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与保护措施
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与保护措施

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与保护措施2.云南国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650001摘要: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大量的高原湖泊,并且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农业灌溉、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严格保护,这些高原湖泊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其中以滇池、杞麓湖等最为严重。
本文在概述云南地区高原湖泊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点源治理、面源控制、内源治理、预防保护等方面,对污染问题的科学治理和有效保护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原湖泊;点源治理;工业污染;清污分流一、云南地区湖泊概况及湖泊水环境现状在建国之初,云南省水面面积超过1km2的约有50个,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满足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粮食问题,围湖造田侵占了部分湖面,使得湖泊的面积缩小,数量也在不断减少,截止改革开放前高原湖泊锐减至30多个。
目前云南省湖区总面积约1066km2,总库容达到300亿m3。
其中,云南省内知名度较高的共有九大高原湖泊,分别为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阳宗海。
其中滇池、杞麓湖、异龙湖三个湖泊富营养化最为严重。
这3湖还分别是昆明市、通海县、石屏县的主要纳污水体,虽然近年来政府截污、治污的成效显著,但是还有雨季降水,以及偷偷排放的工业废水进入湖泊,造成了氮、磷超标。
洱海、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所受污染较轻,水质相对较好,但有污染加重的趋势。
泸沽湖、程海基本未受到工业污染,周围人口分布较少,水质较为清洁。
二、湖泊的治理与保护高原湖泊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云南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污染治理方面也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金和技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污效果。
特别是滇池,既是污染最为严重的湖泊之一,同时也是知名的风景区,作为重点整治对象,目前滇池的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并且也为其他高原湖泊的污染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仅仅做好事后的污染治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好事前预防关。
云南省高原湖泊水文特征与污染治理研究

云南省高原湖泊水文特征与污染治理研究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拥有众多高原湖泊。
这些湖泊在云南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受到来自人类活动的水污染的影响。
因此,对云南高原湖泊的水文特征和污染治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云南高原湖泊的水文特征对于科学管理和保护湖泊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云南省的高原湖泊主要分布在滇池、洱海和泸沽湖等地,这些湖泊形成于燕山隆起期后的漫长沉积过程中。
根据前人的研究,云南高原湖泊的水文特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湖泊的水位变化。
云南高原湖泊的水位变化与降水和蒸散发量密切相关。
在年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云南省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降水量的空间差异导致了湖泊水位的差异。
例如,滇池的水位受季风降水的影响较大,而洱海则受到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影响。
其次是湖泊的水质特征。
云南高原湖泊的水质常受到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的影响。
特别是湖泊周边农田的农药和化肥使用,以及养殖场和旅游业对水体的直接排放,导致湖泊水质发生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第三是湖泊的水量特征。
云南高原湖泊的水量主要来自于降水和进水河流的补给。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的水量出现了变化。
例如,近年来,滇池的水量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水源供给减少。
针对云南高原湖泊的水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污染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的收集,全面了解湖泊的水污染情况和演变趋势。
其次,加强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对湖泊周边的农田、养殖场和旅游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监督,防止污染物直接排入湖泊。
同时,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和生态农业方法,减少农田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防止污染物通过径流进入湖泊。
此外,加强湖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恢复湿地和林地,建立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机制,提高湖泊的自我净化能力。
总之,云南省高原湖泊的水文特征与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且紧迫的课题。
保护云南高原湖泊的水环境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科研机构、农田和养殖场主以及旅游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2024年洱海保护工作方案范文

2024年洱海保护工作方案范文____年洱海保护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洱海是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一片高原湖泊,也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
洱海曾经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洱海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湖水水质下降,湖岸生态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具体的保护工作方案。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恢复洱海水质,保护湖岸生态,增强洱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洱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原则: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分类施策、依法依规、公众参与。
