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近代史

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变迁历程
分析影响服饰变迁的主要 因素
探讨服饰变迁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
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特点与趋势
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传统与现代服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创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传统与现代服饰审美观的演变与融 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 特点:多元化和个性 化
设计创新:利用计算机辅 助设计、虚拟现实等技术, 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生产方式变革:智能制造、 柔性生产等,提高生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率,降低成本
消费方式变革:电子商务、 个性化定制等,满足消费 者多样化需求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利用 可再生材料、环保染料等,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智能化与交互性:智能穿 戴设备、虚拟现实等,增 强服饰的交互性和实用性
汇 报 人 :
XX
满族服饰:长袍 马褂,旗装,旗 袍
汉族服饰:长衫, 短袄,裤子
西方服饰:西装, 礼服,帽子
服饰特点:简洁, 实用,注重装饰
服饰特点:以中山 装和列宁装为主, 强调集体主义和革 命精神。
服饰材料:以棉 布、呢绒为主, 注重实用和耐用。
服饰色彩:以黑、 灰、蓝为主,强 调朴素和庄重。
服饰款式:以简单、 大方、整洁为主, 注重实用和功能性。
多元化: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不同阶层 的服饰风格各异
个性化:人们追求独 特、个性的服饰风格, 注重自我表达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多元化和个性化 的服饰发展趋势将更加 明显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趋势: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只剩下了 各种……军装 和人民的麻布 (有的人都没衣服穿呢……)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列宁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 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 成为革命“时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 着中山装。 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 之一 (包括某些领导……)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
从灰蓝到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中国“洋装”
土布:多采用全棉织造 而成,手工纺纱,稍显 粗糙 洋布:从国外进来的用 机器织的平纹布被称作 洋布 素业织土布, 自洋布盛行, 其利已薄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新派人士欢迎 二三十年代学生装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

近代服饰演变

近代服饰演变
中国近现代服饰演变过程
• 清代服装
•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 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 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 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 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 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 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 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 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 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 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 来飘逸的塔形衣冠。
•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 仍然流行。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 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被淘汰。当时 旗人盛装虽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学生中的“蓝布大褂” 是领衔的式样,而后日渐流行起来。 •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 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 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 的变化也较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改良旗袍不断时装化,不断创新并越来 越凸显女性身材的线条,由于现代通信 工具的发展和人员流动的频繁,旗袍的 款式、色彩等流行周期变得相当短。 其他女装在这个时期变化也都较大,有 保留清式偏襟衣裤的;有上衣下裙仿效 西式的;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 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黑色绸裙。 社会妇女的常装仍以旗袍为主。
蓝布大褂 上衣下裙
民国时期,政府规定新服制,男子采用 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服式均为外来式 样,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夏 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 长袍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种。立领、三 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的 制服。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使用也很普 遍。此外上衫下裤或外罩一条裙是乡间 男女的普遍装束。
20世纪五十年代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工农装流行—体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后,西装 传入中国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 自设计了中山装
鸦片战争后,服装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
到新中国的成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吸收西洋服装特点、不断改进而定型
(从1840年——今天)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 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鸦 片 战 争 前
鸦片战争前,清代男装是长袍 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 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 成全国的一般服饰。
满族妇女穿旗袍,早期 是宽宽大大的,一般 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 袍,有点笨拙,外面 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 肩(也称小马夹);
列宁装
布拉吉 ----苏式服装为什么流行 ?
建国初期,中国人不仅在政治、经处处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美观功能之外,还表达这种政治倾向,具




60~70年代:特征— 蓝、灰、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60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 恶化,女性不再穿“列宁服”。 而绿军装是这一时期的时装。
旗袍展示了东方女人的柔美 旗袍闻名世界被称作 Chinese dress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50年代: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苏式服装流行---列宁装 布拉吉
五十年代: “列宁装”
五十年代: “布拉吉”连衣裙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至今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是怎样的?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是怎样的?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是怎样的?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是第一个阶段,服饰的主要特点是中西结合,有的材料直接概括为了八个字: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男装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山装,女装的典型代表就是旗袍。

