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相交线与平行线典型例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复习

考点一: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对顶角的性质,垂直的定义,垂线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性质与平行公理的区别等 例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对顶角相等;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邻补角互补; 互补的角是邻补;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两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考点二:相关推理(识记)(1)∵a ∥c ,b ∥c (已知) ∴______ ∥______( )(2)∵∠1=∠2,∠2=∠3(已知) ∴______ =______( )(3)∵∠1+∠2=180°,∠2=30°(已知) ∴∠1=______( )(4)∵∠1+∠2=90°,∠2=22°(已知) ∴∠1=______( )(5)如图(1),∵∠AOC=55°(已知) ∴∠BOD=______( )(6)如图(1),∵∠AOC=55°(已知) ∴∠BOC=______( )(7)如图(1),∵∠AOC=2

1

∠AOD ,∠AOC+∠AOD=180°(已知) ∴∠BOC=______( )

(1) (2) (3) (4)

(8)如图(2),∵a ⊥b (已知) ∴∠1=______( )(9)如图(2),∵∠1=______(已知) ∴a ⊥b ( )(10)如图(3),∵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 ∴AC=______( )(11) 如图(3),∵ AC=BC ∴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 )(12)如图(4),∵a ∥b (已知) ∴∠1=∠2( )(13)如图(4),∵a ∥b (已知) ∴∠1=∠3( )(14)如图(4),∵a ∥b (已知) ∴∠1+∠4= ( )(15)如图(4),∵∠1=∠2(已知) ∴a ∥b ( )(16)如图(4),∵∠1=∠3(已知) ∴a ∥b ( )(17)如图(4),∵∠1+∠4= (已知) ∴a ∥b ( )

考点三:对顶角、邻补角的判断、相关计算例题1:如图5-1,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对顶角有_________

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AOD 的邻补角是_________。例题2:如图5-2,直线l 1,l 2和l 3相交构成8个角,已知∠1=∠5,那么,∠5是_________的对顶角,与∠5相等的角有∠1、_________,与∠5互补的角有_________。例题3:如图5-3,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射线OE 为∠BOD 的平分线,∠BOE=30°,则∠AOE 为_________。

图5-1 图5-2 图5-3

考点四: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 例题1:如图2-44,∠1和∠4是 被 所截得的 角,∠3和∠5是 、 被 所截得的 角,∠2和∠5是 、 被 所截得的 角,AC 、BC 被AB 所截得的同旁内角是 .例题2:如图2-45,AB 、DC 被BD 所截得的内错角是 ,AB 、CD 被AC 所截是的内错角是 ,AD 、BC 被BD 所截得的内错角是 ,AD 、BC 被AC 所截得的内错角是 。

a

b 1

1 2 3

4

a

b

.

.

.

A

C

B

例题3:如图1-26所示.AE ∥BD ,∠1=3∠2,∠2=25°,求∠C . 考点五:平行线的判定、性质的综合应用(逻辑推理训练) 例题1:如图9,已知DF ∥AC,∠C=∠D,求证∠AMB=∠2。

例题2:如图,直线AB 、CD 被直线EF 所截,∠AEF +∠CFE =180°,∠1=∠2则图中的∠H 与∠G 相等吗?说明你的理由.

考点六:特殊平行线相关结论 例题1:已知,如图:AB//CD,试探究下列各图形中的关系BPD D B ∠∠∠,,.

考点七:探究、操作题例题:(2007年·福州中考)(阅读理解题)直线AC∥BD,连结AB ,直线AC,BD 及线段AB 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 落在某个部分时,连结PA,PB ,构成∠PAC,∠APB,∠PBD 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

(1)当动点P 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 =∠PAC +∠PBD;

(2)当动点P 落在第②部分时,∠APB =∠PAC +∠PBD 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

(3)当动点P 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 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 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

21

(9)

D

C

F

M

A

E B

N

A B C D P (1) A B C D P (2) A B C D P (3) A B

C P (4) A

1

B

C

D

E

F

G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