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V回顾(资源基础理论的系统梳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管理(HRM)是组织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职能,涵盖了雇用、培训、薪酬和绩效评估等方面,旨在优化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
本文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旨在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型和框架。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是“资源基于视角(RBV)”,该理论认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根据这一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应注重员工的能力开发和资源配置,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另一个理论模型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对组织的价值贡献。
据此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应关注培养和发展员工的技能、知识和经验,以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组织的绩效。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交换理论”、“行为理论”等多种理论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将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1. 招聘与选择招聘与选择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
在这一阶段,组织需要根据岗位需求制定招聘计划,并通过招聘渠道吸引合适的候选人。
同时,完善的选择程序和面试技巧也是确保组织雇用适合的人才的关键。
2. 培训与发展培训与发展是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员工的需求和组织目标设计培训计划,并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和工具。
此外,持续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也是激励员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 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是激励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管理应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并考虑员工的表现和贡献。
此外,激励制度不仅仅限于薪酬,还可以包括福利、奖励和晋升等方面。
4.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评估员工工作表现和提供反馈的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应确立明确的绩效标准,并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
同时,及时的反馈和奖励也是提高员工工作动力和满意度的关键。
5. 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旨在建立和谐稳定的员工关系,维护良好的工作氛围。
组织的资源基础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及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摘要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RBV)在许多方面影响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HRM)。
本文探讨了资源基础理论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方面的影响。
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战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是如何聚焦于几个特定问题,并提出了几个这种聚焦可能带来的影响。
1、引言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直面临着在组织中地位(重要性)调整的挑战。
很多时候企业可以很容易地调整用于培训、人员配备、薪酬和员工参与计划系统的支出,但是一旦组织面临财政困难,人力资源系统将遭受最早期裁员之苦。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这个细分领域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探索HR在支撑企业经营战略中扮演的角色,这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向企业证明其价值的一种途径。
Walk(1978)的关于建立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之间链接的呼吁划标志着SHRM领域的开始,但SHRM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Devanna、Fombrum 和Tichy(1984)的致力于更广泛地探寻经营战略和人力资源之间的联系一文的发表为标志。
从那时起,(随后几年的)SHRM的演变就一直遵循着战略管理领域的发展。
如Miles 和Snow(1978)认为组织型态后来被扩展到包含与之相关联的人力资源系统,Porter(1980)的一般性战略模型后来被SHRM研究者用于描述具体的人力资源战略—— (one would expect to observe under each of them)。
虽然SHRM领域并不是直接源于资源基础理论,但资源基础理论对其发展也有着显著的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RBV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战略文献上,避开了外部因素(如在行业中的地位),将研究方向转向将企业内部资源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
同时“将内部资源作为竞争优势源泉”观念的接纳,也表明了“人对企业成功有着战略性意义”这一人力资源主张的合理性。
因此,考虑到既有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概念上调整的需要,又有SHRM领域研究有从更广义的战略文献中借用概念和理论的偏好,将企业的RBV融合到SHRM文献中会使每个人都感觉的惊喜。
RBV回顾(资源基础理论的系统梳理)

(一)理论溯源:理论发展(2)
3.Barney, J.B. 1986. “Strategic Factor Markets: Expectations,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Science 32:1231-1241. 引入“战略性要素市场”:企业获取或培育其实施产品市场 战略所需资源的场所。“The ability to create imperfectly competitive product markets also depends on the cost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如果战略要素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在这些市场中对资源的获取 将会反映该资源用于实施产品市场战略时所能够创造的 绩效。如果战略性要素市场总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则不 可能获得经济租。 (对 Porter研究的质疑) 获取经济租之所需资源两种途径:(1) Fortune and luck; (2)More accurate expectations(unusual insights about the future value of the resources) 企业已控资源比其他类型的资源更可能成为经济租来源。