传统的中国的男装是长袍马褂,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和西装的结合就产生了近代的中山装,它以西服为基础,把西装的大翻领改为立领,设计了四个口袋在正面,五个纽扣象征蒙满藏汉回五族共和,两个袖口的三道纽扣分别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族、民权、民生,中山装不同于当时西装后面有开叉,不开叉又是在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女装当时的典型代表就是改良的旗袍,一改满装宽大的袖口,依照人体曲线美加以修改既借鉴了西式的审美,也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形制的创作。

第二个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就是服饰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50年代60年代因为我们跟苏联的关系,服饰上也与苏联有关联,流行的服饰是列宁装和布拉吉。

60年代-70年代,主要是军装,社会的特点就是“蓝海洋、绿海洋”。

第三个阶段就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服饰受到港台欧美的影响,从服饰的材料、花式、以及款式都与之前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由穿的暖像穿的美转变。

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追求品牌的效应。

衣着的变化不仅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说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们国力在增强。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析等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4、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中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5、晚清普通女子的装着宽松肥大,遮盖了女子的曲线,接触西式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重大变化,女性服饰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式服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6、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
7、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的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装”盛行,蓝黑白成为服饰的主要颜色;
8、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暖向穿的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服饰的演变可追溯到汉朝,2000多年来服饰革新的变化一直沿着历史的洪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及近代穿衣史的演变中,中国的服饰以变化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近现代服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服饰形象以衣服为主,采用重衫和轻衫搭配。

其中,重衫用厚实的布料制成,轻衫则用薄薄的布料制成。

重衫有各种“衣”的称呼,如“腰衣”,“头衣”,“衣衫”,“大衣”,“袍子”等,而轻衫则有“衣裳”,“长袄”,“短袖”,“短衫”等。

此外,礼服还有“簪子”,“鹤凤簪”,“麒麟簪”,“凤毛簪”,“凤凰簪”,“龙凤簪”,“凤鸟簪”,“鹤凤簪”等,用来凸显衣着身份高贵的特性。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服装穿衣风格保留了汉朝的一些传统,但也有一些变化。

它的服饰以衣裳为主,采取两件上衣和双件下衣的搭配,其中,上衣有五件:大衣,腰衣,头衣,短衣,袖衣;下衣有双件:袍子和裤子。

此外,唐朝的服装还有一种袖子长衫,用来搭配袖子长裤,以凸显个人的高贵特性。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的服装风格大体上保留了唐朝的风格,但也有一些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

中国近代服饰

20世纪20年代梳妆女子
穿短袄套裙的妇女(传世图照)
民国男性服饰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 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 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 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 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 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 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 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 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 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 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 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 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 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 “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 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 了一股浪潮,这从当时坊间 流传一句笑谈可以窥得一二 一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 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 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 书。”中国人留辫子的历史 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 落下了帷幕。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 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 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 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 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 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 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 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 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 国的理念。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 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 延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一、确立课题观乎世界的变迁与发展,领略历史的层层演变,中国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次我们小组是围绕“中国服饰的演变”而展开的。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中国进入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向美观、适体、平凡化演变,由长袍马褂到中山装,再创以后的西装,逐渐满及太多数人的需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选取了两种有特点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旗袍由原来的宽松肥大到后来的合身、适体,受到了广大女性的青睐,中山装是直翻领有盛装的四贴袋服饰,其中,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仁、义、廉、耻”,此后,它就成为中国大多数男子喜欢的服装。

经过反复交流讨论,我组成员确定了“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过程”这个主题二、文献的研究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文献查阅。

首先,八位组员分别分成两组,由四位同学负责上网浏览查询,他们到各大网站进行了搜索,例如我们在百度网站上以服饰的演变为关键检索到服饰的相关内容,然后作上笔记,写明它的经过,另外四位同学在校图书室进一步查找。

在相关记载中摘录了许多与服饰演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汇集。

文献查阅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充分准备,为方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科学、更充实,组员们再次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查询,便于组员们对于课题研究,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对已获得得的各类资料进行了整理汇集,交流了各自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对前期的文献研究的总结;二是对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了整理筛选,这次讨论后,我们小组的论文基本成形。

