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PPT教学课件[优秀课件资料]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优质ppt课件

短诗五首
统一
聂鲁达
短诗五首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 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 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 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 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 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短诗五首
朗诵
1. 读出节奏
2.体会哲理
短诗五首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③在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 情、情感与见解。
短诗五首
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 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大胆 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或想 法。
短诗五首
课后反思
1、和同桌说说你今天学习有什么收获 ?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重点。
短诗五首
小结
感悟名人名言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 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 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 “来”“海”等。
短诗五首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 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 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 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
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明确: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
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 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 物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短诗五首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 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 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 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 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统一
聂鲁达
短诗五首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 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 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 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 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 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短诗五首
朗诵
1. 读出节奏
2.体会哲理
短诗五首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③在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 情、情感与见解。
短诗五首
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 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大胆 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或想 法。
短诗五首
课后反思
1、和同桌说说你今天学习有什么收获 ?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重点。
短诗五首
小结
感悟名人名言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 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 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 “来”“海”等。
短诗五首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 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 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 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
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明确: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
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 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 物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短诗五首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 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 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 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 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短诗五首》PPT精品课件

《月夜》:短诗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场景, 意象有霜风、月光、高树和“我”。前两者以“境” 为主,凄清;后两者以“象”为主,独立。
自主 探究
品味课文
《萧红墓畔口占》:静态的意象共有四个(长途、红 山茶、长夜、海涛),各有象征意味——路长情浓,红茶 艳美,长夜含情,海涛寓意;动态的意象也是四个(走, 放,等,听)——前三个动态是写诗人,后一个动态写故 人,前后形成对比。
《月夜》:在寒冬月夜的清冷中,诗人追求 人 格独立,像一棵笔直的树,立于天地间。
《萧红墓畔口占》:走出悼亡的孤寂、惋惜, 探索人生的奥秘,获得一份超然的宁静。
合作 探究
探究旨 意
《断章》:自然之美,蕴含哲理——人不 应被一些世俗观念束缚,而应透悟人生与 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风雨吟》:在时代的风雨中,每个人都 应肩负使命,奋发有为,在搏击中实现价 值。
自主 探究
品味课文
《统一》:主要的意象是叶、花、果实、树木、大地。 叶、花、果实、树木这些意象是从数量和形体等形式上 认知的。对“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的认知,可从本质与 哲理等内涵上去理解,其中蕴含着“一花一世界”的禅 意。前几个意象铺垫蓄势,后一个意象势成定格。
合作 探究
探究旨意
这几首短诗,诗人直面他们所处的时代,各 自表达了什么主旨?
智利当代著名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 文学奖。 主要作品:《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 的歌》《漫歌》等。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墓畔( pàn )
海涛( tāo )
装饰( shì )
霜风( shuāng ) 寂寞( mò ) 舵手( duò )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 属的东西,使美观。
3《短诗五首》课件.ppt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见 面,却是一见如故。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 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 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 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 作。“口占”,指即兴作诗词,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点击音 频播放
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
➢诗人选取了简单的意象“叶、花、树木、大地”,并且把它 们放到“所有的……是”“所有……无非”“整片……是”这 几个形式相似的句子中,那么想表达什么呢?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乍一看这句话不 可思议,细一看并不无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而美 丽,同时,所有叶子和花从本质上来说又是一样的。所以第三 句诗说道: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 道理。
课堂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 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 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所谓“诗无达 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不同的读者读同 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 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可以这样解读,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 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所以,紧接着两句中 的果实和树木也同样如此,它们的本质是一样 的。最后作者说道: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这是 作者消除了差异性,回归统一的本质思考。
所以本诗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诗人 从“叶”“花”“树木”等常见意象中, 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是一种动作上的短 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 墓畔。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点击音 频播放
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
➢诗人选取了简单的意象“叶、花、树木、大地”,并且把它 们放到“所有的……是”“所有……无非”“整片……是”这 几个形式相似的句子中,那么想表达什么呢?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乍一看这句话不 可思议,细一看并不无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而美 丽,同时,所有叶子和花从本质上来说又是一样的。所以第三 句诗说道: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 道理。
课堂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 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 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所谓“诗无达 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不同的读者读同 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 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可以这样解读,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 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所以,紧接着两句中 的果实和树木也同样如此,它们的本质是一样 的。最后作者说道: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这是 作者消除了差异性,回归统一的本质思考。
所以本诗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诗人 从“叶”“花”“树木”等常见意象中, 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是一种动作上的短 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 墓畔。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PPT教学电子课件

