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有同一性,又有矛盾性,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加强规划,并通过制度创新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是关键。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创新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有机构成内容。

1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提出

人类从原始文明走到了工业文明,这两种文明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文明形态,人类具备了满足急剧膨胀的自身物欲的种种能力,同时也把我们推到与自然矛盾日益加剧的边界,面临着严峻的全球生存危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那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乡村是乡村民众生态意识强、乡村生态产业发达、乡村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载体。建设生态文明乡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依靠科技进步,克服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乡村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乡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2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措施,各地乡村进行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并进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尝试。如建设生态示范乡镇。从2003年开始执行,由环保局牵头,按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镇目标建设的生态乡镇;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生态乡村建设。结合长江、珠江保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投资重点造林项目、绿色扶贫工程等,乡村生态环境得到逐步的改善,促进了生态乡村的建设;进行乡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关停了一些污染严重的采石场、矿山和小冶炼厂,并进行了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进行污染专项治理等。但是,由于大多数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低,建设基础差,发展能力不足。生态文明哲学观的原理表明,乡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两重性,即矛盾性与同一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需要调整二者的关系,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但是,由于人们对经济与生态关系问题的认识不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不一,一些乡村的生态环境很差,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有些乡村仍然向大自然开战,继续破坏环境,生态灾害不断,一些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思路不活,虽然生态环境较好,但是没有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社会支撑,但是,目前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的融合度还较低,政府对乡村生态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还依然存在,许多地方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乡村干部建设乡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有的甚至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视而不见,不少地方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差,既没有危机感,也没有责

任感,更谈不上生态道德规范,生态教育难以深入乡村。当然,不同的乡村,这种生态建设的社会制约度也有不同。所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面临着要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目标和任务,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将会重蹈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所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污染的代价惨重之路,所以我们一定要谋划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思路。

3 创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之路

3.1 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作用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环境保护问题,更是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主体作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主体是乡村居民、企业和政府。乡村居民和企业是生态文明村镇的直接建设者和受益者,政府是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策划组织者、生态文明村镇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者。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基本路径应该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规范,实现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此,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主体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乡村要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基础设施,倡导和实行科学消费模式,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3.2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划先行

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课题,应当列入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考虑资金;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支撑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基础,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村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此,科学的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是关键。经济发展思路及规划方向上,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观光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化工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生态规划中,要制定生态乡镇的指标体系,如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饮用水卫生率、垃圾清运处理率、空气优良率、人禽粪便资源化率、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情况,乡镇环境基础建设及清洁生产战略等。

3.3 加强生态制度建设

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保障。再好的设想如果没有制度作为盾牌,那只能是幻想。制度建设包括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政策制度建设,运行及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等。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

当然,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完成和实现的,需要所有建设主体不懈努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具体做法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需要不断创新。但是,实现乡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永恒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廖福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

[2]程言君.文明形态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宏观视野,2006(5):25-31.

[3]吕光明,等.生态文明建设通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348).

[4]高正文,等.云南生态情势报告[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5]李惠林,等.生态文明新村: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样板[J].党的建设,2007,4(14).

[5]刘爱军.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J].法制与社会,2007,6(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