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试题AB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AB)试卷

1、试分析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包含的两种含义?(20分)产品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生产条件的分配不仅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且还涉及生产本身分配的方式,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着产品分配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实现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条件分配的这两方面决定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1)把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结合。(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

2、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长期远高于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平均工资,请解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20分)客观生产条件与主观生产条件的分离,不仅造成社会成员、部门之间生产条件方面的巨大差异,而且造成劳动力商品化趋势。客观生产条件与主观生产条件的分离基础上,客观生产条件趋向资本化,相应主观生产条件即劳动力趋向商品化,这使得劳动者收入开始与劳动力价值相联系。不仅如此,在我国,劳动力的商品化与等级制、身份制相结合,造成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和严重不公。所谓身份制、等级制,就是一定的制度安排赋予不同的社会成员不同的身份等级,相应享受不同的权利和待遇。在我国这种身份制、等级制通过城乡户籍分割和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固定下来。这种身份等级制度既是职业分工,又是等级分工,不同的身份等级对应着不同的权利和待遇。传统体制下,城市职工可以享受就业、工资、劳动保障和福利保障等权利和待遇,可谓之一般性国民待遇,干部则在一般城市职工之上享有种种特殊权利和利益,可谓之超国民待遇,而农民则不享受城市职工的一般性国民待遇,更不享受干部享有的超国民待遇,他们没有国家保障的工资,没有医疗保障,没有住房保障,没有教育服务和其他公共服务。我们原来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用平均主义来概括,这不全面不准确,平均主义只是对同一身份、同一等级上的社会成员而言的,对于不同身份和不同等级的社会成员不是什么平均主义,而是存在又身份等级决定的巨大差别,而且身份等级制下,身份是不能随意转换的,等级是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超越的,因而形成的收入差异是极其稳固的,持久的。改革中我们注重打破平均主义,而对等级制、身份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平均主义迅速打破了,而身份等级制依然保留了下来。这样劳动力商品化又与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制、身份制相结合,这在市场化分配过程中必然造成严重的不公,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别的不断扩大。

3、详述政府干预经济的货币政策内容,指出我国近几年最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手段并分析其影响?(20分)

(1).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必须把自己吸纳的存款的一部分存在中央银行,而这部分资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如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那么流通中的货币会成倍缩减,因为商业银行交到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多了,可供自身支配的资金便少了,因而银行给企业的贷款就会减少,相应的,企业在银行的存款会更少,于是这个社会上就会出现“存款—贷款”的级级递减,导致社会货币总量的大幅降低。反之,如果中央银行把存款准备金率调低,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成倍增加。

(2).调整再贴现率:企业向商业银行借贷货币时,常常把没有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取得贷款。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额度,就会提高再贴现率,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借贷款数量;而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就会放低再贴现率,把中央银行手中的债券吸收过来实行贴现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社会的消费和投资,实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3).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的金融市场购买或售卖政府有价证券,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实现既定的目标。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时,会向卖出有价证券的公司支付货币,从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而中央银行在卖出有价证券时,就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最后,政府加息也可以理解成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因为加息会影响信贷规模,控制货币供给量。

4、完整的相机治理程序包括那些要素?试述相机治理程序三个阶段的内容和特点?(20分)完整的相机治理程序包括要素如下:能够利用该机制的人,即相机治理主体,信号以及相机治理程序。(换行)一个完整的相机治理程序应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事前监督阶段。每个相机治理主体在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产以前,应该对投资对象做一个合理的评估,内容涉及企业的生产能力、发展前景、管理和组织能力、盈利率、潜在风险等。其目的在于防止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产生的逆向选择行为,如高估盈利率、低估风险,以操纵信号。第二,事中监督。密切关注企业的营运状况和经理人员的行为,以防止道德风险行为的出现。因为经理人员的利益目标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前者可能牺牲后者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利益。事中监督一般由监事会完成。第三,事后监督。通过公司绩效(一般是财务状况)来判断企业的未来,目的是防止财务危机。根据不同的绩效水平,相机治理主体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些行动必须是可确信的,最可置信的惩罚是企业重组,即通常讲的调整领导班子,必要时诉诸法律。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含义与马克思最初的设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么?请说明理由。(20分)

第一,按劳分配不是依据劳动者提供的直接社会劳动时间量进行消费品的直接分配,而是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实现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劳动和企业的联合劳动都不具有直接社会劳动的性质,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还要采取价值的形式,通过商品的实现过程体现劳动的社会性质。因此,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按劳动创造的价值来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

第二,按劳分配不能由一个社会中心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实现,必须通过企业这一环节来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和分配单位,劳动者只能通过企业进行联合劳动,生产一定的商品,企业的联合劳动的效率自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多少就不仅与劳动者本人的劳动贡献相联系,而且与企业联合劳动的效率相联系,企业联合劳动的效率越高,企业创造的价值就越多,相应劳动者个人所取得的收入就会越多,反之,劳动者个人所取得的收入就越少。因此,企业是收入分配的一个独立环节,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企业这一环节来实现。

第三,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主要是工资,而不是劳动券。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并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量来衡量,还需要价值插手其间,因而不能借助于劳动券来进行收入的分配,只能借助于价值形式,工资形式来进行收入的分配。工资有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之分。货币工资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工资。实际工资则是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实际工资是用货币工资购买到的实际商品量来衡量的。因而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会由于物价的变动而出现差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这些方面的变化并不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而是按劳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不能把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对立起来,否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可能性和重大意义。应当把按劳分配的本质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按劳分配的实质是以劳动作为分配的根据和尺度,它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也是对平均主义的否定,他承认能力和贡献上的差别和由此带来的收入差别,按劳分配的形式则涉及的是这一原则的实现方式问题。从马克思非市场型的按劳分配发展成为市场型按劳分配不是对按劳分配本质的否定,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的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市场型的按劳分配中,一方面,消灭了阶级剥削,消灭了靠生产资料的私人垄断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私有制分配关系,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另一方面,找到了现实可行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体现了按劳分配本质的劳动计量方式,使按劳分配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的实现,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