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现状、网络组织及后续发展思路共46页

合集下载

浅谈软交换网络及其发展前景

浅谈软交换网络及其发展前景

浅谈软交换网络及其发展前景摘要本文介绍了软交换技术的功能和软交换网络的基本概念,研究了软交换网络的框架结构、相关协议、特点,探讨了软交换网络发展前景。

关键词软交换;H.248协议;发展前景;IMS1 引言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用户对新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交换网络采用依靠交换机和信令提供业务的方式,通常在制定交换机规范的时候要确定该交换机应提供什么业务,在增加新的业务时必须要对每一个交换机或信令做相应的改造,因此新业务提供时间较长。

利用软交换技术,构建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即软交换网络。

通过这个平台同时承载话音、视频和数据等各项综合业务,并提供开放式的业务层标准接口,引入新业务。

软交换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电信网络的投资,能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能快速提供业务,涉足新领域,以创造新的运营利润增长点;能适应技术发展趋势,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2 软交换网络软交换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业务与控制分离、承载与接入分离的思想,把传统交换机功能实体离散分布在网络之中(如图1)。

软交换技术是一种功能实体,为软交换网络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

软交换网络是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在原有电路交换机的基础上,将业务功能(业务提供)、控制功能(呼叫和信令控制)和接入功能(中继和用户接入)相分离,形成软交换网络的应用服务器、控制设备、信令网关和各种接入媒体网关。

软交换网络是一个可以同时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的开放网络。

它采用一种分层的网络结构,使得组网更加灵活和方便。

整个网络被分成接入层、传送层、控制层和业务层(如图2),即把控制和业务的提供从媒体层中分离出来。

⑴ 业务应用层:主要由各类业务应用平台构成,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策略服务器、SCP、AAA服务器等。

软交换技术将电话交换机的业务控制模块独立成为一个物理实体,称为应用服务器(AS),主要功能是完成业务的实现,向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

探讨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思路

探讨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思路

探讨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思路摘要:文中介绍了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建设原则及组网思路,重点探讨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的体系结构、业务接入方案,以及本地接入层组网建设思路等内容,给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的组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信软交换 ip承载网组网建设思路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1-0030-02从当前电信业务发展的大趋势来看,ip业务已经成为全业务的主体。

特别是随着下一代因特网以及新一代网络的发展,ip向传统电信业务的渗透和传统电信业务与ip的融合步伐将大大加快。

如何建设一张能够提供多业务、灵活、安全高效的ip承载网络已经成为各运营商发展的一个重点。

ip软交换承载网是以ip技术为核心,承载数据、语音、视频等多业务的软交换承载网络。

为了满足未来几年电信业务网ip化演进时对ip承载的需求,支撑长期的软交换、3g、ims等网络的演进和基于ip的通信级公众数据业务的开展,建设一张基于ip的软交换承载网势在必行。

1、软交换ip承载网网络建设总体原则1.1保持现网稳定原则进行现有网络的改造不能影响原有固定、移动语音网络的运行,进行网络改造需要制定严格的升级改造方案分步骤实施,并且对于每一步骤都应有相应的风险分析以及规避方案,并在改造不成功的情况下应有回退的方案。

1.2业务继承性原则网络改造后的交换设备必须继承现网各种业务,并且不能降低现网业务的用户体验,包括电信业务、承载业务、补充业务、智能业务、增值业务等。

1.3分阶段实施原则按照先易后难的改造顺序完成网络的优化或者改造。

1.4“就近入ip,就远出ip”原则完成ip化改造的软交换端局ip承载语音后,与传统的tdm端局之间的互通话务遵循“就近入ip,就远出ip”的原则,所有的话务就近进入ip网内,在ip网内话务端到端直达,传统的汇接网消失,网络呈扁平化组网。

2、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络建设思路2.1 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总体思路网络组织方案,按照电信网络建设接入方案的统一要求,可以考虑软交换系统与ip承载网的连接方案如下(如图3-1):可以参考以上网络结构来进行总体规划建设,此网络架构清晰,分为全区核心层,本地网汇聚层和接入层,网络各个层次职责明确,并且全区核心层骨干层由区级noc中心维护,地市本地网汇聚及接入层设备由地市分公司维护,便于管理和维护。

5G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分析

5G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分析

5G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分析近年来,5G通信技术备受关注。

5G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网络容量,被认为是未来互联网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技术进展、应用场景和未来走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5G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

一、技术进展5G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16年。

当时,国际电信联盟为5G通信技术制定了技术标准,并确定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如大规模MIMO、超高频谱利用、网络功能虚拟化等。

自此以后,各国纷纷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推动5G技术的研发。

经过数年努力,现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一些地区实现了5G网络的商用,包括美国、韩国、中国等。

与此同时,相关行业也在进一步与5G技术融合,加快产业升级。

例如,自动驾驶、智能物流、智慧城市等领域都在积极探索5G的应用。

二、应用场景5G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机遇。

首先,无人驾驶领域将受益于5G的高速度和低延迟。

目前,无人驾驶汽车需要实时接收大量的数据,并进行高速的计算和决策。

而传统的4G通信技术无法满足这个需求。

而有了5G通信技术的支持,无人驾驶汽车将能够更高效地感知周围环境,并及时做出响应,实现更安全和智能的驾驶。

其次,物联网也是5G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物联网是将各种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智能控制。