解释企业为何存在,并聚焦于企业获取经济租的能力。探究了企业的寻租和配 租特性。将寻租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随后出现的治理理论联系起来,致 力于发展一种企业的基于资源或基于知识的理论。将企业定义为一串生产 性资源束,且这些资源的价值将会依其应用情境变化而变化。他强调,这 些资源的可模仿性取决于它们被“隔绝机制”所保护的程度。甚至还提出 了一系列的隔绝机制并开始探讨那些能够增强不可模仿性的资源属性。
1.理论基础:特质能力理论(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实践应用,以期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多个维度出发,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构成要素及其形成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和测量方法,为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和持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为企业制定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其核心理论框架的探讨,涉及到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等。
这些理论框架试图从不同角度解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构成、发展及其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
核心竞争力来源的理论框架主要关注企业如何形成和维持其核心竞争力。
其中,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RBV)认为,企业拥有的独特、稀缺、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知识基础观(Knowledge-Based View, KBV)则强调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构建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ies Theory)则进一步指出,企业在面对环境变化时,通过整合、构建和重构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是形成和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核心竞争力构成的理论框架主要探讨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通常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企业文化等。
MBA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10个理论基础

MBA学位论文中最常用到的10个理论基础1.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Porter's Competitive Strategy Theory)代表人物: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主要观点: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强调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并定义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旨在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得竞争优势,适合大规模生产的企业。
差异化战略则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来区分自己,以便在市场中获得溢价。
集中战略则是通过专注于特定市场或细分市场来实现竞争优势。
理论贡献:波特的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框架来分析和制定竞争战略。
他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即“五力模型”)来解释市场竞争的本质,包括行业内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买家的议价能力。
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代表人物: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主要观点: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他认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个理论帮助理解员工的动机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设计激励措施和员工福利。
理论贡献:马斯洛的理论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特别是在员工激励和工作满足感方面。
它还影响了领导力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领域。
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Herzberg's Two-Factor Theory)代表人物: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主要观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被称为“激励—保健理论”。
该理论将工作中的因素分为两类:激励因素(如成就、承认、工作的性质)和保健因素(如工资、工作条件、人际关系)。
试论述以资源基础模型制定企业战略的逻辑原理

试论述以资源基础模型制定企业战略的逻辑原理引言在当今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如何制定有效的战略,是每个管理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资源基础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战略思维工具,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和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将对以资源基础模型制定企业战略的逻辑原理进行探讨。
资源基础模型的基本概念资源基础模型(Resource-Based View, RBV)是一种管理框架,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重要性。
根据该模型,企业的战略应该建立在独特、难以模仿、具有市场价值的资源基础上,通过资源的整合、创新和运用,实现持续竞争优势。
构建资源基础模型的关键元素具备市场价值的资源企业的资源必须具备市场价值,能够满足顾客需求,并在市场上创造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这些资源可能是物质性的,如专利、品牌、生产设备等;也可能是无形的,如技术专长、组织文化、品牌声誉等。
独特且难以模仿的资源企业的资源必须是独特且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的。
只有资源具备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
例如,苹果公司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就是其独特且难以模仿的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企业的资源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
资源的可持续性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更新来实现,例如,谷歌公司持续投入研发,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以保持竞争优势。
制定企业战略的逻辑原理识别核心竞争力通过资源基础模型,企业可以识别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即独特、难以模仿、具有市场价值的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并实现长期的盈利能力。
