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塘南村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全国共有648个村名列其中,江西33村庄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井冈山市鹅岭乡塘南村榜上有名。

根据评价认定体系规定,传统村落的现存建筑要有一定的久远度,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要达到标准,且传统建筑的占地规模,以及现存传统建筑(群)和周边环境保存要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要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有对传统技艺的传承。

另外,传统村落的选址、规划等要代表所在地域、民族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并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以及考古的价值,还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时,村落还要承载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井冈塘南:红绿古相辉映

井冈山市鹅岭乡塘南村(原属宁冈县),位于“宁冈古八景”之冠———鹅岭脚下,北面有龙厦公路和井睦高速公路,东面为衡吉茶铁路,交通便利。

据《龙氏族谱》记载,明代成化己丑年﹙1469﹚,鹅岭乡上坊村塘头房光裕堂龙子中,即六世祖伯江公率叔宪、叔广、叔文和叔确四个儿子来到塘南辟地立村,至今已繁衍至二十七世,具有540多年的村史。村名始为南安湖,后将“塘头房”与“南安湖”两名各取一字,更名为“塘

南”。

塘南龙氏祖先伯高公,陕西扶风京兆(今西安市)人,为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部下,深得器重。马援曾向建武帝信荐龙伯高,称赞他“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被光武帝刘秀擢升为零陵(今湖南永州市)太守。此后龙氏子孙繁衍兴旺,名人辈出。自明代以来,塘南村共出了朝廷五品以上官员13人,科举考试中进士1人,举人2人。其第九世龙廷谧、第十世龙鼎两人均由明代朝廷诰封为通议大夫。第十世龙冕由明代朝廷诰封为文林郎。第十一世龙遇奇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登进士,殿试三甲,授任浙江金华县知县,因政绩斐然,先后派往陕西代巡,补任扬州,巡按两淮,职任湖广道监察御史。第十二世龙嘉贵由明代朝廷诰封为奉政大夫。第十九世龙赐瑚由清代朝廷授任登仕郎职。第十九世龙之干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科中举人,为兵部差官,后受封为武德骑尉。龙炳垣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科中举人,任山东济南府知章邱县事。第二十一世龙宝林诰授奉政大夫。第二十二世龙钦海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为法学士,历任南城县知事、江西省参议会参议长、江西省督军公署顾问、江西省省长公署顾问、江西省教育学会会长,并兼任南昌黎明中学校长,中华书局编辑等职。第二十三世龙超云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任江西法政学校教授、省印刷局局长、江西《国民日报》报社经理。

塘南向为宁冈望族,村中的府第宅屋极有名气。在建国之前,全村有风火墙高翘的青砖瓦舍几十幢,景观壮阔。尤其在村庄中央矗立着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的宗祠“敬爱堂”。1620年由朝廷颁旨敕建纪念龙遇奇的“进士殿”,设计精巧,规模宏大,蔚为壮观。

塘南村不仅有着厚重的古代历史,在近现代社会也是具有遐迩闻名的红色史迹。特别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写下了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龙超清是中共井冈山党组织的创始人,历任中共宁冈县委书记,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另一名党员龙寿宇,也是边界特委成员。土地革命时期,管理湘赣两省六县党组织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19名委员中,塘南人就占有两席。全村的革命烈士有15人。这不仅是塘南村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井冈山人民的荣耀。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同志都来过塘南村,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红色故事。1927年至1928年,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来到塘南,到龙超清家看望,还在“进士殿”怒斥过一个反对分田的土豪龙志思。1928年5月,朱德军长在“进士殿”牌楼的石狮旁召开大会,动员群众打土豪。红四军军部宣传队队长,朱德之妻伍若兰,带着红军宣传队在村中展开群众工作,斗争过劣绅龙南恩。“进士殿”曾经是宁冈县第三区第八乡工农兵政府驻地。红军在塘南村民居墙壁上留下的上百条标语,以及国家一级文物《宁冈县三区八乡工农兵政府布告》,成为这段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

塘南村进士牌楼弥足珍贵

井冈山市鹅岭乡塘南村(原属宁冈县),村民耕读传家,文风鼎盛,是宁冈历史上的远近闻名的“才子村”。鹅岭,海拔1407米,因山形似鹅而得名,是“宁冈古八景”之首。塘南全村500余人,全部为龙姓。村子中央有一座木牌楼,上书“进士”两个大字。从匾牌上的字迹看,这座牌坊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同治八年(即1869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了。

牌楼实际上是塘南村“龙氏宗祠”敬爱堂的大门,但因年久失修,祠堂主体建筑已倒塌,只剩下大门,人们就称之为“进士牌楼”。牌坊虽已摇摇欲坠,但却古风犹存,斗拱飞檐,气势雄伟。最值得一看的是斗拱、木雕和彩画。斗拱呈网状结构,共有五层,装饰作用大于力学功能,是传统斗拱的变异形制。

由于木结构防火困难,所以保存不易,现在全国保存完好的木牌坊已所剩无几,远不如石牌坊多。在2009年进行的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座位于上高县南港乡马

湖村,建于道光年间的“三朝侍御”木牌楼,其形制与塘南村的进士牌楼十分相似,这也间接证明了塘南村进士牌楼建于同治年间是可信的。据相关资料记载,塘南村的进士牌楼是为龙遇奇建立的。

龙遇奇,字才卿,号紫海,明万历辛丑(1601年)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在出任两淮巡盐御史期间,大力推行盐法改革。此次盐法改革,允许官盐私营,放宽了盐业国家专卖的经营权,为明朝后期徽商、晋商等著名“商帮”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座牌楼上的“进士”,就是指龙遇奇,但龙遇奇在明朝为官,却为何被朝廷赐为“清朝侍御”?令人费解。在苏州古镇同里也有一座“清朝侍御”牌楼,是后人重修的,其形制与塘南村的牌楼很相似。额板上刻有“为大明万历庚辰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立”。陈王道,字孟甫,幼聪而家贫。明嘉靖四十四年,高中进士。做了几任知县后升任南京监察御史,深得朝廷器重。陈王道死后,在万历八年,朝廷为表彰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建牌楼以旌表之。

塘南村牌楼正中额板书有“清朝侍御”四个大字。监察御史行考察官员政绩之职,起到保荐良才,弹劾庸吏的作用。“清朝”是“廓清朝廷污浊”之意,并非指取代明朝的“清朝”。“侍御”就是“监察御史”的官职。龙遇奇与陈王道同为进士出身,官职也相同。所以塘南村与同里的“清朝侍御”牌楼应属同时期的建筑,值得保护。

精彩记录,详细介绍!欢迎广大摄友到此采风,创作,宣传井冈山塘南古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