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每日一练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

2023年天津市东丽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A. 传说、遗址B. 化石、遗址C. 遗物、记载D. 传说、记载资*【答案】B【解析】略2.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对应不正确的是()A. 贾思勰——《齐民要术》B. 祖冲之——圆周率C. 王羲之——《兰亭集序》D. 吴道子——《洛神赋图》【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D.《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
顾恺之擅长人物画。
吴道子是唐朝的著名画家。
故D对应不正确。
ABC.北魏的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七位数。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著名作品是《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故ABC对应正确。
故选D。
3.《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这样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材料中的描述不包含...赤壁之战的()A. 人物B. 经过C. 结果D. 评价【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ABC.结合所学知识,赤壁之战是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的战役,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所以题干中描述的是赤壁之战的人物、经过和结果,故ABC包含。
D.题干中没有体现对于赤壁之战的看法或评价,故D不包含。
4.早在东汉末年,一位名医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他是()A. 扁鹊B. 李时珍C. 华佗D. 张仲景【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张仲景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D.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中国史练习题(历史)

光明中学复习班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主张,君主应A.建立完善的邮驿制度B.巡游天下,选拔人才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D.加强官员的监察管理2.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3.《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
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
所以百才有一。
”这里赞赏的是A.秦朝军功授爵制B.汉代察举制C.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D.隋唐科举制4.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A.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设置军机处标志着中央集权专制达到极至6、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人口达到4亿,耕地有11~12亿亩。
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①土地增多②精耕细作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④扩大海外贸易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 右图为1979年甘肃省出土的东汉时期古希腊文铅饼(外国货币),由此我们可以获取得的历史信息是A.这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使用的货币B.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方铸币技术东传C.长安城各地商人来来往往,商业繁荣D.丝绸之路开通后,有外国商人来华贸易8. 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
简明中国古代史综合题

简明中国古代史综合题一、填空题1、原始社会分为两个时期,就是_原始群___时期和_氏族公社___时期。
2、原始社会也叫石器时代。
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的阶段叫_旧石器__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阶段叫_新石器__时代。
3、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_云南(元谋)__人,距今约有_170万__年。
4、原始群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类化石是发现于山西襄汾的_丁村_人。
5、夏朝是夏族首领_夏启__建立的,时间约在_ 21世纪__。
6、禹___死后,其子_启__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废除了_禅让__制,确立了_王位世袭__制。
7、商朝在_盘庚__位时,由奄迁到__殷_,从此定居下来。
8、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_青铜器__。
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是_司母戊鼎_。
9、公元前_770__年,平王被迫放弃丰、镐,迁都_雒邑__,西周结束。
10、周的贵族将大部分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谓之私田___;将小部分留归自种,谓之_公田__ 。
11、齐桓公时,任用_管仲__为相,进行改革,促进了齐国的强盛。
12、吴起是_卫__国人,他在_楚__国进行改革,使其日益强大。
13、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或变法,逐步建立以___制度为特点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14、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__诗经_,后期有_楚辞__。
15、“三传”是解释的_《春秋》__三部书,即__《左传》、《公羊传》_和_《榖梁传》_。
16、齐人甘德著《星占》,魏人石申著《天文》,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编为_《甘石星经》. __ 。
17、公元200年,曹操和_袁绍__为争夺黄河中下游地区,战于_赤壁_。
结果曹操取胜,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8、东晋由_司马睿__建立,都于___。
19、南朝先后有_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皆都于__建康_。
20、北魏初年,地方基层组织是_宗主督护__制。
21、南朝刘勰所著_《文心雕龙》__一书,是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中国历史知识练习题

中国历史知识练习题中国历史知识练习题100题专业:班级姓名成绩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其文化历史的民族的是()A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2、*中国历史分哪几个时期()A、原始社会时期B奴隶社会时期C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D封建社会时期E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3、*原始社会时期分几个阶段:()A、原始人群时期B、氏族公社阶C、母系氏族公社D、父系氏族公社4、原始人过着生活,依靠和为生。
