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报表说明

合集下载

企业统计月报表指标说明

企业统计月报表指标说明

企业统计月报表指标说明一、工业总产值1、指标解释工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工业产品总量。

2、计算原则(1)工业生产的原则工业总产值是将成千上万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工业产品和劳务进行同一量度相加的唯一标志。

因此,凡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均应包括在内,不能有所遗漏,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

(2)最终产品原则以企业最终产品计算产值,不允许在同一企业内部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亦即不能将工业企业一种产品的各生产环节,各个车间生产的产品价值简单相加,从而造成同一种产品的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重复计算。

二、增加值1、指标解释增加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既包括物质产品和物质性服务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性服务生产部门。

2、核算方法:采用收入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本计算方法同样适合工业增加值的计算)(1)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得的全部报酬。

劳动者范围:既包括本企业单位的职工,也包括从本企业单位获得报酬的临时人员,如冬季取暖临时聘用的锅炉工、临时搬运工等。

报酬的范围: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货币性收入,包括企业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二是实物收入,包括企业单位以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给劳动者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还包括居民自产自用于生活消费的货物价值;三是企业单位为劳动者支付的社会保险,具体包括企业单位为劳动者向政府和保险部门支付的待业、退休、养老、人身、医疗、家庭财产等保险。

另外,对个体活动来讲,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分开,在增加值计算时,这两部分一并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2)生产税净额:即除去所得税之外的其他所有税金之和(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的差额)。

生产税:是指政府对企业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等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

统计报表收入多报说明

统计报表收入多报说明

统计报表收入多报说明
一、引言
统计报表作为反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手段,其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统计过程中,报表收入多报现象时常出现,影响了报表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为了提高统计报表的质量,有必要分析多报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二、多报现象的原因
1.统计人员业务不熟练
统计人员是报表编制的主体,其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报表质量。

部分统计人员对统计法规、报表制度和技术要求掌握不熟练,导致在报表编制过程中出现多报现象。

2.数据采集不规范
数据采集是统计报表的基础,数据质量直接影响报表的质量。

在实际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采集对象不配合、数据填报不准确等,导致数据采集不规范,进而影响报表的准确性。

3.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错误
在报表编制过程中,从数据整理、审核、录入到最终生成报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错误。

一旦出现错误,就容易导致报表收入多报。

三、解决多报现象的措施
1.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培训
为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应定期组织统计业务培训,使统计人员充分
了解和掌握统计法规、报表制度和技术要求。

此外,通过考核等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2.规范数据采集流程
数据采集是报表编制的基础,规范数据采集流程对提高报表质量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加强对数据填报的宣传和引导,提高数据填报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加强对数据采集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数据质量。

2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综合报表说明

2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综合报表说明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培训材料二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综合报表说明教育部财务司二Ο一二年十二月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综合报表说明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综合报表是根据教育经费统计基层报表数据汇总而生成的。

一、综合报表的内容综合报表包括:——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统计的“教育经费总收入表(教财综1表)”;——各级各类学校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统计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表(教财综2表)”;——各级各类学校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统计的“教育经费支出明细表(教财综3表)”及“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和基建支出明细表(教财综4表)”;——反映各级各类学校人员情况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数字表(教财综5表)”;——反映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及效益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及效益表(教财综6表)”;——反映不同办学主体普通高等学校收入、支出情况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支情况一览表(教财综7表)”;——反映地(市)、县(市、区)财政对教育投入情况的“地(市)、县(市、区)基本情况表(教财综8表)”;——反映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对教育投入情况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情况表(教财综9表)”;——反映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财政对教育投入情况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教育经费基本情况表(教财综10表)”。

——反映各级各类学校债务情况的“各级各类学校年末债务情况表(教财综11表)”及“各级各类学校本年新增债务余额情况表(教财综12表)”——反映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事业单位以外的培训机构(如:就业培训中心、社会培训机构等)承办农民工培训、复转军人培训、岗前培训等继续教育培训的财政拨款及其支出情况的“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继续教育培训财政拨款及其支出情况表(教财综补1表)”。

二、综合报表的特点1.教财综1表中央、地方是按资金来源划分;其余教财综表中央、地方是以学校(单位)隶属关系划分。

2.教财综1表既反映了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企业办学、民办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资金的来源渠道,又能分清这些资金是来自于中央的还是来自于地方的。

