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地球物理勘探继续教育答案

合集下载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附答案及部分解析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附答案及部分解析

,R=UI ,则为同步变化,不受电流大小影响7.在可控源电磁测深中,反映物性的电磁参数主要是哪个?(B)A. 直立的低阻矿体B. 直立的高阻矿体C. 处于山谷的低阻矿体D. 水平的高阻矿体19. MT中浅部电性不均体主要影响哪个量的测量:(A)A.电场振幅B.电场相位C.磁场振幅D.磁场相位20. 下列条件中,对岩矿石电阻率无影响的是(B)A 岩矿石结构与岩矿石成分B测量装置 C 温度 D 岩矿石的孔隙度21.下列哪些情况可视为远区工作的有(D)A.观测场为平面波B.发收距大于趋肤深度C.CSAMT工作法D.MT工作法22. 下列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属于电磁法勘探的是(D)A.充电法B.频率测深法C.激发激化法D.对称四极测深法23. 下列条件中,对岩矿石电阻率无影响的是(B)A 岩矿石结构与岩矿石成分B测量装置 C 温度 D 岩矿石的孔隙度三、填空题1.在电法勘探中已被利用的岩(矿)石的电学性质有岩(矿)石的电阻率,极化率,介电性以及介电常数。

2. 目前用于煤田的勘探方法主要包括MT、 AMT、CSAMT以及TEM等3.电法勘探按观测的场所分海洋电法、地面电法、航空电法、以及井下电法。

4.大地电磁测深曲线中,高视电阻率对应低相位。

5.中间梯度法理论上在寻找直立的高阻体和水平的低阻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6.作为边界条件,在两种岩石分界面上,连续的参数有电流密度的法向分量及电场的法向分量。

7. 自然电场法的测量方式有电位梯度测量、电位观测法以及追索等位线。

四、简答题1、瞬变电磁勘探存在一个最小勘探深度,即盲区,为什么?因为无论是发送线圈还是接收线圈,自身有一个过渡过程,在激励关断瞬间,接收线圈接收到的信号既有地下电磁感应信号,又有线圈本身的自感及发送线圈的自感信号,在早期,自感信号大于感应信号。

第 4 页共6 页这个点采集时间需要1/0.0001,也就是10000s,但是半分钟不可能得到如此低频的数据;2.“通过软件直接反演电道磁道数据而无需阻抗数据”不合理,对于人工源,我们是可以知道频谱的,但是对于天然源,我们是无法知晓的,因此天然源只能反应阻抗差,不能直接反演电道磁道数据。

地球物理测井专业题库带答案(1-52页)

地球物理测井专业题库带答案(1-52页)

地球物理测井专业习题及答案(页)一、填空题1、在地层水矿化度大于泥浆滤液矿化度的情况下自然电位曲线呈现();反之呈现()。

(负异常、正异常)2、声波发射器与接受器之间的距离称为()、相邻接受器之间的距离称为()。

(源距、间距)3、声波速度测井的应用有()、()、()、()。

(确定岩性、计算孔隙度、判断气层和裂缝、划分地层)4、当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一致时叫(),也叫()。

(纵波、压缩波)5、在套管井中声波信号的传播途径有(套管)、(水泥环)、(地层)、(泥浆)。

6、声波信号在传播时,遇到不同波阻抗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形成()和()。

(反射波、折射波)7、产生()的入射角称为第一临界面,产生()的入射角称为第二临界面。

(滑行纵波、滑行横波)8、周波跳跃的现象可以作为()和()的主要依据。

(识别裂缝、判断气层)9、电法测井包括(自然电位测井)、(普通电阻率测井)、(侧向测井)、(感应测井)、电磁波传播测井。

10、岩性密度测井是利用它发射的伽玛射线照射地层产生(康普顿散射)和(光电效应),测量地层的(电子密度),它所反映的孔隙度为(地层的总孔隙度)。

11、中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放射性激活)、(俘获)。

12、岩性密度仪器利用康普顿效应测量(岩石的密度值),利用光电效应测量(地层的岩石性质)。

13、岩性密度、补偿中子仪器采用(双源距)同时探测,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泥饼)对测量值的影响。

