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鸟类多样性调查与技术规定

合集下载

努鲁儿虎山保护区鸟类种群及栖息地调查分析

努鲁儿虎山保护区鸟类种群及栖息地调查分析

努鲁儿虎山保护区鸟类种群及栖息地调查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努鲁儿虎山保护区鸟类种群及栖息地的调查分析,旨在研究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及栖息地状况。

通过对该保护区内鸟类种群的调查,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并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对栖息地的分析可以探讨保护区内鸟类的生境需求,为保护区的生态恢复提供指导。

本文还介绍了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过程,分析了调查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讨论。

本文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建议,展望了未来针对努鲁儿虎山保护区鸟类种群及栖息地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为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努鲁儿虎山保护区、鸟类种群、栖息地、调查、分析、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讨论、保护建议、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努鲁儿虎山保护区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块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是许多濒危物种的避难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努鲁儿虎山保护区的鸟类种群和栖息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对该保护区鸟类种群及栖息地开展调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努鲁儿虎山保护区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和栖息地进行调查分析,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努鲁儿虎山保护区鸟类种群及栖息地调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努鲁儿虎山保护区鸟类种群及栖息地的调查分析,揭示该区域内鸟类的多样性情况,探讨栖息地对鸟类种群的影响,为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调查努鲁儿虎山保护区内鸟类的种类及数量分布情况,了解保护区内鸟类种群的多样性;2.分析不同栖息地类型对鸟类种群的影响,探讨栖息地的重要性;3.探讨保护区内鸟类的生境需求,为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管理提供合理的保护措施;4.为进一步保护努鲁儿虎山保护区内的鸟类资源,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

机场鸟情调查服务方案

机场鸟情调查服务方案

机场鸟情调查服务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国际航班的增加以及人们对于航空安全的关注度的提高,机场鸟情调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鸟类撞击飞机是一种严重的安全隐患,可能会导致机群的崩溃或者机身受损,从而引发严重的事故。

因此,机场需要进行鸟情调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这种风险。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鸟情调查的范围应该覆盖机场附近的广阔地区,包括机场周围的湖泊、草地、树木等可能是鸟类栖息地的地方。

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机场周围栖息、飞行的鸟类。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1.普查鸟类多样性:通过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记录下机场周围所存在的各类鸟类的信息,包括种类、数量、活动时间等。

可以采用人工巡查或者安装摄像设备进行观察,为后续的调查提供基本的数据。

2.研究鸟类栖息地:调查鸟类选择栖息地的原因和特点,以及对于栖息地环境的要求。

了解鸟类的习性和栖息地需求,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鸟类与飞机的接触机会。

3.分析鸟类活动规律:研究鸟类活动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一天内的活动规律,了解鸟类活动的规律有助于预测鸟类与航空器的冲突可能性和时间分布。

4.调查鸟类迁徙路线:关注国内外鸟类迁徙的路线和时间,了解迁徙鸟类与机场活动的关系,为机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5.分析鸟类与飞机接触的危害:研究鸟类与飞机碰撞的危害程度,包括对于飞机设备的损坏以及航空安全的影响等。

通过分析危害情况,制定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6.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针对鸟类与飞机接触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对于机场环境的改善、设备的安装以及人员的培训等。

四、调查实施方案1.人员组成:成立一支专业的调查团队,包括鸟类专家、飞行员、空管员等相关人员,以确保调查的专业性和可行性。

2.调查设备:提供必要的设备,包括双筒望远镜、照相机、摄像设备等,以满足调查的需求。

3.调查任务分配:根据调查内容和工作重点,合理分配调查任务,确保每个任务的顺利完成。

天坛公园鸟类调查及多样性分析报告

天坛公园鸟类调查及多样性分析报告

天坛公园鸟类调查及多样性分析报告天坛公园自然之友观鸟组(李强杨萌付建平高武等)二零零五年十月天坛公园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和孟春祈谷等国家祀典的场所。

1961年天坛公园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坛公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公园座落在北京市的南城,不仅矗立着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而且还是北京城区面积最大的绿地,具有保护北京市内环境、净化空气和改善小气候的功能。