三、工作内容1.改善水质(1)加强河流入湖污染物治理:对洱海流域的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减少污水直排,提升水质。
(2)加强湖泊生态修复:修复湖底泥层,降低污染物的释放;增加湖区湿地面积,提升自净能力。
2.保护湖岸生态(1)严禁湖岸建设:禁止在湖岸区域内开展任何建设活动,确保湖岸带的完整性。
(2)加强湿地保护: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增加湿地保护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
3.加强生态监测(1)建设监测站点:在洱海周边建设监测站点,对湖水质量、水位、水温等进行实时监测。
(2)完善监测体系:建设洱海生态监测中心,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及时获取洱海生态变化的数据。
4.宣传教育(1)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加大对洱海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学校、社区等单位开展洱海保护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
5.加强法治保障(1)制定相关法规:制定洱海保护相关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保护措施。
(2)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湖岸建设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者,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6.加强国际合作(1)加强与邻国的合作:与缅甸等邻国加强合作,共同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
(2)寻求国际援助:寻求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援助,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洱海保护工作的实施。
云南滇池和洱海治理措施

云南滇池和洱海治理措施1.引言云南是我国拥有众多湖泊的省份之一,其中滇池和洱海作为两大重要淡水湖泊,亦是云南省的骄傲。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因素,这两个湖泊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亟需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来保护它们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介绍云南滇池和洱海的治理措施。
2.滇池治理措施2.1水污染治理滇池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工业的发展,滇池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减少污染源: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建设污水处理厂,确保城市污水处理的覆盖率。
同时,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提高污染源减排能力。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限制使用农药和化肥,提倡有机农业,保护滇池周边的农田环境。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升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果。
2.2生态修复滇池的湖泊生态系统长期受到破坏,为了恢复和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湿地保护:加强滇池周边湿地保护,修复受损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提高湖泊水质和水量调控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水生态补偿:政府实施了水生态补偿机制,对滇池上游水库的水库建设和用水进行合理规划,并向下游湖泊提供生态补偿金,以保障滇池的水量和水质。
-水生态系统的重建:通过湿地增补、湖泊清淤、水生植物种植等手段,重建滇池的水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还能够为湖泊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境。
3.洱海治理措施3.1河流治理洱海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位于滇池以南。
由于受到入湖河流的农田面源污染等影响,洱海的水质一度严重下降。
为了改善洱海的水质,政府采取了以下治理措施:-河道整治:对入湖河流进行河道整治,加大隔离带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湖泊。
-水质监测:加强洱海周边水质监测工作,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质异常,控制污染源。
大理洱海环保治理措施

大理洱海环保治理措施概述大理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境内,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洱海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包括水质恶化、水位下降、湖岸线侵蚀等。
为了保护和治理洱海的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治理措施。
1. 水污染治理洱海的水质恶化是其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 - 管控污染源:严厉打击洱海周边的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实行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对违规排污行为进行严惩。
- 水处理工程:建设洱海周边的水处理设施,通过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技术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国家相关水质标准。
- 水生态修复:开展湖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湖泊水生态修复,提高洱海水质。
2. 生态保护与恢复为了保护洱海周边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 围湖绿化:通过种植湿地植物、栽培水生植物等方式,加强湖岸带绿化修复,增加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 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保护湖泊中的珍稀濒危物种,加强物种保护管理与监测,禁止非法捕捞和捕杀珍稀鱼类。
- 湿地保护: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建立湿地保护区,禁止采矿、捕捞等破坏湿地生态的行为。
3. 水位调控与防洪洱海水位的下降和洪涝灾害是洱海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治理措施: - 水库建设:新建水库和提升洱海周边的水库容量,实行人工水位调节,增加水源供应,稳定湖泊水位。