14、伽玛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主要有(康普顿效应)、光电效应、(电子对效应)。

15、如果测井仪器串中含有放射性源,在裸眼井中必须采用(穿芯)打捞方法。

16、放射性射线的外照射防护原则是指(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和(屏蔽防护)。

17、光电倍增管把碘化钠晶体产生(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并且放大。

18、岩性密度仪器测井所使用的放射性源是(铯137),强度(1.5ci)。

19、明亮的阳光或光的环境可以大大降低NaI晶体的(光子输出量)和(分辨率),也会降低光电倍增管的效率,所以岩性密度小探头必须保存在黑暗环境。

物探工试题库(含答案)

物探工试题库(含答案)

物探工试题库(含答案)一、判断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伪顶就是随采随落的薄岩层。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2.矿井音频电透视法与地面电法不同,它是以全空间电场分布理论为基础。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3.体积化是分布于整个极化体中的许多微小极化单元之极化效应的总和。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4.矿井直流电法属全空间电法勘探。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5.地震勘查详查时,覆盖层厚度小于200m时解释误差不大于15m。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6.地震勘查精查时,控制第一水平内主要煤层的底板标高,其深度大于200m时,解释误差不大于3%。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7.磁测数据不需要进行高度改正。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8.充电法的主要应用领域是追索良导矿体的地下分布范围。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9.PROTEM37 系统的极性符号的规定,在均匀地面上,Rx 接收线圈中的一次场电压(发射电流关断后直接引起)的极性:如果接收线圈位于 Tx 发射回线之内,其极性为正。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0.煤层变潮湿是工作面底板突水的征兆。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1.迪克斯公式所求的速度为均方根速度。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2.PROTEM瞬变电磁仪的技术指标和稳定性是最高的。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3.磁导率是表示在空间或在磁芯空间中的线圈流过电流后,产生磁通的阻力或是其在磁场中导通磁力线的能力。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4.物探仪器使用后必须擦拭干净放置在专用的仪器柜内。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5.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最具特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6.槽波地震勘探中,槽波速度变化与煤厚密切相关,煤层越厚槽波速度越高,低频越向高频方向偏移。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7.并行电法采集系统的最大特点则是实现了整条测线的电位场同步观测。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附答案及部分解析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附答案及部分解析

,R=UI ,则为同步变化,不受电流大小影响7.在可控源电磁测深中,反映物性的电磁参数主要是哪个?(B)A. 直立的低阻矿体B. 直立的高阻矿体C. 处于山谷的低阻矿体D. 水平的高阻矿体19. MT中浅部电性不均体主要影响哪个量的测量:(A)A.电场振幅B.电场相位C.磁场振幅D.磁场相位20. 下列条件中,对岩矿石电阻率无影响的是(B)A 岩矿石结构与岩矿石成分B测量装置 C 温度 D 岩矿石的孔隙度21.下列哪些情况可视为远区工作的有(D)A.观测场为平面波B.发收距大于趋肤深度C.CSAMT工作法D.MT工作法22. 下列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属于电磁法勘探的是(D)A.充电法B.频率测深法C.激发激化法D.对称四极测深法23. 下列条件中,对岩矿石电阻率无影响的是(B)A 岩矿石结构与岩矿石成分B测量装置 C 温度 D 岩矿石的孔隙度三、填空题1.在电法勘探中已被利用的岩(矿)石的电学性质有岩(矿)石的电阻率,极化率,介电性以及介电常数。

2. 目前用于煤田的勘探方法主要包括MT、 AMT、CSAMT以及TEM等3.电法勘探按观测的场所分海洋电法、地面电法、航空电法、以及井下电法。

4.大地电磁测深曲线中,高视电阻率对应低相位。

5.中间梯度法理论上在寻找直立的高阻体和水平的低阻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6.作为边界条件,在两种岩石分界面上,连续的参数有电流密度的法向分量及电场的法向分量。

