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亚细亚生产方式 当作是人类社会的原生形 态 , 当作 是人类社
会历史发展的起点 。这是 马克思 基于 当时的理 论成果 所做 出的推理论证 , 它根本 无法全面且深 刻地揭示 出人 类社会原
生 形 态 各 个 方 面 的特 点 。
济结构上 , 基本不存在土地私有制 。“ 在亚 细亚 的( 至少是 占
2 . 对东方社会 发展 道路 的初步探 索。这一时 期 的马克
思还 尚未彻底摆脱长期流行 的“ 欧洲 中心论 ” 的影 响 , 他从生
I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3— 0 7 [ 作者简介] 陈蓉蓉 ( 1 9 8 9一) , 女, 安徽大学 马克思 主义研究院 2 0 1 2级硕 士研究生。
二、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 东方社会 理论不仅 是马克思 扬弃 资产 阶级关 于东方学 说的科 学结论 , 而且是他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 形态演进 的结 果, 其发展经历 了一个 不断发展 、 丰富 、 完善 的过程 。马克思 对东方社会问题 的研究 大体上 经历了两个历史 阶段 :
2 0 1 3 年第 7 期
(第 1 5 卷第 7期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Co l l e g e
N o . 7, 2 01 3
( V o 1 . 1 5 . N o . 7)
[ 关键词 】
马克思 ; 东方社会理论 ; 基本思 想; 价值 意蕴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 - 4 0 5 3 ( 2 0 1 3 ) 0 7 —0 0 5 O _ _ 0 3 属物 , 或者是实体的天然组成部分” J , 真正握有土地和财产 所有权 的则是凌驾 于公社 和个人之上的 国家。
浅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既肯定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又为中国和俄国等东方国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东方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为例,试图从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及其与东方发展理论的相互作用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东方社会卡夫丁峡谷改革开放马克思的一生都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命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而他在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时,并不是把他关于西方社会发展的模式简单套用到东方社会发展之上,而是深入到东方社会内部,通过对东方社会独特的内部结构进行详尽分析来探索其发展道路的。
本文主要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为例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由来马恩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历来都存在争议。
如有学者在论及“跨越卡夫丁峡谷”即跨越论的思想时写道:“支持马克思这个‘设想’的政治理论框架,是他们一贯持有的世界革命论,而不是什么东方社会理论”1。
无疑是说,由于马恩认为只有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背景下俄国才能走上“跨越”的道路,所以关于俄国以“农村公社”为出发点走向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世界革命理论中的内容,不能认为他们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为此针对有些学者认为马恩没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主要通过以下两点理由来加以反驳,以此论证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存在。
理由一:马恩关于俄国走新式道路思想或者说是“跨越论”的设想,同他们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有联系,甚至可以说它收到世界革命理论框架的支持,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它是一个理论。
因为任何理论都需要其它理论予以支持。
如我们说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总体系支持着无产阶级专政或革命的理论,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或革命不是一个理论。
由此看来,否认马恩提出东方社会理论的观点有失偏颇。
理由二:恩格斯在1875《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论及俄国的农村公社正趋于解体时指出:“但是也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态转变为高级形式,只要它能够保留到条件已经成熟到可以这样做的时候,只要它显示相互能够在农民不再分开而是集体耕作的方式下向前发展。
浅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 思 的东 方社 会理 论 与 世 界 文 明 的发 展 密
切相关 , 建 立在 前 人 思 想 积 累 的基 础 上 , 有 深 并 具
刻的理论渊源 。第一个来源是 1 世纪西方旅行家 7 的一 些行 记 、 记 。 马克思 把 视野 投 向东方 社 会 时 游 首先接触的便是 l 7世纪西方旅行家的行记 、 游记 , 通过研读这些行记 、 游记 , 马克思 逐渐认识 了东方 社会。第二个来源是法国启 蒙学者的东方政治观 和英国经济学家 的东方社会观。马克思在借鉴启 蒙学者理论的基础上使用 “ 东方专制主义 ” 来表述 东方社会 的政治结构 , 同时吸收亚 当 ・ 斯密、 穆勒 父子 、 理查 ・ 琼斯等人 的思想成果 , 针对经济结构 提 出“ 细 亚 生 产 方 式 ” 亚 的概 念 , 志 东 方 社 会 理 标 论的初步形成 。第三个来源是 l 世纪德 国古典哲 9 学家 的世 界 观 。黑 格 尔 的 世 界 历 史 观 对 马 克 思 的 影响很大, 马克思对其进行批判吸收形成了自己的 世界历史理论 , 东方社会国家在世界逐渐一体化的
社、 专制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形态。东方社会国家 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 土地 ) 所有权属于 国家 ( 也有 说属于君王 , 王在这里代表 着 国家 ) 农 民只有 君 , 使用权 , 大家 以宗法血缘关系形成农 村公社 , 与这
种 结构 相适应 的专 制 制 度 也 就 产 生 了。这 三 者 之 间, 土地 国有 是根 本 , 村 公社 是 核心 , 农 专制 制 度是
利安人村社》 。马克思在研读 的过程 中做 了相 关 笔记, 即马克思的古代社会史笔记 , 从而对东方社
会有 了更 为 深刻 的认 识 。
东方社会理论

关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它的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社会化的生产使产业工人占全国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
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物质条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法、美、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将视线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思想,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如何展开?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探索及其当代价值[摘要]恩格斯晚年分析和研究了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这些新认识和新理论,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理论恩格斯晚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研究了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这些新思想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马克思逝世后的十余年间,恩格斯不仅独自承担起了科学研究、理论创作和帮助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重任,而且面对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新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境界。