统计报表收入多报说明

统计报表收入多报说明

统计报表收入多报说明摘要:一、统计报表收入多报的背景二、多报原因分析1.报表编制人员失误2.企业追求业绩和形象3.监管不力三、多报带来的影响1.误导投资者和市场2.对企业诚信形象造成损害3.影响国家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四、解决多报问题的对策1.加强报表编制人员的培训和监管2.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制3.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五、总结正文:一、统计报表收入多报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报表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

统计报表不仅是企业内部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监管部门、投资者和市场判断企业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

然而,近年来,统计报表收入多报现象屡见不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二、多报原因分析1.报表编制人员失误报表编制人员是数据质量的第一道关卡。

如果编制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容易出现数据错误。

此外,编制人员可能受到企业领导压力,导致虚报收入。

2.企业追求业绩和形象部分企业为追求业绩和形象,希望报表数据好看,有意多报收入。

这样既能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又能获得政府的奖励和支持。

3.监管不力虽然政府对统计报表有一定的监管力度,但监管手段有限,难以发现所有多报行为。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对企业的多报行为采取默许态度。

三、多报带来的影响1.误导投资者和市场多报收入会误导投资者和市场对企业的真实状况判断,导致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失灵。

长期来看,这会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对企业诚信形象造成损害多报收入暴露出企业的不诚信行为,损害企业形象。

一旦被发现,企业可能会面临信誉危机,甚至被列入黑名单,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3.影响国家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企业统计报表数据是国家统计局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依据。

如果企业多报收入,会导致国家统计数据失真,影响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

四、解决多报问题的对策1.加强报表编制人员的培训和监管提高报表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加大对编制人员的监管力度,杜绝数据造假行为。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填表说明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填表说明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填表说明
一、填表目的
此报表旨在统计全国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情况,为教育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二、填表范围
报表的填报范围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经费支出数据,数据时间跨度为一年,截止日期为每年12月31日。

三、填表内容
1.表格一: | 数据项 | 类型 | 说明 | |—————–|———-|——————
————–| | 学校经费支出 | 数值 | 各地区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总额 | | 教育设施建设经费 | 数值 | 各地区用于教育设施建设的经费 |
2.表格二: | 数据项 | 类型 | 说明 | |——————|———-|—————
—————-| | 教育教学设备经费 | 数值 | 各地区用于教学设备的经费 | | 师资培训费用 | 数值 | 各地区教师培训的经费支出 |
四、填表方法
1.请按照表格中所列的数据项填写相应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
整性。

2.所填写的数据应当是当年的实际支出情况,若有调整或变动,请在备
注栏中说明原因。

3.对于特殊情况或数据计算方式有疑问的,请在备注栏中注明,并提供
相关说明文档或证明材料。

五、填表截止日期
所有报表均需在次年1月15日前提交教育部门进行审核,逾期提交的报表可能会影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

六、备注
请保证填写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切数据均需经过审核确认后才能提交给上级主管部门。

对于数据不实或填报错误的情况,责任自负。

以上是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的填表说明,请各地教育部门按照规定要求认真填写报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统计报表文字说明规范格式

统计报表文字说明规范格式

附件:统计报表文字说明规范格式字体要求:标准字体(仿宋-GB2312、小四号)**区(县)2010年P201报表*月(季)报上报说明(2010年*月*日)一、月(季)报报表调查企业收集情况和变更情况1、2010年*月上报企业家,其中无上年同期数企业家,报告期无本期数企业家;和上月相比,增加企业家,减少企业家(增减企业法人代码和名称);和2008年P201月报固定调企业名录库相比,增加企业家,减少企业家。

(原因,分企业撰写说明。

——月报说明)2、2010年*季度上报企业家,其中无上年同期数企业家,报告期无本期数企业家;和上季度相比,增加企业家,减少企业家;和2009年工业B201产值月报相比,增加企业家,减少企业家。

(原因,分企业撰写说明。

——季报说明)二、季报上报说明(季度报表)1 能源消费情况和本地区产值数据衔接情况能耗增幅产值增幅B201电力消费增幅P201表电力消费增幅说明一季累计速度二季当季速度二季累计速度三季当季速度三季累计速度四季当季速度四季累季速度通过汇总表:上报综合审核:ZHSH04 产值能耗分组表(累计和当季)生成,对于产值增幅和能耗增幅有异常的情况需要写说明上报综合审核:ZHSH05 电力数据P201和B201对比2、主要能源品种期初、期末库存变动情况(通过汇总表:上报综合审核:ZHSH O9 企业期初期末库存变化幅度及差值表)3、对产值能耗变动幅度大的企业撰写说明4、对折标系数、单价超界的企业撰写说明5、对调整同期数的情况写说明。

