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文档(1)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文档(1)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文档(1)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许多与视网膜有关的眼部疾病。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相关知识。

一、检查准备
在进行检查前,需要提前告诉医生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是否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相关疾病。

并且需要空腹4个小时以上,以避免食物的影响。

在检查前2小时要停止喝水和吸烟。

二、检查过程
在检查前,医生会先向您的眼睛滴些麻醉药水。

随后,医生会在您的眼睛上方给您注射一种荧光染料,使染料进入你的血流中,随着血液通过眼底血管循环,染料将在您的眼底血管里发出绿色荧光,这个过程会让医生观察到血流的变化情况。

三、注意事项
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感,比如轻微的眼痛、眼痒、视力暂时模糊等等。

这是正常的情况,在检查完成后这些不适感会逐渐减轻,但需要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处理。

四、检查结果
通过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眼底血管的情况,有助于医生诊断和治疗许多眼部疾病,比如静脉阻塞、屈光不正等等。

总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是一种安全、简单、无创的眼科检查方法。

通过对眼底血管的观察,可以准确的诊断出多种与视网膜相关的眼部疾病。

在选择检查时,最好参照医生的建议,以便让我们及时发现和治疗眼部疾病。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眼科临床诊治眼底病的常用检查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荧光素钠快速注入患者静脉内,循环至眼底血管中,受蓝光的激发而产生黄绿色荧光,利用配有特殊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血循环的动态过程。

此项检查能反应出活体眼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水平的生理与病理情况,对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光凝治疗及预测视力预后等方面,帮助极大。

1961年Novotny与Alvis首次成功地拍摄了人眼视网膜与脉络膜的循环动态过程,从而开始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临床的应用。

玻璃体正常玻璃体清晰无荧光现象,浓厚的混浊处可遮挡视网膜及脉络膜荧光。

在眼内炎症、视网膜新生血管或增殖性视网膜玻璃体病变等,荧光渗漏进入玻璃体内,可形成弥漫的高荧光。

视网膜视网膜包括神经视网膜层(sensory or neural retina)与色素上皮层。

神经视网膜分为含血管的内层与无血管的外层两个部分。

视网膜内层从内界膜至内核层,含有大血管。

大血管与浅层毛细血管位于神经纤维层与节细胞层;深层毛细血管位于内核层。

视网膜外层包括外从状层、外核层及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层。

外从状层是视网膜内的主要间隙,视网膜水肿时,液体在此集聚,导致囊样水肿;深层视网膜出血及渗出亦沉积于此层。

视网膜内层由中央血管系统供应,外层由脉络膜毛细血管通过玻璃膜弥散供给其营养。

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位于脉络膜之上,内含黑色素,或多或少遮挡脉络膜荧光。

色素上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闭锁小带)形成视网膜外屏障,阻止荧光素及血中物质扩散进入视网膜内。

在黄斑区色素上皮密集,色素浓密,外从状层还有视黄素,因而使脉络膜荧光减低,成为黄斑暗区,此为正常现象。

脉络膜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很多的空隙,没有屏障作用,荧光素能迅速外渗,充满组织间隙,产生早期脉络膜荧光。

《眼底荧光造影》课件

《眼底荧光造影》课件

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眼底荧光造影定期观 察视网膜血管的变化,可 以监测疾病的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手术风险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眼底 病变,眼底荧光造影可以 评估手术风险,为手术决 策提供依据。
CHAPTER 04
眼底荧光造影的优缺点
眼底荧光造影的优点
诊断准确性高
眼底荧光造影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眼底 血管的微细结构和血流状态,对于早 期发现眼底病变和判断病变程度具有 很高的准确性。
眼底荧光造影可用于开展与眼底血管 相关的基础研究,如血管生成、血管 病变等。
评估治疗效果
在临床试验中,眼底荧光造影可用于 评估新治疗方法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 ,从而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眼底荧光造影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01
02
03
指导激光治疗
眼底荧光造影可以帮助医 生识别病变部位,指导激 光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眼底荧光造影的缺点
操作复杂
费用较高
眼底荧光造影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 技术人员和设备,同时检查过程也需要患 者的配合,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眼底荧光造影是一项较为昂贵的检查项目 ,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来说可能 难以承受。
存在一定风险
检查结果解读需要专业人员
虽然眼底荧光造影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检查 方法,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过敏 反应、眼部不适等。
整合多种影像技术,形成多模态影像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眼底荧光造影在临床和科研中的新应用
早期病变筛查
利用眼底荧光造影技术筛查早期病变,提高疾病 的早期发现率。
疗效评估
在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等干预措施后,利用眼底 荧光造影评估治疗效果。

荧光血管造影.