5、*直立猿人的著名代表有:()A、云南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北京山顶洞人6、*下列哪些是晚期智人(新人)的著名代表:()A、陕西大荔人B、山西丁村人C、广东马坝人D、广西柳江人E、四川资阳人7、学会使用天然火;学会人工取火。
8、*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著名文化代表有:()A、河姆渡文化B、仰韶文化C、大汶口文化D、龙山文化E、良渚文化9、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有10、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11、简答:简述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特点。
12、三皇:、、;五帝:、、、、。
13、“炎黄子孙”的后代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14、的时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
他们三人通过的民主推选担任首领。
1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制王朝是。
16、约公元前年,商部落的首领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商朝,最后定都。
17、甲骨文是当时世界上进步的文字,由此开始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它是定型于()。
A、夏朝B、商朝C、东周D、战国18、(人物)建立周朝,定都,周王分封诸侯,建立了(制度)。
19、公元前841年,发生,实行周、召二公“”执政。
20、公元前年周平王被迫东迁,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东周包括、两个时期。
21、简答:春秋五霸:战国七雄:22、春秋战国时期,最先实行“变法”的是国的,最彻底的是国的。
23、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其中和最著名。
24、*下列属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李耳B、庄周C、韩非D、墨翟25、《春秋》《孟子》《荀子》的作者分别是()、()、(),他们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每日一练试卷A卷含答案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每日一练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50题)1、公元前5世纪,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这一条款体现的是()。
A.维护平民利益B.限制贵族权力C.维护私有财产D.护大统治基础【答案】 C2、在一份中国考古报告中写道:“陶器,除支座外,均为以稻草茎叶、稻壳为羼和料的夹碳黑陶。
”由此可推断出土这种陶器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B.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答案】 C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
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
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A.太平天国运动B.民族工业兴起C.新思想的萌发D.维新变法运动【答案】 A4、有学者评价某一史事时指出:“在14世纪严峻的考验中……新思想渗透到激流涌动的城市国家里。
学者和政治家一同复苏了人类尊严的骄傲、人类实践主义的自信及古典思想的魅力。
”该史事指的是()。
A.文艺复兴B.新航路开辟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答案】 A5、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
”这句话强调的是()。
A.英国人与希腊人同宗同源B.英国全盘继承古希腊遗产C.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联系密切D.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答案】 D6、下列史家名句中,出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的是()。
A.“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历史不仅是过去,而且是有意义的过去”D.“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答案】 B7、1776年初,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大地流行,其中写道“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
此处。
分手”的含义是指( )。
A.印第安人要求自治B.南部种植园主要分裂C.殖民地人民要独立D.黑人要消除种族歧视【答案】 C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局面的条约是()。
九年级历史寒假毕业班每日一练(6)含答案

历史每日一练、坚持成就辉煌!(限时20分钟完成)班级:姓名: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7分,共84分)1.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宋朝令学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①灿烂的科学技术②发达的社会经济③丰富的文化生活④包容的开放意识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2,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是()A. 秦汉时期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3.王老师在历史课上画了一个思维导图(见图),他的教学主题是()A. 民族政权的并立B. 统一国家的建立C. 繁荣开放的时代D. 封建制度的没落4.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
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A. 统一国家建立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 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5.中国宋代在知识的普及、商业的活跃和都市的发达等方面成就突出,堪称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
