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山东省滨州市胜利油田15中学刘志平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学习者自身的知识水平、智力等因素外,还有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下面谈谈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可以说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需要可以来源于学生内部,也可以得自学生外部。
内部动机来自对知识本身的向往、紧张学习后得到的乐趣等;外部动机来自社会和舆论的影响,它往往与学生所处的环境相联系,如家长的期望、教师的表扬或批评等,其中教师的批评或表扬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好奇心、兴趣等因素也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新奇的事物出现时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想方设法去弄清楚它。
所以教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把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之前,可先让学生计算:“1988-1987×1989”,并告诉学生: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就可以很快得出它的答案是1,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内部动机。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一旦对数学发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去学习。
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意志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顺利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他们还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
而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勇敢地面对困难,继而战胜困难,获得知识和技能,则需要坚强的意志。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并不是智力或其它方面有问题,而是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所以学习成绩总上不去。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应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坚韧性两方面着手。
自觉性是指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能自觉地进行刻苦学习。
浅谈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浅谈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浅谈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智力因素外,影响学生学习的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
这些非智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管理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这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学习态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可忽视。
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对学习的兴趣、态度积极程度、学习目标的设定等等。
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态度积极,那么他会主动去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积极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而一个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则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步,甚至导致学习的不顺利。
因此,学习态度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第二,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
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会因为渴望学习和获取知识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而一个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则可能表现出学习消极、经常无动于衷,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
第三,情绪管理也对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一个情绪稳定、积极的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
而一个情绪低落、烦躁的学生则可能会影响学习效果,无法专注于学习任务,甚至造成情绪问题对学习创造更大的障碍。
因此,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积极情绪,以促进学习的顺利进行。
第四,适应能力也是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变化,适应能力决定了学生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变化。
一个具备良好适应能力的学生不仅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还能够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自信和坚持。
而一个缺乏适应能力的学生则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面对困难容易放弃。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者:陈碧英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17期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往往不会有很好的成就。
相反,如果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但他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好的发展,那么这个人就很有可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但是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被认为是问题学生,但出身社会后却过得风生水起,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虽然这可能只是一部分的学生,但这一现象的存在还是引起了很多专家的重视,很多人开始研究隐藏在这一结果背后的原因。
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注重“解惑”更要注重“授道”,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往的教育往往注重智力因素而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过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探索中逐步提高,老师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那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到底有什么影响呢?现从以下方面浅谈自己对这方面的理解。
一、动机、兴趣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必须由两边的配合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如果只是单方面的输出根本于事无补。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只要完成了这个方面的准备那么教学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则会事倍功半。
只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即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即内因。
内因是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再好也只是起推动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或许这方面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重视智力教育,轻视甚至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许多老师迫于当前应试教育中的升学压力,往往只注重文化知识的讲解,把分数当作教学内容的全部。
把考试成绩作为对其评价的唯一尺度。
家长的物质刺激和责怪训斥便是家长对孩子学习满意程度常用的两种态度。
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欲速而不达,而且更深刻的影响是造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失衡。
因此,教师应尽快走出这一教育观念的误区。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又对智力活动产生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发生着重要影响,这已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取得共识。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就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
美国的另一位心理学家韦克斯也提出“智力不能与其他个性因素割裂开来”的观点,认为一般智力因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各种智慧能力之和,还应包含有其他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气质和人格因素。
在我国,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感过程,二是意志过程,三是个性意识倾向性,四是气质,五是性格等等。