- 防洪工程:建设洱海周边的防洪工程,包括堤防、泵站等设施的建设,提高洱海周边地区的防洪能力。
4. 宣传与教育为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采取了一系列的宣传与教育措施: - 环保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开展环保宣传,加强对洱海环境问题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 环保教育: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加强对公众、学生等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结论大理洱海环保治理措施的实施,对于保护和恢复洱海的环境至关重要。
保护洱海的措施

保护洱海的措施引言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
洱海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闻名,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长期以来,洱海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水位下降和湖区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 水质监测和治理洱海的水质是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保护洱海的水质,对洱海湖区进行了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
针对洱海水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富营养化、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等,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例如,建立了一系列的水质监测站,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并进行必要的污水处理和控制工程。
此外,还开展了水源地保护工程,控制和减少了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从源头上保护洱海水质。
2. 生态保护和恢复洱海湖区的生态系统对维持洱海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和恢复洱海的生态系统,实施了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
首先,建立了洱海湿地保护区,划定了保护区域的范围,并提供了必要的保护措施,如禁止非法捕捞、固定河口、恢复湿地植被等。
其次,通过植被恢复工程和湿地修复项目,努力复原湿地生态系统,并促进湖区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繁殖和生长。
此外,还加强了湖区周边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农田和湿地的布局,减少人类活动对洱海湖区的影响。
3. 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洱海的水资源是洱海湖区生态系统和周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护洱海的水资源,采取了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措施。
首先,建立了洱海水资源的调查监测体系,对洱海的水量、水位和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
其次,制定了洱海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管理办法,合理分配和利用洱海的水资源。
此外,开展了一系列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技术研究,如水资源循环利用、节水灌溉和水生态补给等,提高了洱海湖区的水资源利用率。
4. 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为了提高公众对保护洱海的意识和参与度,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滇池污染治理措施

滇池污染治理措施1. 背景介绍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然而,长时间以来,滇池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主要包括水质恶化、蓝藻暴发、湖泊富营养化等。
为了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恢复水质,采取了一系列污染治理措施。
2. 湖泊水质改善为了改善滇池的水质,需要综合考虑减少污染源、治理湖泊内源污染和清除富营养化物质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湖泊水质改善措施:2.1 减少污染源•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对滇池周边城市的污水进行全面处理,减少污水对湖泊水质的直接污染。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滇池水质的影响。
2.2 治理湖泊内源污染•清除水生植物:对滇池中水生植物进行清除,防止水生植物富集有机物,使水体富营养化。
•排除沉积物:定期清理滇池的沉积物,防止沉积物释放有机负荷,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2.3 清除富营养化物质•增加湖水流动性:通过相关工程措施增加滇池湖水的流动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施加硅酸盐:适量施加硅酸盐,增加湖水中的硅酸盐浓度,抑制蓝藻的生长。
•针对特定污染物进行处理:采取特定的处理方法对滇池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进行清除,如高效沉淀等。
3. 生态系统恢复滇池的生态系统恢复也是重要的治理目标之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态系统恢复措施:3.1 湿地保护与恢复•建立湿地保护区:划定滇池周边的湿地保护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恢复湿地生态功能:通过湿地恢复工程,修复受到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的自净能力。
3.2 鱼类放流•种植富营养化耐受的鱼类:选择适应滇池特殊环境的鱼类,进行定期放流,增加生物多样性。
4. 监测与治理效果评估为了有效治理滇池污染,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并定期进行治理效果评估。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监测和评估工作:•持续监测水质变化: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定期监测滇池的水质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分析水质数据:对监测到的水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污染治理效果,指导后续治理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环境现状

杞麓湖景观
(七)异龙湖
位于石屏县城以东两公里处,是云南省八 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异龙湖及湖畔,风 景名胜极多。岛上遍植花木,环境清幽,, 湖四周良田绵延,荷池飘香。大水城上的 海潮寺,小水城上的后乐亭以及来鹤亭、 白浪水月寺、龙港广胤寺、五爪山罗色庙, 湖北边的乾阳山等都是佳景,其中以来鹤 亭为最。一年四季,异龙湖上游人不绝, 全凭小船飞渡。这里有"第二西湖"之称,为 滇南的游览胜地之一。
龙河、捞渔河、梁王河...