以下选项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 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C. 城市中出现固定娱乐场所“瓦舍”D. 发明火药并广泛应用于军事6.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 抑制土地兼并B. 增强军事力量C. 增加政府收入D. 减轻农民负担7.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是仿照汉字创造的。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农牧文化的交融B. 民族政权的并立C. 民族战争的延续D. 对外交往的频繁8.南宋时,有位商人来都城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 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B. 午餐吃的是稻米等粮食C. 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D. 晚上到东京夜市去看看9.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的是()A. 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B. 唐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C. 宋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D. 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10.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月15日中国史每日一练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盐铁论》2.庆历新政3.头下军州4.棉花革命5.京师同文馆6.科玄之争7.《实业计划》8.三反五反运动二.简答论述题1.论述中国古代(秦-清)中枢机构的演变2.周初大分封情况以及对分封制的评议。
3.论述魏晋南北朝史时代特征4.试分析唐朝开元天宝盛世形成的原因。
5.简述清初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及效果。
6.结合学术动态对北洋军阀历史作用进行评价。
7.为什么北伐战争会取得如此迅速的胜利?8.简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
9.论述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中日关系的演变10.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一、名词解释1.《盐铁论》答:《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
公元前81年,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曾议罢盐铁官营事,和桑弘羊等进行了争论。
这次会议由桓宽做记录,整理成书,就是现存的《盐铁论》。
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盐铁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同时把桑弘羊这一封建社会杰出理财家的概略生平、思想和言论相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特别是西汉经济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2.庆历新政答:庆历新政是指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等人进行的改革。
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了实行改革的十个方面的内容,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由于改革措施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反对,“新政”推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富弼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已颁布的改革法令也相继被取消。
3.头下军州答:头下军州是辽代特别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机构。
都是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
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以外,都由各州的贵族委派。
头下军州的户口,一面依附本主,一面受政府统治。
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头下户又演变为“二税户”,与农奴身份接近。
在辽宋澶渊之盟前,头下军州较多。
其后,战争较少,俘虏来源减少,很难再用俘掠的人口来增置头下军州,因之头下军州总趋势是在减少,至辽末时近乎绝迹。
4.棉花革命答:棉花革命是指发生在中国明清时期的棉花大规模代替丝麻和棉纺织业大规模发展的经济结构大变革。
从秦汉到唐宋的1500年间,中国古人可用的织物主要是丝和麻。
棉花出现之后,丝和麻的产量锐减。
到了明清时期,棉布已经普遍,产量不多的丝绸反倒身价倍增。
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传至松江,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再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中国的“棉花革命”。
但因缺乏推动原始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中国最终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5.京师同文馆答: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洋务学堂”。
1862年,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
初设英文馆,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格致等馆。
学制分为五年、八年两种。
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等活动了解西方世界。
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
1902年1月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6.科玄之争答:科玄之争是指1923~1924年由张君劢、丁文江之间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的辩论而引发的一场论战。
在论战中,张君励主张科学于人生观无能为力;丁文江、胡适坚持科学的方法可以解决人生观的问题。
梁启超、范寿康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全部,理智的部分可以由科学解决,情感的部分非科学所能解决。
陈独秀主张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问题。
7.《实业计划》答:《实业计划》是孙中山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实业建设问题的专著。
全书包括自序、篇首、六大计划和结论等几个组成部分。
孙中山继承了他以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振兴实业以求中国独立富强的思想,把实业建设看作“兴国之要图”,同时,他又关心人民的生活。
作者认为利用外资必须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实业计划》为中国设计的那种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当时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但书中包含的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思想,却是一份极为珍贵的经济思想遗产。
8.三反五反运动答:三反五反运动是指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巩固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经济而进行的斗争。
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2年中共中央部署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
三反五反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纯洁了国家机关,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述中国古代(秦-清)中枢机构的演变封建国家的中央行政体制是指在皇权支配之下的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秦汉两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组成了集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和监察于一体的庞大的中央政府。
