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习俗(民俗),陕西介绍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关于陕西文化的ppt

陕西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 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 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 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 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 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我的家乡
——
陕西
陕西概况
• 【历史概要】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是中 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 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 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 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文明发祥】 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 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 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 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 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自古帝王都】 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 份。大约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纪左右,传说夏部落的始祖黄帝、 炎帝都曾在陕西活动过,为中华民族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丰功伟绩。 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夏朝时期,陕西就有扈国、骆国出现。公元前 11世纪,周武王灭商,在陕西建都。此后,又有秦、西汉、东汉、西 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 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 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 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
陕西历史文化与习俗 PPT

A handkerchief on women's head. 帕帕头上戴
House built to half. 房子半边盖
Bowls to eat are like pot. 碗盆不分家
the resounding Shaanxi Opera 高亢的秦腔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passionate percussion 激昂的锣鼓
exquisite paper-cut 精湛的剪纸工艺
very breath of life of farmers such as painting
Xi'an is the ca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Guanzhong Plain. With the Qinling Mountains to the south and the Weihe River to the north, it is in a favorable geographical location surrounded by water and hills. It has a semi-moist monsoon climate and there i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our seasons.
custom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is China's only revolutionary base, but also in Shaanxi Province is the birthplace of customs.all of its heavy and unique culture at the end of rhyme The Loess styl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陕西的民俗文化课件

由于关中地区地处 北方,这里日照强烈, 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 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 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 要头顶着手帕。
手帕既可以防止强 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 ,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 头发,而且头发也不能 被风吹乱。当在外劳作 ,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 话,手帕又可以擦汗抹 灰,实在既实惠有美观 。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 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 “一边盖”的房子。据 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 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 让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 田地里,正所谓“肥水 不流外人田”。
唱腔
•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 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 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 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 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 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 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 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 无眼四种。
关中人不喜欢柔软 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 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 是和关中人憨直的秉性 分不开的。 当夏季酷热 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 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 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 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 酣然高眠。而且,关中 人亲切地把它叫做:“ 金不换”,意思就是用 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 真切了。