3 短诗五首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主要 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 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 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漫歌》《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等。
3 短诗五首
整体感 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月夜》通过比照“霜风”和“月光”中的树与人,来凸显 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对人格独立的追求。 B.《萧红墓畔口占》通过动静、人我、生死等多重对比来表现 深沉的思念和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3 短诗五首
C.《断章》通过主客位置的流转,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 会当作装饰品的人生悲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写出了环境的萧森及人物的孤独,正好反映
状元成才路
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
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状元成才种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相。
烘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托
却没有靠着。
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 与高树并立的“我”,突出“我”独立不倚。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却没有靠着。
既描绘出霜风寒月的情境, 又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野图景,请用你自己 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 月的冬夜里,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环境 描写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试着简要分析这一句诗的写法和作用。
3 短诗五首
新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质ppt教学课件

1.朗读诗歌,圈画出重点字词并解释。 (1)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舵手: 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3)埋没: 使不显露或不起作用。 (4)装饰: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2.选词填空。(填序号)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 B (A.站着 B.立着 C.站立), 却没有靠着。 (2)你却卧听着海涛 A (A.闲话 B.说话 C.闲聊)。 (3)你 B (A.装扮 B.装饰 C.装修)了别人的梦。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 C (A.袭来 B.冲来 C.奔 来)。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 B (A.差别 B.差异 C.差距)。
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 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 《风雨吟》中的“来”“海”。
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 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 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合作探究
品韵,感受形式之“新”。 1.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 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 读来错落有致。
《萧红墓畔口占》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较为整齐,其中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萧红墓畔口占》示例:“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 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 友人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 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断章》示例:“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该句中主客体处于“装饰”与“被装饰”的关系中,却相互不知道, 让人感到有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和失望。
《短诗五首》PPT课件5A资料

作者名片 卞之琳,近代诗人, 生卒〔1910-XXXX〕,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 教,曾是徐志摩的 学生。为中国的文 化教育事业做了很 大奉献。?断章?是 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
作者名片 芦荻,1912年生,
现代诗人。原名陈培 迪,生于广东南海。 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 作,与人合编?今日 诗歌??中国诗坛??诗 场?等刊物。抗战时 期曾任桂林?广西日
小组合作探究——赏读诗歌
五首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请向大家推荐,并说 明推荐理由〔可从修辞、意象、语言、炼字、思想 感情等方面进行推荐〕
我的赏析
月夜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以风吹写动,第二句以月照言静,前
两句在动静交融中衬托出萧瑟苍凉的气氛。诗人写“风〞而仅 用“霜〞字加以形容,既点明了晚秋时节的时间背景,又传达 出“吹着〞的“风〞寒意逼人的触觉感受。第三句由写物过渡到 写人,抒情主人公“我〞被赫然推到读者面前,由此开拓出全 诗的新气象。“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一句,是对“我 〞的描写更是“我〞发出的“独立宣言〞,诗人用“并排〞形象 地写明“我〞如何“立着〞,其中含有“我〞与“树〞齐头并进之 义,借写“顶高的树〞突出“我〞的高大。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雨巷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预习检测: 〔1〕诵读全文,体会诗中情感。 〔2〕作者名片和写作背景。
感知课文
月夜
沈尹默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53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 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当时任教 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赫然便是其 中之一。一定程度讲,正是因了这首诗的存 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 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 诗究竟写了什么呢?
关于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 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 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 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通过对…“景霜物风的、描月写光①”景交物代的故描事写发①生的交时代间事、件地发点生、的 空时间、为场夜景晚;②②渲渲染染了…清(冷凄、美幽、远恬的静氛、围美;好③、烘紧托张人…物) 氛孤围独;的③心情烘;托④人为物后…文(抒紧发张追、求愉人悦格、独忧立伤和…追)求的自心我情; ④意推识动做故铺事垫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 “海”“舟”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风雨中的“大地”卷来,气势十足,看 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 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 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 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统一
聂鲁达
【巴勃罗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 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 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 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 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 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 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 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 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 倾听大海的声音。"
关于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 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 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 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通过对…“景霜物风的、描月写光①”景交物代的故描事写发①生的交时代间事、件地发点生、的 空时间、为场夜景晚;②②渲渲染染了…清(冷凄、美幽、远恬的静氛、围美;好③、烘紧托张人…物) 氛孤围独;的③心情烘;托④人为物后…文(抒紧发张追、求愉人悦格、独忧立伤和…追)求的自心我情; ④意推识动做故铺事垫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 “海”“舟”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风雨中的“大地”卷来,气势十足,看 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 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 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 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统一
聂鲁达
【巴勃罗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 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 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 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 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 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 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 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 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 倾听大海的声音。"
部编版《短诗五首》PPT优质课件

