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
八闽文化历史介绍

八闽文化历史介绍
八闽文化是指福建地区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
福建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福建地区属于百越之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福建地区先后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在这些历史时期,福建地区的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繁荣。
福建地区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武夷山、鼓浪屿、土楼、南普陀寺、湄洲岛等著名的文化景点。
此外,福建地区还拥有众多的历史名人,如朱熹、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
八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性和包容性。
福建地区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因此福建文化受到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同时,福建文化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能够吸收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总之,八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福建地区的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也是福建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福建八闽文化简单总结

福建八闽文化总结“闽”的最早记载见于中国上古时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汉代许慎所作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定义闽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闽”字的写法,而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解释为“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但此解释并未得到史学界的证实。
福建最早被称作“闽”是在周朝,除“闽”之外,福建还有过“七闽”、“八闽”之别称,现习惯称“八闽”。
那时在今天福建全境、广东东部潮梅一带、浙江温州一带聚集了七大部落,遂称作七闽,七闽部落和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都属于被称作“蛮”的南方民族。
“七闽”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如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
”,后来经过历代变迁,福建的别称才由七闽渐渐变成八闽,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
所谓“八闽”,是因为宋朝时称为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二个军,共计有八个同级行政的机构,因而得名。
战国时期,越国的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国的楚威王作战,结果兵败被杀。
一些王族航海出逃,进入福建和浙江南部一带。
他们的后裔与当地闽人结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闽越人与闽越文化由此形成。
在上古社会,中国长江以南存在着以氏族组合的许多部落,统称为古越族,而福建处东海之滨,故称为“东越”。
“东越”这名称最早出之于《逸周书•王会解》:“东越海蛤,瓯人蝉蛇……”据《史纪•越王勾践世家》说,战国时期,勾践七世孙无疆和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越国式微,王族南奔,有部分后裔来到福建,占据福建和浙江南部,他们的族人与闽族人结合,统称之“闽越”人。
八闽文化PPT课件

八闽文化,也称闽文化,福建文化。唐开 元二十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第一次出现福建名 称。福建两字是福州和建州的合称。北宋福建 称福建路,下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六 州和邵武、兴化两军,共八个行政区。这八个 行政区沿用到元朝,前后四百余年,简称八闽。
1
八闽文化总体特征:
八闽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 八闽文化极具个性魅力,多元性、矛盾 性、海洋性的突出特征形成了特色鲜明 的文化氛围。
23
商人、旅行家、僧侣以及各行各业的外国人云 集于此,并带来了多种外来文化,使福建文化受到 西方文化较大的冲击。明清时期,尽管中央政府屡 屡在福建沿海实行海禁,但沿海民众的海洋意识并 未中断。 近代中西文化交融阶段,此时期由于福建 在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的区域特点和优势, 福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25
改革开放之后,福建人民抓住机遇,凭借自 己的区位优势,以更加开放,进取的姿态努力发 展。福建正在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26
总结:
从本质上说,闽都文化是一支兼具内陆性与 海洋性特质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地域文化,由此 决定了福州人的人文性格是以大陆性和海洋性兼 具的双重性为特征。这主要由闽都特定的“负陆 面海”、“山海兼备”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 历史文化积淀以及长期为“都”的人文社会环境 所决定。
9
八闽戏曲
由于语言分歧,全省没有一个有代表性的剧 种。闽剧、莆仙剧、梨园戏、芗剧、木偶戏五个 剧种分别有固定的区域。还有二十几个小剧种分 布在崇山间。莆仙戏和梨园戏的传统剧目、音乐 曲牌、角色行当等都与南戏关系密切,其音乐和 演奏上与唐宋大曲有一定继承关系,所以被称为 “南戏遗响”和中原古剧的“活化石”。
16
闽是哪个省的简称八闽是指什么

