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抗震术语标准

合集下载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被视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过往的一些地震中,抗震设防差异显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员伤亡损失。

因此,在工程设计中,确定适当的抗震设防标准非常必要。

本文将介绍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

一、基本原则建筑抗震设计是指结合地震危险程度和建筑物的适应性要求,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物理与机械性能及耐震需求,确定其抗震措施的设计方法。

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保护建筑物和居民免受地震影响。

建筑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则:1. 地震危险程度分类原则:按照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烈度分区,对建筑物进行分级评估。

2. 建筑物适应性分类原则:依据建筑物的用途、重要性、工艺和特殊需求,对建筑物进行分类和评估。

3. 结构受力机构和层级分类原则:建筑物从地震波入手,按照结构受力机构和层级先后受力的方式,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评估。

二、地震危险程度分类标准地震危险程度是指一个地区受地震影响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地震影响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无感地震、微震、轻微震和有感地震。

根据中国规定GB 18306-2015《规定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相应地将地震危险度划分为I、II、III、IV四个等级。

地震危险度级别越高,地震动参数强度就越大,对建筑抗震能力要求就越高。

三、建筑物适应性分类标准建筑物适应性是指与建筑物所承载的荷载大小和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的综合性能。

建筑物的适应性分类主要分为5类:聚居场所、公共场所、行政与民事场所、工业场所、专用场所。

根据不同场所的安全要求不同,追求抗震的基本要求,要求不同的地震烈度等级要求不同的设防要求。

四、结构受力机构和层级分类标准结构受力机构和层级分类标准是指建筑物在受地震作用时受力的机构类别和受力层级,如墙体、柱子、楼盖、楼板等受力结构。

设计时根据结构受力机构和层级不同,分别设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确保建筑物能在地震中保持稳定。

五、结语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时有较高的抗震能力,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和伤亡。

建筑工程振震双控技术标准

建筑工程振震双控技术标准

建筑工程振震双控技术标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振震双控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理念,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地减少建筑结构受到的破坏程度,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对建筑工程振震双控技术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依据。

一、术语与定义1.1振震双控技术振震双控技术是指利用结构控制和减震措施,通过减小结构位移和提高结构能量耗散能力,增加建筑结构受到地震冲击时的抗震性能。

该技术旨在减少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损伤,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1.2结构控制结构控制是指通过调节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等参数,来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结构控制方式包括刚度调节技术、阻尼调节技术、结构形式优化等。

1.3减震措施减震措施是指在建筑结构中加入各种减震装置,如减震支座、减震梁等,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受力,提高抗震性能。

二、立项与设计2.1立项阶段在建筑工程立项阶段,应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是否采用振震双控技术。

若确定采用该技术,应编制详细的技术方案,并进行专家论证。

2.2设计阶段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应根据振震双控技术的要求,对结构参数进行合理设计。

包括但不限于结构的刚度、阻尼、曳地与非曳地结构的选择等。

同时,应对减震装置的种类、数量和位置进行精细设计。

三、施工与验收3.1施工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建筑结构和减震装置进行安装和调试。

特别要注意减震装置的质量控制,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3.2验收阶段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对振震双控技术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

包括但不限于结构参数的测量与核对、减震装置的功能测试等。

同时,还应对整体抗震能力进行模拟地震试验,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四、运行与维护4.1运行阶段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后,应定期对结构控制和减震装置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测与监测。

及时发现和排除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振震双控技术的有效性。

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

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

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抗震性能和安全稳定性,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要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地震背景和需求分析地球作为一个动荡不安的星球,地震是一种常见自然灾害。

地震可以造成地面晃动、建筑物倒塌等严重后果,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

二、建筑物抗震设计指标建筑物抗震设计指标是衡量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关键要素。

其中包括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等。

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根据当地地震活动特点确定,包括地震震级、震中距离等。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建筑物所面临的地震动的强度等级,一般通过设定地震烈度等级来界定。

场地类别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和地震危险性来划分的。

三、抗震设防设计原则抗震设防设计原则是制定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础。

其中包括抗震性能目标、结构类型选择、整体稳定性和局部耐震性设计等要素。

抗震性能目标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需要达到的安全性能指标,包括结构的位移、加速度等限制。