而且上述五个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智力活动,并产生出综合的效益。
近年来,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非智力因素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日益突出。
目前在部分学校开展的诸如情感教育,愉快教育,审美教育等教改实验,已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仍有许多学校和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至少三种作用:首先是动力作用,它是引起能力与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具体说,个性意识倾向性为学习活动提供动力,使学生能顺利地选择和确定任务;成就欲、自我提高的需要与学习任务完成存在着正相关,维持学生学生智力活动朝着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动机过程影响能力与智力的操作效果,促进学生发挥现有的知识技能,获得新知识技能,并将知识技能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浅谈常见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浅谈常见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江油市太白小学李金蓉在我从事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家长来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成绩,而我与他们的交流中也常会有这样的说法:“你的孩子很聪明,但有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马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这种现象不是出现在一个两个孩子的身上,而是带有普遍性。
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
通过此次的学习,让我进一步认识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广义而言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因素。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是指个体内因所具有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意志等心理因素。
如果说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先天条件,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决定学生学生成绩好坏的后天因素。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很差,学习缺乏兴趣而导致学习成绩很差。
这就是因为没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导致的严重后果。
那么,非智力因素是如何影响学习的呢?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一、动机与兴趣对学习的影响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
教师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外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积极性、主动性则是学好知识的内因,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学习的需要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它既可来自于学生的内部,又可以得自学生的外部。
内部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自信,对知识本身的向往,紧张学习后获得的快感、乐趣等;科学研究表明,导致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大约三分之一是由于缺乏自信心。
缺乏自信的学生,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脑子不好用,不是那块料,遇到困难就退缩,越学越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越学越没信心。
这样,聪明才智不能正常发挥,整个身心活动受到严重束缚。
长期下去,就真的变“笨”了,学习成绩真就上不去了。
例如不少学生偏科,不是学不好而是缺乏信心。
学生对自己能力的看法,决定着他的成败。
学习优秀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自信。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一、兴趣、爱好与学习学生一旦对某学科的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对这门学科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促使他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去学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一)兴趣、爱好——人才成长的起点兴趣、爱好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如果说人才是果实,那么兴趣、爱好就是幼芽。
爱护幼芽,才能得到果实。
兴趣与爱好是紧紧相连的,但也有区别。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爱好则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有爱好一定有兴趣,而有兴趣可能有爱好,也可能没有爱好。
兴趣、爱好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长的“起点”,兴趣、爱好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学习的挚友”,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
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开足马力。
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慧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它在学生知识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尤其是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一个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没趣味的、沉重的、令人烦躁的负担。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境地。
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某种学科的兴趣,是使其学好科学知识的前提和保证。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因某种事物或学习过程本身和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
如内容的新颖性,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讲解,学习的成就,都可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也许孩子对事物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对这种事物未来结果感兴趣,而支配自己坚持学习,这就是间接兴趣。
这两种兴趣都是学生必需具备的。
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毅力和恒心。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你清楚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吗?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一起来看看吧!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1、由于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因此,心理学家们把那些个性心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有:①兴趣与爱好; ②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 ③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 ④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 ⑤自信心与好强心; ⑥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⑦高抱负; ⑧焦虑。
2、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
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
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
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
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意志力在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起着首要作用。
人的意志重视与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相联系,并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发展起来的,困难是培养意志力的磨刀石。
学生在学习上的意志力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形成的。
而且我们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活动中光有智力不行,有了热情也不够,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设置适当的困难情境,从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彷徨中形成毅力,教师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要求,使其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在逐步提高要求,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影响及对策的作文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影响及对策的作文哎呀呀,说起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我可有好多话想说呢!
