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礼乐制度的认识(最新版)
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解析

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解析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仅政治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更是以其独特的礼乐制度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进行深入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周朝文化。
一、周朝礼乐制度的背景解析1.1 礼乐制度的起源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其礼乐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周文王和周武王创立了周朝,他们重视礼乐,将其视为巩固王权、统一民心的重要手段。
1.2 礼乐制度的特点周朝的礼乐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礼乐在周朝社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几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如政治、教育、婚嫁等。
其次,礼乐制度具有一定的义务性,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规范进行行为,并受到相应的奖惩。
再次,礼乐制度在周朝的统治下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加强了各个封建等级之间的联系。
二、周朝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2.1 礼制制度周朝的礼制制度包括了各个方面的规范和仪式,如祭祀、宴饮、婚嫁等。
其中,祭祀是最重要的礼制活动之一。
周朝的天子和诸侯都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此外,周朝的宴饮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制活动,用来巩固各国和宗族之间的关系。
2.2 乐器制度周朝的乐器制度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器在周朝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用于各种场合和仪式。
周朝的乐器种类繁多,如钟、鼓、箫等。
其中,周朝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是钟,它被用于祭祀和宴会等庄重场合,代表了王权的崇高与庄严。
三、周朝礼乐制度的意义分析3.1 维系社会秩序周朝的礼乐制度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系了社会的秩序。
周朝统治者通过规定各个封建等级的礼仪规范,使人们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
3.2 表达尊重与感激之情礼乐制度是一种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的方式。
周朝的祭祀活动和宴饮仪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神灵和他人的表示感激之情的一种方式,也是表达自身地位和身份的一种手段。
3.3 传承文化传统周朝的礼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传承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传统。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它起源于西周时期,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发展。
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历史文化、规范社会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是礼乐,它是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旨在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
在西周社会,人们通过礼乐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社会的尊重。
这些活动包括庙会、祭祀、音乐演奏等,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互相交流,加强社会联系,塑造社会形象。
西周礼乐制度还与政治和国家管理息息相关。
西周时期,贵族阶层通过礼乐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通过制定礼仪规范来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威严。
同时,政府也通过制定礼制来管理国家的官方活动和仪式,维护社会的秩序。
毕竟,礼乐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于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西周礼乐制度中,音乐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音乐在西周时期被广泛运用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以及各种庆典活动中。
同时,音乐也被用作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
西周时期,政府会通过音乐来传达政策和决策,以便让人民了解政府的工作和政治动态。
因此,在西周时期,音乐被视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它既可以表达情感,又能够传递信息。
除了音乐,西周礼乐制度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仪式和活动。
例如,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西周时期,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纪念。
这些祭祀活动包括丰盛的祭品、舞蹈和音乐表演等,通过这些仪式,人们能够感受到祖先的存在和境界。
此外,周礼制度也规定了贵族阶层和平民百姓的行为规范和礼仪。
贵族阶层拥有一系列特殊的礼仪和权力,平民百姓则需要遵守特定的行为准则。
这些规范既包括了个人的行为,也包括了社会交往中的各种礼仪。
通过遵守这些规范和礼仪,人们能够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西周时期扮演了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与文化传承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与文化传承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西周时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其中,礼乐制度是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大影响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礼乐的定义、礼乐制度的特点、礼乐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西周时期的文化传承和礼乐制度。
一、礼乐的定义礼乐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乐的定义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礼乐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仪式、礼仪、音乐等方面的表达与传承方式。
礼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体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二、礼乐制度的特点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礼乐制度充分体现了其时代特点。
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上行下效。
皇宫中的礼乐之事向下渗透,走向百姓,从而构建了社会公约制度。
2.宗法的特色。
宗法是周代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基础,它与礼乐制度密不可分。
3.贵族文化的体现。
周天子和王侯们以礼乐方式维系着特权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巩固统治地位。
4.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发源地。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中的礼乐教化思想得以逐渐形成,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礼乐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礼乐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其中,礼乐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礼乐巩固了社会中的阶层和地位。
在古代,人们的身份和地位是由出生和家族背景决定的。
礼乐制度不仅巩固了贵族阶层之间的互动,与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上层人士进行对民众、下层人士的管理。
同时,礼乐还通过各种仪式,强化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认可和意识。
2. 礼乐加强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礼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常态中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衍生自周朝时期的礼乐制度,强调了道德、科学与艺术等多个方面的体系,为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礼乐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西周礼乐制度之我见300字