闽是哪个省的简称八闽是指什么在中国,每一个省都有属于自己的简称。
经常会有人问闽是哪个省的简称,闽这个地方又是在哪里呢?对这些知识不大了解的,下面品才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闽是哪个省的简称八闽是指什么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
公元前221年,秦朝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州),从此福建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
“福建”这一称呼源自唐代。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政府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从福州、建州(今建瓯市)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它和福州都督府并存。
这是“福建”的由来。
“闽”是最原始的名称。
《山海经·海内南经》说:“闽在海中”,这说明福建在远古时代还是属于海浸之区。
闽为蛮之别种,是当时居住在福建的七个部落的总称。
这是福建简称“闽”的由来。
另一公认的说法是:古闽人以蛇为图腾崇拜,常将蛇奉于家里,闽字门是声旁,里面这个虫字是念做huǐ(虺)”,是蛇的意思。
蛇在古闽人中是他们的图腾。
故上报朝廷地名时,就造出了“闽”字,即,“门”:家内;“虫”:蛇;“闽”:把蛇供养在家里的意思。
近年来,在厦门一带则把“虫”译为龙,在厦门岛内的白鹭州公园里还有“闽”字的大型石雕,其中就把“虫”译为“龙”。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
《辞海》的解释是: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
“八闽”在这里比喻福建的“府”或“地区”。
《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这八个相当于府的行政单位,历元、明、清几个朝代,基本上无变化,这是“八闽”的由来。
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
其中,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这三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最多。
福建与台湾源远流长,关系最为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
传承八闽历史文化的精神作文

《传承八闽历史文化的精神作文》朋友!今天咱就聊聊那八闽大地的历史文化。
我一提到福建的文化,那种骄傲感就油然而生,犹如喝了烧仙草,心里暖洋洋的。
记得我初次对八闽文化动心,那是在我老家村里的一座古寺。
咱村子里的老李头经常提起:“那寺庙啊,比我还年长。
”我当时心里嘀咕,这老李头都七十好几了,那寺庙得有多老啊!可当我走进那古寺,看到满墙的壁画和斑驳的石碑,心里直感叹:唉呀妈呀,这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心里直发颤,就像是被春天的细雨打湿了一样。
你知道吗?福建人传承文化这事儿,就像对待自家孩子似的,认真得不得了。
比如那传统的南音,听着可真是种享受。
那调子,抑扬顿挫,似乎在跟你讲个悠长的故事。
老家村子里每到节庆,南音就此起彼伏地在巷子里飘扬。
我曾忍不住想加入合唱,老李头瞥了我一眼:“你这小子,南音得靠岁月磨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啊。
”我当时那个尴尬,耳朵尖都红了。
要说福建人的坚持,那可是有名的。
从古厝到手工艺,每一砖一瓦,一针一线,背后都是一段故事。
我有次跟着村里的手艺人学织竹席,人家看着轻巧,我是一指头没干利索,还被竹篾划了好几道口子。
那手艺人笑我:“慢工出细活,这活儿急不来。
”唉,现在我总算明白,这话不仅是传授技艺,也是对待人生呀。
当然,现代化冲击下,也有不少文化流失的担忧。
在大城市,中式快餐文化早就渗透进各种生活场景。
我有时在一家高档餐厅里看到月饼被做成了各式甜品摆盘,心里总是想,这味儿还正宗吗?我可还是怀念妈妈手里那个原汁原味的老月饼,甜而不腻,嚼劲十足。
所以说,在现代和传统之间,我们总得找个平衡。
传承八闽文化,不仅是保存老物件、延续老传统,更是在变化中懂得坚守。
就像我村里那些老腔调,即使世界再怎么变,只要听到那咿咿呀呀的调子,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踏实。
也许你对八闽文化还有不同的看法和故事呢,欢迎你也来和我一起唠唠。
我就是想,咱得把这八闽的精神代代相传下去,就像那悠扬的南音,不断地在天地间唱响。
八闽文化先驱者汇总课件

东汉时期的发明家,改进了造纸术, 使文化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对八闽地 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郑和
明朝时期的航海家、外交家,七下西 洋的壮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航海新 纪元,对八闽及至全国的航海事业产 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先驱者
01
02
03
总结词
近现代的八闽文化先驱者 们致力于探索救国道路, 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 出了卓越贡献。
04
八闽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对福建地区的影响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八闽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能够吸引外来游客和投资, 带动福建地区的经济发展。
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
通过弘扬八闽文化,可以增强福建地区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 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
推动地区社会进步
八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能够引导社会风尚,推动福建 地区的社会进步。
郑小瑛
音乐家、指挥家,致力于推动交响 乐事业的发展,多次在国际上获得 荣誉。
03
八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八闽文化的独特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八闽文化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防止外来 文化的同化和侵蚀。
传承民间艺术和技艺
鼓励民间艺术和技艺的传承,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确保这些宝贵 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03
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激发创
新活力。
文化交流与传播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 动,展示八闽文化的独特 魅力和价值,提高国际影 响力。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 流与合作,借鉴优秀文化 成果,推动区域文化共同 发展。
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 提高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 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 认同八闽文化。
八闽历史文化精神的诗歌