结构类型的选择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质条件等因素来确定,不同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

整体稳定性和局部耐震性设计是需考虑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和局部结构部件的耐震性能,包括墙体设防、柱子设计等。

四、具体抗震设防措施具体的抗震设防措施包括结构布局、材料选用和构造设计等方面。

结构布局要合理,包括选择适宜的布置形式和方向,减小结构的柔度和非对称性。

材料选用要符合抗震要求,选用高性能的材料,并保证其质量。

构造设计要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包括梁柱节点的设计和连接部位的加固等。

五、抗震设防评估与监测建筑物抗震设防评估是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加固和改进。

抗震监测是指通过传感器等监测手段,实时监测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情况,为抗震设防措施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数据支持。

抗震鉴定标准

抗震鉴定标准

抗震鉴定标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设施的破坏,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抗震设计和鉴定标准。

抗震鉴定标准是评定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抗震鉴定标准的相关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

首先,抗震鉴定标准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定和鉴定的标准。

抗震鉴定标准通常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选用、设计参数、抗震设防状况等内容。

在进行抗震鉴定时,需要对建筑物的结构体系、承载体系、抗震性能参数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定和鉴定,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级。

其次,抗震鉴定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地震是一种瞬时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很强,对建筑物的要求也非常高。

因此,抗震鉴定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基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只有通过严格的抗震鉴定,才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可靠。

另外,抗震鉴定标准的实施需要依靠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科学的鉴定方法。

在进行抗震鉴定时,需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采用科学的鉴定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定和鉴定。

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才能够准确、客观地进行抗震鉴定工作,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最后,抗震鉴定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抗震鉴定,可以发现建筑物存在的抗震性能不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

同时,抗震鉴定还可以为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抗震鉴定标准是评定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只有通过严格的抗震鉴定,才能够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可靠。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抗震鉴定标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指在建筑物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危害。

为了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一、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基本原则。

1. 按照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用途分类。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性大小的重要指标,建筑物的用途不同,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用途进行分类。

2. 根据建筑物结构形式和高度分类。

不同结构形式和高度的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受力特点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因此需要进行分类标准。

3. 考虑地震区位条件。

地震区位条件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充分考虑地震区位条件对建筑物抗震设防的影响。

二、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具体内容。

1. 地震烈度分类标准。

根据地震烈度的不同,将建筑物分为轻度烈度地震区、中度烈度地震区和重度烈度地震区,对应的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也不同。

2. 建筑物用途分类标准。

将建筑物分为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等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对应的抗震设防要求也有所不同。

3. 结构形式和高度分类标准。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高度,将建筑物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不同类型,对应的抗震设防要求也有所区别。

4. 地震区位条件分类标准。

根据地震区位条件的不同,将建筑物分为基岩地区、软土地区、滑坡地区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建筑物,对应的抗震设防要求也有所差异。

三、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实施。

1. 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技术规范。

根据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技术规范,明确不同分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措施。

2. 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

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确保抗震设防标准的实施和效果。

3. 提高相关人员的抗震设防意识。

加强抗震设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和居民的抗震设防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是指对建筑物的抵抗地震能力进行评价和划分的标准。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文件,抗震等级划分分为八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

其中,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八级为设防烈度为6度。

抗震等级的划分主要是以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结构类型、使用功能等因素为依据。

在建筑物设计和建造中,需要按照相应的抗震等级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建筑物在遭受地震时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抗震等级划分也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主要是为了根据地震的灾害程度,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确定适当的抗震设防要求。

这些分类标准通常基于地震烈度、地震波动性质、建筑物类型和结构形式等因素。

下面是一个基于这些因素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示例:1.地震烈度分类:地震烈度是以地震破坏为基础的参数,可以用来描述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常见的地震烈度的分类包括:轻微烈度、中度烈度、较大烈度和特大烈度。

根据地震烈度的分类,可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

2.地震波动性质分类:地震波动性质是指地震波的周期、频率、振幅等参数。

不同的地震波动性质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

根据地震波动性质的分类,可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

3.建筑物类型分类:建筑物类型是指建筑物的用途和结构形式,包括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影响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建筑物类型来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等级。