嘿呀,像兴趣就很重要呀!要是对一门学科有兴趣,那学起来就会特别带劲,哈哈。
我就特别喜欢画画,每次上美术课我都可开心啦,画起
来也特别认真,成绩自然就好啦。
还有呢,态度也很关键哟!要是抱着认真的态度去学习,那肯定能学好呀。
哎呀,我有时候偷懒不想写作业,成绩就会变差呢。
毅力也不能少呀,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呢,如果没有毅力坚持下去,就容易半途而废啦。
嘿呀,我记得有一次解一道数学题,可难啦,但我
就是不放弃,最后终于解出来啦,哈哈,那种感觉可真棒!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嘿嘿,首先得培养自己的兴趣呀,多去发现学习中的乐趣。
然后呢,要时刻提醒自己端正态度,不能马虎。
遇到困难的
时候,要咬咬牙坚持下去,可不能轻易放弃哟。
哎呀,只要我们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我相信我们的学习一定会越来越好哒!哈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一、兴趣、爱好与学习学生一旦对某学科的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对这门学科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促使他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去学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一)兴趣、爱好——人才成长的起点兴趣、爱好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如果说人才是果实,那么兴趣、爱好就是幼芽。
爱护幼芽,才能得到果实。
兴趣与爱好是紧紧相连的,但也有区别。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爱好则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有爱好一定有兴趣,而有兴趣可能有爱好,也可能没有爱好。
兴趣、爱好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长的“起点”,兴趣、爱好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学习的挚友”,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
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开足马力。
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慧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它在学生知识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尤其是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一个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没趣味的、沉重的、令人烦躁的负担。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境地。
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某种学科的兴趣,是使其学好科学知识的前提和保证。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因某种事物或学习过程本身和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
如内容的新颖性,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讲解,学习的成就,都可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也许孩子对事物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对这种事物未来结果感兴趣,而支配自己坚持学习,这就是间接兴趣。
这两种兴趣都是学生必需具备的。
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毅力和恒心。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学习活动中,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也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
学生要善于使这两种兴趣彼此交替、相互转化,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从觉得有趣到获得乐趣到产生志趣是兴趣发展变化的规律觉得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一般来说,它是由事物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往往是由好奇心引发产生的。
好奇心是学生对新异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
好奇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上,它的特点是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
是兴趣产生的第一阶段。
乐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二阶段,它是在有趣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定向活动。
乐趣产生的标志就是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它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乐趣往往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求知欲一旦产生就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它不仅是学生走上科学之路的诱因,而且是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
乐趣的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是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要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好奇心尽快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
志趣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是在乐趣、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产生职业感。
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致废寝忘食,专注地学习,它有助于学习创造性地进行。
志趣产生的标志是在广阔兴趣上有了中心兴趣。
在乐趣的基础上,学生易有广阔的兴趣,即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
而中心兴趣是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有着浓厚而又稳定的兴趣。
学生多方面地摄取知识,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然后再要求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钻研,培养起中心兴趣。
因此,兴趣则对学习产生吸引力。
有了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则能表现很大的活力,使兴趣持久稳定地发展,使学习效能大大提高。
(三)学生兴趣的培养第一,培养学生兴趣的广度。
这就是说,要学生兴趣的范围广阔,应有多方面的兴趣,广泛的兴趣可促使学生去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才能促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挥效用。