7. 自然电场法的测量方式有电位梯度测量、电位观测法以及追索等位线。

四、简答题1、瞬变电磁勘探存在一个最小勘探深度,即盲区,为什么?因为无论是发送线圈还是接收线圈,自身有一个过渡过程,在激励关断瞬间,接收线圈接收到的信号既有地下电磁感应信号,又有线圈本身的自感及发送线圈的自感信号,在早期,自感信号大于感应信号。

第 4 页共6 页这个点采集时间需要1/0.0001,也就是10000s,但是半分钟不可能得到如此低频的数据;2.“通过软件直接反演电道磁道数据而无需阻抗数据”不合理,对于人工源,我们是可以知道频谱的,但是对于天然源,我们是无法知晓的,因此天然源只能反应阻抗差,不能直接反演电道磁道数据。

201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地质勘探最全答案

201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地质勘探最全答案

2019年中国石油大学60学时地球地质勘探最全答案1、动校正时如果速度取小了所产生的后果是校正不足。

(错)2、Dix公式主要适用于水平层状介质。

(正确)3、偏移处理后的最终成果显示在深度域则为深度偏移。

(正确)4、侧面反射波可以用二维深度偏移的处理方法加以消除。

(错)5、Widess模型是用于讨论横向分辨率的一种典型模型。

(错)6、闭合就是正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界面的铅垂深度相等。

(错)7、用反射波的t0时间与叠加速度计算的深度就是界面的法线深度。

(错)8、自激自收时间或零炮检距时间,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顶点。

(正确)9、水平层状介质的叠加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

(错)10、共反射点必定是共中心点。

(错)11、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

(正确)12、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沿着直线传播一定用时最短。

(错)13、时距曲线就是波的旅行时与波的传播距离间的相互关系。

(错)14、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上下两种介质的速度不相等(对)15、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产生不了透射波。

(正确)16、多次覆盖的统计效应一定优于组合的统计效应。

(错)17、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可以从随机干扰的振动图获取。

(错)18、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曲率随着界面埋藏深度或t0时间的增大而变陡(错误)19、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称为纵测线(正确)20、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勘探、测井(正确)21、把追踪对比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含义的过程称为层位标定。

(正确)22、速度的倒数通常称之为慢度(正确)23、实现层位标定的基本方法有平均速度标定法、VSP资料标定法、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三种。

(正确)24、波动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推移的运动过程,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正确)25瑞雷面波的振幅随深度增加呈线性衰减(错误)26.简单线性组合只能压制沿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而不能压制垂直或斜交与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

《地球物理勘探》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

《地球物理勘探》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

《地球物理勘探》期末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一、名词解释(共18分,每题3分)1. 费马原理:在几何地震学中,用波射线和波前来表示时间场,地震波射线垂直于一系列波前,费马原理就是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最小,亦是波旅行时最小的传播路径。

它从射线角度描述波传播的特点。

2. 地电断面: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差异(1分)而划分界线或界面的地下断面称为地电断面。

(2分)3. 波阻抗: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密度ρ与波速V的乘积称为波阻抗(2分),即Z = ρ·V。

(1分)4. 偏移距:是指激发点到最近的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1分),常常分解为两个分量:垂直偏移距,即以直角到排列线的距离;(1分)纵偏移距,从激发点在排列线的投影到第一个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1分)。

5. 激发极化现象:在地下岩石、矿石中供稳压直流电△U1,通过测电量电极M、N可观测到其间的电位差△U1(t) 随时间增加而增大,在几秒钟至几分钟后,△U1(t) 逐渐趋于稳定△U(t) 的饱和值△U。

(1分)当供电线路断开后,发现M、N间电极间的电位差△U(t) 并未马上消失,而是在断电后最初一瞬间快速衰减到某一数值△U2(t),然后随时间的延续,△U(t) 缓慢衰减,经过几秒甚至几分钟后衰减为零。

(1分)显然,△U(t) 的变化与电容器充放电过程具有相似的特性,岩石、矿石的这一特性称为激发极化现象。

(1分)6. 动校正:叠加前将全部CDP集合的记录变换成零偏移距的记录(2分),这种处理叫做动校正,或叫做正常时差校正(NMO)。

(1分)二、选择题(共10分,每题2分)三、判断题(共10分,每题1分)四、作图与读图题(共22分)1、根据右图所给的地电模型绘出选用对称四级装置时的电剖面曲线(电流线)。

