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外环境监测报警系统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硬件环境监测设计报告

硬件环境监测设计报告

硬件环境监测设计报告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凸显,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实时、准确地监测硬件环境并及时采取措施,本报告设计了一种硬件环境监测系统。

设计目标本设计的目标是实时监测硬件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并根据监测结果自动控制硬件设备,以确保硬件设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运行。

系统设计传感器选择在硬件环境监测系统中,我们选择了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作为监测硬件环境的主要设备。

这些传感器能够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

控制器选择为了根据监测结果自动控制硬件设备,我们选择了一款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和低功耗的控制器。

该控制器能够根据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逻辑计算,并控制硬件设备的开关。

硬件设备控制在硬件环境监测系统中,我们还需要控制硬件设备的开关。

通过控制器的逻辑计算,当监测结果超过设定的阈值时,控制器会自动打开或关闭相应的硬件设备,以达到调节环境的目的。

数据显示与报警为了让用户能够实时了解硬件环境的情况,我们将监测结果以数值和图形的形式显示在设备的屏幕上。

当监测结果超过设定的阈值时,系统还会触发报警装置,提醒用户采取相应的措施。

系统实施硬件搭建本设计的硬件搭建包括传感器、控制器、硬件设备和显示装置。

传感器负责监测硬件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器负责逻辑计算和控制硬件设备的开关,硬件设备包括风扇、加热器和照明设备,显示装置用于显示监测结果和报警信息。

软件开发为了实现硬件环境监测系统的自动控制,我们需要进行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包括编写传感器接口程序、控制器逻辑计算程序和用户界面程序。

传感器接口程序用于获取传感器的数据,控制器逻辑计算程序用于根据监测数据进行逻辑计算,用户界面程序用于显示监测结果和报警信息。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硬件环境监测系统的可行性。

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准确地监测硬件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并根据监测结果自动控制硬件设备。

实验数据显示,系统的监测精度高,控制效果良好。

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安全中的智能监测与报警系统设计

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安全中的智能监测与报警系统设计

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安全中的智能监测与报警系统设计在智能家居安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智能监测与报警系统,提供对家居安全的全方位保障。

本文将讨论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安全中的智能监测与报警系统的设计。

一、智能监测系统设计智能监测系统是智能家居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感知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实现对家庭安全的实时监测。

在设计智能监测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传感器选择与布置:智能监测系统需要选择适合的传感器来感知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如温度、湿度、烟雾、光线等。

传感器的布置应该覆盖整个家居空间,并合理安装在容易受到影响的区域,以确保及时准确地监测到异常情况。

2. 数据采集与处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采集和处理,以得到有用的信息。

这一过程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识别出异常情况,并触发相应的报警机制。

3. 实时监测与远程访问:智能监测系统应能够实时监测家庭安全情况,并提供远程访问的功能,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获取家庭安全状态的信息。

这样,在用户离家时,也能够及时掌握家庭的安全状况。

二、智能报警系统设计智能报警系统是智能监测系统的重要补充,当监测系统检测到危险情况时,通过报警系统及时向用户发出警报,以促使用户采取适当的措施。

在设计智能报警系统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报警方式选择:智能报警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用户发送警报,如声音警报、短信通知、手机应用推送等。

这些方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习惯进行选择,并可以进行组合,以增加告警的可靠性。

2. 场景联动:智能报警系统可以与其他智能家居设备进行联动,形成更加完善的安全保护机制。

例如,当报警系统发出警报时,智能家居设备可以自动关闭电器设备、启动监控摄像头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潜在危险。

3. 多重验证:为了防止错误报警,智能报警系统可以采用多重验证机制。

例如,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对报警信号进行验证,只有在验证通过后才发送警报。

智能环境监测及报警系统的设计

智能环境监测及报警系统的设计

智能环境监测及报警系统的设计摘要本设计以单片机ATmage16为操作控制核心,以NRF905为信息远程无线传输,以液晶显示器显示现场相关信息(温湿度、有害气体、烟雾浓度)和报警信息。

