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区解剖

合集下载

腹股沟疝PPT

腹股沟疝PPT
➢ 急性肠梗阻: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病人比较肥胖或疝块较小 时,更易误诊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 此外,还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 软组织肿瘤等。
05 治疗
治疗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 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能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 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 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02 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 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 2~3 腰椎两旁,以后逐渐下降,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 腹膜、腹横筋膜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 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睾丸则紧贴在其 后壁。鞘状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 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成一纤维索带。如鞘状突不闭锁 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 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从上述解剖层次可见,在腹股沟内侧 1/2 部分,腹壁强 度较为薄弱,因为该部位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 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这就是腹外疝好发于腹 股沟区的重要原因。
左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前面观) 右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后面观)
一、腹股沟区解剖概要
2.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 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 带之间的空隙。成人腹股沟管的长度为 4~5cm。腹股沟 管的内口即深环,外口即浅环。它们的大小一般可容纳 一指尖。以内环为起点,腹股沟管的走向由外向内、由 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腹股沟管的前壁有皮肤、皮下 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 1/3 部分尚有腹内斜肌覆 盖;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 1/3 尚有腹股沟镰; 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 带和腔隙韧带。女性腹股沟管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男 性则有精索通过。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避免并发症措施
预防切口感染
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皮肤准备,清洁手术区域并剃除毛发。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污染机会。术后应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切口干燥清洁,以降低切 口感染的发生率。
预防术后疼痛
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刺激,以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术后可以 使用镇痛药物或局部麻醉药物进行镇痛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
减少手术创伤
腔镜手术通过微小切口进行操作,能够显著减少手术创伤 ,降低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拓展手术适应症
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拓展手术适应症, 使更多患者受益于腔镜技术,如复杂疝、复发疝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将 成为可能。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精准度,能够进一 步提高手术效果。
保护神经及血管方法
神经保护
在腔镜下腹股沟区手术中,应特别注意 保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 股神经等重要的神经。在分离组织时, 应仔细辨认神经的走行和分支,避免使 用暴力牵拉或切割神经。对于需要切断 的神经,应在切断前进行充分的游离和 确认。
VS
血管保护
腹股沟区内有丰富的血管网,包括腹壁下 动脉、旋髂深动脉和股动脉等。在手术过 程中,应仔细辨认血管的走行和分支,避 免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对于需要切断的血 管,应在切断前进行充分的游离和确认, 并使用合适的血管夹或缝合技术进行止血 。
预防下肢水肿
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下肢的淋巴管和静脉回流系统,避免损伤导致下肢水肿的发生。 术后可以鼓励患者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和穿弹力袜等措施,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和淋巴循环 的恢复。

腹股沟区解剖

腹股沟区解剖

1. 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2. 腹股沟管深环(内环)
3.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16]向下向内卷曲增厚固定于髂前上棘[9]和耻骨结节[8]之间。

4. 腹股沟镰(联合腱):腹内斜肌[17]下方肌束延为腱膜,与深部的腹横肌腱膜会和形成。

5. 精索
6. 输精管
7. 提睾肌
8. 耻骨结节
9. 髂前上棘
10. 股管
11. 股静脉
12. 股动脉
13. 股神经
14.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腹股沟韧带[3]内侧端向下后方止于耻骨梳。

15. 耻骨梳韧带(Cooper's 韧带):腔隙韧带[14]向外侧延续部分附着于耻骨梳。

16. 腹外斜肌:在髂前上棘[9]及脐连线以下移行成腹外斜肌腱膜。

17. 腹内斜肌
18. 腹直肌
19. 髂腰肌
20. 腹壁下动脉
21. 髂腹下神经:腹股沟区为其前皮支,在皮下环[1]上方穿出腹外斜肌腱膜[16],支配耻骨区的皮肤。