并绘出相应的装置形式。

(5′)2、温纳微分装置形式:温纳三极(W-A)装置形式:2、绘出四层介质QH型电测深曲线。

地球物理勘探试题库(付答案)

地球物理勘探试题库(付答案)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试题库一、填空题 (36道)1. 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和磁法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 用人工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物探方法,叫地震勘探。

3. 地震勘探分反射波地震法、折射波地震法和透射波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反射波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地层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分界面时,会产生反射成反射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振动.检波器把地表的 机械振动转换成电振动,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数字磁带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处理,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做出地震构造图,并提出井位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恢复层状,这样的特性称为弹性.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弹性体。

8. 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外力所发生的体积或形状的变化,就叫做弹性形变.9.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若去掉外力以后, 物体仍旧保持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塑性.这种物体称为塑性体。

10. 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对立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弹性形变,也产生塑性形变。

11. 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弹性形变或塑性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物理物质,作用其上的外力大小作用力延续时间的长短,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温度、压力等外界条件。

12. 当外力作用很小, 而且作用时间又很短,大部分物质主表现为弹性性质。

13. 当外力作用大,且作用时间长时, 所有物质都表现为塑性性质。

14. 当采用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时,在药包附近爆炸产生的高压热气球,爆炸前沿压强,经测定达几十万个大气压,大大超过岩石的抗压温度,岩石遭到破坏,炸成空穴叫实际空。

勘探地球物理学基础--习题解答

勘探地球物理学基础--习题解答

勘探地球物理学基础--习题解答《勘探地球物理学基础》习题解答第一章磁法勘探习题与解答(共8题)1、什么是地磁要素?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解答:地磁场T是矢量,研究中令x轴指向地理北,y轴指向地理东,z 轴铅直向下。

地磁场T 分解为:北向分量为X,东向分量为Y,铅直分量为Z。

T在xoy面内的投影为水平分量H,H的方向即磁北方向,H与x的夹角(即磁北与地理北的夹角)为磁偏角D(东偏为正),T与H的夹角为磁倾角I(下倾为正)。

X、Y、Z,H、D、I,T统称为地磁要素。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1。

图1-1 地磁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各要素间以及与总场的关系如下:T2?H2?Z2?X2?Y2?Z2,X?HcosD,Y?H?sinDH?T?cosI,Z?T?sinI,tanI?Z/H,I?arctaZn(H/ tanD?Y/X,D?arctaYn(X/2、地磁场随时间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解答:地磁场随时间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地球内部场源缓慢变化引起的长期变化;(2)地球外部场源引起的短期变化。

其中长期变化有以下两个特点:磁矩减弱:地心偶极子磁矩正在衰减,导致地磁场强度衰减(速率约为10~20nT/a)。

磁场漂移:非偶极子的场正在向西漂移。

(且是全球性的,但快慢不同,平均约0.2o/a)。

短期变化有以下两个特点:平静变化:按一定的周期连续出现,平缓而有规律,称为平静变化。

地磁场的平静变化主要指地磁日变。

扰动变化:偶然发生、短暂而复杂、强弱不定、持续一定的时间后就消失,称为扰动变化。

地磁场的扰动变化又分为磁暴和地磁脉动两类。

3、地磁场随空间、时间变化的特征,对磁法勘探有何意义?解答:在实际磁法勘探中,一般工作周期较短,主要关心的是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即地磁日变化、磁暴以及地磁脉动。

在高精度磁测中,地磁日变化是一种严重干扰,一般在地面磁测、航空磁测过程中设有专用仪器进行地磁日变观测,以便进行相应的校正,称为日变改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国石油大学60学时地球地质勘探最全答案1、动校正时如果速度取小了所产生的后果是校正不足。