关中地区把饭碗不叫 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 见,这个“老”字并不 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 么悠久,而是碗中“老 大”的意思。说起这老 碗,产地耀县(今铜川 市耀州区),属于青花 粗瓷。正宗的关中地区 大老碗,碗深而圆,其 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 的小碗七八个之多。关 中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 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 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 叫做“老碗会”。
二·陕西艺术文化
1.
面条像腰带
陕
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
陕西民间工艺ppt课件

5
皮影的由来
• 相传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156年),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 整皇宫为此苦恼不堪。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 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的手舞足蹈。于是, 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 太子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 用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保存,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皮影很 快流传到民间,勤劳智慧的人们将皮影道具的制作,表演的动作加以 完善,又给皮影配以婉转的腔调,诙谐的唱歌,形成了广泛流传于民 间的“皮影戏”。至宋代,皮影戏已到达鼎盛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 皮影戏在陕西民间都一直盛行不衰,农村人的红白喜事,庙会、逢集、 开业少不了皮影戏,只要有皮影戏,老百姓便从十里八乡赶去观看。 皮影戏是陕西民间很受欢迎的一种娱乐形式。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 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1500余年前的中国古都长安,盛行 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传,皮影选用上等牛皮,驴皮,经 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而成,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 画之手法与风格,其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充分表现 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的倔巧淳厚。
精灯火,使胶色交融成为粥状,趁热敷在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 第七步发汗熨平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 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此外还有一种土办法是用土坯或砖块 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 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温度 一般在摄氏七十度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挥发了,颜色也吃入皮内了,皮影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 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缩为一团,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胶色就不能溶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以排
皮影的由来
• 相传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156年),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 整皇宫为此苦恼不堪。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 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的手舞足蹈。于是, 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 太子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 用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保存,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皮影很 快流传到民间,勤劳智慧的人们将皮影道具的制作,表演的动作加以 完善,又给皮影配以婉转的腔调,诙谐的唱歌,形成了广泛流传于民 间的“皮影戏”。至宋代,皮影戏已到达鼎盛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 皮影戏在陕西民间都一直盛行不衰,农村人的红白喜事,庙会、逢集、 开业少不了皮影戏,只要有皮影戏,老百姓便从十里八乡赶去观看。 皮影戏是陕西民间很受欢迎的一种娱乐形式。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 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1500余年前的中国古都长安,盛行 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传,皮影选用上等牛皮,驴皮,经 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而成,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 画之手法与风格,其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充分表现 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的倔巧淳厚。
精灯火,使胶色交融成为粥状,趁热敷在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 第七步发汗熨平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 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此外还有一种土办法是用土坯或砖块 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 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温度 一般在摄氏七十度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挥发了,颜色也吃入皮内了,皮影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 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缩为一团,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胶色就不能溶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以排
陕西介绍PPT课件

黄
•
能瀑束河西省华瀑壶 资布狭至省临民布口 源落如此延汾族,瀑
河 壶
口 。 差 壶 两 安 市 精 其 布 九口岸市吉神奔是
瀑 米 , 石 宜 县 的 腾 中
,故壁川壶象汹国
布 蕴 名 峭 县 口 征 涌 黄
藏壶立壶镇。的河
丰口,口,东气上
富瀑河乡西濒势的
的布口。临山是著
水。收黄陕西中名
陕西的名小吃很多,独具特色。