西周礼乐制度之我见300字《西周礼乐制度之我见》篇一西周的礼乐制度,嗯,怎么说呢?我觉得这玩意儿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就像一个超级严格的班级规则。
在那个时候,规定什么等级的人能听什么音乐、跳什么舞,就好像在学校里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校服一样。
比如说,贵族们能享受高雅的音乐,老百姓可能就只能哼些简单的小曲儿。
这在当时也许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让大家都清楚自己的位置,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各归其位。
可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太限制人了。
我就想啊,如果我生活在西周,我是个很有音乐天赋的平民,但是因为这个制度,我就没办法去搞那些高大上的音乐创作,那不是很憋屈吗?这制度就像一个笼子,把人的创造力给困住了。
而且,这是不是也有点不公平呢?凭啥就因为出身,我就不能享受更好的音乐呢?难道音乐不应该是大家都能玩的东西吗?这就像现在,要是有人说因为你家庭普通,你就不能打篮球打得很好,这不是很荒谬吗?所以啊,西周的礼乐制度,虽然有它的好处,但我觉得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西周礼乐制度之我见》篇二西周礼乐制度,听起来就很古老神秘的样子。
我有时候觉得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一块都代表着一种礼仪或者音乐的规定,拼在一起就成了西周社会的全貌。
我听说啊,在这个制度下,祭祀的时候有专门的音乐,那场面肯定很庄重,就像电影里演的那种神秘的仪式一样。
我想象着那些穿着华丽衣服的贵族们,在宏伟的宫殿里,听着庄严肃穆的音乐,进行祭祀活动,那音乐可能就像沉闷的雷声,在宫殿里回荡,让人有一种敬畏感。
但是呢,我又觉得这个制度有点像紧箍咒。
你想啊,普通老百姓每天都要为了生活忙忙碌碌,还得遵守这些繁文缛节。
如果一不小心做错了什么,那是不是就像孙悟空犯了错一样,要被惩罚呢?也许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这是管理国家的好办法,可对于老百姓来说,可能就是一种负担了。
我就纳闷了,他们难道就没有想过反抗吗?或者说有没有人偷偷地打破这些规则呢?就像现在我们有时候也会偷偷违反一些不太合理的校规一样。
对西周礼乐制度的看法

对西周礼乐制度的看法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
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
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
(此字读“yi”四声,论语中有“八佾第三”,八佾指古代的奏乐舞蹈。
佾是行列的意思。
) 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
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
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
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社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孟子·尽心下》中便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
(合起来代指祭祀,古时祭祀是国家的大事,所以渐渐成为国家的代名词)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它开启了中华文明黄金时期的阶段,也是中国音乐和礼仪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王道”为核心,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社会文化管理的一种制度,它不仅在当时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概述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化制度,它集合了当时的音乐艺术和礼仪法规,并通过王室、贵族和祭祀等渠道,对整个社会进行宣传和传承。
据史书记载,在统治期间,周王朝依靠礼仪制度和音乐艺术,成功地维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同时也在宏扬尊卑等级观念、增强人民凝聚力和维护道德伦理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西周时期的乐制西周时期的乐制包括音乐的分类、规格、演奏等内容。
它以器乐为主,有ce、yu、xun、bo、lü、qing、gu、zhong、shang、yu、shao等十种,器乐演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所有官方场合中的音乐演奏基本上都是器乐,而且在礼乐制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器乐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西周时期的礼制西周时期的礼制是指以礼仪为中心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它包含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规范、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
礼仪制度对于当时的周王朝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礼仪的规范和教化,让人们懂得如何处事、如何持之以恒地做事、如何遵守社会规范等,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正义、公平和尊严的社会观念。
四、西周时期乐仪的相互融合西周时期的乐仪是指乐和礼两个方面相互融合的一种制度。
在礼制度中,乐是一种形式,作用是增强礼仪的气氛,使礼乐制度更具仪式感。
而在音乐制度中,礼仪则是其演奏过程的必要环节,无礼仪则音乐演奏失去其本质意义。
因此,在整个礼乐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乐仪的相互融合以及它们共同的维护、传承和发扬,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
五、西周时期礼乐对于后代文化发展的影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对后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下面是有周朝的礼乐制度,欢迎参阅。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然而西周统治者在推行礼乐制度的同时,必然会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它对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文通过论述西周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内容的阐述,又进一步探悉它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意义.西周礼乐制度更多的是等级制度而非文化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穿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它严格地划分了等级观念,不同等级的人能听什么样的音乐,能用多少人的乐舞,都有严格规定,《论语》里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么是什么事儿让孔子这么生气呢?是因为当时的一个诸侯用了“八佾”也就是六十四个人的乐舞,而这是天子才有资格享用的,这句话的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因为孔子是推崇周礼的,同时孔子也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实际上就是说奴隶制度的崩溃周朝得了政权以后,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1058年制订了周代礼乐(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将其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各级奴隶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享受礼乐——在礼的中间,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许多等级,对各个等级都规定了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
同时周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
他们把礼与乐看得一样的重要,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
论述西周的礼乐制度与教育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教育一、礼制西周时期,礼制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周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但到了西周时期,周公摄政,为了进一步巩固和规范社会秩序,开始大规模地制定礼制。
礼制的核心是“亲亲”和“尊尊”,旨在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
礼制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制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等方面的规范。
二、乐制西周的乐制与礼制相辅相成,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制的核心是“和”,旨在通过音乐来调和人心,维护社会稳定。
西周时期的乐舞是由大司乐掌管的,主要分为六大类:享祭的乐、宴享的乐、军用的乐、教育用的乐、鬼神的乐以及四夷之乐。
乐制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诗、歌、舞等形式,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三、教育内容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和乐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射和御是军事方面的教育内容,书和数是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内容。