2.谈谈你对《萧红墓畔口占》中“到你头边放一束 红山茶”一句含义的理解。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 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 睡等复杂的感情。“红山茶”是诗人使用的隐喻, 这一隐喻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既寄托着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着她红山茶般高 洁、朴素的生命。
树 ” , 寥 寥 几 笔 就 把 三 个 意 象 勾 勒 出 来 , 又 使 诗 中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既写了思慕追求,又深刻细微,止当所止,虽然有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也不陷
的 “ 我 ” 的 卓 然 独 立 于难以自拔的境地。此诗的感情率真、淳朴、健康。
5.《统一》中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这句话是比喻的说法。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特点,也 就呈现出“繁多”的表象。但在作者看来,所有的 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 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
达标训练
【基础过关】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
鉴赏品析
的
形
象
,
在
“
霜
风
”
“
月
光
”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的 一 “ 吹 ” 一 “ 照 ” 中 , 显 得 越 发 清 晰 生 动 , 写 意 3.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解析】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由实到虚。“现”字与首句的“明” 字相照应,准确地描摹出夜空中星星闪现的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短诗五首
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风雨吟》一诗的第二小节。
[答案]诗人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写“如海”的“郊原”,“如舟” 的“房舍”,表现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和 其在风雨中飘摇不定之态,突出了当时风雨之大、之猛。
3 短诗五首
7.《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 象的哲理的?
3 短诗五首
整体感 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月夜》通过比照“霜风”和“月光”中的树与人,来凸显 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对人格独立的追求。 B.《萧红墓畔口占》通过动静、人我、生死等多重对比来表现 深沉的思念和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பைடு நூலகம்
3 短诗五首
C.《断章》通过主客位置的流转,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 会当作装饰品的人生悲哀。
3 短诗五首
3.【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漫漫:____(_时__间__、__地__方__)_长__而__无__边__的样子。 (2)装饰:____在__身__体__或__物__体__的__表__面__加__些__附__属_ 的东西。 (3) ____舵__手__: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4) _____差__异_:差别;不相同的地方。 (5) _____繁__多_:(种类)多;丰富。
3 短诗五首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主要 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 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 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漫歌》《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等。
3 短诗五首
易混辨析
寂寞 孤单 词语辨析: 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孤独”的意思。“寂寞” 指孤单冷清,侧重于人在冷清的环境中感到孤独;另 外,“寂寞”还有“清静;寂静”之意。“孤单”指 单身无靠,感到寂寞,侧重于一个人单身无依靠;另 外,它还有“(力量)单薄”之意。
3 短诗五首
活学巧用:
(6)青年人要不怕苦、肯吃苦,耐得住______寂__寞__,经得住风雨。 (7)一望无际的沙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的点缀而不再_______孤__单。
D.《风雨吟》中的“我”像一个缺乏经验的年轻舵手,忧 思满怀,不知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解析] 《断章》通过主客位置的流转,表现出了世间人事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3 短诗五首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合作交流 5.说说你对《月夜》中的“树”和《萧红墓畔口占》中的 “红山茶”的理解。
[答案]在《月夜》一诗中,于“霜风”“月光”里,“树”傲然独 立,象征着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不妥协、不退缩的独立人格追求。在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中,诗人以色彩绚烂的“红山茶”隐喻和赞 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人格之高洁;同时,也映照出悼者内心的庄严 与热烈。
3 短诗五首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诗人说,这四行诗原 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 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风雨吟》一诗写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 代。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 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 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这首短诗。
第一单元 社会咏叹
3短诗五首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3 短诗五首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文常信息
走近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浙江吴 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 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 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 难的岁月》等。
3 短诗五首
文体知识
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 的,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它是适应时代要求, 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 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 标志的新体诗。
3 短诗五首
“现代诗”这一名称于1953年纪弦创立 “现代诗社”时开始使用。现代诗歌的特点 有:①形式自由;②意象经营重于修辞;③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 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3 短诗五首
追溯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 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 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乱中。在战乱的环 境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墓前祭奠亡故的友人。中国 饱受战乱之苦,友人长眠于地下,戴望舒深有感触,写 下此诗。
3 短诗五首
考点聚焦 体味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考点解读:体味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是中考诗歌鉴赏题的 一个重要考点。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歌,不仅意境优美, 内容丰富,而且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认真阅读,仔细体 味,既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又能对我们的人生有所 启迪。
3 短诗五首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装饰.( shì ) 墓畔.( pàn) 寂.寞( jì )
卞.之琳( biàn) 风雨吟.( yín ) 谎.言( ) huǎng
卷
juǎn(卷入) juàn(画卷)
没
méi (没有) mò (埋没)
3 短诗五首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海 tāo( 涛 ) duò( 舵 )手 墓pàn( 畔) màn( 漫 )长 搅bàn( 拌 ) màn( 蔓 )延 挑xìn( 衅) 傲màn( 慢 )
[答案]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 面看似乎互不相关,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 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 “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 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关于人 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互关联的普遍性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