所谓三公,初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西汉成、哀间(前32~前2年)至东汉,三公改为太尉、司徒、司空。
九卿指奉常(后改太常)、郎中令(后改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几度改为大理)、典客(后改大行令、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后改大农令、大司农)、少府。
除此之外,还有与九卿地位相当的中尉(后改执金吾)、将作少府(后改将作大匠)、大长秋、太子少傅等。
这些官员与九卿合在一起称为“列卿”或“诸卿”。
三公九卿虽然各有职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职与实际责任有很大的差别。
汉代的中央行政体制至汉武帝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中、外朝官开始区分,中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组织一起形成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
至东汉,尚书台正式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双轨行政演变为“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①的管理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比较混乱,从总体上看是沿袭了东汉的制度,但有较大改变。
出现了一些新的部门,权力构成和职权分配形式也有一定的变化,逐步形成二相(相国、丞相)、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诸省(尚书省、门下(侍中)省、中书省(监))、诸监(秘书监(省)、殿中监)、诸台(御史台、符节台、谒者台、都水台)、诸卿、诸卫等顺序排列的中央行政组织。
隋唐时期,国家机构的设置比较严整。
经过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以三省六部为主干的新的中央行政体制,一般称之为“三省六部制”,其政权机构包括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
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六部是指尚书省所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
九寺相当于秦汉九卿,唐代改卿为寺,即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太府寺、鸿胪寺、少府寺。
从表面上看,某些官职的名称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秦汉的少府改称“太府”,掌财务收藏;廷尉改称“大理”(汉代也这样改称过)。
但实质上九寺的职权较汉代九卿大为缩小,其地位大大降低,成为管理具体事务的机关。
五监是指:国子监,掌学校教育;少府监,掌手工制作,由汉代少府演变而来;将作监,掌治宫室营造,是由汉代将作大匠演变而来;军器监,掌兵器制造;都水监,掌水利。
此外,宫廷事务主要归殿中省、内侍省和詹事府。
西汉的御史府,魏晋以后发展为两个独立的中央官署,即御史台为最高检察机关,秘书省为掌管图书典籍的机关。
宋代的中央行政机构主要由枢密使及其领导的枢密院、中书门下平章事领导的中书门下省和“三司使”组成,即所谓“二府三司”。
枢密院和中书门下省是平行的,分掌军事和行政。
三司使独立掌管财政。
中央机构中虽然保留了三省制的形式,但仅存其名,并无实任。
三省之事,各有临时委派的官员判治。
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也各另派官员一至二人判本部事。
各司郎中、员外郎等只表示官阶位次,并不过问本司之事,与此同时,一些新设的机构分割了各部的大部分事权。
如审官院代行吏部考核、选任;太常礼院和礼仪院代行礼部的礼仪之权;三司代行户部、工部的大部分职权;审刑院代行刑部审核大理寺所定案牍之事等。
直到元丰改制,三省六部才行使相应的职权。
在中央负责管理一般事务的,还有九寺五监。
元朝“遵用汉法”,其中央行政体制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前的三省制改为一省制。
从全国政务角度来看,元代中央政府由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组成。
元朝以中书省一省制代替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以后,尚书、门下两省取消了,机构有所削减,但中书省内部官员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
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有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官。
其他从属于六部的行政管理机关,如院、寺、监、府等,也在唐朝九寺五监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和增加。
明初废除了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和元代的中书省制度,大大强化了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清代沿袭这种政体使之更加完备。
六部制自明至清末沿袭不变,六部之上无统属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
新出现的中枢部门,主要是明代的内阁和清代的军机处。
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实际上行使了秦汉以来宰相的职权,但内阁和军机处都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处,而不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
此外,还设有太医院(掌医药)、通政使司(掌接受奏章等事)、翰林院、理藩院(掌少数民族事务)。
至于九寺、五监,至清代精简为五寺、二监,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以及国子监、钦天监。
综上所述,自秦汉至明清,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是循着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一台、五监和九寺制——二府三司制—— 一省一院一台制一一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制之轨迹演变的。
当然,秦汉至明清封建国家中央行政体制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上述内容。
例如军事、少数民族、边疆、宗教等方面的管理体制等等,限于篇幅,都还没有叙述。
虽然历代行政体制从总体上看体现了专制和集权的原则,但是也不能一概抹煞其对国家管理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看到其弊端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一面。
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殊要求,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成熟与发达的必然产物。
周初大分封情况以及对分封制的评议。
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分封宗亲、姻亲和功臣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人民,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国”,这就是所谓的周初大分封。
分封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周室子弟和宗亲,这是受封者的主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