同时,回放电路被控制以报警相关信息。

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化、人性化和高精度。

它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展其他功能和应用。

摘要本设计采用单片机ATmage16作为控制核心操作,应用信息NRF905作为远程无线传输。

现场用液晶显示相关信息(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烟雾浓度)和报警信息等。

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水平,精度高,还可以基于其他功能和应用进行扩展。

关键词:单片机在系统中可编程点阵SPI1第一章前言烟雾报警器包括离子型烟雾报警器、光电型烟雾报警器和对火型烟雾报警器(红外对火和激光对火)等。

烟雾无线报警装置在世界各地有大量的产品。

其特点是:1.联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网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系统内部的控制器、探测器、各系统与城市的“ll9”报警中心通过一定的网络协议相互连接,实现远程数据的调用,实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网络监控和管理,使各独立系统形成一个大网络,实现网络内各系统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

使全市“ll9”报警中心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单位的相关信息,对各系统进行宏观管理,及时发现并及时指导相关单位处理各系统出现的问题,弥补目前一些擅自停用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不足,如责任心不强、专业素质低、出现问题处理不及时、不果断等。

2智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是使检测系统模仿人的思维,主动采集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光波等数据的模拟量,并充分利用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计算和处理,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判断,从而准确预测和检测火灾,避免误报警和漏报。

当发生火灾时,它可以根据各种探测到的信息详细描述火灾现场的范围、火灾的大小、烟雾的浓度和火势蔓延的方向。

它甚至可以与电子地图配合,对部署兵力和灭火方法给出直观的提示和合理的建议,从而实现各方面快速准确的反应联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基于群智感知的环境监测和警报系统设计

基于群智感知的环境监测和警报系统设计

基于群智感知的环境监测和警报系统设计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建立一套高效可靠的环境监测和警报系统愈加迫切。

传统的环境监测和警报系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而且监测范围有限,长时间监测会导致监测设备的故障和维修成本上升。

因此,基于群智感知的环境监测和警报系统日益受到关注。

一、基于群智感知的环境监测和警报系统概述群智感知是指通过集合一群人的智慧和力量,收集、分析和利用大量分散数据的方法,以解决环境监测和警报等问题。

基于群智感知的环境监测和警报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的数据,结合互联网、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社会大众的参与下完成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最终实现环境监测和警报的目的。

二、基于群智感知的环境监测和警报系统设计1. 系统架构基于群智感知的环境监测和警报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和应用子系统。

其中,数据采集子系统负责采集实时环境数据;数据传输子系统负责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应用子系统则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监测和警报的功能。

2. 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包括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采集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PM2.5、噪声等。

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监测的范围和要求。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

3. 数据传输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负责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子系统。

传输方式可以是有线或无线的方式。

无线传输可以采用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ZigBee 等。

有线传输可以采用网线或光缆等。

4. 数据处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处理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和数据存储等。

数据分析技术可以采用统计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环境污染的规律和趋势等。

物联网中的环境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设计

物联网中的环境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设计

物联网中的环境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设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 IoT)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其中,物联网环境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是一种用于实时监测、分析并报告环境状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环境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关键技术。

一、系统设计原理物联网环境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的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原理:1. 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安装多个环境传感器来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

2. 数据传输: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传输至云平台或本地服务器。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在云平台或本地服务器上,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聚合、异常检测等。

4. 智能报警:系统通过事先设定的阈值和算法,判断环境数据是否异常,一旦异常则触发智能报警机制,比如发送警报信息给相关人员。

5. 数据展示:通过用户界面,用户可以查看实时环境数据、历史数据、报警记录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关键技术1. 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环境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的基础是传感器技术。

常用的环境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

传感器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确保准确、可靠地采集环境数据。

2. 通信技术:为了将传感器数据传输至云平台或本地服务器,系统需要选择合适的通信技术。

常用的通信技术包括无线传输技术,如Wi-Fi、蓝牙和物联网专用的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LoRaWAN、Narrowband IoT(NB-IoT)等。

3. 云平台或本地服务器:传输到云平台或本地服务器后,数据需要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

云平台通常具备高可用性和弹性扩展的能力,可以处理大量数据并提供实时监测、报警和数据展示等功能。

而本地服务器则更适合一些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延迟要求较低的场景。

4. 数据处理和分析:云平台或本地服务器上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聚合、异常检测等。

家庭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家庭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家庭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制作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在众多的需求中,家庭环境的质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特别是在当今疫情依然存在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可靠的家庭环境监测系统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本文将会提供一个家庭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制作流程来为大家提供更为可靠的环境监测保护。