荧光血管造影.

注射造影剂:从肘前静脉注射,2-4s快速注射完
即开始连续拍照:
先拍摄眼底普通像及加滤光片的对比像; 再拍摄造影剂动态显影的过程: 40s,6分钟,13分钟; 正常:1次/2s 拍摄; 异常: 1次/1s 拍摄。
正常FFA荧光形态
一、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m-retina circulation time, A-RCT)即肘前静脉到视网膜循环时间
意义在于CRAO时,睫状视网膜动脉流域不受影响。如其 分布区不在乳头黄斑,临床鉴别具有意义。
三、视盘荧光
视盘荧光的分类 1、深层朦胧荧光:见于动脉前期;乳头深部毛细血管与盘周脉络膜血管
2、浅层葡萄串荧光:见于动脉早期;筛板前区;毛细血管可辨认
3、视乳头表层辐射状毛细血管:见于动脉晚期或静脉期;视网膜中央动脉 4、晚期视盘晕轮:见于造影后期;成因不明;
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眼肌的分支睫状后短动脉睫状后长动脉脉络膜视网膜外5层视乳头筛板和筛板前区视网膜内5层视乳头表层基本原理基本原理静脉静脉蓝光激发蓝光激发造影剂荧光特性造影剂荧光特性眼底血管眼底血管黄绿色荧光黄绿色荧光装有滤光片的照相机动态拍摄装有滤光片的照相机动态拍摄关于造影剂关于造影剂造影所用为荧光素的钠盐以溶解于水
视网膜静脉的荧光可持续15~20s以上。
染料可以再循环2-3次。5~6min后荧光素分布于周身所有 血液内,就见不到再循环了。
不含荧光素的血流由小静脉回流到静脉主干时,荧光现象 先由主干的周边消失。
背景荧光是动脉充盈后出现的微弱而弥漫的眼底荧光, 是由于染料到达脉络膜视网膜的毛细血管所造成的。在静 脉早期最强,此后减弱。
荧光素积存
异常眼底FFA表现
强荧光/高荧光:
2.组织着染(tissue staining)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ppt课件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ppt课件
4 YOUR LOGO
荧光素的性质(二)
• 在静脉注射后,经肝脏代谢以及由肾脏分 泌,可将皮肤和粘膜染成黄色,同时尿液 变黄,24-36小时后才能消退
• 吸收光在蓝光范围 (490nm) • 发射光在黄光范围 (530nm)
5 YOUR LOGO
血-视网膜内、外屏障的存在是 FFA应用的理论基础
荧光素钠的使用
• 静脉注射:10-20mg/kg,成人一般用20%的荧光素 钠3-5ml,快速静脉注射
• 口 服 : 用 于 儿 童 及 不 能 静 脉 注 射 的 成 人 , 2530mg/kg,配成2%的水溶液口服,约5分钟后在眼底 出现荧光。
12 YOUR LOGO
• 荧光素钠
静脉注射
13 YOUR LOGO
15 YOUR L 角度大,拍摄范围大,眼底像放大倍数小;角度
小,视野小,眼底像放大倍数大 • 应按顺序拍摄,尽量包括全部眼底。先后极部,
再周边部,每一照片有一定的重叠,有利于后期 的眼底拼图
16 YOUR LOGO
患者进行眼底照相的常用模式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1 YOUR LOGO
荧光血管造影简史
• 1882 – Ehrlich 将荧光素引入眼科学研究领域 • 1910年,Burke采用口服荧光素钠,首次见到视
网膜与脉络膜荧光 • 1930年,Kikai于动物静脉注射荧光素,采用特
殊滤光片观察到眼底血管荧光 • 1954年,Maumenee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同时观
• 出血区遮蔽荧光
36 YOUR LOGO
早期及晚期渗漏(CNV)
• 早期花边样高荧光 (classic)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关知识ppt课件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关知识ppt课件
④ 视网膜静脉期:从静脉任何一支血管出现层流至
静脉荧光消失(30-60”)
⑤ 晚期:注射5’后,主干血管内荧光明显减弱或消失,
视盘边缘残留荧光,背景荧光中,可见视网膜脉络 膜血管荧光虚空影
.
动 静 脉 期
1
1. 黄斑暗区
2. 脉络膜的不完全充盈
2
.
视网膜循环分期-Hayreh分5期
① 视网膜动脉前期:(9-10”) ② 视网膜动脉期:动脉开始充盈到静脉充盈之前
.
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
flu—肘前V—肺循环—主A—颈内A—眼A— 视网膜中央动脉
受很多因素影响:年龄,注射部位速度,血 管粗细阻力,血压,眼压,全身疾病等
一般公认正常值:8~15” 两眼A—RCT差异超过1”,应考虑动脉狭窄
或阻塞
.
• 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 • 视网膜内循环(RCT)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基本原理
眼底血管造影 其基本原理是将某种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 (如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被检者静脉内, 循环至眼底血管中,用激发光来产生荧光; 利用配有特殊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观察并 及时拍摄眼底血循环的动态过程。
.
荧光素钠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
荧光素钠血管造影
6
5. 新生血管膜
5
6. 出血遮挡脉络膜荧光
.
常见异常荧光形态
强荧光
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
透见荧光
染料积存 组织着染
异常血管
荧光遮蔽
出血、渗出、色素及水肿
弱荧光
充盈缺损
组织缺损 无灌注
.
眼底异常荧光
充盈缺损
充盈缺损按部位可分为视网膜血管及脉络膜 血管无染料灌注,形成缺盈状态,由于各种 病因所导致的视网膜阻塞、毛细血管床阻塞、 脉络膜毛细血管阻塞、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缺 损及严重变性等。充盈缺损区域,因无染料 灌注表现为无荧光区。轻者表现为血管充盈 迟缓,重者血管充盈缺损。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感染
02
03
04
0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应用前景
4
提高诊断准确性
3
2
4
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眼底血管结构,提高诊断准确性。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更早地发现病变,提高诊断的及时性。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提高诊断的全面性。
03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仅可以用于诊断眼底疾病,还可以用于监测眼底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04
荧光血管造影的优势
03
高分辨率:能够清晰地显示微小血管和病变,提高诊断效果。
02
非侵入性:无需注射造影剂,减少患者痛苦和风险。
01
实时成像:可以实时观察血管的动态变化,提高诊断准确性。
04
多功能:不仅可以用于眼底检查,还可以用于其他部位的血管造影检查。
拓展应用领域
眼科疾病诊断: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
心血管疾病诊断: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02
肿瘤诊断:如肺癌、乳腺癌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04
提高治疗效果
早期诊断: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早期发现病变,提高治疗效果。
精确定位: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精确定位病变位置,提高治疗效果。
03
视网膜动脉阻塞: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视网膜动脉阻塞,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04
眼底血管病变的评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评估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进展
视网膜静脉阻塞:评估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严重程度和进展
视网膜动脉阻塞:评估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严重程度和进展