22. 髂腹股沟神经:沿精索[3]的外下侧下降,穿出皮下环[1]至浅筋膜,分布于大腿上部内侧的皮肤。

腹股沟管解剖通用课件

腹股沟管解剖通用课件
后壁由腹横筋膜和联合腱构成。
联合腱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韧带之间增厚的部分,其上缘游离,下缘与耻骨梳韧 带的腱膜相融合。
腹股沟管的内容物
内容物包括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穿过管腔。
在男性,精索包括输精管、睾 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等结构。
在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管腔 ,起自宫底韧带并绕过耻骨梳 韧带穿过管腔。
PART 03
精索静脉曲张
精索静脉曲张概述
精索静脉曲张分类
精索静脉曲张是指精索静脉回流受阻或瓣 膜失效,血液反流引起血液淤滞,导致蔓 状静脉丛扩张、伸长、弯曲。
精索静脉曲张可分为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 和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两类。
精索静脉曲张病因
精索静脉曲张治疗
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主要由精索静脉瓣膜 功能不全引起,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可由 肾肿瘤、腹腔内肿瘤等压迫引起。
轻度精索静脉曲张可采用保守治疗,中度 和重度精索静脉曲张需手术治疗。手术方 法包括传统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PART 06
腹股沟管解剖研究进展
腹股沟管解剖的现代研究
腹股沟管解剖的数字化技术
利用三维重建和可视化技术,对腹股沟管进行精确的形态学研究,提高解剖结 构的理解。
腹股沟管解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探索腹股沟管区域组织的分子机制,从基因和蛋白质层面揭示其功能和发育过 程。
腹股沟管解剖的临床应用构与疝发生的 关系,为疝修补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和 指导。
腹股沟区域的疼痛治疗
针对腹股沟区域的疼痛问题,研究其 解剖结构特点,为疼痛治疗提供新的 思路和方法。
腹股沟管解剖的未来展望
腹股沟管解剖的深入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新技术应用于腹股沟管解 剖研究,深入揭示其结构和功能。
腹股沟管的应用解剖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TAP26P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TEP27
危险三角区(Triangle of Doom)
— 1991年由Spaw提出,又称Doom三角。 — 位于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之间。 — 髂外动静、脉通过。
28
危险三角区(Triangle of Doom) 输精管,精索血管
29
腹膜前间隙的神经
生殖股神经: — 来自腰丛(L1-3神经) — 进入腹股沟管内环前分出股支和生殖支 — 股支:进入股鞘,支配大腿近端前方皮肤的感觉,损伤会引
起股三角区的感觉过敏。 — 生殖支:穿过腹股沟管,提供提睾肌、阴囊和大腿内侧感觉
的神经支配。损伤会引起射精障碍、射精疼痛感。
30
腹膜前间隙的神经
— 进入腹膜前间隙的 重要标志
— 兰色纵行结构,有 搏动
— 直疝和斜疝的定位
24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 为异常的闭孔动脉 — 跨过耻骨梳韧带 — 与腹壁下动脉和闭孔动
脉相连
25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状静脉丛、睾丸动脉以及来源于腹内斜肌和精索外筋膜的 提睾肌纤维)从内环穿过。
15
直疝三角(Hasselbach triangle)
外侧:腹壁下动脉 内侧:腹直肌外侧缘 下界:髂耻束
16
股环(Femoral ring)
股鞘:由腹横筋膜衍生而来的,是腹横筋膜纤维向下延伸而 成的管状通道。
股环: — 前界:髂耻束 — 后界:Cooper’s韧带 — 内界:陷窝韧带(既髂耻束的反折纤维) — 外侧:股静脉