一、家庭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在设计环境监测系统时,我们应该思考以下问题:首先,我们要对家居环境的各项指标具体了解,以了解哪些参数需要监测;其次,根据不同的监测指标,在硬件设计方面做到各尽其用;最后,硬件与软件之间的交互必须具有高的稳定性,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具体来说,环境监测系统需要包含以下元素:1.温湿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

这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因为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室内空气干燥的概率就会降低,从而减少疾病的可能性。

2.噪音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检测室内外的噪声水平,以及室内噪音的来源。

这将有助于定位噪音的问题,并私人设备控制噪音来源。

3.CO传感器CO与呼吸有关,对CO的浓度需有所监测。

在家庭环境监测系统中,我们要安装CO传感器来监测CO的浓度,以避免CO中毒的风险。

4.有害气体传感器除了CO之外,还有许多有害气体浓度可达到危险水平,并形成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在环境监测系统中,这些有害气体的浓度也需要得到报告。

5.光传感器光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照明条件,以便能够制定方案来优化室内光照或其他照明设备。

利用这些传感器进行环境检测后,我们需要一个微处理器将数据收集和计算,然后把评估结果打印出来或者上传到云端。

在这个过程中,电源部分也非常重要。

因为该系统需要不间断地工作,所以安装电池或插电就不可或缺了。

二、家庭环境监测系统的制作流程1.硬件组装首先,我们需要按照设计方案购买传感器、微处理器和其他所需电子部件,并对这些部件进行安装和测试。

然后,我们需要编写代码来控制这些组件以及计算收集到的数据。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设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环境监测和智能报警的需求日益增加。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设计正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诞生的,它能够实时监测各种环境参数,进行数据分析和报警处理,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安全、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首先,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各种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

通过传感器将这些环境参数采集并传输到云平台进行存储和分析处理。

这些采集到的数据可以为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健康管理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其次,通过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环境异常和风险。

例如,当温度或湿度超过预设范围时,系统可以立即发出报警信号,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对于工业领域的生产安全、医疗机构的药品储存等方面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因环境异常而导致的损失和风险。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系统还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和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环境管理。

例如,可以将环境监测数据与智能家居系统相结合,通过智能调节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等参数,提供人们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此外,还可以将环境监测系统与能源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要素:首先,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设备。

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环境需要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和设备来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

例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可以用于监测室内的环境参数,而气体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室外的空气质量。

其次,建立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

数据传输和存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需要确保数据的稳定传输和安全存储。

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无线通信和云计算技术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需设计灵活可靠的报警机制。

报警机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包括报警方式、报警级别和报警处理流程等。

环境警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环境警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环境警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各种污染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威胁。

因此,建立一套环境警报系统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必须之举。

本文将介绍环境警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以期为城市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一、环境警报系统的概述环境警报系统是指通过对城市环境污染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市民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以防止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一般来说,环境警报系统包括环境监测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和警报反馈子系统四个部分。

二、环境监测子系统的设计环境监测子系统是环境警报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对城市空气、水、土壤等污染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设计一个高效可靠的环境监测系统,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监测设备需要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

各类监测设备应当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标准认证,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设备的加工工艺和使用寿命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其次,监测系统应当具有高度自动化和远程控制特性。

监测点位应当覆盖全市区域,实现多点位远程监测和控制,并能够自动输出数据和报警信息。

最后,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需要具有高效性,保证数据评估和预测准确性。

三、数据传输子系统的设计数据传输子系统是环境监测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传输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具备高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首先,数据传输子系统的传输方式需要选择稳定可靠的方法,比如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等。

在传输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数据保密和安全性。

其次,数据传输子系统还需要具备实时性和大数据传输特点。

传输速度应当快,延迟时间应当小。

最后,传输模式应当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的数据传输需求。

四、数据处理子系统的设计数据处理子系统是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关键组成部分。

数据处理子系统需要具有高度可靠性和快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太原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

室内外环境监测报警系统
设计报告

系部名称:电子工程系
项目名称:室内外环境监测报警系统
指导教师:陆锋
申请者:冯国栋
年级专业:11级电子信息工程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4日
联系电话:
;
一、项目主要内容
本项目将利用单片机与传感器等电子器件,设计一款实用方便的室内外环境监测报警系统。

设计分为两个模块,室内模块和室外模块。

室内模块主要功能是:测量室内温度和湿度、火灾监测报警、烟雾(或有害气体)监测报警;室外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测量室外温湿度。