眼底血管造影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优质特选)

眼底血管造影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优质特选)

精编材料
18
精编材料
19
正常参数
5、黄斑暗区正常情况下,黄斑区背景荧光淡弱,越 近中心越暗。
6、视盘荧光在动脉前期出现深层朦胧荧光和浅层葡 萄状荧光;动脉期出现放射状表层荧光;晚期表现 为沿视盘边缘的环形晕状染色。

7、背景荧光在动脉前期,脉络膜毛细血管迅速被荧 光素血流充盈并融合,形成弥漫性荧光。
荧光素钠又称荧光红、荧光黄,是大量荧光物质中最富有荧 光特性的化合物。其分子式C20H10O5Na2,分子量为376.27 (Dalton)。在自然界,某些化合物受光线照射后,吸收辐 射光的部分能量,并可发射出不同于原有波长的光线。当光 线停止照射后,被照射的化合物发射的光线在9-10秒内停止 者,称为荧光。用于血管造影的荧光素是一种染料,一般以 钠盐的形式存在,即荧光素钠。
荧光是一种电子现象,主要受波长200~800 nm光线的作用。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时,眼底血管中循行的荧光素吸收波长被 490 nm的蓝光激发后,发射出波长520 nm的绿光。人们根据 荧光素的这种吸收和发射光谱的差异作为荧光造影机滤光片 选择和组合的依据。
精编材料
3
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原理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将荧光素钠荧光素钠作 造影剂从肘静脉注入,利用特定组合的滤光片和 眼底照相机,观察并连续拍摄眼底血管中荧光素 循行时吸收激光后所发射出的荧光,是主要反映 视网膜血管及灌注状况的一种重要诊断技术。
精编材料
15
A-RCT
精编材料
16
RCT
精编材料
17
正常参数
4、分期按荧光素在眼底血管中循环的过程,可分为: 动脉前期(pre-arterial phase)指视网膜中央动脉尚未充盈之 前的阶段; 动脉期(arterial phase)从动脉开始充盈起到静脉充盈之前; 动静脉期(arterial-venous phase)动脉充盈后到刚有一支静 脉出现层流; 静脉期(venous phase)出现第一支静脉层流到各静脉主干均 有荧光显示; 静脉后期(venouse late phase)指荧光素血流从视网膜消退 后。 各期显示有一定的循环时间和不同的荧光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毛细血管期,或称动静脉期(15-30”)
④)
⑤ 晚期:注射5’后,主干血管内荧光明显减弱或消失,
视盘边缘残留荧光,背景荧光中,可见视网膜脉络 膜血管荧光虚空影
静 脉 期
1 1
2
1. 2. 2 3. 4.
网膜静脉层流 脉络膜完全充盈 视盘缘巩膜染色 排空的脉络膜血管
视盘边缘残留荧光,背景荧光中,可见视网膜脉络 膜血管荧光虚空影
动 静 脉 期
1 2
1. 黄斑暗区 2. 脉络膜的不完全充 盈
视网膜循环分期-Hayreh分5期
① 视网膜动脉前期:(9-10”) ② 视网膜动脉期:动脉开始充盈到静脉充盈之前
(10-15”)
③ 视网膜动静脉期:动脉充盈之后和微静脉充盈之前