八闽历史文化精神的诗歌八闽风流
潮涌八闽立潮头,
帆起东南行五洲。
海上丝绸交远友,
千年人文誉全球。
森林覆盖九州首,
山清水秀乐悠悠。
绿色脉动心情舒,
蓝色交响诗意流。
千年土楼风情独,
红砖古厝满乡愁。
一山水墨风景秀,
生态高颜引远游。
高质发展福建优,
创新驱动可持久。
红色基因莫要丢,
侨乡桑田民无忧。
渔歌子•八闽丹霞看武夷
八闽丹霞看武夷,
世界双遗最神奇。
山间画,水中移,
红袍岩韵众说宜。
过闽王墓
谢肇浙八郡封疆一望遥,秋心松柏冷萧萧。
宫车去国成千古,剑玺传家历五朝。
石马嘶风金碗出,野狐穿冢宝衣销。
断碑犹识唐年月,春雨苔花字半凋。
八婺古韵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八婺古韵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八婺古韵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八婺,又称为八闽,是指浙江和福建两省的地域范围,包括八个州县,分别是温州、婺州、绍兴、金华、衢州、丽水、台州和宁波。
这个地区因为其古老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八婺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
在唐宋时期,八婺地区已经成为繁华的商贸中心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同时,这里也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出产的茶叶、丝绸等特产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八婺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还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山川秀美,江河纵横,这里的自然风光举世闻名。
而吴越文化、山水画派、儒家文化等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八婺古韵的特色不仅体现在其历史和文化上,还在于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坚守与传承。
这里的人们保留着传统的习俗和民风民俗,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生活方式。
通过本篇文章,我们将深入探索八婺古韵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色,以及对八婺古韵的认识与感悟,并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八婺古韵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不仅是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八婺古韵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八婺古韵介绍的内容。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八婺古韵的背景和特点。
接着,引言部分将详细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进入正文部分。
首先,会详细探讨八婺的历史背景,包括八婺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等。
通过这一部分,读者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八婺古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其次,正文部分将重点介绍八婺的文化特色。
这包括艺术、文学、建筑、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方面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懂。有些地方,隔一道河,翻一座山,讲不同方言。
有些县的区域范围内有五六种方言。
闽东方言亚区
方言区 闽方言区 客家方言区
人口(万) 3076 281
占全省比 例(%) 87.6
8.0
闽南方言亚区 蒲仙方言亚区 闽北方言亚区 闽中方言亚区
赣方言区
17
0.5
邵将方言亚区
吴方言区
32
0.9
北方方言区
7
0.2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迫使福州、厦 门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 二,这对福建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福建文化由此经历着与近代西方文化的交融和 激荡,呈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开放性,涌 现了一大批对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杰 出人物,如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纾、辜鸿 铭、萨镇冰等人,他们均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 国文化先潮。
八闽地区的宗教
福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 大宗教,可统计的教徒人数约112万人.依法登记的宗教 活动场所6072座,佛教寺庙数量和僧尼人数均居全国汉 族地区首位;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 点寺院有14座,占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总数近 10%。全省有各级爱国宗教团体267个;有福建佛学院、 福建神学院、闽南佛学院3所宗教院校,在校生600多人; 有一定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万多座。福建民间信 仰活动场所之多、人数之众、影响之深远、供奉福祉之 庞杂、与海外联系之密切,在国内大陆各地均属罕见。
八闽文化的外向性
八闽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外向性,富于 开拓精神。背负崇山,耕田珍稀,面向大海, 是文化外向性的自然基础。八闽中,外向性 最强的是闽南文化。闽南文化区的核心是晋 江流域的泉州和九龙江流域的漳州。
从晋朝开始,泉州迎来大批中原移民。唐宋 以来,泉州便是我过主要对外贸易口岸。宋元时 期的泉州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南宋时与泉 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到元代则增加到 100多个。
漳州木版画
福建石雕
妈祖文化