(错)2、Dix公式主要适用于水平层状介质。

(正确)3、偏移处理后的最终成果显示在深度域则为深度偏移。

(正确)4、侧面反射波可以用二维深度偏移的处理方法加以消除。

(错)5、Widess模型是用于讨论横向分辨率的一种典型模型。

(错)6、闭合就是正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界面的铅垂深度相等。

(错)7、用反射波的t0时间与叠加速度计算的深度就是界面的法线深度。

(错)8、自激自收时间或零炮检距时间,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顶点。

(正确)9、水平层状介质的叠加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

(错)10、共反射点必定是共中心点。

(错)11、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

(正确)12、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沿着直线传播一定用时最短。

(错)13、时距曲线就是波的旅行时与波的传播距离间的相互关系。

(错)14、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上下两种介质的速度不相等(对)15、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产生不了透射波。

(正确)16、多次覆盖的统计效应一定优于组合的统计效应。

(错)17、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可以从随机干扰的振动图获取。

(错)18、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曲率随着界面埋藏深度或t0时间的增大而变陡(错误)19、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称为纵测线(正确)20、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勘探、测井(正确)21、把追踪对比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含义的过程称为层位标定。

(正确)22、速度的倒数通常称之为慢度(正确)23、实现层位标定的基本方法有平均速度标定法、VSP资料标定法、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三种。

(正确)24、波动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推移的运动过程,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正确)25瑞雷面波的振幅随深度增加呈线性衰减(错误)26.简单线性组合只能压制沿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而不能压制垂直或斜交与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

(正确)27.多次覆盖的统计效应一定优于组合的统计效应(错误)28.静校正参数来源于低降速带的测定。

(错误)。

29.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曲率随着界面埋藏深度或To时间的增大而变陡。

(错误)30.在第一菲涅尔带范围内的绕射子波是相互加强的(正确)3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是----- (错误)32.均匀介质就是各向同性介质(错误)33.地震资料的解释可分为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开发地震解释三个阶段(正确)。

34.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时,三维偏移数据体不会出现测线交点不闭合现象。

(正确)35.一个分界面情况下直达波与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总会相交。

(正确)36.在实际的地层剖面中,折射层的数目要比反射层数目少的多。

(正确)37.平均速度一定大于均方根速度。

(错误)38.已知地震子波w(t)和反射系数r(t)求取地震记录s(t)的过程为褶积模型。

(正确)39.品质因子Q表示的是地震波振幅在一个波长范围内的相对变化。

(正确)40.二维偏移可以消除侧面波(错误)41.震动传播的速度为波速,与质点本身运动的速度有关.(错误)42.从所用的域来看,偏移方法可分为时间-空间域和频率-波数域。

(正确)43.正弦波的视速度和视波长一般不小于它们的真速度和真波长。

(正确)44.偏移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从所依据的理论来看,可分为折射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

(正确)判断题共20题,100分1、实现层位标定的基本方法有平均速度标定法、VSP资料标定法、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三种。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2、从波动方程数值解的方式上看,方法可分为有限差分法、Kichhoff积分法、F-K(频率~波数)域法,有限元法。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3、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曲率随着界面埋藏深度或t0时间的增大而变陡。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A 4、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称为纵测线。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5、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勘探、测井。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6、在实际的地层剖面中,折射层的数目要比反射层数目少得多。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7、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从所依据的理论来看,可分为射线和波动方程。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8、正弦波的视速度和视波长一般不小于它们的真速度和真波长。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9、二维可以消除侧面波。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A 10、从所用的域来看,方法可分为时间~空间域(τ~p)和频率~波数域(F~K)。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11、振动传播的速度为波速,与质点本身运动的速度有关。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A 12、对于二维地震勘探而言,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13、直达波和折射波所对应的介质波速为其时距曲线斜率的共反射点倒数。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14、地震资料二维解释包括连井解释、剖面解释、平面解释三个环节。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15、从使用的速度函数来看,可分为时间和深度。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16、速度的倒数通常称之为慢度。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17、产生折射波的界面埋藏越深,盲区越小。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A 18、波动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推移的运动过程,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19、从输入资料的性质上看,方法可分为叠后和叠前。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 20、地震资料的解释可分为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开发地震解释三个阶段。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是:B《地震勘探原理》课程综合练习题第2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一、填空题(1分/空)1、根据波面的形状可以划分波的类型为:球面波、柱面波、平面波。