1.项目背景此次天坛公园鸟类调查项目是“天坛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课题的组成部分,由天坛公园牵头,“自然之友”观鸟组具体实施。

自2003年春季开始至今,为期两年。

本调查主要是在春、夏、秋、冬各季节,进行连续观察和分析,摸清天坛公园各种野生鸟类的种类、数量、居留类型的本底情况,为天坛公园植物保护和绿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关的科学数据。

2.环境概况天坛公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祭祀园林的代表,占地约2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60万平方米,占公园总面积的80%。

其自然环境较为单一。

天坛公园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

内坛乔木主要有侧柏、桧柏,以及油松、国槐等。

外坛为公园生产用地,有果树地、苗圃地和花卉生产用地。

全园缺乏天然水源和大量复杂的植物群落,特别是灌丛较少。

公园绿地中,乔木占地约49万平方米(30.89%),主要有柏树(20%),油松(5.6%),毛白杨(1.6%),国槐(1.3%),核桃树(1.9%),柿树(0.49%)。

人工草坪占地71万平方米(44.4%),其中,冷季型草坪(早熟禾)占地30万平方米(18.8%),丹麦草占地41万平方米(25.6%)。

此外,还有一些花卉用地。

3.调查概况3.1 调查方法此次天坛公园鸟类调查采用线路法和样带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把天坛公园划分为六个区(见附图),即:1#(外坛西北地区),2#(包括双环亭和百花亭),3#(内坛丹陛桥东边区域),4#(皇穹宇和神厨),5#(斋宫及其东边区域),6#(祈年殿西边及月季园)。

设计鸟类调查方案

设计鸟类调查方案

设计鸟类调查方案1. 引言鸟类是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鸟类调查是了解和监测鸟类多样性和生态变化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提出一种设计鸟类调查方案的方法,以帮助研究人员和保护机构开展鸟类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

2. 调查目标在设计鸟类调查方案之前,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和研究问题。

调查目标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当地鸟类物种多样性和数量分布情况•监测鸟类种群动态变化,检测潜在的威胁和压力•研究鸟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3. 样本设计鸟类调查需要选择合适的样本设计方法,以确保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样本设计方法:3.1 随机样本随机样本设计是一种选择样本的随机过程,确保每个样本的选择是无偏的。

可以使用随机数表或随机数字发生器来选择样本。

随机样本设计适用于大范围调查,除了可以提供可靠的统计结果外,还能提高调查效率。

3.2 系统抽样系统抽样是按照一定的间隔从总体中选择样本。

例如,在一条固定的路径上选择一定间隔的站点进行观察。

系统抽样在调查有规律的分布和移动的鸟类种群时非常适用。

3.3 范围样本范围样本设计是指选择一定面积或范围内的样本点进行调查。

可以将调查区域划分为网格或样本单元,然后随机选择一部分单元进行调查。

范围样本设计适合于调查大面积分布的鸟类物种。

4. 数据收集方法在设计鸟类调查方案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以获得可靠的数据来支持研究和保护工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4.1 视觉和听觉调查视觉和听觉调查是最常用的鸟类调查方法之一。

调查人员通过观察和记录鸟类的外貌特征、行为、鸣声等信息来确定物种的存在和数量。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同的栖息地类型和时间段进行。

4.2 网络调查网络调查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进行的调查方法。

参与者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登录相关平台,记录自己观察到的鸟类信息并上报。

这种方法可以覆盖更广泛的范围,并有效获得大量的鸟类观测数据。

湿地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及其保护管理要点思考

湿地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及其保护管理要点思考

湿地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及其保护管理要点思考摘要:保护鸟类多样性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近些年,我国多地都在加大力度开展湿度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研究及保护工作。

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法等对湿地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威胁因素展开分析,并就湿地保护区鸟类多样性保护管理要点及对策进行探究论述,提出几项建议,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威胁因素;保护管理湿地是一类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

湿地位于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之间,是许多水禽、鸟类的栖息地。

除了是大多数水禽与鸟类的生存乐园外,湿地还有“地球之肾”之称。

湿地有十分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在调节地球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1】下面结合实际,对湿地保护区及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的保护管理问题做具体分析。