三、月报上报分企业说明(月度报表)1、错误类信息:一般情况下,错误类必须修正数据,有特殊情况要求撰写说明;2、核查类:月报企业产值能耗变动幅度超限均要求写说明;3、加工转换效率变动异常的情况说明;4、排名前10的企业审核月报任务→简表→查询表八:TOP10 (TOP10企业综合表)从当月、同月和上月的能耗、工业总产值(现价)、P201 电力消费和P201电力产出的绝对量考量选取本地区综合能耗排名前10位的企业,从当月环比和同比速度判断企业是否稳定。

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说明

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说明

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说明(一)人社统PS1号表事业单位用人方式情况本单位编制总数:指编制管理部门核准的编制数。

本单位从业人员:截止2011年12月31日,本单位所有工作人员,但不含退休返聘人员、借调人员;本单位从业人员等于实有人员数与劳务(人事)派遣人员数之和。

实有人员数:指统计数字截止日,与本单位建立人事关系(劳动关系)的所有工作人员,含本单位正式在册人员和其他人员。

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指本单位在编人员和经上级部门批准超编配备的人员。

实有人员数为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与其他人员数之和。

其他人员:指与本单位建立人事关系(劳动关系)的所有人员中除正式在册人员之外,长期或临时聘用的各类人员。

本年度新进人员:指本年度内,本单位新招用的在册正式工作人员。

劳务(人事)派遣人员:指统计数字截止日,本单位通过劳务(人事)派遣方式使用的所有人员。

全额拨款:国家重点扶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基本不具有创收能力、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差额拨款:以社会效益为主、具有一定创收能力和市场开发前景、经费来源部分由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

经费自理:主要面向市场、创收能力强、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

已签订聘用合同:指统计数字截止日,在实有人员中本单位已与其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

占在册正式人员比例一般应大于95%.已签订劳动合同:指统计数字截止日,在实有人员中本单位已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

未签订正式合同:指统计数字截止日,在实有人员中本单位尚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人员。

本年度新进人员其他方式新进人员需报说明。

表内校核式:甲栏:2=3+12;3=4+11;5=6+7+……+10;4≥5乙栏:1=2+3+4 去除无效行(5行);1=5+6+7 去除无效行(1、12行)表间校核式:PS1甲4乙1= PS2甲1乙15=PS3甲1乙1 + PS5甲1乙1 - PS5甲2乙1+ PS10甲1乙1(二)人社统PS2号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加减少情况口径变化:专业技术人员是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和在管理岗位工作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的总和。

统计工作报表填报说明

统计工作报表填报说明
一统计报表的分类和作用三综合表城镇民用建筑基本信息统计分类综合表城镇节能综1表城镇民用建筑能耗信息统计综合表城镇节能综2表城镇国家机关办公建筑能耗信息统计综合表城镇节能综3表城镇大型公共建筑能耗信息统计分类综合表城镇节能综4表城镇中小型公共建筑能耗信息统计分类综合表城镇节能综5表城镇居住建筑能耗信息统计分类综合表城镇节能综6表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民用建筑集中供热信息统计综合表城镇节能综7表城镇新建建筑节能信息统计综合表城镇节能综8表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信息统计综合表城镇节能综9表城镇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信息统计综合表城镇节能综10表农村居住建筑能耗信息统计综合表农村节能综1表一统计报表的分类和作用综合表的作用
4
一、统计报表的分类和作用
(一)台帐表
城镇民用建筑能耗信息统计台帐 (城镇节能台1表) 能耗统计建筑集中供热(冷)信息统计台帐(城镇节能台2表)
作用:是报表制度的基础,是建立和形成城镇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
信息统计基层表的数据来源。台帐数据的准确直接关系到统计数据的可 信度。
为进一步做好统计数据的核查和分析工作,各地应在条件允许的情
况下,组织实施有关台帐填报工作,并建立完整的能耗统计数据台帐。
5
一、统计报表的分类和作用
(二)基层表
城镇民用建筑基本信息统计表(城镇节能基1表) 城镇民用建筑能耗信息统计表(城镇节能基2表) 城镇民用建筑集中供热信息统计表(城镇节能基3表) 能耗统计建筑集中供热(冷)信息统计表(城镇节能基4表) 城镇新建建筑节能信息统计表(城镇节能基5表) 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信息统计表(城镇节能基6表) 城镇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信息统计表(城镇节能基7表)
组织填报形式
由各级国家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公共建筑所 有权人或使用权人、房管部门填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分析参数标准差
实例:比较下列二个小组语文考试的成绩:
1组:82 83 84 87 88 88 89 89 90 90
2组:53 73 85 88 89 92 95 96 99 100
二个组的平均分都是87,各组分数的分散程度各不相同:2组的分散程度大于1组,如下图所示。