评估资源优势和劣势企业需要评估自身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以确定哪些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哪些资源需要进一步提升或改进。
通过资源的分析和比较,企业能够明确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方向。
开发资源整合策略资源基础模型强调资源的整合和协同作用。
企业需要制定资源整合策略,将不同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和利用。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以为例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以为例一、概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Model,FSSM)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处理财务流程,实现了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
在这种模式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成为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为例,研究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践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文将介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其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影响。
将详细阐述为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实践,包括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报告与分析等。
同时,还将探讨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如数据质量、信息安全、人员能力等。
本文将基于的研究,提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议,包括加强数据治理、提升系统集成度、培养专业人才等。
通过这些建议,旨在为其他企业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
在这种背景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财务共享服务将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财务活动集中到一个独立的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实现了规模效应和流程优化,显著提升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随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广泛应用,其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管理会计活动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处理,以提供更加准确、及时和有用的管理会计信息。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管理会计信息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这些数据资源,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日常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成为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竞争优势研究脉络梳理与整合研究框架构建基于资源与能力视角

竞争优势研究脉络梳理与整合研究框架构建基于资源与能力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梳理竞争优势研究的脉络,并基于资源与能力视角构建整合研究框架。
竞争优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因素,也是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竞争优势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演进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如何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和提升竞争优势。
本文将从资源与能力视角出发,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形成机制,探讨资源、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整合研究框架,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竞争优势研究的历程进行回顾,梳理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基于资源与能力视角,对竞争优势的来源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企业如何通过内部资源的配置和能力的提升来获取竞争优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整合相关理论,构建竞争优势研究的整合框架,明确资源、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揭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内在逻辑。
本文还将对未来竞争优势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企业战略管理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竞争优势分析框架,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识别和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也期望能够为学术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竞争优势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二、竞争优势理论回顾竞争优势理论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旨在解释为何某些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超越同行的经济绩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优势理论经历了从外生论到内生论的转变,逐渐从关注外部环境因素转向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研究。
早期竞争优势理论以外生论为主,强调市场结构、行业特性等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如Porter提出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竞争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行业中为何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绩效表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形成了内生论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理论基础:李嘉图学派经济学(2)
李嘉图经济租和不同层级肥力土地的经济效果
1.理论基础:李嘉图学派经济学(3)
对这种持久的绩效优势的威胁(租金耗散) a.市场需求向左下方移动; b.某些低成本的方式来提高其土地的肥力,从而
减少拥有较肥沃土地企业的绩效优势。
D1 MC
S p* p** D
AC
MC AC
1.理论基础:李嘉图学派经济学(1)
“原始的、不可扩增的和不可毁灭的源自自然的馈 赠”相关的经济结果(Ricardo, 1817) “original, unaugmentable, and indestructible gifts of Nature”; 经济租(economic rents ):某种生产要素的所有 者获得的超过诱使这种要素进入生产过程所需的 最小支付额的部分。(Hirshleifer,1980)