然而,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无法支持大规模的物联网连接。

而5G通信技术的推出填补了这一空白。

5G的高网络容量和更广的覆盖范围,使得物联网可以实现更全面的连接,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农业、智能医疗等领域,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最后,5G通信技术也将对工业领域带来巨大的变化。

工业互联网是指将工业生产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而由于5G通信技术具有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可靠性,工业互联网将能够实现更精细化和高效率的运作。

例如,工厂中的设备可以通过5G网络实现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降低了成本。

电信行业中的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

电信行业中的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

电信行业中的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在电信行业中发展迅猛,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重点论述电信行业中的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基础概念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是指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语音和视频等信息的技术。

它基于蜂窝网络结构,采用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连接,实现信息传输和通信服务。

常见的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包括2G、3G、4G和5G等。

二、2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2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用于语音通信和简单的数据传输。

它采用数字信号传输,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通信服务,但数据传输速度相对较慢。

2G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移动通信行业的快速普及和发展。

三、3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3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于2G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3G技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视频通话等功能,大大提升了移动通信的体验和效果。

四、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移动通信网络。

4G技术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可以支持更多的多媒体应用,如高清视频、在线游戏等。

4G技术的普及为移动通信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5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5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5G技术将带来更快的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容量,将彻底改变人们对移动通信的认知和使用方式。

5G技术将推动移动通信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助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移动通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将不断发展。

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将进一步提速升级,网络容量将不断增加,网络覆盖将更加广泛,通信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同时,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将与其他领域的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形成更加智能化和智能化的网络生态系统。

中国电信-IMS与软交换网络-韦乐平共21页

中国电信-IMS与软交换网络-韦乐平共21页
当前主要开展业务包括:一号通彩铃,IP Centrex,WEB800、视频通讯、统一通讯等
19.10.2019Βιβλιοθήκη 5软交换的安全对策
网络组织和安全系统部署 划分内网,外网,隔离区;部署不同的防火墙和 认证系统;利用VPN、路由策略、访问地址控制 等实现内网的承载层隔离
信令协议 用户设备鉴权在信令协议中启动加密和鉴权机制 ,保证控制权,防止非法用户对业务的盗用或干扰
3GPP主要考虑移动接入,在R7考虑部分固定接 入问题,而TISPAN主要解决固定用户接入
3GPP IMS标准已经基本成熟并开始商用,主要 提供POC、IM、视频共享等多媒体业务。而 TISPAN 标准还处于研究阶段,商用很少,主 要集中在给企业客户提供IP CENTREX和公众客 户的VoIP第二线业务
19.10.2019
11
IMS用于固网的挑战
IMS用于固网的挑战:固网终端无SIM卡,需 有替代鉴权过程;固网宽带接入无安全机制 ,对IMS不安全。固网无移动空中接口的鉴权 ,IMS易受攻击,需安全策略;移动网空中资 源缺,需对SIP压缩,固网无此必要,可降低 对终端要求;固网必须的紧急呼叫,与现有 业务网络和终端的连接等需要有解决方案
7
移动和固网软交换比较和融合
相同点:都采用分层结构, SG互通功能相同 不同点:
协议:多数协议不同或扩展(BICC/SIP-I) 设备功能:固网没有移动性管理相关功能 组网:拓扑不同,ISUP和SIP,寻址路由不同 承载网QoS:移动接入有保证,固网复杂,难 安全性:R4公网IP地址,网元间通讯无NAT
3GPP策略:从下往上,技术驱动 TISPAN策略:从上往下,业务驱动 复杂、成本、有限的业务和应用、投资保护

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现状、网络组织及后续发展思路综述

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现状、网络组织及后续发展思路综述

软交换设备
(4)
TG/SG
(5)
AG/IAD
软交换设备需根据不同的话务来向确定是否向 SHLR查询
问题?
软交换设备之间基于SIP协议,无中继的概念, 如何判断不同的话务源。
判断的依据可能需基于被叫用户号码前缀信息, 此信息需由发话的软交换设备发出,接收的软交 换设备据此来判断话务源。
IMS技术
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现状、 网络组织及后续发展思路
北京研究院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目录 软交换网络现状 近期软交换网络组织 后期演进和发展思路
省际软交换网络
解决省际长途网交换机容量压力以及单节点问题
郑州
北京
石家庄
天津
太原
哈尔滨
济南
长春
西安
郑州
北京
沈阳
兰州 银川
呼和浩特 上海 杭州
西宁
西安
上海
南昌
乌鲁木齐
MRFC (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Controller:控制 MRFP中的媒体流资源
MRFP (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Processor):混合入 媒体流、媒体流资源、媒体流处理
BGCF (Breakout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选择到CS域的 出口
“PSTN用户发起的省际呼叫”
DC1
DC1
DC1 软交换
DC1 软交换
省软交换
DC1 TG 省软交换
IP承载
DC1 TG 省软交换
省软交换
DC2 省TG
IP承载 AG/IAD
Tm
LS
LS
DC2