这六艺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了德育和美育的内容,也包括了智育和体育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西周时期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式西周时期的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形式。
家庭教育主要是指贵族家庭内的教育,通常是由父亲对子女进行教育。
社会教育则是指通过学校或师傅对弟子进行的教育。
在当时,小学教育主要是针对八岁至十五岁的儿童,通过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儿童可以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而大学教育则主要针对贵族子弟,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人才。
综上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与教育是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礼制和乐制的规范和引导,西周社会得以稳定发展;而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西周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化的认识
一、周代的礼乐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的
基础上,制定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
“礼”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为的是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秩序,
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而更有效地统治百姓。
周礼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祭祀、丧葬、交际、征战和吉庆五大类。
涉
及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及职官制度等诸多礼仪、礼制和
礼义。
由繁琐的礼仪制定了与之配合的各种音乐使用标准,不同场合、
不同身份的人,不仅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有严格规定。
为了维护和
推行礼乐制度,周王朝还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十三
岁到二十岁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
在周礼中,“礼”与“乐”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礼”体现为等级制度的规定和要求,社会
秩序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和高低、贵贱、尊卑都要由礼来加以区别
和定位。
但是仅仅有“礼”是不够的,单纯强调“礼”可能会造成等级间
的距离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而“乐”的作用就是与“礼”相配合,起调和
关系、融合感情的作用,消解由“礼”所带来的等级差别感,以达致和
谐的理想境界。
二者虽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
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
东周时代即春秋战国时代,总体上是诸侯争霸、列国争强,战火频仍、
纷争相继的乱世,同时吃,郑卫之音”的传人,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
境下,礼乐制度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国纷纷弃之如弊履,。
但正是在这一“礼坏乐崩”的时代,礼乐作为一项基本史称“礼坏乐崩”
政治制度的价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内的各类有识之士的思考和重新
认识,基于此,礼乐制度才能在汉初重登政治舞台,并绵延两千多年
而不衰。
二、儒家对礼乐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自周朝以后,历史上每个朝代兴起后都要有一番“制礼作乐”的活动,或者把前代流传下来的礼乐加以改造,或者根据当时的需要制定新的礼乐,历代史书里面都有一部K}L乐志》。
那么,在周代“制礼作乐”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再到以后每朝每代的“制礼作乐”,这中间明显存在着一个断层。
是谁将这个断层连接起来的呢?儒家是主要的贡献者,儒家创立者孔子则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一方面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
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另一方面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
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三、礼乐文化的内核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礼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说,“礼缘人情而作”
的。
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
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性可以不受制约,可以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人的好恶之情的缺乏或者过度,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只有健康的情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证。
人的情感应该与天道一样,处在阴
阳和谐的“至中”境界。
但是人性不能自发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要
礼(各种仪式节文)来引导人性,使之合于天道,这是儒家礼治主义的
根本要旨之所在。
1.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
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
孔子:“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
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
兽。
”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
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
会中的地位和关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等级关系。
其三,“礼”也
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
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
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
会和谐的境界。
2.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
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精神和谐。
“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
”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其二,“乐”注
重有秩序的协调。
《乐记》云:“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微为事,羽
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J沽卷之音矣。
”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3.二者关系的认识。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
的不同,本质上是相通的。
份L记·乐i改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乐在儒家的体系中得到规范。
“礼”先“乐”后,礼
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
不仅选用乐,要按礼的规定,评
价乐,也要以礼为标准。
(2)礼和乐不可偏废,礼乐不潜越,平衡
与调和,就会形成和谐社会“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是贵贱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
四、礼乐文明的现实意义
,应该与时俱
传统礼乐文明有助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礼乐无常制”
进。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
比如其中对中和之美的爱好,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对道器合一的向往,对人格尊严的歌颂,对社会和谐的规划,对艺术目的的设计,对教育
功能的要求等等。
传统的礼乐文明,有许多值得当代人反思和学习的地方。
孔子在对周朝礼乐制度有所损益的基础上,对礼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独特的礼乐精神。
在道德伦理、修身治国、构建融
洽的社会关系方面都有生动的阐述,在解决人自身矛盾,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借鉴的宝贵品质。
中美4班蒋明华0256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