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腐败_哲理故事
秘书腐败:失控的隐性权力

秘书腐败:失控的隐性权力作者:李松来源:《资治文摘》2009年第03期由于秘书腐败与领导干部腐败一脉相承,正视和解决秘书腐败问题成为全面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央纪委监察部于2008年12月2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中共十七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情况。
记者近来调查发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的背后,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的“拔出萝卜带出泥”地牵出秘书不少肮脏的活动。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秘书利用领导干部“身边人”的身份进行腐败,已逐步成为一种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的腐败新形态。
由于秘书腐败与领导干部腐败一脉相承,正视和解决秘书腐败问题成为全面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环节。
“身边人”成腐败易发人群2008年12月7日,安徽省淮南市原市委书记陈世礼,被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一审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
据了解,在此案开庭前,陈世礼的秘书王传东也因受贿50多万元,被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6年有期徒刑。
经法院查明,王传东在2001年7月至2006年5月任陈世礼的秘书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和特殊地位,安排他人与陈世礼见面,为他人在工程承包、产品推销、企业并购、项目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提供便利,自己从中获得好处,先后7次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币46.8万元、美元0.2万元、购物卡2.4万元。
在陈世礼的整个犯罪过程中,其秘书王传东成为一个重要的幕后“推手”,这是陈世礼腐败案在社会上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
何谓秘书?按《辞书》上解释,秘书就是协助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的人员。
顾名思义,秘书只是领导干部的助手、参谋和事务处理者,是一般的工作人员。
按照中央的严格规定,只有副部长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才允许配专职秘书。
可实际情况是,现在我国秘书配备过度,一些市县“一把手”大都配有多种名目的“秘书”,而且干部配备秘书过多的势头有增无减。
据记者了解,现实中多数秘书能够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干好分内工作。
最新警惕包着糖衣的隐性腐败

总书记指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
随着反腐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老虎”被关进了牢笼,抓到的“苍蝇”也不少,腐败现象大有改观,官场风气也清朗了许多。
但是,在很多看不见的地方,确也有一些隐性、变异的腐败。
比如说权权交易,它与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有明显的不同。
它是一种权力的互换,互惠互利,通过朋友之间的“打招呼”、安排自己的亲戚、感情好的朋友在一些重要的岗位上,为自己或他人谋取非法利益。
又比如说劳务红包,比如说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出席某次会议作了讲话,直接给现金又不合适,有人就想出了以“劳务红包”的形式,发费、授课费,让领导拿得心安理得。
有底线讲纪律的干部可能会拒绝,但不免有人抵挡不住诱惑,于是,那人家的手短,一系列的“官官相护”、“官商勾结”就开始了。
其实,隐性腐败是显性腐败的土壤和基础,要想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必须同时向隐性腐败开刀,不仅要向隐性腐败开刀,还要谨防隐性腐败的花样翻新。
1。
思政课课前演讲-隐形腐败ppt课件

6 种类
与显性腐败相比,"隐性腐败"更难界定、更难预防、更难查办,而且随着反腐的深入与 形式的变化,"隐性腐败"手法变化莫测,种类名目繁多,主要为以下十种:
期权交易 是指官员利用在位时职务便利,为请托企业大肆谋利,并约定退休后兑现"好处"的一种 方式。由于这个过程很隐秘,时空跨度大,较之传统腐败手段更"高明"、更"安全",加 之反腐法规上的"漏洞",使之逐渐成为愈演愈烈的反腐难点问题。
以智捞钱 是指利用职务之便以及掌握的一技之长,通过讲课、编书、策划等所谓"合法"途径,到下属单位捞取钱 财。由于法律对此并无严格限制,使得有些官员心思根本不在工作上,而是成天忙于胡乱编书向下摊派 卖钱,天南海北到处乱侃收钱,这是值得关注的又一新的"高级"腐败动态。
色情贿赂 是指利用职务之便接请托人自已、或请托人有意安排的色情服务与性贿赂。由于"色情贿赂"带有极大诱 惑性,官员一旦上了钩,百分之百难脱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似"温情"贿赂的危害性与负面影响, 要远远起过传统意义的一般财物贿赂,90%以上贪官皆与色情有染就是铁证。
礼上往来 是指官员利用婚丧嫁取、生病住院等机会,大肆收受礼金、礼品与财物的行为。"礼上往来"与"礼尚往
来"虽8一字之差,但它"巧妙"的契合了民间正常的礼尚往来,由于带有浓重的"人情味",鲜见被贴上"腐
败"的标签,很少被打上"贿赂"的印记,因此成了官员认为"最安全"的敛财渠道。
裸体做官 是指配偶和子女都已移居海外,本人留在国内任职的官员。由于"裸官"大都屁股不干净,为了养活海外 妻儿老小,只得通过受贿敛财度日,而一旦有风吹草动,便溜之大吉,加之案件侦办成本高、国际引渡 协调难,因此&34;裸体做官"近几年来似乎成了许多贪官追逐的新 潮。
210971443_隐性腐败无处遁形

封面隐性腐败16无处遁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
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坚决查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
这表明,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查处隐性腐败是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一环。
隐性腐败重点在“隐”。
少数党员干部自认为隐性腐败的“手法高超”,可以“滴水不漏”“瞒天过海”,所以不惜顶风作案,铤而走险。
隐性腐败穿上了具有迷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马甲”,也使其难以被查处。
这些“马甲”包括:通过“影子公司”大肆敛财,安排“白手套”幕后操纵获利,打着“民间借贷”的幌子收取高额回报等等。
无论隐性腐败手段如何隐蔽、“马甲”如何以假乱真,都改变不了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实质,总会留下痕迹、露出破绽。
只要炼就火眼金睛,我们就能揭开隐性腐败的“隐身衣”,让隐性腐败无处遁形。
策划人:胡桂林刘兰17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行长孙德顺受贿一案。
封面隐性腐败面面观│文本刊全媒体记者刘兰在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之下,一些贪腐手段发生变化,各种隐形变异、曲线敛财、翻新升级的隐性腐败层出不穷。
惩治“隐性腐败”,已经成为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形腐败
故事发生在宋代。
赵清献是北宋的一名御史,素有“清正”之名,但就是这个“铁面御史”,也曾以权谋私。
赵清献没中进士时,曾给乡里的大户陈某之子当过家庭教师。
陈某对他非常好。
数年后,陈某的儿子因为人命案被关进了监狱,准备秋后问斩。
有人就对陈某说:“从前在你家做塾师的赵秀才,如今在朝廷做高官,何不求他帮忙?”
陈某便来到京城,找到赵清献,说明了来意。
赵清献也没答应帮他办这件事,只是说:“你暂时住在书院里吧。
”陈某住了一个多月,见赵清献似乎不想管儿子的事,就告辞回家。
又过了两个月,赵清献写信告诉陈某,说他的儿子已被赦免了死罪,
过两年就能放出来。
两年后,陈某的儿子果然回家了。
原来,陈某在赵清献家住着的时候,赵清献便派亲信的仆人每天到狱中给陈某的儿子送饭。
掌管这件案子的官员听说了,了解到陈某和赵清献的关系,就从轻发落了陈某的儿子。
赵清献以权谋私,做得很隐蔽,既达到了目的,又让人抓不住把柄。
这种隐形的腐败,其实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