造影前期(2分59秒):脉络膜血管荧光最强,大的脉络膜动脉、静脉及视网膜 血管均可见到。
• 造影中期(7分47秒):此期脉络膜静脉开始模糊,逐渐与 朦胧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融为一体,成为弥散性均匀一致的 脉络膜荧光。
ICGA的异常表现
ICGA的高荧光
原因 1 2 疾病 ICG造影剂从视盘处 Vogt小柳原田综合症 渗漏 ICG造影剂从脉络膜 脉络膜新生血管、息肉样脉 渗漏 络膜血管病变、脉络膜血管 瘤、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 网膜病变 ICG造影剂从视网膜 视网膜大动脉瘤 渗漏
视盘边缘残留荧光,背景荧光中,可见视网膜脉络 膜血管荧光虚空影
• 视网膜中央动脉未 充盈 • 睫状后短动脉供应 的脉络膜开始充 盈——脉络膜期 • 可见睫状视网膜动 脉充盈
视网膜循环分期-Hayreh分5期
① 视网膜动脉前期:(9-10”) ② 视网膜动脉期:动脉开始充盈到静脉充盈之
前(10-15”)
弱荧光
组织缺损
充盈缺损
无灌注
眼底异常荧光
充盈缺损
充盈缺损按部位可分为视网膜血管及脉络膜 血管无染料灌注,形成缺盈状态,由于各种 病因所导致的视网膜阻塞、毛细血管床阻塞、 脉络膜毛细血管阻塞、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缺 损及严重变性等。充盈缺损区域,因无染料 灌注表现为无荧光区。轻者表现为血管充盈 迟缓,重者血管充盈缺损。
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
flu—肘前V—肺循环—主A—颈内A—眼A— 视网膜中央动脉 受很多因素影响:年龄,注射部位速度,血 管粗细阻力,血压,眼压,全身疾病等 一般公认正常值:8~15” 两眼A—RCT差异超过1”,应考虑动脉狭窄 或阻塞
• 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 • 视网膜内循环(RCT)
⑤ 晚期:注射5’后,主干血管内荧光明显减弱或消失,
视盘边缘残留荧光,背景荧光中,可见视网膜脉络 膜血管荧光虚空影
FFA的异常表现
常见异常荧光形态
染料积存
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
强荧光
组织着染
透见荧光 异常血管 荧光遮蔽
出血、渗出、色素及水肿
弱荧光
组织缺损
充盈缺损
无灌注
正常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是不渗透荧光的
③ 视网膜动静脉期:动脉充盈之后和微静脉充
盈之前为毛细血管期,或称动静脉期(1530”) ④ 视网膜静脉期:从静脉任何一支血管出现层 流至静脉荧光消失(30-60”) ⑤ 晚期:注射5’后,主干血管内荧光明显减弱 或消失,视盘边缘残留荧光,背景荧光中, 可见视网膜脉络膜血管荧光虚空影
动 脉 期
2
1 3 4 5 1. 2. 3. 4. 5. 睫状视网膜动脉 脉络膜毛细血管小叶 未充盈的网膜静脉 充盈的网膜动脉 充盈的睫状视网膜动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基本原理
眼底血管造影 其基本原理是将某种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 (如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被检者静脉内, 循环至眼底血管中,用激发光来产生荧光; 利用配有特殊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观察并 及时拍摄眼底血循环的动态过程。
荧光素钠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荧光素钠血管造影
造影剂——荧光素钠
3 4
视网膜循环分期-Hayreh分5期
① 视网膜动脉前期:(9-10”) ② 视网膜动脉期:动脉开始充盈到静脉充盈之前
(10-15”)
③ 视网膜动静脉期:动脉充盈之后和微静脉充盈之前
为毛细血管期,或称动静脉期(15-30”)
④ 视网膜静脉期:从静脉任何一支血管出现层流至
静脉荧光消失(30-60”)
RPE之间的封闭小带(zonulae occludentes)—视网膜外屏障阻止 了荧光素从脉络膜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扩散
The pigment epithelial barrier to diffusion originating in the choroid is demonstrated with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After systemic injection of peroxidase, the black tracer material fills the choriocapillaris, diffuses through the pores of the choroidal capillaries, and migrates freely through Bruch’s membrane. It fills the basal portion of the pigment epithelial intercellular space (A), is stopped by the zonula occludens (B), and does not reach the apical portion of the intercellular space (C)
an impression of the situation with fluorescein(right)
视网膜外屏障功能损坏
V期:点状荧光渗漏于神经上皮下 后期:随造影时间延长,荧光增强 渗漏扩大
type I of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 组织着染
认为由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孔 窗的出现和内皮细胞的不完 整导致荧光素的显著渗漏 静脉早期出现新生血管的荧 光形态,线状、芽状、鸡爪 状、花瓣状,荧光显影后随 即渗漏
常见异常荧光形态
染料积存
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
强荧光
组织着染
透见荧光 异常血管 荧光遮蔽
出血、渗出、色素及水肿
弱荧光
组织缺损
充盈缺损
无灌注
遮蔽荧光——出血
老 年荧 黄光 斑遮 变挡 性
1. 2. 3. 4. 硬性渗出 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下出血 新生血管膜
1
3
2
4
老 年荧 黄光 斑遮 变挡 性
6 5
5. 新生血管膜 6. 出血遮挡脉络膜荧光
常见异常荧光形态
染料积存
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
强荧光
组织着染
透见荧光 异常血管 荧光遮蔽
出血、渗出、色素及水肿
3
ICGA的高荧光
ICGA的高荧光
ICGA中的低荧光
原因 1 荧光遮蔽 疾病 RPE脱离、出血、色素、 渗出
2
充盈缺损
脉络膜缺血
3
组织缺损
AMD或近视退行性病变 中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ICGA中的低荧光
ICGA中的低荧光
自发荧光
• 是不使用外源荧光造影剂下的荧光模式的研究 • 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结构和代谢情况 • FAF(蓝光自发光)自发荧光信号的主要来源是脂褐 素 • 脂褐素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溶酶体中不可降解代 谢的副产物——RPE衰老及凋亡 • IRAF(红光自发光)自发荧光信号的主要来源是RPE 细胞跟脉络膜的黑色素 • 与FAF相比受黄斑中心凹色素干扰较少,可以更早期 发现黄斑区微小病变,主要用于黄斑区疾病的诊断
一 牛 眼 样 改 变

