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论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论文

概要:生态视角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群体、学习文化的

营建,它的实施对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非常有效的。几年来,我校通过校本教研的实施使教师之间积极互依、合作互动、知识共享,使教师自发意识到自己的研究是自我发展的要求,是个人专业成长的一部分,促使了一支师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的形成,实现了学校优秀教师文化的形成和学校的内涵发展。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教学研

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因此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以校为本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引,确定了“以生为本,开拓创新,发展个性,师生和谐”的教学理念和以“教研结合”为方向的教育科研提升战略,坚持课程体系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一起抓,使学校发展与时俱进。但从实践来看,我校的校本教研更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校文化、教师文化、教学文化等因素,部分教师学习意识不强,缺少研究学习的参与热情。如何利用学校文化和教师群体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从非自觉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呢?课题组尝试从生态学

的角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尝试寻找我校校本教研存在问题与成因。

二、生态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教研

(一)生态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个人与群体共同发展。生态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

展把学校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环境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或者是因子。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周围环境的重要性和促进作用不言而喻。教师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物体,时常受到外界环境(校本教研)对其的影响,当生物体与周围的影响因素,不能实现交换时,即校本教研的内容如果不能使教师们从中获得有用于教育教学的知识或技能,不平衡的状态就出现了,教师就会对培训产生反感,抵制的情绪。通过建立“合作的教师群体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生态取向下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最根本主张。它超越知识取向、实践取向中主要关注教师本身的局限,而在更大的视野下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三)生态视角下的校本教研主体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实践共同体,它是“有着共同的关切、面对着一系列同样的问题或者都对某个话题抱有热情的一群人聚集而成的团体,他们不断地互动交流,相互影响,从而使其在该领域的知识和专长得以深化”。侨校国际化进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老师是实践共同体的基本成员,他们学历高,锐气足。校长、专家学者和名师则是他们的引领人。

(二)生态视角下的校本教研特征

1.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的校本教研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为每个教师提供发展其特长的教研氛围,不同学科的教师在相互影响中达到教学相长,实现不同学科的教学思想、方法和资源的整合与互补,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关注合作

不同学科教师组织在一起,围绕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对话与合作。合作有利于激发教师群体中每位成员的潜能和内需,互相扶持,在项目开展中实现个体能力的提升和群体的发展。

3.强调共享

校本教研存在很多共性问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共同策划、共享成果。实践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切磋和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发展。

三、侨校国际化进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实践

共同愿景是学校教师个人愿景的整合,是学校教师的共同目标。它能使全校教师聚集在一起,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的奋斗。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生发展需求,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教师与专家不断商讨并对学校的共同愿景达成了共识:传承与创新“侨文化”特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教学过硬、学科拔尖、敢于创新、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把学校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侨”校。

主题项目是校本教研实施的载体,课题组设立了五个主题项目,全校教师按照自己的愿景和兴趣参加,保证教研常态化开展。

(一)项目一: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学

1.项目目标

特色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作为“侨”校,我们一直秉承“以侨立

校”“以侨融外”的宗旨,并把特色课程开发作为是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重要突破口和途径。我们深入挖掘学校特色文化,以“侨”字特色文化为核心,构建一个师生全员参与、系统化的“华侨文化“特色课程体系,从而使特色课程在实施中与学校特色文化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2.项目实施

(1)跨学科课程开发机制

“华侨文化”特色课程中的必修系列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

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部分课程体系比较大,涵盖多学科领域,需要开展跨学科课程开发。学校成立特色课程教材开发小组,成员包括校长、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例如,《侨人侨情》《侨情侨心》《走进侨中》等校本课程是开发小组成员花两年时间开发的必修课程校本教材。特色课程教材开发小组在校长引领下,与专家对话交流,总体规划和设计课程,然后承擔不同模块的教材内容编写。校长负责对整合课程相关问题的决策、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

(2)跨学科整合课程教学机制

特色课程内容涉及不同学科内容,例如“华侨文化”特色课程的核心课程《侨

人侨情》是必修模块。课程分为《华侨历史篇》《华侨名人篇》和《华侨故园篇》。其中《华侨历史篇》介绍古代和近代部分两个历史时期华侨出国的背景和原因,以及不同地区华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内容,以及各国的华侨政策。《华侨名人篇》介绍华侨华人对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东南亚地区)科技发展的贡献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华侨故园篇》则叙述华侨华人对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这三个专题涉及历史、语文和地理三个学科。特色课程管理小组组织了历史学科、语文学科和地理学科三个备课组教师承担各自专题的教学,轮流在不同行政班开展“走班”教学。跨学科整合课程教学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跨学科整合课程教学机制

(二)项目二:国际班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

1.项目目标

2014年9月,我校正式开办国际课程班,进行中、外教合作授课。其中70%的

课程和美国加州公立高中同步的课程,由学校合作方提供外教师资,30%的课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