1湿地保护区简要分析对于什么是湿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但目前普遍认为湿地至少具有以下三种特征之一:一是土地上至少周期性生长着优势的水生植物;二是基质中不透水的水成土壤占优势;三是基质非土壤,在生长季节的某些时候被水所饱和或被水所覆盖。

湿地属于一种特殊的地域单元,具有陆地与水生环境过渡性质。

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生境资源丰富,适合大多数鸟类与水禽繁衍生息。

湿地还有天然水库之称,能够防洪防涝,调节与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研究表明,湿地具有增温调湿的气候调节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活动强度相对较弱,且土壤吸收与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比较缓慢,这造成湿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固定碳的作用较强。

湿地自由水面积大,所以水蒸气蒸发量与水汽蒸腾量也较大,大量的水蒸气蒸发与水汽蒸腾运动带动湿地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从而使局部地区的气候得到调节与改善【2】。

湿地还具有强大的污染净化功能,能够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质,改善水体环境。

湿地中有大量的微生物与植物,微生物与植物的生命运动能够吸收、降解、分解或转化水体中的部分污染物,进而让水体环境得到改善与净化。

浙江省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导则

浙江省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导则

浙江省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导则禀赋优越的生态空间“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面积1886平方千米,自然禀赋优越,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境内的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的理想区域。

2017年,安吉县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全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

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王伟星介绍,野外调查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全县共有野生脊椎动物37目、124科、471种,包括兽类67种,鸟类256种,两栖类27种,爬行类47种,淡水鱼类74种;昆虫21目、222科、1740种;维管植物156科、684属、1478种;分布有安吉小鲵、中华秋沙鸭、黑麂、东方白鹳、梅花鹿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利用已有的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结果,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适宜生境分析和遥感时序监测是本次试点的重要内容。

试点项目承担单位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大学,对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银缕梅、南方红豆杉、鹅掌楸、金钱松、香果树等5个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了个体的实地踏查和生境测定,开展了珍稀濒危及优势树种群落的影像空间划定和潜在分布探测。

该项技术将为重要物种的保护提供精准辅助。

试点还开展了安吉县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并取得部分成果。

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自然资源监测中心工程师xxx介绍:“我们将安吉全域生态空间划分为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镇等类型,其中森林、灌丛、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占比为67%,这表明安吉全域生态空间植被覆盖情况较好。

”守护特有物种安吉小鲵安吉小鲵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在海拔约1200米的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关岗保护站,记者首次见到了这种濒危的两栖动物。

保护区负责人俞立鹏介绍,安吉小鲵是中国的特有物种,雄鲵全长153毫米~166毫米,雌鲵全长166毫米左右。

头部卵圆形而平扁,头长略大于头宽,躯干粗壮而略扁。

1992年,这一物种被浙江师范大学顾辉清教授发现并命名。

鸟类调查报告范文

鸟类调查报告范文

鸟类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鸟类是生物多样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当地鸟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对其保护现状进行评估。

二、目的1.了解当地鸟类的种类和数量;2.了解当地鸟类的栖息地现状和分布;3.评估当地鸟类的保护状况和面临的威胁。

三、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标本收集:通过捕捉鸟类并制作标本进行鉴定;2.观察记录: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鸟类,并记录其种类、数量和分布区域;3.问卷调查:向当地居民送发调查问卷,了解本地区鸟类的分布和感知情况。

四、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们共发现了50多种鸟类,并成功采集了一些标本进行鉴定。

根据初步统计,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鸟类种类丰富:发现的鸟类种类多样,包括雀类、鹰类、鸣禽类等;2.鸟类数量较稳定:在不同季节和区域的调查中,鸟类数量保持较为稳定;3.栖息地多样性:鸟类分布于不同的栖息地,包括森林、湿地以及城市树林等;4.受威胁种类存在:有少数饱受威胁的鸟类,包括迁徙鸟类和栖息地丧失的鸟类。

五、讨论1.鸟类丰富性与生态平衡:当地鸟类的种类繁多,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其多样性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2.气候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鸟类迁徙和栖息地选择产生了影响,可能导致一些鸟类数量减少或消失;3.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影响:森林砍伐、湿地开垦和城市化对鸟类的栖息地造成了影响,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其栖息地;4.保护措施建议: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保护区和鸟类观测站,加强公众对鸟类保护的意识。