滇池景观
(二)洱海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中部,湖体主要 在大理市,古称叶榆泽,又名昆明池,白语称 “耳稿”,意为下边的海子,因湖形似人洱海耳, 汉语遂称为洱海。海拔1966米,湖身北起洱源江 尾村,南到下关团山,古城大理如一只巨型蝴蝶 匍匐在海边至山脚的平坝上。湖水面积250多平 方公里,为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洱海虽没有 滇池大,但洱海平均水深11米,最大深度达21米, 蓄水量约30亿立方,相当于滇池的两倍,且湖水 透明度约4米,湖水呈绿色,也胜于遭受污染之苦 的滇池。
成了133公顷的沼泽地。
被称为“公共厕所”的滇池
一阵西南风扑来,几 百米以外就能闻到 臭味。滇池水呈墨 绿色,水面散发着 一股恶臭。大量暴 发的蓝藻随着湖水 翻滚着,水葫芦在 阳光下随湖水上下 跳荡,绿油油的一 大片——这就是现 在的滇池——一个 举世闻名却又被称 作“公共厕所”的 高原湖泊。
在一家省级印刷单位工作的孙师傅,1964年参加工作。 他告诉记者说,那时的滇池水非常清澈,可以直接饮用,当 时在通往滇池的大观河上有许多打鱼的渔民,煮饭时就用水 桶直接取水用。孙师傅那时酷爱到滇池钓鱼,他常用铝制饭 盒带上一盒冷饭,饿了就着滇池水吃饭,也不会闹肚子。对 滇池有着深厚感情的孙师傅说:“我们这代人可能看不到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与保护措施
摘要: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大量的高原湖泊,并且在防洪
抗旱、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农业灌溉、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
价值。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严格保护,这些高原湖泊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污
染问题,其中以滇池、杞麓湖等最为严重。
本文在概述云南地区高原湖泊水环境
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点源治理、面源控制、内源治理、预防保护等方面,对污
染问题的科学治理和有效保护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原湖泊;点源治理;工业污染;清污分流
一、云南地区湖泊概况及湖泊水环境现状
在建国之初,云南省水面面积超过1km2的约有50个,之后的一段时间里,
为了满足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粮食问题,围湖造田侵占了部分湖面,使得湖泊的
面积缩小,数量也在不断减少,截止改革开放前高原湖泊锐减至30多个。
目前
云南省湖区总面积约1066km2,总库容达到300亿m3。
其中,云南省内知名度
较高的共有九大高原湖泊,分别为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阳宗海。
其中滇池、杞麓湖、异龙湖三个湖泊富营养化最为严重。
这3湖还分别是昆明市、通海县、石屏县的主要纳污水体,虽然近年来政府截污、治污的成效显著,但是还有雨季降水,以及偷偷排放的工业废水进入湖泊,造
成了氮、磷超标。
洱海、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所受污染较轻,水质相对较好,
但有污染加重的趋势。
泸沽湖、程海基本未受到工业污染,周围人口分布较少,水
质较为清洁。
二、湖泊的治理与保护
高原湖泊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云南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
污染治理方面也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金和技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污效果。
特别是滇池,既是污染最为严重的湖泊之一,同时也是知名的风景区,作为重点
整治对象,目前滇池的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并且也为其他高原湖泊的污染治理提
供了经验借鉴。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仅仅做好事后的污染治理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把好事前预防关。
只有构建预防保护为主、科学治理为辅的工作理念,才能让高原湖泊始终保持美丽景色。
1、点源治理
(1)工业污染源治理
近年来云南省政府、环保厅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在整治工业排污问题方面颁
布了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采取了更加严密的监管措施,仅2019年全省高原湖
泊周边的1330家重点企业中,达标企业有983家,初检达标率73.9%。
其中试运行的有77家,在建的有53家,责令整改的有184家,责令停产治理的27家,
关停6家。
在工业污染源治理措施上,云南省形成了以源头治理为核心,以严格
的排污标准和严厉的处罚措施为手段,倒逼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的治理理念,
引进先进净化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从2016年开始,云南省还通过推行
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实现污染物的内部消化,实现零排放。
以动态监督
为保障,加强对各工业企业的监督,一旦发现有违规排污问题,按照“谁排放,谁负责”的原则,追究其责任,并监督其进行污染治理。