电信运营商网络架构升级与优化方案

电信运营商网络架构升级与优化方案

电信运营商网络架构升级与优化方案第一章网络架构现状分析 (2)1.1 网络架构概述 (2)1.2 现有网络架构分析 (2)1.2.1 传输网络 (2)1.2.2 交换网络 (2)1.2.3 接入网络 (3)1.2.4 支撑网络 (3)1.3 网络架构存在的问题 (3)第二章网络架构升级目标与策略 (3)2.1 升级目标设定 (3)2.2 升级策略制定 (4)2.3 升级阶段划分 (4)第三章核心网优化方案 (4)3.1 核心网现状分析 (4)3.1.1 网络架构现状 (4)3.1.2 业务发展现状 (5)3.1.3 现有网络问题 (5)3.2 核心网优化策略 (5)3.2.1 网络架构优化 (5)3.2.2 业务优化 (5)3.2.3 设备优化 (5)3.3 核心网设备升级 (6)3.3.1 设备选型 (6)3.3.2 升级方案 (6)3.3.3 实施步骤 (6)第四章接入网优化方案 (6)4.1 接入网现状分析 (6)4.2 接入网优化策略 (6)4.3 接入网设备升级 (7)第五章传输网优化方案 (7)5.1 传输网现状分析 (7)5.2 传输网优化策略 (7)5.3 传输网设备升级 (8)第六章数据中心网络优化方案 (8)6.1 数据中心网络现状分析 (8)6.2 数据中心网络优化策略 (9)6.3 数据中心网络设备升级 (9)第七章网络安全优化方案 (10)7.1 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10)7.2 网络安全优化策略 (10)7.3 网络安全设备升级 (10)第八章网络运维与管理优化 (11)8.1 网络运维现状分析 (11)8.2 网络运维优化策略 (11)8.3 网络管理平台升级 (12)第九章网络功能监测与评估 (12)9.1 网络功能监测现状分析 (12)9.2 网络功能监测优化策略 (13)9.3 网络功能评估方法 (13)第十章项目实施与验收 (13)10.1 项目实施计划 (14)10.1.1 实施阶段划分 (14)10.1.2 实施步骤 (14)10.2 项目验收标准 (14)10.2.1 技术验收标准 (14)10.2.2 管理验收标准 (14)10.3 项目风险与应对措施 (14)10.3.1 技术风险 (15)10.3.2 运营风险 (15)10.3.3 管理风险 (15)第一章网络架构现状分析1.1 网络架构概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架构在支撑业务发展、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发挥着的作用。

中国电信传输网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中国电信传输网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中国电信传输网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摘要:阐述了中国电信传输网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输网、SDH、自愈环 1 概述 目前,中国电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已拥有一个覆盖全国所有县以上城市,技术先进的光纤传输网络。

采用光纤传输为主,加上微波、卫星等多种传输技术,组成立体交叉的网状网结构。

构成了一个数字化、大容量、多手段、多路由的能承载各种业务的现代化传输网。

下面就具体介绍中国电信光传输网的情况。

2 光传输网的建设历程 从1986年武汉-黄石、南昌-九江光缆建设开始,中国电信开始了以光纤传输为主的骨干通信网的建设。

到1995年年底完成了"八五建设规划"的建设任务,共敷设长途一、二级光缆约11万公里。

形成了以PDH 140 Mbit/s系统为骨干的光纤传输网络;到2000年9月,随着广北昆成光缆干线建成投产,又全面完成了"九五建设规划"的任务。

共敷设长途一二级干线约23万公里,其中一级光缆干线约8万公里。

形成了以SDH 2.5 Gbit/s为主的"八纵八横"的省级光纤传输网络。

1998年开始又对京沪、京汉广、京太西、京呼银兰、京沈哈、沪宁汉、成渝、西成渝、沈大沪等工程进行扩容。

采用先进的16×2.5 Gbit/s DWDM技术及32×2.5Gbit/s DWDM技术,同时在沪宁及宁汉线上进行了TDM 10 Gbit/s 及32×10 Gbit/s 系统的验证测试准备工作,从技术上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另外,中国电信还拥有近60万公里的本地网及农话光纤网络,20多万公里的接入网光纤网络。

到目前为止,中国电信拥有的全部光缆总长度约为110万皮长公里,覆盖中国的绝大部分行政村以上的地区。

除陆路光缆外,中国电信还建设了烟台到大连、广西北海到海南临篙、湛江到海南海口海底光缆。

同时,中国电信自1989年开始在国际上参与国际海底光缆的建设,1993年12月合作建成开通了全长1 200 km的中日海缆565 Mbit/s系统;1996年2月合作建成开通了全长546 km的中韩海缆565 Mbit/s系统;1997年11月投资建成开通了FLAG海缆,全长27 000 km、5 Gbit/s系统;1999年12月参与建成开通了欧亚3号海缆(SEA-ME-WE3)40 Gbit/s系统,以及中美海缆(China-US CN)80 Gbit/s系统;现计划参与投资建设亚太2号海缆(APCN2)1.2 Tbit/s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