疝腹股沟疝解剖图谱

疝腹股沟疝解剖图谱
• 髂腹下神经—由第1腰神经旳主干分支构成。
前支:从腹股沟管外环正上方旳腹外肌腱膜潜 出,向下支配耻骨上区旳皮肤。 侧支:在髂棘正上方旳腹外斜肌潜出,支配臀 部上侧方旳皮肤
• 髂腹股沟神经—支配部分腹内斜肌,不穿出肌肉,经过腹股
沟管外环,伴随精索下行,支配腹股沟韧带 远侧旳下肢内侧、阴茎根部、阴囊前上部皮 肤。在女性,支配阴阜和大阴唇。
腹股沟直疝
腹壁下动脉
腹股沟斜疝
股疝
腹横筋膜 筋膜束带
股疝
腹股沟韧带 股动、静脉
髂腰肌及筋膜
股神经 髂外动、静脉
腹壁下动脉
小肠 迷走闭孔动脉
股环 耻骨结节 耻骨联合
腔隙韧带 隐静脉开口处 股疝 大隐静脉
联合腱:由腹内斜肌 + 腹横肌形成
腹股沟管解剖6
腹外斜肌+腱膜 :腹股沟管旳前壁
腹股沟管(两口、四壁)
•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上方 旳1/2处,是由外上方斜
向内下方旳肌肉筋膜裂隙,长4-5cm, 精索即走行于腹 股沟管中。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经过。腹股沟斜疝 也就是经过腹股沟管伴行于精索,可进入阴囊。
• 耻骨疏韧带—陷窝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上,称为
耻骨疏韧带(Cooper’s韧带)
• 腹股沟管外环(浅环)-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腹外斜肌腱
膜形成近乎三角旳裂孔,称为腹股沟管外环
INTERNAL
OBLIQUE 腹内斜肌
腹内斜肌(Internal oblique m)
腹内斜肌层旳组织构造
• 腹内斜肌 • 提睾肌—腹内斜肌旳最下部发出某些细散旳肌束和腹横肌旳下
腹股沟管旳下壁 :腹股沟韧带陷窝(腔隙)韧带 Cooper’s韧带
腹股沟管解剖2 腹股沟管旳下壁

腹股沟区解剖

腹股沟区解剖

肌肉
髂腰肌
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连接腰椎和骨盆,主要作 用是使髋关节前屈。
腹横肌和腹内斜肌
这两块肌肉位于腹部,对维持腹压和腰椎稳定性 起到重要作用。
腹外斜肌
覆盖腹部侧面,形成腹部的外层,并参与使髋关 节屈曲和旋转。
韧带
腹股沟韧带
连接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对稳定腹股沟区域的结构起到关键作 用。
髂耻束
连接髂骨和耻骨,强化了髋关节的稳定性。
02
对于男性而言,腹股沟区的位置接近精索,是男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
03
对于女性而言,腹股沟区的位置接近卵巢和子宫,对于生殖系统的正 常运作有一定的影响。
04
腹股沟区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殖和泌尿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维 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构成
01
02
03
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是腹前外侧壁的 一个裂隙,由腹股沟韧带 将其分为上壁、下壁和前 壁。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韧带是连接髂前上 棘和耻骨结节的强韧纤维 带,对维持腹股沟区的稳 定起到重要作用。
神经和血管
腹股沟区内有重要的神经 和血管通过,包括生殖股 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股 神经等。
02 腹股沟区的层次结构
神经
髂腹下神经
起源于第10、11胸神经,沿着腹外斜肌的深面下行,支配该肌以及腹内斜肌和 腹横肌。
生殖股神经
起源于第2、3腰神经,沿骨盆侧壁向前下方行进,支配大腿内侧的皮肤和肌肉。
04 腹股沟区的淋巴系统
淋巴结
淋巴结是淋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腹股沟区的淋巴结主要分为浅淋 巴结和深淋巴结两类。
保护功能
腹股沟区位于骨盆和大腿之间, 内部有重要的血管、神经和淋巴