培养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接触多方面的事物,使其见多识广,而不要“孤陋寡闻”。
第二,培养学生的中心兴趣。
这是指在广阔兴趣的基础上,要有一个主要的兴趣。
不要什么都爱好,什么都不专。
没有中心,就没有发展方向,也就没有特殊的成就。
中心兴趣使学生获得深远的知识,发展某个方面的特殊才能,使学习活动富有创造性。
第三,培养学生的稳定性兴趣。
这主要是指兴趣的时间上的稳定。
有了中心兴趣,就要培养和发展它,使它保持稳定。
而不能见异思迁,经常转移。
有的学生常常是一种兴趣迅速地被另一种兴趣所代替,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和事业上很难有所成就。
第四,使学生兴趣产生效能。
这是指使兴趣对活动产生效果。
也就是说兴趣要起推动学生去积极行动的作用。
有的学生对什么有兴趣,只停留在期待和等待上,不积极行动。
这种兴趣缺乏推动力量,对人的成长没有实际效果。
有的学生对有兴趣的事物,能积极、主动地想尽办法去进行了解,以求满足好奇的欲望,这对人才的成长产生实际效果。
第五,兴趣要与勤奋努力相结合。
要使学生的学习取得较大的效果,既要调动兴趣,又要使其勤奋学习。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对某些学科、某些知识不感兴趣,但只要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学习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便会激起对这些知识的兴趣。
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又可以促使他进一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既离不开学习兴趣,也离不开勤奋努力,兴趣与努力不断互相促进,才能使学习取得最佳的效果。
经过努力产生的学习兴趣,是稳定持久的。
二、愉快的情绪与学习的热情(一)情绪、情感与学习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如快乐、热爱、兴奋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驱使人积极地去行动。
需要有强烈而深刻的情感作为动力,推动人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一个科学工作者只有对科学怀有满腔的热情,才能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一个学生也只有在愉快的情绪情感下,才能畅通无阻地接受知识、解答难题。
假若学生情绪情感不好,经常表现的是不安、愤怒、恐惧、急躁、害怕和痛苦的话,不仅影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挥,而且也影响身体。
有人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是汽车的发动机,而将情绪情感比作是汽车的燃料,此话是有道理的。
孔子就将学习分为知学、好学和乐学三个层次,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学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热情。
只有进入“乐学”这一层次,才能做到在学习上自强不息。
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愉快情绪,有意识地控制和消除不良的、消极的情绪。
(二)学习的情动力学习上的情动力,是指以情绪、情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学习动力。
例如好胜心、学习热情、荣誉感等。
从根本上说,学生的情动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其他的各种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的反映,它是由学生的心理需求平衡所造成的。
学生在学习上的情动力,分积极的增力性的情动力和消极的减力性的情动力。
如振奋、热忱、紧张、勇敢是积极的增力性的情动力,而抑郁、悲哀、沮丧、灰心、厌烦和消沉则属于消极的减力性的情动力。
减力性的情动力对学习具有消极的作用,应该尽量避免。
以情动力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经常依附在其他心理现象中发生作用。
学生的成功体验或失败体验是在不同追求中体现出来的。
比如,有的学生渴望成功,有的学生力求避免失败。
追求成功者往往选择一些难度与他的能力相当的任务,力求成功并在成功中体验愉快;而避免失败者选择的任务不是过高就是过低。
目标太高会导致失败,目标太低,即使成功了也体验不到应有的愉快。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情,提出适当的奋斗目标,让学生尽量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进学习的情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情绪—情感—情操是感情发展的规律心理学上根据情的强度把感情分为情绪、情感、情操三大类。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人的感情形成总是由情绪到情感再到情操的。
1.情绪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情感。
它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有机体在吃、住、穿、性等生活方面的需要能否达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
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外部表现特别显著,特别容易观察,比如:喜悦时或大笑的时候,眼睛半闭或全闭;惊讶时两眼张开,愤怒时双眼收缩。
展眉表示欢欣,皱眉表示愁苦,扬眉表示得意,横竖眉表示愤怒,低眉表示慈悲,垂眉则为欢乐。
耸鼻是轻蔑的表情。
愉快时张口露齿,藐视则启露犬齿。
人不高兴时,面部拉长,发脾气时,俗称翻脸。
人的头部也能表情,点头则同意,应许;摇头则否认、反对、不愿意;垂头表示悲哀;低头表示屈服。
就是声音也能表现情绪,叱咤表示愤怒,尖锐的叫声表示惧怕,笑声表示快乐。
至于请求、感叹、否认、烦闷、讽刺、鄙视都有一定的音调。
作曲家就是利用这个道理,把庄严宏伟、奋发图强、勇敢热情等情绪用音乐表达出来。
至于人们的手势,在谈吐、演讲、舞蹈中都能表示一定的情绪。
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欲求、恐惧和悲哀是七种最基本的情绪,是人人皆有的。
这七种基本情绪也称原始情感或低级情感。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的色彩,人的情绪是以不同的心境、激情、热情状态显露出来的。
(1)心境心境是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事情:某个同志由于某一事物所引起的情感,常常会较长时间地持续,并且扩展到对其他事物的态度上去。
在这一段时间内,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好像被这种情感笼罩着,这就是人们的心情状态。
例如,当一个人具有喜悦的心境时,往往对其他事物都会发生愉快的情感,相反,当他具有忧愁的心境时,也会觉得事事不称心。
“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就是对心境的概括描写。
引起某种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工作或学习的成败、顺利或挫折。
一件事成功了,满怀信心,带着欢欣愉快的心情,会感到天下无难事;事情失败了,内心愤愤不平,看见儿童游戏,会惹他生气,听人家在谈论,疑心别人在讥笑他。
第二,身体的健康与否也会影响心境。
身体健康的人,往往精神振奋,热情洋溢,对人态度和悦;身体衰弱的人,容易精神萎靡,心情悲观,对于一切都缺乏热情,觉得这也无聊,那也讨厌。
第三,环境条件的变化,时令节气也会影响心境。
春光明媚,秋高气爽,心境就快乐、欢跃;夏日炎热,心境容易烦躁、懒散;冬天寒冷,雪花纷纷,心境容易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