六、结论经过本次调查,我们对当地鸟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有了初步了解。

当地鸟类种类丰富,数量相对稳定,但仍存在一些饱受威胁的种类。

保护当地鸟类和其栖息地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 Brown, L.H., and Dean, W.R.J. (2002). Birds of 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London: The Trustees of the John Voelcker Bird Book Fund.2. Del Hoyo, J., and Collar, N.J. (2024). HBW and BirdLife International Illustrated Checklist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Volume 1: Non-passerines, Lynx Edicions, Barcelona.3. Sibley, D.A., and Monroe, B.L. (1990). Distribution and Taxonomy of Birds of the Worl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鸟类观测方案

鸟类观测方案
五、数数据记录。
2.定期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观测报告。
3.建立鸟类观测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流。
六、人员培训与分工
1.对观测团队进行专业培训,包括鸟类知识、观测方法等。
2.明确分工,设立观测组、数据分析组、报告编写组等。
3.加强团队协作,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任务:
1.设立鸟类观测站点,开展定期观测。
2.建立鸟类观测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3.组织专业培训,提高观测团队的业务能力。
三、观测方法
1.线路调查法:
-在鸟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设置观测线路。
-确定线路长度、方向及观测时间,充分考虑地形、植被等因素。
-按季度进行定期观测。
2.定点观测法:
-在鸟类栖息地、觅食地等关键区域设立观测点。
2.分工明确,设立观测组、数据整理组、分析组等,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观测期间注意事项
1.尊重鸟类生活习性,避免干扰鸟类正常活动。
2.保护生态环境,不破坏鸟类栖息地。
3.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保观测活动合法合规。
八、项目预算
根据观测方法、观测内容、人员培训等因素,合理制定项目预算。
九、项目总结与成果
-观测点数量:根据观测区域大小和鸟类分布特点,设置若干观测点。
-观测时间: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观测。
3.卫星遥感与无人机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观测鸟类栖息地、迁徙路线等。
-数据获取:定期获取遥感影像,分析鸟类栖息地变化。
-无人机应用:在鸟类迁徙季节,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观测。
四、观测内容
1.鸟类种类、数量、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
3.提高公众对鸟类保护的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观测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县域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规定规范了县域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县域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01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2014)3 术语和定义3.1 样线法沿一条预设的样线行走,调查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距离范围内出现的鸟类,并估算种群数量的方法。

3.2 样点法按预定的规则布设样点,记录样点周围一定半径范围内出现的鸟类,并估算种群数量的方法。

3.3 直接计数法采用单筒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对水鸟直接统计数量的调查1方法。

3.4 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利用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记录在其感应范围内活动的鸟类的调查方法。

3.5 鸣声录音回放法将某些重点关注鸟种的鸣叫或鸣唱录音在野外进行播放,吸引同种鸟类反应并据此来推算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3.6 重点关注鸟种指《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中的受威胁(易危、濒危、极危)鸟种和数据缺乏的鸟种。

4 调查与评估原则4.1 科学性原则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布设调查点,并采用标准、统一的技术方法评估县域鸟类多样性现状、受威胁状况以及保护状况,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或者建议。

4.2 全面性原则(1)调查样线或样点原则上应覆盖县域内各种生境类型(见附录A表A.1中“层次2”所包括的生境类型)以及不同的海拔段(以县域最低海拔起,每100 m一个海拔段);(2)调查样线或样点应覆盖尽可能多的工作网格(见附录B)。