4.结构形式分类:结构形式是指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钢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形式在地震中的表现和性能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结构形式来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等级。

根据上述分类标准,可以将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分为多个等级,如一级、二级、三级等。

不同等级的抗震设防将对建筑物的设计、材料选用、结构布置、施工工艺等提出不同的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当然,这些分类标准是根据实际需要和经验总结得出的,并且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防震减灾术语

防震减灾术语

防震减灾术语3.1.1 地震 earthquake大地震动。

包括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矿山冒顶、水库蓄水等引发的地震)和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产生的地震)。

一般指天然地震中的构造地震。

3.1.2 震源 seismic source产生地震的源。

3.1.3 震级 magnitude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

(GB17740-1999中的2.1)3.1.4 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GB/T17742-1999中的2.03.1.5 地震波 seismic wave地震时从震源发出、向四周传播的波。

3.1.6 震中 epicentre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3.1.7 极震区 meizoseismal area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

3.1.8 宏观震中 macro-epicentre极震区的几何中心。

3.1.9 震源距 hypocentral distance地震震源至某一指定点的距离。

3.1.10 震中距 epicentml distance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点的地面距离。

(GB17740--1999中的2.6)3.1.11 (宏观)震中烈度(macro) epicentral intensity极震区的地震烈度。

3.1.12 无感地震 feltless earthquake震中附近的人不能感觉到的地震。

注:一般震级在3级以下,震中烈度在Ⅲ度以下。

3.1.13 有感地震 felt earthquake震中附近的人能感觉到的地震。

注:一般震级在3级以上,震中烈度在Ⅲ度以上。

3.1.14 极微震 ultra microearthquake震级≤1级的地震。

3.1.15 微震 microearthquake1级≤震级<3级的地震。

3.1.16 小[地]震 small earthquake3级≤震级<5级的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工程抗震术语标准
1 总则
2 一般术语
2.1 综合性术语

1、工程抗震 1、工程抗震决策 2、抗震对策 3、抗震措施 2、抗震设防 1、抗震设防标准 2、抗震设防区 3、抗震设防区划 4、抗震设防烈度 1、基本烈度 2、多遇地震烈度 3、罕遇地震烈度 5、设计地震震动 1、人工地震震动 2、极限安全地震震动 3、运动安全地震震动 3、环境振动 1、卓越周期 4、结构抗震性能 1、结构延性 5、抗震鉴定 6、抗震加固 1、结构体系加固 2、构件加固 7、生命线工程 2.2 工程地震术语 1、工程地震学 2、地震 1、板内地震 2、板间地震 3、人工诱发地震 1、爆破诱发地震 2、水库诱发地震 3、矿山陷落地震 4、地震波 3、地震震级 1、里氏震级 4、活断裂 1、断裂活动段 2、地表断裂 断裂距
5、震源
1、震源深度
1、浅源地震
2、深源地震
6、震中
1、仪器震中
2、现场震中
3、震中距
7、地震烈度
1、烈度分布
1、烈度异常
2、烈度异常区
2、等震线
1、等震线图
2、极震区
3、有感面积
3、地震烈度表
8、地震预报
9、地震危险性
1、潜在震源
1、点源
2、线源
3、面源
4、本底地震
2、地震发生概率
1、地震活动性
2、地震重现期
3、年平均发生率
3、超越概率
3、地震震动参数
4、地震震动衰减规律
1、烈度衰减规律
2、地震能量耗散
3、地震能量吸收
2

