中不断追求气韵生动的境界,从而使作品更富有个性和魅力。
“气韵生动”不仅是绘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法,更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现和传达。
【关键词】谢赫六法、气韵生动、概念、内涵、作用、实践、要求、总结1. 引言1.1 引言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谢灵运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的方法论,其中“气韵生动”作为其中一法,是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气韵生动的概念不仅在文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在其他艺术领域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气韵生动所倡导的作品必须具备生动活泼的气质,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
在文学创作中,气韵生动的内涵体现在作品中的形象生动、语言生动、情感生动等方面。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创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让读者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气韵生动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作品如果缺乏气韵生动,往往会显得平淡乏味,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气韵生动作为谢赫六法之一,在文学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创作者们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使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2. 正文2.1 谢赫六法的概念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谢灵运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气韵生动”、“神韵飘逸”、“意境深远”、“词藻华丽”、“文章气祥”、“文采飞扬”六项原则。
“气韵生动”是谢赫六法中的首要原则,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摘要】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现代工笔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从谢赫“六法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线条、色彩、明暗对比以及形体结构在工笔画中的运用。
线条的应用能够体现出绘画者的功力和表现力,色彩的运用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和氛围,明暗对比的表现则能够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形体结构的塑造是工笔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让人物或物体更具有立体感和生动性。
谢赫“六法论”为现代工笔绘画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技巧,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创作灵感。
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的理解和运用,现代工笔画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关键词】谢赫“六法论”,现代工笔绘画,基本概念,线条,色彩,明暗对比,形体结构,思维,技巧1. 引言1.1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艺术家们通过运用谢赫“六法论”中的各种要素,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线条的运用可以帮助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刻画出细致而精准的轮廓和形态,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色彩的运用则可以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明暗对比的表现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形体结构的塑造则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力量感和动态感。
谢赫“六法论”为现代工笔绘画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技巧,帮助艺术家们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进一步推动了工笔绘画的发展和创新。
2. 正文2.1 谢赫“六法论”的基本概念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被广泛运用在现代工笔绘画中。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了“法度、意象、技法、神韵、继新、历宏”六个方面。
“法度”指的是绘画的规矩和基本原则,需要遵循传统绘画的规范和要求。
而“意象”则是指绘画作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需要有深刻的内在意义。
在“技法”的部分,谢赫强调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包括线条、色彩、明暗等方面的运用。
而“神韵”则是表现绘画作品的生动感和灵气,需要富有审美感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绘画在长期发展中,演变出多种多 画、山水画的造型变化发展都与人们的生活 己的审美素养和绘画技巧进行源于物象又
样的形式,并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 场景有关,传达着日常的审美意识与思想。 高于物象的艺术创造,在画面中反映对象,
展,从一开始记述生活现象,到表现创作者 谢赫指出的“应物象形”不只是指准确描绘 以此传达一定的思想。
切都以笔墨为基础,画家在绘画中变化多端 准确、合适地表现在画面中,“经营位置”就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
室.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地运线、布点、施墨、铺水,运用笔墨表达自 体现了画家对画面的控制力。顾恺之也有
[2]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艺术三百题.上海古
己的灵感与感受、塑造形体。笔墨既可表现 “置陈布势”之说,书法中的“章法”与“布局”
勾勒出了中国画的初步形态。之后的人物 客观规律与主观创造之间经营作品,利用自
35
三、“应物象形”——中国画独具 置”称为画之“总要”,由此也可以看出“经营
的造型观
位置”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对画面的经营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从新石器时期的岩画与彩陶艺术,到在 也是对作品的管理,是在艺术创作中对作品 崖壁上运用矿物质颜料进行的绘画,为我们 的高度负责。画家根据自己的审美在把握
编辑 杨 婷
一、“气韵生动”——生动展现对 面貌。
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因此,“传移模写”是
象的精神面貌
四、“随类赋彩”——不同对象的 学习绘画的必经之路。谢赫将“传移模写”
关于气韵,谢赫虽然没有具体解释其含 设色运用
列在六法中,也是强调在学古中摸索创新的
义,但是他在对一些画家的品评中提到了相
中国人具有独特的观察方式与审美方 重要性。
籍出版社,1989.