在陕西关中地区, 几乎没有人不爱 吃辣椒的,城里 有爱吃,乡里有 爱吃,大人爱吃, 小孩亦爱吃。就 连刚学会走路的 幼儿,手里拿半 个热蒸馍,也要 用辣子抹得红彤 彤的。
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 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 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 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 意思。其实老碗在饭碗当中, 老碗绝对也是碗的家族中当之 无愧的“大哥大”。
• 双重彩虹,上方为霓,下方为虹很多时候 会见到两条彩虹同时出现,在平常的彩虹 外边出现同心,但较暗的副虹(又称霓)。副 虹是阳光在水滴中经两次反射而成。两次 反射最强烈的反射角出现在50°至53°,所 以副虹位置在主虹之外。因为有两次的反 射,副虹的颜色次序跟主虹反转,外侧为 蓝色,内侧为红色。副虹其实一定跟随主 虹存在,只是因为它的光线强度较低,所 以有时不被肉眼察觉而已。
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 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 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 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它发祥 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其特点是:慷慨激昂, 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
面条像腰带
陕 西 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
PPT

魔芋豆腐、菜捞饭、海味罐罐茶、洋芋馅团子、芝麻卷子新浆包谷馍、香米凉糕、揪炸糍 粑、菜饭豆腐、等等。“汉中浆水面”是楚汉相争时,由汉王刘邦和萧何共同品尝后命名的。
•
安康地区位于汉江中游,人称“秦头楚尾”,盛产稻米和麦面,传统小吃代表品种有蜜糖糍粑、
安康窝窝面、酸菜荤素包子、杜仲饼、安康米线、炕炕酥饼、酸菜面、酸菜蒸饭、糯米糕、 甘搾酒、肉丝炒面、巴山蒸面、羊肉饼、炸面花花、米浆馍、甜米酒、柿子面、山野菜包 子,肉包子等等。安康人喜欢吃酸菜、泡菜,一日三餐中,至少要吃一次酸菜。当地俗话
馍囫囵、商南牛肉干、核桃酥饼、香苜蓿炒饭、拳菜酱肉面、牛头样粽子、莲菜饼、芝麻 魔芋饼、软柿甜馍、绿豆凉粉、面花餜子、柿餄炒面、洋芋糍粑等等。每年过端阳节前后
的粽子,在商洛也是五花八门,美不胜收。平川稻田里产出的糯米掺入红枣、小豆或大豆, 包成的粽子是正宗;深山里没有糯米时,则用黄小米、糜子、高梁、大麦包成粽子,这些“ 杂牌”粽子有甜有咸、有荤有素、味道各异,各具特色;直到农历的六月六,还常可看到小 夫妻领着孩子们,带上粽子和礼品,从四面八方赶到岳父家,一起过陕南式的商洛“丈人节”。
• • •
三秦传统风味小吃概述
•
•
陕西省位于大陆中原腹地,秦岭和北山把陕西分成三大自然区域,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 按照惯例分为关中、陕南、陕北三大行政区,号称三秦大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上从“炎黄 ”二帝合成华夏文明以来,曾经有过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立国都。周、秦、汉、唐的京城长安 (今西安市),及其京畿之地,由于经济、文化、交通、国际交流的有利条件,促进了陕西风味 小吃能够博采各地众家之长,吸收国内外各民族小吃之精华,因此以品种繁多,古色古香,风味 各异,营养保健而著称于世。 西安市东郊半坡古文化遗址(现为半坡博物馆),被人们誉为“华夏中国第一村”,这里考古出土 的前后火连体炉灶和谷子,说明7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一部分烹饪技 术。现今仍然遍及八百里秦川的“石子馍”,是先民们上古时期由生食发明用火熟食后,使用石子 导热,上烫下烙制作成的一种食品。《礼记` 礼运》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 豚……”⑴。这种熟制方法在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称之为“石烹阶段”。西周时把石子馍称为“糇粮”; 唐代称为“石鏊饼”,作为皇帝的贡品而常年进献朝廷;清代文学家袁枚在其著作《随园食单》中, 称为“天然饼”⑵。由于石子馍具有酥脆荃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耐久储藏等特点,又被人们 称为“石炙香酥饼”,因而自古以来就是招待客人、馈赠亲友、外出携带干粮的佳品,也是当地病 人、产妇的必备食品。每年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的传统节日,陕西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吃“炒豆 豆、炒糕泡泡、炒馍豆”的传统饮食习俗,这一美食习俗,实际上就是“燔黍”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和 活化石;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还衍生出了膨化系列食品,如爆米花、炸虾片、膨香酥……。 生活在仰韶文化早期的西安半坡先民们,使用着前后火双连炉灶,前火口能做饭蒸煮,后火口能烧 热水,又能保留火种以备随时用火。半坡先民陶甑的应用,是人类早期生活中使用的蒸笼形式, 上面的陶箅能蒸糕团,下面可以煮菜、熬稀饭;具有半坡烹调遗风的早点小吃“甑糕”,直到今天 还在关中各地供应着,具有柔软适口、枣甜味香的独特风味,深受国内外宾客的赞誉。1983年在 关中西部眉县杨家村,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一组陶酒壶、酒杯,说明先民们早已酿出了脍炙人口 的美酒。如今流行陕南的“甘咋酒、香米酒、甜酿酒”,流行关中的“黄桂稠酒、香醪糟、白醪酒、 甜麦酒”,流行陕北的“米黄酒、糖酒、米酒、清酒”等发酵酒,正是广泛应用陶甑和陶器的产物。 这些众多品牌利用传统工艺生产的“发酵酒”,演变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酒精含量度数低的“养生 饮料酒”。小吃不小,人人有所爱好。陕西传统小吃大约有3000多个品种,香味突出和营养保健 是其主要特色,每个城市和乡村都有传统风味小吃,伴随着当地的民风民俗,让人感觉到美的享 受。
陕西风俗PPT课件

盆碗分不开
陕西人吃饭用的 是“老碗”,是一种 耀州产的直径一尺左 右的白瓷青花大碗, 这种碗比小盆还大, 所有盆碗分不开。关 中农村的人们吃饭爱 蹲在一起,边说边说, 谝闲传,(这就是 “老碗会”),所有 都盛一碗,就不用在 回家去盛饭了。
帕帕头上带
关中人都爱在 头上带一快黑色 或者白色的帕帕, 这种帕帕实用性 很强,可防风, 防尘,防雨,防 晒,可以擦汗, 擦手,有时还可 以临时用来包东 西。
等侯迎亲队伍到来
在西安,迎亲时需要送四件礼,分别是烟、酒、肉、藕,称“四 样礼”或“送四样”,
酒只一瓶,烟是两条,仅是表达个意思,没什么可细究的。 肉,不是普通的肉。买肉时,要说明是“送四样礼”用的肉,俗
话说“一刀切下、六斤左右,四根肋条、五花三层还要连皮带肉。” 这块肉是颇有讲究的,称作“心头肉”。据好事者研究考证,大凡 一般人家的女娃出生时,皆差不多六斤左右,这六斤可是自娘身掉 下的,自然是娘的“心头肉”,养大成人不易,如今一朝出嫁,这 “六斤左右”,新女婿总得要还丈母娘的吧。
锅盔像锅盖 关于锅盔的来历,有
2种说法,一是,诸葛亮 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后, 为帮关羽稳定军心而发明 的;另一中是,在唐代修 乾陵时,因服役的工匠人 数很多,往往为吃饭而耽 误施工进程,于是一名士 兵就把面团放进头盔里, 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 烙成了饼,把这种饼称之 而锅盔。陕西人做锅盔, 将面和硬(硬到用手都揉 不动),借助木杠子,用 力压,压成圆饼以后,放 在铁锅里,用火慢慢烙烤, 做好的锅盔外脆内酥,又 大又厚,很象一个锅盖。
居俗
在陕北,不管生活条件如何改变,农村人总是喜欢住窑洞.陕 北的窑洞种类很多.修窑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过去修土窑 洞,得挑选一个土风干以后,才开窑门,安门窗.现在农民经济 条件好了,修起了结实耐用的石窑洞.这种窑洞,住两三辈人不 成问题..窑洞冬暖夏;冬天外面冰天雪地,窑洞内即是三天不 见火也暖融融的.一般人家院墙不高,两个婆姨捡着豆芽就能隔 着墙说话.