10、地震区划 1、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2、地震小区划 2.3 结构动力学术语 1、结构动态特性 1、自由振动 2、自振周期 1、自振频率 2、基本周期 3、振型 1、基本振型 2、高阶振型 4、共振 1、振幅 5、阻尼振动 6、阻尼 1、临界阻尼 2、阻尼比 3、耗能系数 2、自由度 1、单自由度体系 2、多自由度体系 3、集中质量 4、地震反应 1、随机地震反应 2、结构-液体藕联振动 3 强震观测和抗震试验术语 3.1 强震观测术语 1、强震观测 1、强震观测台网 2、强震观测台阵 2、强震仪 1、三分量地震计(仪) 2、加速度仪 1、光学记录加速度仪 2、磁带记录加速度仪 3、数字加速度仪 3、加速度仪启动器 1、启动时间 2、触发阀值 4、加速度仪放大倍数 5、时标
3、强震记录
1、加速度图
2、数据处理
1、基线校正
4、地震震动
1、强地震震动
2、自由场地地震震动
3、地震震动持续时间
4、地震震动强度
1、谱烈度
2、峰值加速度
3、峰值速度
4、峰值位移
3.2 抗震试验术语
1、抗震试验
1、现场试验
1、天然地震试验
2、人工地震试验
2、模拟地震震动试验
1、伪动力试验
2、振动台试验
2、结构动态特性测量
1、自由振动试验
1、初位移试验
2、初速度试验
2、强迫振动试验
1、偏心块起振试验
2、液压激振试验
3、人工激振试验
3、环境振动试验
4、动态参数识别
3、伪静力试验
1、循环加载试验
2、滞回曲线
1、骨架曲线
2、恢复力模型
4、土动态特性试验
1、共振柱试验
2、动力三轴试验
5、剪切波速测试
1、单孔法
2、跨孔法
3

4 场地和地基抗震术语
4.1 场地术语
1、场地 2、场地条件 3、有利地段 4、不利地段 5、危险地段 6、场地类别 1、计算基岩面 2 场地覆盖层厚度 3 场地土 1、场地土类型 7、土层平均剪切波速 8、土体抗震稳定性 1、 地裂缝 1、构造性地裂缝 2、非构造性地裂缝 2 震陷 3 矿坑震陷 4.2 地基抗震术语 1、地震地基失效 2、液化 1、液化势 2、喷水冒砂 3、液化初步判别 4、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5、液化指数 6、液化等级 7、液化安全系数 1、液化强度 3、抗液化措施 4、地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5 工程抗震设计术语 5.1 抗震设计术语 1、抗震设计 1、二阶段设计 2、工程结构抗震类别 5.2 抗震概念设计术语 1、抗震概念设计 1、设计近震和设计远震 2、多道抗震设防 3、抗震结构整体性 4、塑性变形集中
5、强柱弱梁
6、强剪弱弯
7、柔性底层

5.3 抗震构造设计术语
1、抗震构造措施
1、抗侧力体系
1、抗震墙
2、抗震支撑
2、约束砌体
1、圈梁
2、构造柱
3、约束混凝土
4、防震缝
2、隔震
1、滑动摩擦隔震
2、滚球隔震
3、叠层橡胶隔震
3、耗能

5.4 抗震计算设计术语
1、抗震计算方法
1、静力法
1、底部剪力法
2、振型分解法
1、振型参与系数
2、平方和方根(SRSS)法
3、完全二次型方根(CQC)法
3、时程分析法
1、时域分析
2、频域分析
2、地震作用
1、反应谱
1、设计反应谱
2、楼面反应谱
3、反应谱特征周期
2、地震影响系数
3、地震作用效应
1、地震作用效应系数
1、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
4

2、变形二次效应 3、鞭梢效应 4、晃动效应 1、地震动水压力 5、地震动土压力 4、结构抗震可靠性 1、材料抗震强度 2、结构抗震承载能力 1、杆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3、结构抗震变形能力 6 地震危害和减灾术语 6.1 地震危害术语 1、 危害 1、危险 2、地震危害分析 3、可接受的地震危害 2、灾害 1、地震灾害 1、地震原生灾害 2、地震次生灾害 3、海啸 3 震害调查 1、工程结构地震破坏等级 1、完好 2、轻微破坏 3、中等破坏 4、严重破坏 5、倒塌 2、震害指数 3、结构性破坏 4、非结构性破坏 5、撞击损坏 4、工程震害分析 6.2 减轻地震灾害术语 1、减轻地震灾害 2、震害预测 1、易损性 2、累积损坏 3、地震经济损失 1、地震直接经济损失 2、地震间接经济损失 4、地震社会损失(影响)
5、地震人员伤亡
3、地震破坏率
1、修复费用
4、抗震减灾规划
1、城市抗震减灾规划
2、工矿企业抗震减灾规划
3、土地利用规划
5、灾害保险
1、地震灾害保险
6、震后救援
7、震后恢复
8、震后重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