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医学PPT

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医学PPT

2.3提睾肌耻骨束的组织学观察 对“提 睾肌耻骨束’与提睾肌二者的组织学关 系,我们做了常规组织学观察(HE),证 明两者均为骨骼肌。
图3 箭头所示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左侧:将“ 提睾肌耻骨束”翻向内侧)
图4 箭头所示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的分支 (左侧:将“ 提睾肌耻骨束”翻向外侧)
图5 提睾肌耻骨束的镜下观(横断面 H.E染色)
(3)提睾肌耻骨束的形态:“提睾肌耻骨束”近似扁平。 长短,宽窄,厚薄不一(附表)。
附表 提睾肌耻骨束的长、宽、厚度
──────────────────────────────
左(40侧)
右(40侧)
──────────────────────────────
长度 2.21士0.75(0.78) 2.10士0.75(0.77)
关键词
提睾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股沟镰
腹股沟疝是常见病之一。手术治疗方法较多, 但均有一定的复发率,为1~10%左右,其中斜疝 为1~7%;直疝为斜疝的5~10倍;股疝约为6%, 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腹股沟区某些结 构的认识不同,以及对不同的病理解剖变化所采取 的手术方法不同等因素所致。我们对中国人腹股沟 区进行解剖中,看到尚未报道的肌束------提睾肌 耻骨束,现报道如下:
3讨论
• 3.1 我 们 通 过 查 阅 有 关 文 献 及 光 盘 检 索 (1966~1990),未见有对“提睾肌耻骨束” 的描述及命名。
• 3.2 Keith在手术中用法拉第电流刺激腹内斜 肌时,见弓状缘及腹直肌下部同时向腹股沟 韧带靠拢,发现腹股沟管及内环同时收缩, Keith称此为“掩闭器机理”。MacGreoger 首次证明“内环括约肌机能”的解剖学基础, 即来源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肌纤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区是连接腹部和下肢的过度区域,它的解剖层次与腹前壁基本分相同,由浅入深可分为7层:
①皮肤、②浅筋膜(camper's筋膜)、③深筋膜(Scarpa筋膜)、④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⑤腹横筋膜、⑥腹膜外脂肪和⑦腹膜(壁层)。

作为术者,首先要清楚手术操作在哪个层面进行。

TEP手术主要是在腹横筋膜下方的腹膜外脂肪和腹膜之间进行。

一、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在腹股沟区域,已无肌肉,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external oblique aponeurosis)。

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反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或称股浅弓femoral arch)。

腹股沟韧带内侧部有一小部分纤维,继续向后向下向外反折成陷窝韧带(lacunar ligament,又称为Gimbernat氏韧带),附着于耻骨梳上,边缘呈弧形。

陷窝韧带的游离内缘组成了股环的内界。

陷窝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韧带(pectineal ligament,又称为Cooper韧带)。

上述各韧带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图3-1)。

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自外上方向下方行走,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分为上、下二脚,二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的外环(exterior ring)。

正常人的外环口可容一食指尖。

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有两条呈平行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于腹内斜肌表面行走,两条神经纤维可相互交叉相连,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谨防误伤。

图3-1:腹股沟区主要韧带
二、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和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在腹股沟管中,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止于耻骨结节。

一些教科书和手术图谱中称此部位两肌肉的弓状下缘为联合腱(conjoined tendon或称腹股沟镰)。

其实在手术的中发现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弓多为肌肉,很少形成腱膜(仅约5%)。

因此,联合腱一词在多数情况下是名不其实。

但需要指出的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或联合腱)在经典修补术(Bassini氏修补)是修补后壁的基本用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腹横筋膜
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是位于腹壁肌肉层后方的薄层结缔组织,在腹横肌内深面和腹膜外脂肪层之间。

是腹壁筋膜的一部分,并与肾筋膜、髂筋膜和盆筋膜相连续。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上方,腹横筋膜有一卵圆状裂隙,即为腹股沟内环(interior ring)。

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在内环处穿过腹横筋膜。

有研究发现,在精索穿过内环口处,腹横筋膜形成吊索呈褶状垂下包绕精索,称之为“僧侣帽”(monk`s hood),这一结构的作用使得内环具有“括约肌”作用,当腹横肌收缩、紧张使内环像括约肌一样,可适度包绕收紧内环有保护作用。