汉中风俗简介课件

01
02
03
04
皮影戏是汉中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皮制的人物和道具为表演载体。
皮影戏的剧目多以民间故事和传说为题材,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皮影戏的表演方式独特,通常在夜晚利用灯光投影在屏幕上进行表演,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皮影戏的表演技艺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在汉中地区得到传承和发展。
剪纸是汉中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剪纸技艺和艺术风格而著名。
报丧与奔丧
丧葬习俗概述
汉中地区的丧葬习俗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丧事处理和孝道观念。在丧葬过程中,有一系列繁琐的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出殡当天,亲友会前来送行。根据逝者的性别和年龄,出殡的排场和仪式也有所不同。安葬方式包括土葬、火葬等,具体根据当地习俗而定。
逝者在家中停灵期间,家人会安排守夜,以陪伴逝者最后一程。期间会进行一些悼念活动,如烧纸钱、上香等。
婚嫁习俗概述
汉中地区的婚嫁习俗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在婚姻缔结过程中,遵循一系列传统礼仪,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婚姻的尊重和重视。
提亲与相亲
男方会委托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同时双方家长会安排子女相见,以观察彼此是否合适。
定亲与送聘礼
如双方同意婚事,男方会送聘礼到女方家,正式确定婚姻关系。聘礼通常包括彩礼、金银首饰等。
汉中市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间艺术、节庆活动、地方戏曲等,如汉调桄桄、汉中木偶戏等。
汉中市的自然景观以山水风光为主,如华阳山、紫柏山、黎坪等风景名胜区。
汉中市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浓郁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02
汉中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汉中的另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也称为“上元节”或“灯节”。
在元宵节期间,汉中人民会进行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活动,以庆祝春节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02
03
04
皮影戏是汉中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皮制的人物和道具为表演载体。
皮影戏的剧目多以民间故事和传说为题材,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皮影戏的表演方式独特,通常在夜晚利用灯光投影在屏幕上进行表演,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皮影戏的表演技艺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在汉中地区得到传承和发展。
剪纸是汉中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剪纸技艺和艺术风格而著名。
报丧与奔丧
丧葬习俗概述
汉中地区的丧葬习俗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丧事处理和孝道观念。在丧葬过程中,有一系列繁琐的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出殡当天,亲友会前来送行。根据逝者的性别和年龄,出殡的排场和仪式也有所不同。安葬方式包括土葬、火葬等,具体根据当地习俗而定。
逝者在家中停灵期间,家人会安排守夜,以陪伴逝者最后一程。期间会进行一些悼念活动,如烧纸钱、上香等。
婚嫁习俗概述
汉中地区的婚嫁习俗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在婚姻缔结过程中,遵循一系列传统礼仪,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婚姻的尊重和重视。
提亲与相亲
男方会委托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同时双方家长会安排子女相见,以观察彼此是否合适。
定亲与送聘礼
如双方同意婚事,男方会送聘礼到女方家,正式确定婚姻关系。聘礼通常包括彩礼、金银首饰等。
汉中市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间艺术、节庆活动、地方戏曲等,如汉调桄桄、汉中木偶戏等。
汉中市的自然景观以山水风光为主,如华阳山、紫柏山、黎坪等风景名胜区。
汉中市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浓郁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02
汉中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汉中的另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也称为“上元节”或“灯节”。
在元宵节期间,汉中人民会进行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活动,以庆祝春节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上为什么 要扎手巾?