(一)在政治领域的探索和认识1、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强调经济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可逾越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无可能走向社会主义,以什么方式走向社会主义?还在马克思在世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进行了探索,由于马克思逝世过早,以及当时条件的限制,使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马克思逝世以后,以赫尔岑、特卡乔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民粹派空想社会主义观点在俄国蔓延开来,他们认为俄国应该从农村公社直接走向社会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回答民粹派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他晚年以极大的精力,写出了《(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等文章,力求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
首先,恩格斯认为,俄国公社及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实现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密切相联。
他明确指出:“对俄国的公社的这样一种可能的改造的首创因素只能来自西方的工业无产阶级,而不是来自公社本身。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启示

( 曲阜 师范大 学 , 山东 日照 2 62 ) 786
摘要: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晚年重要的理论成果, 它是探讨 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 思考 东方 社会如何跨越资本主义的“ 卡夫丁峡谷” 而用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产物。其 中蕴含 着宝贵的 现代化思想 , 对于当前我 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价值。 关键词 : 马克思 东方社会理论 ; 现代化 ; 启示 中图分类号 : 8 A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4— 1 0 2 1 ) 6— 0 3一 4 10 3 6 (0 1 0 0 4 o
道路 的理论 产物 。 - ”】
程紧密相联 ; 2 东方 落后 民族 国家 的“ () 历史 环境 资产阶级开辟 的世界市场 , 打破 了以往各 国的孤立 ( 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 ) 能够为其现代化建 状态 , ” 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生产和消费纳入其 中, 历 设提供 “ 现成物质条件 ” ( ) “ ;3 应 吸收资本主义制度 史发生 了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 世界 由此成为一个统 所取得的一切 肯定成 果 ” 实 现现代 化发 展 ; 4 来 () 的整体 , 这是世界 历史发展 的客观规律。正是在
一
收稿 日期 :0 1— 8—1 21 0 1
作者简 介 : 郑曙村 , 山 东安丘人 , 1 . 男,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 共管理 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 究方 向: 学社会 主义理论 ; 科 2乔 田田 , , . 女 山东诸城人 , 曲阜师 范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 学院研 究生 , 研究方 向: 主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仍 具有 非 常重要 的指 导 意义 和启 示价 值 。笔 者 就从 形式走 向世界历史、 现现代 社会转型 的理论。其 以下几 个方 面作 简要 的分 析 : 实 后 , 宁、 列 毛泽 东 、 小 平 等 各 国 的马 克 思 主义 者 又 邓 东方社 会“ 是脱 离现 代世界 孤 立 生存 的 ” 不 , 在 实践 的基础 上对其 进 行 了丰 富 和发 展 。其 核心 内 它 必须 融入 到 “ 界历 史 ” 世 进程 当 中去探 索现 代 化发 涵 是 : 方落 后 国家 在 一定 的 历史 条 件 下 能 够 跨 越 东 展 之路 资本 主义 制度 的“ 夫 丁 峡 谷 ” 并 通 过 吸收 和 利 用 卡 , 马 克思 在考察 和 预测 东方 社 会 的历 史 命 运 的 时 资本 主义 的一切 肯 定 成 果 , 以社 会 主 义 的 方 式 实 现 候 , 以“ 是 历史 向世 界历 史 的转变 ” 为宏 观 背 景 的 , 是 其现 代化 发展 。 它 的实 质 是 “ 讨 东 方 社 会 的历 史 探 发展规律 , 思考东方社会非资本 主义 发展的现代 化 在世 界历 史进 程 中去探 索东 方 落 后 民族 国家 的特 殊
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及当代价值

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及当代价值作者:张焕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8期[摘要]恩格斯晚年目睹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发展为主要观点,对社会形态与社会主义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基于科学实践作出进一步探索,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的探索对我们正确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以及研究旧世纪纷繁复杂的现象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我们从曲折中看社会本质、从困难中看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晚年;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064- 02doi:10. 3969/j.issn.1671-5918.2015.08-030[本刊网址]http://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他们以对其所处时代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实际材料的具体研究为基础,论述了后资本主义未来新社会的基本要素和一般特征。
然而,终其一生,他们也没有绘制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最终蓝图,没有制定出建设未来社会的完整方案。
恩格斯晚年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地分析和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经验,在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中,坚持了被实践证明的正确观点,放弃了个别过时和错误的看法,作出了一些新的判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用新的知识和结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有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最初为其创立的新学说和他们投身于其中的无产阶级运动选择了“共产主义”的名称,而不是用“社会主义”这个词来命名的。
在巴黎公社以后,欧美各国“到处都在形成根本上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党。
”这个大背景下,为了与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相对立,从1873年起,他们有时也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术语来表示自己的理论。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发表时间:2021-01-05T07:27:06.465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4期作者:胡觉文[导读] 马克思在探索东方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等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也对东方社会理论做出了一个新的思考。
本文主要对东方社会理论作一个更加深入的分析,同时也探索其中存在的价值意蕴。
胡觉文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南岸 400074摘要:马克思在探索东方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等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也对东方社会理论做出了一个新的思考。
