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文化特质的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文化特质与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

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研究文化模式可以获得对于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2.文化的结构

“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文化震惊”、“边际文化”、“文化整合”:

所谓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

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在这里,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的文化的混合。边际文化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虽远离中心文化,但并不能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因而这类边际文化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3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东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类型:1、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即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4社会化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

5社会角色:指的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6.社会角色类型“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7.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类型:1合作2竞争(恶性合作竞争)3冲突4强制5顺从与顺应8.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类型:“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

初级群体(1909,库利提出),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内群体”与“外群体”:

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9组织结构基本形式1直线职能制结构形式。又称生产区域管理制。

2矩阵组织结构形式。又称规划矩阵结构或规划目标结构。它是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工程项目、服务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矩阵。

3事业部型

10组织管理方式(1)家长制管理方式(2)科层制管理方式

11韦伯社会分层三个标准财富、权力、声誉三个维度作为社会阶层分化的标准

12.社会流动类型(水平,垂直)社会分化之:“水平分化”、“垂直分化”:

水平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垂直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

13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简答)

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

1、个人条件。又分为先赋条件和自获条件。

先赋条件指个人与生俱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例如:家庭出身、性别、种族、年龄等等。自获条件是指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或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一些属性,例如:技术、知识、个人成就、工作经历等等。

2、社会条件。就业制度、就业机会和文化观念。

就业制度直接规定了人的就业方式,现在双向选择,自由流动,有利于人才的流动、选拔和使用。

就业机会的平等是以机会存在为前提的,能否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机会的大小。

文化价值观念中与人们获得职业有关的主要是职业声望观和社会流动观。

14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1)自然环境是社会变强的重要条件。

(2)人口状况是社会变强的基本前提。

(3)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

(4)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更新是社会变迁的强大力量。

(5)科学技术是社会变迁的先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