7
▪ 闹秧歌 ▪ 唱民歌 ▪ 唱道情 ▪ 大场子 ▪ 小场子
▪ 踩高跷 ▪ 搬水船 ▪ 打花棍 ▪ 跑汉驴 ▪ 放竹马
▪ 耍龙舞 ▪ 耍狮子 ▪ 吹唢呐 ▪ 说书 ▪ 剪纸
▪ 打腰鼓 ▪ 打蹩鼓 ▪ 打胸骨 ▪ 丑场子
8
闹秧歌是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种传统民间娱乐艺术活动,它起源于北宋时 期,在北方属于一种祭祀活动,又名“阳歌”。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 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是黄土地上一种特殊 的艺术品种,是陕北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朵美丽 夺目的奇葩。
2019/12/5
37
2019/12/5
38
2019/12/5
39
菜豆腐稀饭是汉中、安康地区一种民间家
常饭,做的方法不复杂,但已成了当地待
客的佳肴了。这种家常饭之所以被民间奉
为待客上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这种饮食极富营养,即使从现代营养学的
角度来看,豆浆、豆腐都有很高的营养价
值,且易于消化,有利体内吸收,也不失
2019/12/5
25
眉户,即眉鄂,或称“迷 糊”、“迷胡”、“曲子 戏”、“弦子戏”,是陕西 省和甘肃省的主要汉族戏曲 剧种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之一。眉户盛行于关中 和陇东、陇中一带,而山西、 河南、湖北、四川和宁夏等 部分地区也有流行。眉户以 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 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
为一种配方科学,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美味
佳肴。冬季吃这种饮食,暖和耐饥,夏天
吃止渴消暑,既美味又实惠。不但如此,
这种饮食无论男女老幼,体强体弱,都能
食用。菜豆腐还经常被做成菜豆腐稀饭,
也十分美味。
2019/12/5
40
凉皮又称陕西凉皮,是陕西省汉族特色 小吃之一。凉皮分为米面皮和面皮两大 类,米面皮实为米皮。现有西府宝鸡擀 面皮、汉中米皮、秦镇米皮等流派。 凉 皮历史久远,凉皮传说源于秦始皇时期,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有一年陕 西户县秦镇一带大旱,稻谷枯萎,百姓 无法向朝廷纳供大米,有个叫李十二的 用大米碾成面粉,蒸出面皮,献给秦始 皇,秦始皇吃后大喜,命每天制作食用, 形成了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小吃——秦 镇大米面皮子。后因战乱失传。
2019/12/5
碗盆分不开 陕西人吃饭, 喜欢用一种耀 州产的近1尺 的白瓷青花大 碗,当地人称 “老碗”。这 种老碗甚至比 小盆还大,所 以往往碗盆难 分。在关中农 村,男人们就 端着大碗蹲在 一起,边吃边 说着话
23
2019/12/5
秦腔吼起来 唱戏吼起来, 指秦腔。其特 点就是高昂激 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 演唱,更是扯 开嗓子大声吼, 当地人称之为 “挣破头”, 外地人开玩笑: “唱秦腔,一 是舞台要结实, 以免震垮了; 二是演员身体 要好,以免累 病了。
20
2019/12/5
帕帕头上戴 陕西地区盛 产棉花,当 地人习惯把 用棉花织成 的手帕戴在 头上,它既 可防雨防晒, 还可以擦汁 擦手和用来 包东西,真 可谓既经济 又实惠方便。
21
2019/12/5
房子半边盖 一般的房子 房顶为人字 形,可是陕 西的房子却 是人字的一 撇。据说因 为陕西干早 少雨,所以 这一边盖的 房子能让珍 贵的雨水全 部流到自家 的田里,正 所谓“肥水 不流外人22
2019/12/5
29
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
简称,中国陕西省汉族特色食物
之一。陕西地区有使用白吉馍的
“腊汁肉夹馍”、宝鸡西府的肉
臊子夹馍(肉臊子中放食醋)、潼
关的潼关肉夹馍(与白吉馍不同,
其馍外观焦黄,条纹清晰,内部
呈层状,饼体发胀,皮酥里嫩,
火功到家,食用时温度以烫手为
佳,且老潼关肉夹馍是热馍夹凉
咚咚的战鼓声,呜呜的唢呐音。仿佛我们每个人又好像听到那刚劲豪放,地动山 摇,耳中不息,催人振奋的腰鼓之声,它讲世世代代地回荡在陕北这块黄土高原 和世界的天涯海角。
10
剪纸是中国民间装饰工艺品之一,也是我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在汉唐 时期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首饰,后来逐步发展在 节日中用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者故事人物,贴在窗户或者门楣上作为装饰, 也有的作为礼品装饰或者刺绣花样之用。
肉,饼酥肉香,爽而不腻)。肉
夹馍是陕西著名小吃。
2019/12/5
30
羊肉泡馍简称羊肉泡、泡馍。古称" 羊羹",西北美馔,尤以陕西西安最 享牛羊肉泡馍盛名,北宋著名诗人 苏轼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 "的诗句。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 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 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 穷。因它暖胃耐饥,素为西安和西 北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 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牛羊肉泡 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
18
2019/12/5
辣子一道菜 在陕西“油泼 辣子”是一道 正经八百的菜 肴。西安城里 家家户户门前 都是挂满一串 串喜人的红辣 椒。 “油泼辣子” 看着红、闻着 香、吃着辣, 既能用来调面, 又能夹馍吃。
19
2019/12/5
凳子不坐蹲起来 凳子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 们一日三餐都要 蹲在一起,一蹲 就是一个多个小 时,加之人们冬 天喜欢蹲在背风 向阳的地方“晒 暖暖”于是,关 中人就养成了 “蹲”的习惯。
西安市西光中学 初二八班 第二小组 组长马韩琨
走进陕西
December 22, 2014
1
1、我们的故土 ——陕西
2