本文主要对东方社会理论作一个更加深入的分析,同时也探索其中存在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价值意蕴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提出背景最开始马克思关注的是西方社会理论,在当时,他发现资本主义的肮脏性和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希望通过对这个制度的解剖,来探寻出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他认为可以通过在西方的几个国家内部同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并且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但正是由于在1848年发生的欧洲革命破产,彼时资本主义社会变得相对的稳定,马克思在这个时候又发现,遥远的东方国度正在面临着一个水深火热的状况,那里革命的步伐也在渐渐的提速。
于是他的关注重心也不再仅仅停留在西方社会,而将批判并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转向了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东半球、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都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东方。
因此,东方社会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对西方社会的一种延续,是他作出的一部分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考量。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是以俄国、中国、印度这个三个国家为研究对象,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对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发展、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孙金华,岳邦杰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9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要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奴役,摆脱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和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要在西方无产阶级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示范和帮助下,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在资本主义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缩短走向社会主义的进程;要吸收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益的成果和经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价值
中图分类号:A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93-02
一、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不仅创立了完整系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且还探讨了东方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思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评论、他们探讨东方命运的书信、《资本论》三大手稿、《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相关阐述,以及恩格斯《流亡者文献》、《〈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等文章,构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东方社会由于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可以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是在研究所有制形态的演化中注意到了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问题。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将东方社会完全纳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轨道中。
从而确定了东方民族和国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即“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继续对东方社会进行深入的研究,撰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鸦片贸易史》、《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等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本殖民主义以及东方社会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深刻描述了东西方社会两大文明体系的冲撞,剖析了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殊性。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赞扬了东方社会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斥责了英国殖民主义侵略者的残暴行为,但他们对英国入侵给东方封建社会制度带来的冲击作用还是给予了肯定。
因为,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打破了东方落后民族的闭关自守和与世隔绝的状态,在客观上促进东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方面随着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到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短时间内爆发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另一方面,人类学、历史学的发展,特别是拉伯课、泰勒、梅恩、摩尔根等大量关于古代社会、原始社会和东方社会著作的问世,为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东方社会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
学、人类学的深入学习和对东方社会大量材料的研究,重新认识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原生形态,修正了东方社会从属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论,提出了东方社会完全可以走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
2.东方社会存在着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1881年2月16日,俄国的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请他说明:“对中国农村公社可能有的命运以及世界各国由于历
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理论的看法。
”[1]马克思对此十分重视,于是从1881
年2—3月,马克思几经易稿,最终把第四稿作为正式的复信寄出。
在初稿中,马克思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2]在二稿中,马克思指出,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公社占有制保存下来的国家,同时又恰好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就可能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以破坏。
”[2]在三稿中,马克思指出,“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
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2]在作为正式复信的第四稿中,马克思指出,“在《资本论》中所作出的分析,既不包括赞成俄国农村公
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不包括反对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从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所进行的专门研究中,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新生的支点。