经过这个阶段的小组研讨,组员们的收获是大家都有面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为我们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实地考察在我们小组的轮讨之后,决定以我们周围的老年人和一些服饰店作为访问对象。

首先,我们讯问了他们关于中国历史服饰的变化及其特点,为了搜集更为有效的证据,我们还请求他们展示出他们现存的一些古老服饰进行观察并拍摄下来以备研究,其次,我们还去了一些不同的服饰店和超市进行观察,现优服饰的特点并拍摄一些具有化表性的样品,以备比较和观察,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对中国服饰的变化特点,有许多新的看法和认识。

信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

实地考察为我们认识“服饰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现实而重要的依据。

五、撰写论文我们小组论文的思路在第二阶段的小组研讨中已基本形成,最后由组长执笔完成研究论文。

我们总述了这项研究的意义,接着从近现代服饰谈起,介绍了近现代服饰的特点是,更多地挖掘的近现代服饰发展的演变的原因,最后把近现代服饰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论文不仅对于所获得资料进行了踪述,更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通过相关的文献记载及实地考察,总结出了“经济的发展为服饰的演变提供了基础”的观点。

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八位组员相互协作,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文献查阅,实地考察等活动对于我们今后进行课题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尝试,我们所获得的许多资料,为我们了解历史理解研究课题提供了帮助,虽然我们的观点还不够成熟,论文也比较稚嫩,但我们都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题的研究。

研究成果:审美素质就是能动的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它是伴随着人一生的重要素质。

它的来源与发展体现在人一生的许多时刻和许多方面,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课堂、艺术作品、而对学生而言,美术课堂、艺术作品又是提高审美素质的重要场所和对象。

“如何欣赏”的五个方面观点进行了调整、补充、完善,概括为:->1.形态美->2.装饰美如何欣赏->整体美->3.形式美->4.色彩美->5.时代感本文试图从“形式美”和“时代感”两方面来阐述。

一.形式美形式美原理包括比例.对称.反复和对比等。

例如“比例”,是比较事物间的长度与面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比值。

服饰中,款式的变化最明显地反映在人体与服装间的比例关系的改变。

除些之外还有面料褶的位置比例,装饰纹样的比例等。

接下来,展示服装图片给学生,用优秀的国内外服饰艺术来直接感染学生,并展示我探索创造出的一系列服装效果图,来讲解“比例”在服饰中的运用.产生的变化及形成的美感,同时从学生的穿着服饰中找到相应的实例,进行面对面的真实感受教育。

再用这样的方法去讲解“对比、反复”等形式美原理,会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有体验,避免了空洞的概念化的讲解,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以前,欣赏课谈论的“多样统一”、“对比调和”、“富有韵律感”等形式美,在此也得到了温习,得到了贯通,得到了巩固,得到了运用。

二.时代感时代感是服饰的一大特点,这点在教学中也不容忽视。

弄清了时代感问题,也就可以从中正视“流行”、“复古”等服饰现象,从而从缤纷、多元的服饰现象中鉴别美丑,欣赏到美的形式和内涵。

时代感是指当时当地的生活节律、社会风貌、文化水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意识以及现代艺术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在服饰上的具体表现。

中国服饰要想树立自我的鲜明形象,必须要走现代与传统结合,国际性与民族性兼容之路,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求得在世界大环境中的和谐,体现中国人独有的、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独有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反映时代的步代,反映各种时尚、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艺术流派,这也正是时代感所要体现的。

这些论述对高中生来说很有必要,但听起来一定会感到抽象、空洞。

这时,选择需要展示的服饰作品和服装效果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选择资料时,有重点地选择了意大利服饰艺术家皮诺.朗切第的作品。

他是民间风格与时代感融为一体的国际大师,他潜心研究了中国文化,将中国民间的纹样、色彩等大胆运用于服饰。

教学中,抓住他的作品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展示,并且自己制作效果图来讲透“时代感”。