陕西省(Shaanxi Province):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古朴秦川,为 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省会为古都西安。陕西现有三项九处世界遗 产,分别是: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大明 宫、未央宫、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 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 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 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
3
我们的陕西根据地形等 因素的不同分为了三个 部分——陕北、关中、 陕南。正是因为这样, 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 才孕育出了多种多样的 风俗。
陕北 黄土高原
关中 渭河平原
陕南 秦巴山区
26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
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
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
城))。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
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
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
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
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风俗习惯,我们不仅要正视 民族风俗习惯,还要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我们要 努力做现代文明的践行者,要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 知识,大力培育现代观念,自觉抵制落后生活方式的 影响。总之,我们要明辨是非、革故鼎新,做现代文 明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2019/12/5
41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 一头驴两头牛都是牲口 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你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金疙瘩、银疙瘩、都嫌不够; 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 为王的坐椅子脊背朝后, 没料想把肚皮挺在前头;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太阳出来照西墙,
4
接下来
让我们一同 走“近”陕
西!
5
陕北
6
陕北乡民的基本服饰是头扎 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 皮袄,内着白褂子、红裹肚, 脚蹬千层布底鞋,有的头戴 毡帽、腿裹‘裹腿’,脚穿 毡靴,这些均反映了在陕北 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 们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 计活动的需要,以及历史上 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 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继承。
11
12
13
14
关中
15
关中八大怪
2019/12/5
16
面条像裤带 扯面宽得像裤 带,一根面条 宽度可达两三 寸,长度在一 米上下,厚度 厚时与硬币差 不多,薄时却 如同蝉翼,一 根面条足够一 顿饭,面对大 饭量的人来说, 一顿一斤是很 轻松的。
17
2019/12/5
锅盔似锅盖 做锅盔,面要 和的很硬,硬 的用手都揉不 动,要借用木 杠来压揉,然 后放到直径两 尺以上的大锅 中慢慢烤制而 成,这样烙成 的锅盔外脆里 酥,清香可口, 放上十天八天 也不会变味。
2019/12/5
31
陕西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
是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汉族
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锅盔源于外婆给外
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
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
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
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
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省外
人编成的顺口溜“陕西十大怪”中,有
按陕北旧俗,秧歌一般闹到正月十五日之后就应该结束了,但现在有部分农 村越闹越上劲,总要闹到正月二三十日之后才收场。从此一年内除了有特殊 情况外,谁也不能随便寻出来乱敲打,这样一年一度红火热闹的新春秧歌就 此落下帷幕。
9
腰鼓,鼓框用木质成长圆形,两端小腰部教粗,双面蒙皮,是一种打击乐器,用 于民间腰鼓舞之用。
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
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武功县锅
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扶风县
锅盔,凤翔县锅盔。山西省新绛县有另
一种锅盔,呈半圆状,中间部分有芝麻。
2019/12/5
32
陕南
33
2019/12/5
34
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 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 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 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 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 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 造价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