4.3 重点性原则(1)调查样线或样点应覆盖县域内所有重点网格(见附录B);2(2)重点关注鸟种可能分布生境应增加调查的强度。

4.4 可达性原则调查线路应根据调查区域实地情况、安全与保障条件合理规划。

5 调查与评估内容5.1 调查内容县域内鸟类的物种组成、分布、生境、受威胁因素。

5.2 评估内容(1)县域鸟类多样性现状;(2)县域鸟类受威胁状况;(3)县域鸟类多样性保护状况。

6 工作流程6.1 调查准备(1)收集、分析与调查县域有关的文献、标本、数据库、鸟类志、报告等资料,构建初步的县域鸟类名录;(2)收集与掌握调查区域的气候、地形地貌、水体分布、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概况,编制调查与评估实施方案;(3)根据调查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组织调查队伍,并开展相关培训,包括安全培训、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培训、数据采集培训等;(4)准备调查工具、设备、调查记录表格以及野外防护装备,包括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鸟类图鉴、记录表、GPS定位仪、相机、红外相机、录音笔、测距仪、计数器、手电筒、地图、记录本3等。

6.2 外业调查根据调查实施方案,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展鸟类多样性本底调查,做好相应的记录,并采集照片(生境照片、物种照片及野外工作照片)和声音等凭证资料。

6.3 室内工作(1)整理调查记录表格、照片、声音等数据,对野外分类不确定的个体进行进一步鉴定;(2)分析调查数据,完成多样性现状评估、受威胁评估、保护评估等;(3)编制物种名录,绘制相关图件,编写调查与评估报告;(4)将调查与评估数据上报。

7 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7.1 调查指标与要求7.1.1 种类中文名统一采用中文正名,标准学名以拉丁文或拉丁化的词汇表示。

标准学名和中文正名具体可参考《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鸟种的命名。

如有新纪录或外来种,学名按最新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命名。

7.1.2 分布包括物种分布点的经纬度和海拔。

(1)经纬度使用WGS84坐标系,以度分秒的形式记录,秒精确4到小数点后2位,如N 44°32′16.22″;(2)海拔以米为单位,保留整数位,如1969 m。

7.1.3 生境生境主要包括鸟类分布的生境类型、生境受干扰状况以及重点关注鸟种的生境面积。

(1)生境类型见附录A表A.1,应分别记录层次1和层次2,并对层次2补充描述,指明优势种;(2)生境受干扰状况主要包括生境受干扰类型及受干扰程度,见HJ 710.4附录G;(3)重点关注鸟种的生境面积通过野外调查结合遥感图像解译获取,单位为平方公里,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7.1.4 受威胁因素受威胁因素主要包括生境退化和丧失、过度利用、人类活动等,参见附录G表G.1。

7.2 调查时间与频次原则上至少进行4次调查,其中繁殖季1次,越冬季1次,春、秋迁徙季各1次。

7.3 调查方法的选择(1)本规定推荐使用的调查方法有样线法、样点法、直接计数法、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和鸣声录音回放法,其中以样线法、样点法、直接计数法为主,针对某些特殊类群辅助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和鸣声录音回放法调查。

5(2)样线法或样点法均可用于陆生鸟类的调查,在连续的生境推荐使用样线法,在崎岖山地或片段化生境推荐使用样点法;在数量上,10~15个样点作为一个调查单元可等量于1条样线。

(3)直接计数法主要用于水鸟的调查。

(4)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用于某些数量稀少、体型较大、主要在地面活动的鸟种调查。

(5)鸣声录音回放法作为辅助方法,用于鸮形目、鸡形目、雀形目等重点关注鸟种的样线或样点调查。

7.4 调查方法7.4.1 样线法7.4.1.1 样线数量一般根据县域面积大小,样线数量要求如下:县域面积≤2000 km2,县域每个工作网格不少于1条样线;县域面积2000~5000 km2,样线数量不少于20条;县域面积5000~10000 km2,样线数量不少于40条,县域面积超过10000 km2,样线数量不少于50条。

对于面积较大、生境类型较单一的县域可适当减少样线数量。

7.4.1.2 样线长度样线长度一般为1~3 km,具体长度根据调查区域的情况确定。

7.4.1.3 样线编号方法调查样线的编号采取“县级行政区代码”+“调查对象类型代号”+“样线序号”的方式。

县级行政区代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规定;调查对象为陆生鸟类(terrestrial brid),代6号为“TB”;样线(route)序号以R0001、R0002、R0003……为序。