另外,对于学生关心的“流行”及“流行趋向”也不要回避,它是“时代感”问题的部分内涵,当然也是理解“时代感”的一个关键。

城市的华街陋巷到处流淌着永不枯竭的流行。

其实,流行体现着日益形成的社会文化模式-经济文化的双向渗透、影响、交融和制约,体现着当时人的一种文化心理。

就拿一再刮起的“复古风”来说吧,其实,复古不是古装下一个现代人的面孔,而是服饰部分形象是旧的,但观念却是最新的、最时尚的、充分运用现代意识和高科技手段,是旧形式上的现代化,是使仿古时融入现代感,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是既有复古味又是当今时装,文化上表现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素质和审美心理。

教学中,你会意外发现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特别是在理清了思路之后,他们的情绪特别高昂,浮想联翩,跃跃欲试,争称恐后地发言谈论自我感受。

所以说,“形式美”和“时代感”的阐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美、鉴赏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而且能陶冶情操,使学生接受一次新形式的时代感教育,新方式的形式美感染,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服饰艺术教学中,正是运用了服饰中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浅出的知识点讲透了服饰艺术及其它艺术中呈现出的一些抽象的、普遍的、深奥的东西,起到了提高审美素质的具体作用,从而使服饰艺术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那么,审美素质又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服饰艺术的发展呢?随着经济的富裕、文化的繁荣,服饰艺术正越来越在我们生活中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服饰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影响渗透到广泛的领域。

同时,服饰艺术又是一种集审美性、实用性、流行性、商品性、功能性等特征为一体的艺术,这种艺术无不体现着人类文明的精神。

服饰艺术是由设计、制作和穿着三部分构成的,它们缺一不可。

“设计”、“制作”是由设计者完成的,“穿着”是消费者完成的,是设计出来的服饰符合着装者的审美意识,消费者主动、热情地接受的。

整个过程中,设计者起到了引导作用。

“穿着”却是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是设计和制作的延续,高水平的穿着方法可以对设计和制作实行有效的完善和补充。

这种高水平的穿着方法来自很多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主要来自穿着者的审美素质。

假设穿着者喜欢低劣的产品,而不喜欢皮尔.卡丹、王善钰等中外大师的作品,那么,服饰文化将由这些低劣产品的设计者来操纵。

从这种意义来看,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影响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饰文化的发展方向。

从深层来看,现代的人们注重表现美,更多地注重服饰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适合于特定的场合和自己的风度,甚至不满足于设计师现成的安排,而乐于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挑选、配套,去“篡改”设计师的作品,淡薄“权威”,去创造和表现自己的个性内涵,让服饰折射出高雅的审美情趣。

这所有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较高的审美素质作为前提,从这层意义来看,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决定和发展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饰文化的发展方向。

总之,服饰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成为每个人审美素质的来源和发展点。

而审美素质又以其长期性、潜在性等特点影响发展着服饰艺术。

服饰艺术与审美素质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对学生而言,服饰艺术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是他们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对老师而言,服饰艺术包涵着艺术门类中重要的形式美感,又以最生动、最直观、最具体化的特点呈现出来,服饰艺术从而成了教师运用于教学,提高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我的衣店”小组问卷调查亲爱的同学,你知道服装的发展历史吗?你知道如何在适当的场合搭配合适的服装吗?你知道如何用服装提升自己的气质吗?你想穿自己心仪的校服吗?你想设计属于你自己的服装吗?首先请你先参加我们的问卷调查吧!1、你对下列哪种流行事物最有兴趣()A服装B动漫C明星D小说2你喜欢哪种服装类型()A复古型 B简约型C时尚型 D其他3、你对服装史的了解程度()A很了解 B稍有了解 C仅仅听说 D完全不了解4如果你现在穿越到中国的某个时期,你会选择()A汉朝(汉服) B唐朝(唐服)C 清朝(满服)D民国(旗袍)5面对当今人追逐服装流行趋势,你持何种态度?()A支持 B不予理会 C反对6 你喜欢哪种类型的校服?()A运动服 B水手服C制服D西装礼服7 你对我校校服持何种态度?()A满意B 还可以C 不满意8你认为我校校服可做哪些改进?(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