RBV:缘起、释义与启示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报告内容
理论溯源
基本架构 实证研究 研究展望
一、理论溯源
“为什么一些企业的绩效总是胜过其 他企业?”(持久卓越绩效从何而来) Why do some firms persistently outperform others?
(一)理论溯源:理论发展(3)
4.Barney, J.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99-120. 5.Dierickx, I. and K. Cool 1989. “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Management Science 35:1504-1511. 6.Conner, K. 1991. “An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based Logic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es: 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 He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21-154 (especially 132 to 150). 7.Peteraf, M.A. 1993. “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based View.”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179-192. 8.Teece, D. J, G. Pisano and A. Shuen. 1997.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 7, 509533.
For RBV:numerous resources used by firms are inelastic in supply and are possible sources of economic rents. 如拥有高技能和创造力的劳动力、能够在团队中有效工 作的经理人、具有机构领导者素质的高级经理人 。
1.理论基础:彭罗斯学派经济学(1)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Penrose,1959)
——探寻企业成长的过程及限制企业成长的因素 企业首先应被理解为一个联接和协调众多个人及团队活动 的管理平台( administrative framework);其次,企业应 是一组生产性资源束(a bundle of productive resources)。 经理们的任务是通过企业的管理平台来充分开发本企业拥 有的生产性资源束。根据彭罗斯的理论,企业的成长受 制于(1)生产性机会,这种生产性机会作为企业控制的 生产性资源束函数而存在;(2)企业用以协调使用这些 资源的管理平台。
1.理论基础:彭罗斯学派经济学(2)
Contributions to what became the RBV: 1.通过透视企业来分析企业成长的能力; 2.企业控制的生产性资源束在企业之间有显著差 异,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同行业的企业本质 上也是异质的; 3. 采用了一种生产性资源的广义定义。对供给 无弹性资源的扩展(土地——管理团队、高级 经理人队伍和创业才能等); 4. 关注企业异质性的额外资源。如创业才能 (more versatile,ingenious in fund raising,ambitious or better judgment)
1.理论基础:特质能力理论(2)
综合管理能力 (general management capability) “High Quality” general managers Persistent superior performance
Including Lee Iaccoca at Chrysler,Jack Welch at General Electric and Lou Gerstner at IBM (Labich and Ballen, 1988)
(一)理论溯源:理论发展(4)
Dierickx 和Cool(1989)扩展了Barney(1986a)的观 点,他们描述了是什么使企业已控资源能够产生经济租。 根据Rumelt(1984)关于隔绝机制的讨论,他们认为, 具有压缩时间非经济性、原因不明、累积资产之间相互 增强性或资产累计效率等特征的资源,并不受制于战略 要素市场竞争。 Barney(1986b)对为何一个组织的文化能够成为其持久 竞争优势来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资源的解释,他还将 上述这种逻辑(1988)应用于并购企业的分析,认为战 略相关性,本质上并不足以使投标企业从得到目标企业中 获取经济租。而且,为了获取经济租,战略相关性必须是 要么独特而私有的,要么独特而模仿成本高昂的。 Conner(1991)探究了资源观和其他传统微观经济理论 的关系。在Rumelt(1984)的基础上,她也开始探究某 些企业理论中基于资源的逻辑含义。
(3)彭罗斯学派经济学理论;
(Penrosian economics)
(4)反托拉斯经济学涵义。
( The anti-trust implications of economics )
1.理论基础:特质能力理论(1)
至少从1911年起,学者们一直试图回答“为什么 一些企业的绩效总是胜过其他企业?”的问题, 在经济学方法的解释获得支配地位之前(开始 于Porter,1979, 后续于1980,1981和1985), 关于回答这个问题的努力集中于企业的特质能 力。特质能力是指一个企业所具备的能力,这 些能力使得该企业比其他企业能够更加有效率 和有效能地实现战略目标。(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Hrebiniak and Snow,1982; Hitt and Ireland,1985,1986; Learned et al., 1969)。
解释企业为何存在,并聚焦于企业获取经济租的能力。探究了企业的寻租和配 租特性。将寻租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随后出现的治理理论联系起来,致 力于发展一种企业的基于资源或基于知识的理论。将企业定义为一串生产 性资源束,且这些资源的价值将会依其应用情境变化而变化。他强调,这 些资源的可模仿性取决于它们被“隔绝机制”所保护的程度。甚至还提出 了一系列的隔绝机制并开始探讨那些能够增强不可模仿性的资源属性。
1.理论基础:反托拉斯经济学涵义(1)
SCP范式(Bain,1956):一个企业的产业 结构决定了这个企业所能从事的活动范围 (即所谓行为),而且反过来,也会影响 处于那个产业中的企业绩效。 一个企业享有的任何持久的卓越绩效必须 体现与社会福利背道而驰的非竞争性企业 行为。Porter(1979,1980)将SCP理 论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追求持久卓越绩效 的企业应该选择进入非完全竞争产业。
2.Rumelt, R. 1984. “Toward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 In R. Lamb (ed.), 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556-570.
分析视角: 企业外部(industry/market) 企业内部
一、理论溯源
(一)理论基础 (二)理论发展 (三)并行研究(Parallel streams)
(一)理论溯源:理论基础
(1)特质能力理论;
(distinctive competencies)
(2)李嘉图学派经济学理论;
(Ricardian economics)
1.理论基础:反托拉斯经济学涵义(3)
“卓越绩效可以归因于一个企业巨大的不确定性 加上幸运或管理上的超常洞察力……即使企业 活动所产生的利润可能因竞争性的模仿而侵蚀, 但是因为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复制技艺是困 难的,该企业在一段时间内会实现增长并获得 高回报率。”; “卓越能力也可以被解释为获得垄断势力的竞 争性基础。在一个信息昂贵和未来充满不确定 性的世界,能够抓住时机为顾客提供更好服务 的企业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它期望通过抓住 其竞争对手忽略或难以快速模仿的机会而获 益。”
1.理论基础:反托拉斯经济学涵义(2)
持久卓越绩效
?非竞争性行为
先于资源观,Demsetz(1973)认为产业结构并 非企业绩效的唯一决定因素。更具根本性地, 不能将一个企业获得持久卓越绩效当作是该企 业必定从事反竞争性的活动的确凿证据。某些 企业能够获得持久绩效优势,或者是因为它们 是幸运的,或者是因为它们更善于为顾客需求 定位。 在某种重要意义上,预见了资源观和 Porter理论框架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