”[2]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晚年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有关设想,“毫无疑问,公社,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劳动组合,都包含了某些萌芽,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起来,拯救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
”[3]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所作出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俄国的发展道路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的一切苦难,从而缩短发展的进程。
显然,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以俄国社会为典型,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个设想: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完全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要条件是吸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物质技术成果。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批判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中诞生的,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离不开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样也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文化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惜代价追求科学生产技术的领先,从而客观上促使现代教育得以诞生、全民义务教育得以实现。
而资产阶级在全社会建立起来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倡科学的理念,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这也是广大劳动人民最终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
所以,马克思指出,对自然认识的深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力量,自然科学通过工业的发展“进入人的生活并改造人的生活”,为“人的解放”准备了条件。
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落后的
社会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因此,东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可以而且应该继承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成就。
二、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
1.东方国家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求得自身的自由与解放,摆脱对西方国家的殖民依附,从
而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何摆脱对西方国家的殖民依附,求得
自身的自由与解放,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中的思考中重点阐明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民族压迫的根源,指出私有制和阶级剥削是造成民族压迫进而引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本原因。
消灭民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必须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剥削。
这二者是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无产阶级革命离不开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有力支持,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也就是对民族冲突和工业冲突的胜利,这些冲突在目前使各国相互敌视。
因此,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
”
2.在发展道路上,东方国家可以结合本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不失时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制度的跳跃式发展。
马克思多次在他的跨越理论中强调,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人类文明创造的漫长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不利层面,但是却不能跨越资本主义创造先进的生产力和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律制度等。
在这一点上,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跨越理论,不顾自己的国家的实际状况,不受任何限制的实施跨越,必将导致建立在先进生产关系上的落后生产力的畸形发展。
斯大林时期,苏联尽管在生产关系上已经过渡到了社会主义阶段,但是其过分注重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了建立极其纯粹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完全忽视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分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一切使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严重不符。
这严重违背了马克思设想的在跨越后要“想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的思路。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作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结论,而主要在于其拒绝将任何已有的理论凝固化和教条化,各国要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并从中探索出适合本国发展的具体道路的思想方法。
3.东方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应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益的和可以借鉴的发展成果,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认为,历史的发展是辩证的扬弃过程,社会主义要清除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但应该吸取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的文化成果。
社会主义要批判和清除的只是在过去那些体现剥削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反人民、反历史进步的旧思想和旧文化,绝不是对传统文化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
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否定者、替代者,又是资本主义的扬弃者、继承者。
他们在世界历史的交往和必然实现生产社会化的基础上指出,东方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应排斥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应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益的和可以借鉴的发展成果,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通过社会制度的有效改造以彻底抵制资本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本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69-45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