如:汶川县内陆生鸟类的第一条调查样线记为“513221TBR0001”。

7.4.1.4 调查记录要求(1)样线行走速度为1~2 km/h,通常开阔生境速度为2 km/h 左右,较茂密的生境速度为1 km/h左右;(2)调查时间一般为日出或日落前后3个小时左右,具体按照鸟类活动高峰期确定;(3)调查应在天气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大风、中到大雨以及浓雾天气不宜进行调查;(4)样线法鸟类野外调查记录表见附录C表C.1。

7.4.2 样点法7.4.2.1 样点布设在崎岖山地或片段化生境,可用样点法代替样线法调查,样点间距离不应小于200 m。

7.4.2.2 样点编号方法调查样点的编号采取“县级行政区代码”+“调查对象类型代号”+“样点序号”的方式。

县级行政区代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规定;调查对象为陆生鸟类(terrestrial brid),代号为“TB”;样点(site)序号以S0001、S0002、S0003……为序。

如:汶川县陆生鸟类的第一个调查样点记为“513221TBS0001”。

7.4.2.3 调查记录要求(1)调查一般为日出或日落前后3个小时左右,具体按照鸟类7活动高峰期确定,每个样点记录时间为5~10分钟;(2)一般在每个样点停留5分钟后再开始计数;(3)调查应在天气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大风、中到大雨以及浓雾天气不宜进行调查;(4)样点法鸟类野外调查记录表见附录D表D.1。

7.4.3 直接计数法7.4.3.1 调查点布设对于大范围区域,水鸟调查应在能见范围内,充分利用显著自然界限,将调查区域分为若干个统计观察样区,分别观察记录。

7.4.3.2 调查点编号方法调查点的编号采取“县级行政区代码”+“调查对象类型代号”+“调查点序号”的方式。

县级行政区代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规定;调查对象为水鸟(water bird),代号为“WB”;调查点(site)序号以S0001、S0002、S0003……为序。

如:汶川县水鸟的第一个调查样点记为“513221WBS0001”。

7.4.3.3 调查记录要求(1)记录方法主要有计数法和集团计数估算法(前者适用于数量较少、活动缓慢的鸟群,后者适用于群体数量大、或觅食活动时移动较快的鸟群);(2)调查一般黎明到日落均可,具体按照鸟类活动高峰期确定;(3)调查应在天气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大风、中到大雨以及浓雾天气不宜进行调查;8(4)直接计数法鸟类野外调查记录表见附录E表E.1。

7.4.4 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7.4.4.1 相机布设鸟类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调查可与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同步进行,红外相机数量及布设要求见《县域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中关于红外相机数量及布设要求。

7.4.4.2 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调查点编号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调查点采用“县级行政区代码”+“调查对象代号”+“调查点序号”的方式进行编号。

县级行政区代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规定,调查对象为陆生鸟类(terrestrial brid),代号为“TB”,红外相机调查点(infrared-triggered camera site)序号以ICS0001、ICS0002、ICS0003……为序。

如汶川县境内陆生鸟类第一个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调查点记为“513221TBICS0001”。

7.4.4.3 调查记录要求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鸟类野外调查记录表见附录F表F.1。

8 物种名规范鸟种标准学名只能以拉丁文或拉丁化的词汇表示,以最新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为标准。

科名必须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VIII章“科级类群命名分类单元和它们的名称”之规定。

属名称应当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IX章“属级类群命名分类单元和它们的名称”之规定。

高于种的分类阶元的名称由一个拉丁文单词构9成,种的名称由属名+种名构成,亚种的名称由属名+种名+亚种名构成,具体可参考《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

鸟种中文名基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统一采用中文正名。

9 照片拍摄9.1 拍摄内容鸟类野外调查时拍摄的照片主要包括生境照片、鸟种照片。

9.1.1 生境照片生境照片要求每条样线不少于5张(包含起、止点和样线途中生境照片),每个样点不少于1张。

其中每条样线或每个样点必须包含1张以生境为背景、GPS定位仪屏幕为前景的照片。

9.1.2 鸟种照片鸟种照片要求能准确反映出该鸟种的外在形态特征,尽量拍摄重点关注鸟种和新纪录(包括区县新纪录)鸟种照片。

另外,每张照片的属性信息应包括拍摄日期、时间以及拍摄点的地理位置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