画面的结构,又可传达对象的内在精神,在 也与之相通。郭熙曾提出“高远、深远、平
[3]张燕清.由顾恺之《洛神赋图》看魏晋绘画
漫长的发展中积淀了属于中国画的独特形 远”,这是“经营位置”过程中透视法的体
的自觉性.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式美感。
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把“经营位
“迁想妙得”等也与“气韵生动”相契合。中 则,也是画家观察物象并加工、表现物象的 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谢赫在重视
国画以中国哲学思想为发展基点,重精神、 原则。中国画在色彩表现中根据的是日常 现实与对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将一些零
重伦理在画面中有充分的体现,韵味也时时 生活中色彩的通常性,不像西方绘画中受光 碎、散乱的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这些准则
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品评绘画内在精神的尺 弦的精神。画家通过物象写精神,“以形写 法。中国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与中国
度和准绳,对日后的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 神”“形神兼备”在画面中都得以体现。“应物 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强烈的传承性与规律性,
响。
象形”以强烈的形式之外的形式构成绘画的 后人在绘画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是建立在总
关表述,如“神韵”“壮气”“韵雅”等,这些都 式,重视物与物之间的区别,注重对象的固
结语
是评论画家的思想、性格、才能、气质等总体 有色,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只对物象进
谢赫“六法”是人物画品评的标准,也是
表现在外部的东西。顾恺之的“传神写照” 行客观描述。“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赋色的原 绘画创作的准则,它是在总结前人的绘画经
美术时空
ART EDUCATION RESEARCH
浅谈谢赫“六法”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任瑞婧
摘 要:中国绘画创作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中国文化史中,审美的自觉和艺 术的自觉大体上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此后,绘画承担着教化作用,并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在绘画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与之对 应的绘画理论。谢赫、宗炳、顾恺之、王微等绘画理论家对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理解十分独到,特别是谢赫提出了“六法”,这些准则对后世 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骨法用笔”——笔墨中所表 本是人物画的用色标准,而后逐渐影响了其 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和文化内
现的结构
他画科的设色观念,具有主观意象化特征, 涵。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应该在运用继承
中国画历来注重笔墨,线条和笔法成为 形与色简单明确而统一,色彩运用基本上保 传统古法的同时,创造出新的东西,创作出
被提及,而气韵就是整幅画的灵魂。如果创 线、环境影响的物体会呈现光源色和环境色 提出了传统绘画的表现特点,高度概括了绘
作者只注重技巧而没有生动展现对象的精 的变化。中国画画家使用协调统一的固有 画中的大部分题材,具有普遍适用性。它的
神面貌,则很难让观者产生共鸣。
色,带有单纯性的审美趣味。“随类赋彩”原 影响延续到当代绘画领域,作为经典论断,
表现艺术造型的主要形式。如,在工笔画 持了类型化的审美趣味。
符合时代审美的新作品,使得中国画在保持
中,线条可谓整幅画的生命,严谨的线条使 五、“经营位置”——画面中的构 独特美的同时更加出彩。
物象轮廓工整绚丽;而在写意画中,纯粹的 思构图
墨色变化又使画面随意、大气、洒脱。这一
参考文献:
画家在运笔作画时需考虑将对象更加
的内心情感。绘画作品的发展促进了绘 Nhomakorabea 对象的形象,而是代表了中国画独特的造型
六、“传移模写”——临摹总结中
理论的发展。南齐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其著 观。在中国画中,作者在提炼对象准确形象
发展
作《古画品录》中科学、系统地总结了“六 的基础上加入对对象的理解和态度,画作通
中国画画家的成长要依靠老师的传授,
法”,他将“六法”与当时的绘画发展相结合, 常展现了和谐美丽的景象,又隐藏着动人心 更要依靠临摹古人的作品来学习绘画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