此外,人体在发育过程中睾丸带着精索由内环处穿出,腹横筋膜向下将其包绕,成为精索内筋膜。

腹横筋膜向下沿伸覆盖股动静脉,并随伴至股部,形成股鞘前层。

(图3-2)
四、髂耻束
髂耻束(iliopubic tract或称股深弓crural arch)是英国学者Alexander Thomson发现并命名的,故又称为Thomosn氏韧带。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中文的外科学教科书中从未出现过该名词,这可能是早些年代的医生不做后入路的疝修补有关。

因此,我国的医生和解剖专业人士对这一其认识都甚少。

近年来,特别是腔镜技术进入疝外科领域,TEP手术在分离腹膜前间隙时见到了这一结构,使我们从新认识髂耻束。

髂耻束是腹横筋膜的增厚部分,位于在腹股沟韧带深面与其平行走行。

髂耻束内侧直接起源于耻骨体上面的内侧部,位于耻骨结节腔隙韧带与耻骨结合处的后方,其外侧呈扇状延伸与腹横筋膜和髂筋膜相交织,髂耻束全程与髂骨棘并无直接相连。

髂耻束的宽度在与股动脉交界处平均为4.6mm,在与髂前上棘邻近处平均为5.3mm。

有人曾做过测量,髂耻束的厚度约为腹横筋膜的2倍。

因此,并不明显。

疝外科中髂耻束具有多种意义,Shouldice[34]修补术和Nyhus修补术都特别利用髂耻束对腹股沟管后壁进行修补。

TEP手术的腹膜前间隙的建立,髂耻束是分离过程的标志之一。

五、Bogros间隙和Retzus 间隙
Bogros间隙(Bogros` space)为腹壁和腹膜间隙的一部分,外侧为髂筋膜,前方是腹横筋膜,内侧是壁层腹膜。

进入这一间隙的途径一般是从脐下腹直肌后方,向外下分离。

从这一间隙很容易将腹壁与腹膜分开。

这一间隙是法国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Bogros在1832年提出的,当时是为了找寻结扎下肢血管的途径,后来又发现这一间隙与女性盆腔脓肿的扩散有关。

现在对疝外科而言,Bogros间隙的意文在于它是后进路修补(Stoppa,Nyhus修补)和腹腔镜修补(TEP及TAPP)经的通道或要分离的空间,也是放置补片的空间。

Retzus 间隙(Retzus` space)又称为耻骨后间隙或膀胱前间隙,这一间隙在腹直肌后方很容易到达,向下即达耻骨后间隙。

TEP手术是利用这一间隙建立操作空间。

六、神经支配
在腹股沟区域的神经主要有三:即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从脐水平至耻骨结节水平的前下腹壁皮肤和部分外生殖器的皮肤由第10胸神经(脐水平)至第12胸神经(肋下神经)的主干分支及第1腰神经支配。

胸神经有前、侧皮肤分支。

第1腰神经的主干分支参与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的组成。

髂腹下神经有一侧支在髂嵴正上方的腹外斜肌潜出,支配臀部上侧方的皮肤。

疝修补术中更为重要的是髂腹下神经的前支,它从腹股沟管外环的正上方的腹外斜肌腱膜潜出,向下支配耻骨上区的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支配部分腹内斜肌,不穿出肌肉,通过腹股沟管外环,伴随精索下行,支配腹股沟韧带远侧的下肢内侧、阴茎根部、阴囊前上部皮肤。

在女性,神经从外环潜出,支配阴阜和大阴唇。

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和股支结合或分为两支从腰大肌的前面潜出。

生殖支通过腹股沟管内环出骨盆,和精索一起行走,支配睾提肌神经仅有的支配肌,或者生殖
股神经穿过精索,当穿出腹股沟管外环侧方后,支配阴囊前侧方大部分区域。

生殖股神经的股支来源于第1~2腰神经,穿过或者在腹股沟韧带和下方穿过腹股沟韧带,在隐静脉裂孔的侧方横过,在股鞘中短距离行走后支配股鞘区域的皮肤。

(图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