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 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 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 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 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 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 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 饶的推动力。妈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 产之一。
改革开放之后,福建人民抓住机遇,凭借自 己的区位优势,以更加开放,进取的姿态努力发 展。福建正在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总结:
从本质上说,闽都文化是一支兼具内陆性与 海洋性特质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地域文化,由此 决定了福州人的人文性格是以大陆性和海洋性兼 具的双重性为特征。这主要由闽都特定的“负陆 面海”、“山海兼备”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 历史文化积淀以及长期为“都”的人文社会环境 所决定。
武夷山风光
民间美术、石雕
福建的民间美术丰富多姿,琳琅满目。福建 年画以木版画为主,内容几乎涉及人民生活各个 方面。福建石雕饮誉海内外,惠安石雕和寿山石 雕为其最著名的种类。惠安石雕有圆雕、浮雕、 沉雕、影雕四种,各有千秋,海内外许多地方都 可看到惠安石雕艺人的精湛之作,如南京中山陵 华表、台湾龙山寺的八对大龙柱、北京人民大会 堂的柱座等。
福 建 妈 祖 庙
“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宋代学者陈宓 “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元代诗人张翥
厦门博饼
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 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他们对历史的 一种传承。月饼,在博饼风俗中又叫“会饼”, 是博饼活动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道具:会饼、六个骰子、一个红色大碗、现 在常带有其他小礼品。
基本规则:按博的大小分设“状元”1个, “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 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全 会有大小63块饼,分别代表状元、榜眼、 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分别以出现一 颗红四、二颗红四、四个同样点、三颗红 四。对堂是指博到123456。状元是以出 现四颗红四点,其中如果出现四颗红四点 加两颗红一点就为最高级,称“状元插金 花”。
八闽民歌
山文化、水文化与海文化的熏染,使山歌和渔 歌在福建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此外,劳动号子、 唱诗、小调、舞歌、斗俗歌曲、儿歌、生活音调等 民歌也异彩纷呈,其中如流传于闽南一带的儿歌 《天乌乌》,表现二老在煮泥鳅时为淡咸而争吵, 把锅都打破了,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八闽文化 - 景点
武夷山 、鼓浪屿、湄洲岛 、客家土楼 、清 源山 、清水岩 、冠豸山 、青云山 、白水洋 、太 姥山 、桃源洞 等等。
八闽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八闽文化 八闽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八闽文化的海洋性和开放性
福建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福建多山。山的相对高度大,坡度陡,水流湍 急,内部交通不便。雨量丰富,气候暖湿,适于自 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有些地区形成世外桃源般的小 盆地,人们在地区之间交往不多,安土重迁,文化 和语言长期沉淀。具有明显的内陆性特征。
八闽方言
闽文化内部地域差异明显,民系、民风、语 言各不相同。福建文化的复杂性突出反映在语言 上。全国汉语七大方言,在福建可以找到五个。 闽方言是主干,分布在中部和东部。西南部有客 家方言。西北部有赣方言。北部蒲城有吴方言。 南平、长乐、武平等地有北方方言岛。
在闽方言中,五个亚方言的差异也很大,互相听
同时,福建地区面向海洋,具有鲜明的海洋性特 征。
“山海备”、“负陆面海”的特征孕育了闽都 文化的内陆性与海洋性兼具的特质。
八闽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 民族融合,文化交汇,即 使这样,这里的民众仍然 保留着本民族的风土人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 俗”是福建民俗的真实写 照。
福建多山的地形环境
混合方言区
98
2.8
福建省方言区人口简表
长期的封闭状态使人们缺乏沟通交流,甚至 相隔一座山就互相听不懂对方说的话。但是这也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古音、古韵的功能。
在福建还可以欣赏到失传的元朝南剧剧目。 古汉语在闽南方言中留下许多印记。闽方言人称 代词你是汝,他是伊,筷子是著,蛋是卵,锅是 鼎,都是隋唐遗音,也是语言的“活化石”。
八闽戏曲
由于语言分歧,全省没有一个有代表性的剧 种。闽剧、莆仙剧、梨园戏、芗剧、木偶戏五个 剧种分别有固定的区域。还有二十几个小剧种分 布在崇山间。莆仙戏和梨园戏的传统剧目、音乐 曲牌、角色行当等都与南戏关系密切,其音乐和 演奏上与唐宋大曲有一定继承关系,所以被称为 “南戏遗响”和中原古剧的“活化石”。
商人、旅行家、僧侣以及各行各业的外国人云集 于此,并带来了多种外来文化,使福建文化受到西 方文化较大的冲击。明清时期,尽管中央政府屡屡 在福建沿海实行海禁,但沿海民众的海洋意识并未 中断。 近代中西文化交融阶段,此时期由于福建在 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的区域特点和优势, 福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八闽文化
八闽文化,也称闽文化,福建文化。唐开 元二十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第一次出现福建名 称。福建两字是福州和建州的合称。北宋福建 称福建路,下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六 州和邵武、兴化两军,共八个行政区。这八个 行政区沿用到元朝,前后四百余年,简称八闽。
八闽文化总体特征:
八闽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 八闽文化极具个性魅力,多元性、矛盾 性、海洋性的突出特征形成了特色鲜明 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