两个模块可以通过无线(采用ZigBee)连接,单片机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将温度、湿度及室内外温差显示在LCD显示器上;当出现火情、有害气体泄漏时,蜂鸣器用不同频率的响声分别对各种情况进行预警。

二、项目主要创新
1.设计的室内外环境监测报警系统灵巧、简便。

2.将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几种监测报警系统进行统一的整合。

最主要的是设计了温湿检测、火灾监测、烟雾及有害气体监测报警。

!
3.可以用我们设计的系统作为控制系统,外接风扇、水雾喷洒或换气系统。

根据温度变化调节风扇、根据湿度喷洒水雾或根据空气质量开关换气系统。

4.使用了ZigBee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

三、硬件电路设计
硬件电路包括室内模块和室外模块。

室内模块相当于协调器,使用了STM32和CC2530两款芯片,主要用于检测室内温湿度并显示、监测火灾、有毒气体以及报警装置、接收室外温湿信息并显示、控制继电器等。

室外模块相当与终端设备,使用CC2530芯片,主要用于检测室外或其他地方温湿参数,并把这些参数无线发射到室内模块进行显示。

下面是主要的硬件设计。

1.STM32核心板电路图
}
2530核心板电路图
&
^
3. 电源电路设计

是5V 转芯片
4. DS18B20电路设计
5. DHT11电路设计。

6.火灾、烟雾监测电路设计
~
烟雾、有害气体监测使用MQ_2,利用红外接受二极管监测是否有火灾发生。

LM393是一种低功率失调电压双比较器,它类似于增益不可调的运算放大器。

每个比较器有两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两个输入端一个称为同向输入端,一个称为反相输入端。

在比较两个电压时,任意一个输入端加一个固定电压作参考电压,另一端加一个待比较信号电压。

7.)
8.LCD 显示电路设计
9.继电器电路设计
*
10.按键电路
-
2530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四、…
五、部分软件设计
由于程序较长,这里提供部分程序。

1.STM32主程序部分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
#include ""
void Deal_With(u8,u8);
void Deal_Temp(u8,u8);
extern unsigned char TH, TL, RH, RL;
extern unsigned char temp[7];
extern u8 RES;
~
int main(void)
{
u8 ts = 0;
u8 fs = 1;
u8 mq = 0;
u8 ir = 0;
u8 h_norm = H_TEMP;
^
u8 l_norm = L_TEMP;
delay_init();
LED_Init();
Buzzer();
RELAY_Init();
IR_Init();
MQ_Init();
#
USART1_Configuration();
USARTx_NVIC_Configuration();
LCD_Init(0x38,0x0c,0x06,0x01);
DS18B20_WriteEEPROM();
Scan_Key_Configuration();
while(1)
{
"
DHT11_ReadData();
DS18B20_ReadTemperature();
Temp_Conversion();
Slect_Model();
mq = MQ_Scan();
ir = IR_Scan();
ts = Key_Scan();
|
switch(ts)
{
case KVALUE1 : fs = Set_LCD(ts); break;
case KVALUE2 : h_norm = Set_H_Param(ts,fs); break;
case KVALUE3 : l_norm = Set_L_Param(ts,fs); break;
case KVALUE4 : Reset_Instrument(ts); break;
default : break;
}

switch(fs)
{
case 0 : break;
case 1 : Display_Indoor(); break;
case 2 : Display_Outdoor_1(); break;
case 3 : Display_Outdoor_2(); break;
case 4 : Display_Set_Temp_Param(h_norm,l_norm); break;
!
default : break;
}
Deal_With(mq,ir);
Deal_Temp(h_norm,l_norm);
}
}
2530监测温度程序
}
#ifndef __DS18B20_H__
#define __DS18B20_H__
extern unsigned char Ds18b20Initial(void);
extern void Temp_test(void);
extern void Temp_Conversion(void);
extern unsigned char temp[7];
extern unsigned char tflag;。

#endif
#include ""
#include ""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Ds18b20Data P0_6 成了软件编程。

分别使用了Keil和IAR 软件完成了对STM32和CC2530的软件设计,并完成了软件测试。

3.使用了Zigbee 低功耗个域网协议,实现了无线数据联网、传递。

4.结合软件和硬件进行系统测试,分别进行了火灾监测报警、烟雾监测报警、有害气体报警监测、联网收集室内外温湿度测试,
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通过本次创新设计,我掌握了很多知识,动手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