这说明比较两组以上的分数时,只求平均分还不能看到它们的差异。

因此,还需要能描述差异的量数。

定义:差异量数是一组数据离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总称,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

标准差是统计学中常用的差异量数之一,在教育统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
S ---- 标准差。

x ---- 学生个人的百分制分数,在本文中称为“原始分”。

M ---- 学生群体原始分的平均分。

N ---- 学生群体中的学生人数。

由上述公式可以算出:1组的标准差= 2.79 , 2组的标准差= 13.58。

计算结果说明:
(1)在平均分相同的情况下,标准差大,表明分数分散,好差悬殊;标准差小,表明分数比较集中,差距较小。

(2)如果两组对比的数据,平均分相差太大,则标准分没有对比的意义
第二个分析参数 B值
实例:
可以看出,1班均分最低,2班居中,3班最好。

如果衡量这种差距,引入了一个概念:B 值。

定义:B值=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
通过计算:1班B值=0.90
2班B值=1.01
3班B值=1.03
计算结果说明:
(1)在班级学生基础均匀的情况下,用B值可以反映出班级均分在年级均分中所在的比值,此数值越大越好,说明班级整体成绩越好。

(2)因为B值=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所以适用于各年级各学科间的对比。

(2)如果同年级班级不均匀,B值计算出来无实际对比意义。

第三个分析参数标准分
目前,学校一般采用百分制来衡量学生的考试成绩。

试题的难易程度是决定考生分数的主要因素,而试题则受到命题者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原始分没有绝对的零点,也没有统一的单位,用它来评价学生的成绩,有以下诸多弊端:
●不能将一个学生前后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比较。

●不能对不同科目的成绩进行比较。

●难以判断学生成绩的变化趋势。

●难以量化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

●…
这些弊端出现的原因是:原始分不能表示学生的成绩在群体中的位置。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在原始分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标准分的功能,以评价分析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并且,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将标准分细分为“学生标准分”、“班级标准分”和“学校标准分”。

班级标准分:以班级为研究群体,根据班级的平均分,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得出,它说明一个班级的成绩在其群体量数中的位置。

其公式为:
班级标准分=(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年级标准差
此公式由以下公式变化得来,因学校不同,此公式应用有所不同,但意义相同:Z = (x - M ) / S
公式中:
Z ---- 班级标准分。

x ---- 班级平均分。

S ---- 班级平均分的标准差。

M ---- 班级平均分的平均分,即各班级平均分之和除于班级数。

计算结果说明:
(1)在班级学生基础均匀的情况下,用班级标准分值可以反映出班级均分在年级均分中所在的比值,此数值越大越好,说明班级整体成绩越好。

(2)因为班级标准分已处理量化,所以适用于各年级各学科间的对比。

(2)如果同年级班级不均匀,B值计算出来无实际对比意义。

第四个分析参数 M值和均量值
为了衡量各班各等次的分布情况,引入均量值和M值的计算,这两个公式作用相同,只是为了满足不同学校的需要。

在设置等级系数时,A等级(最好等级)的系数应为最大,表示A等在整体中所在比重较重。

在设置等级系数时,E等级(最差等级)的系数应为最小,表示E等在整体中所在比重较轻。

定义:
均量值=[(A级人数)×A等系数+(B级人数)×B等系数+(C级人数)×C等系数+(D级人数)×D等系数+(E级人数)×E等系数]÷(范围人数)
M值=M=[(A级人数)×A等系数+(B级人数)×B等系数+(C级人数)×C等系数+(D级人数)×D等系数+(E级人数)×E等系数]÷100
计算结果说明:
(1)均量值和M值越大越好,表示好的等级占的比较越大。

(2)各等级和系数在:计算总分窗口可以更改。

根据学校的需要来设置开设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