(3空)2、密度和速度的乘积称为波阻抗。

(1空)3、反射线反向延长与从震源向分界面所作垂线的交点称为虚震源。

(1空)4、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称为费马原理。

(1空)5、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之间的关系称为时距关系。

(1空)6、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到x/2处的t0时间称为动校正。

(1空)7、正常时差与x2成正比;与v2、t0和h成反比。

(2空)8、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称为倾角时差。

(1空)9、所有波中最先到达检波器的第一波峰时间称为初至时间。

(1空)10、各接收点的地震波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称为同相轴。

(1空)11、形成折射波的基本条件是入射角等于临界角、两介质波速不等(下部大于上部);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两介质有波阻抗差。

(3空)12、反射波、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关系分别是(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2)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两个切点(3)直达波与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有一个交点Xp,在X<Xp区间内,直达波为初至波,在X>Xp的区间,折射波为初至波,而直达波为续至波,反射波总是最后接收到。

(3空)13、频谱分析中,研究振幅与频率间的关系称为幅频特性;相位与频率间的关系称为相频特性。

(2空)二、判断题(准确的打 ,错误的打 )(1分/题)1、自激自收时间或零炮检距时间,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顶点。

( )2、共反射点必定是共中心点。

( )3、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上下两种介质的速度不相等。

( )4、波面是静止的、等时的和等相位的。

( )5、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

( )6、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沿着直线传播一定用时最短。

( )7、时距曲线就是波的旅行时与波的传播距离间的相互关系。

( )8、形成折射波的基本条件是入射角等于临界角。

( )9、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产生不了透射波。

( )10、一个分界面情况下直达波与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总会相交。

( )三、名词解释(3分/题)1、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透射定律 :透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投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介质一与介质二两种介质中的波速比。

3、惠更斯原理:在已知波前面(等时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视为独立的、新的子波源;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面发出新的波(称为子波),子波以所在处的波速传播,最近的下一时刻的这些子波的包络面或包络线便是该时刻的波前面。

4、最大穿透深度:回折波到达某一深度之后开始上拐,此深度称为最大穿透深度。

5、信噪比:有效信号与干扰信号的振幅或能量的比值。

6、视速度: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7、炮检距:激发点到地面个规则测点的距离。

8、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点处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习惯上叫做该点振动图9、地震子波:地震波传播到更远的距离(100m到几百米)后,振动图的形状逐渐稳定,成为具有多个相位、延续60-100ms的地震波。

四、简答题(6分/题)1、讨论时距曲线的实际意义是什么?A各种波的时距曲线上的特点是在地震记录上识别不同类型地震波的重要依据B如果采用自激自收方式,又各接收点地震道组成的地震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形态与地下界面的形态是相对应的。

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有哪些?A曲线是双曲线B若为倾斜界面,双曲线极小值点总是偏向界面的上倾方向C反映了反射波旅行时和炮检距之间的关系。

3、折射波法在地震勘探中有哪些具体应用?A用于研究深层构造,如盐丘构造的探测B用来确定地表地层的特征,即确定低(降)速带和静校正参数第3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填空题(1分/空)1、地震勘探中干扰波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规则干扰和随机干扰。

(2空)2、规则干扰波是指具有一定主频和视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上以一定规则出现的干扰波。

如瑞雷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工业电干扰、多次反射波等都属规则干扰波。

(9空)3、瑞雷面波的主要特点是频率低、速度低、频散和质点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椭圆。

(4空)4、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炸药震源,二是非炸药震源。

(2空)5、地震信号的动态范围是指地震波振幅的强弱差别的变化范围。

(1空)6、测定低(降)速带主要采用浅层折射法和微地震测井法方法。

(2空)7、静校正是指对引起时距曲线畸变的地面表层因素的校正;静校正量只与表层因素有关,与深层因素无关。

(3空)8、在地震勘探的野外施工时,为完成施工任务而选取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称之为观测系统。

(1空)9、多次覆盖是指对同一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

(1空)10、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得到共激发点、共接收点、共炮检距和共反射点四种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