(2)城镇生活污染源治理
受城镇化的影响,近几年云南高原湖泊周边的城镇规模扩张明显,排放的污
染物也明显增加。
根据相关数据,在本世纪初,滇池生活废水对湖泊内总氮、总
磷的贡献率分别为52%和46%;而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两项数值已经上
升到了76%和68%,由此可见城镇生活排污对于云南各大高原湖泊造成的严重影响。
根据云南省近几年的治理经验,针对城镇生活污染源的可行性治理措施主要
有两种,分别是:(1)清污分流。
继续完善高原湖泊周边的市政给排水管道和
截污工程,确保污水通过密封管道集中排放、统一收集和处理,避免对河流和地
下水产生污染。
(2)废水处理。
对于收集起来的污水,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无害
环保处理,将污水转化为中水,重新用于工业生产、城市绿化使用。
2、面源污染的控制
(1)污染源的控制措施
对于已经出现的污染,云南省采取了“控治”两步走策略,第一步是要将污染
控制住,避免污染物随着水体流动造成扩散、蔓延;第二步是采取治污措施,逐
渐消除污染影响。
对于污染源的治理,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治理体系:其一,林业部门负责加强高原湖泊径流区的造林工作,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泥沙
入河,减轻水土流失。
其二,农业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
农药,减少农业污染,倡导和推广农业有机肥的使用及普及;其三,各级政府政
部门推进垃圾的科学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杜绝垃圾顺水流入河道和湖泊。
(2)径流控制措施
现阶段国外及国内部分省市,针对湖泊污染的径流处理方法主要有自然沉淀、过滤,生物吸附、降解等物理和生态修复的方法。
但是考虑到云南省高原湖泊在
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这些常规的径流处理措施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高原湖泊适宜生活的生物种类较少,微生物降解速率较慢,所以不适宜
生物吸附、降解法。
因此,在径流处理时,应注意结合云南省本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才能低成本、高效率的完成径流处理。
云南省还以源头预防和治理为主,同
时统筹做好河流两侧工厂、农田以及生活区的排污控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汇
入高原湖泊的污染物。
另外,云南省的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定期进行径流河道、
沟渠清淤处理,既可以提高径流的输水能力,防止河道堵塞,又可以消除污染。
3、内源治理
滇池的草海、杞麓湖、异龙湖因河道流水打来的泥沙沉积在沿岸,长此下去,湖泊有出现沼泽化甚至消亡的危险。
并且底泥中的污染物在适当的条件下,与水体
产生交换、释放,对水体造成再次污染,即使在外源负荷已削减的条件下,内源造成
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必须进行治理。
目前,云南省对湖泊内环境治理较为成熟
的方法是采取疏挖清淤方式,清除的淤泥在化验检测及论证后可用于垫田或用作建
筑材料。
4、预防保护措施
高原湖泊由于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一旦遭受污染,修复难度较大,并且会对
水体、生太等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树立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
对于高原
湖泊周边的项目应当遵照保护区划定界限及相关保护条例进行科学规划和严格审批。
另外,高原湖泊污染问题的成因复杂,要想提高防控成效,必须要多措并举、多方合力。
高原湖泊所属城市的多个行政部门,包括环保、水利、农业等,共同
联动做好高原湖泊生态保护,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问题的发生。
同时,我们也应当
树立创新思维,利用现代技术做好水质检测及分析,长期做好水质变化动态分析,及时切断污染传播途径,巩固、守好湖泊治理的成果。
结论:云南高原湖泊兼具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但是部分湖泊
因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综合价值大打折扣。
通过深入剖析污染问题成因,采取源头治理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在治理措施上,也要坚持多措并举、坚
持防治结合的理念,在积极应对污染问题的基础上,预防工作也不能有丝毫的放松,通过完善立法、加强监督、严格惩罚、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让人人更好的
保护我们共同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董云仙,吴学灿,盛世兰,等.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实
践路径[J].生态经济,2014(11):151-155.
[2]孔燕,苏斌,李建平.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资金保障机制研究[J].人民长
江,2016(08):12-17.
[3]杨逢乐,宁平,杜劲松,等.高原湖泊治理——河塘库湿地集成技术及工程应用[J].中
国科技成果,2019(14):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