荧光透见 Stargardt病
.
三二 正牛 常眼 网样 膜改 色变 素 上 皮
. .
二 三
随脉络膜荧光增强而增强,形态不变
常见异常荧光形态
染料积存
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
强荧光
组织着染
透见荧光 异常血管 荧光遮蔽
出血、渗出、色素及水肿
弱荧光
组织缺损
充盈缺损
无灌注
multiple sclerosis (left) posterior uveitis (right)
视网膜循环分期-Hayreh分5期
① 视网膜动脉前期:(9-10”) ② 视网膜动脉期:动脉开始充盈到静脉充盈之前
(10-15”)
③ 视网膜动静脉期:动脉充盈之后和微静脉充盈之前
为毛细血管期,或称动静脉期(15-30”)
④ 视网膜静脉期:从静脉任何一支血管出现层流至
静脉荧光消失(30-60”)
⑤ 晚期:注射5’后,主干血管内荧光明显减弱或消失,
充盈缺损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中的正常荧光
• ICGA早期:1-2分钟,造影剂充盈脉络膜大动 脉和大静脉,视网膜动脉开始出现,早期 ICGA评估脉络膜血管系统
• 中期ICGA为注射1-15分钟:视网膜动脉和静脉 都充盈造影剂,脉络膜血管荧光减弱 • 晚期ICGA为注射15分钟后可以延至30-40分钟, 脉络膜或视网膜的细节消失
特点:
早期不出现,因为需要一段 血管充盈和由血管内渗到管 外的时间 后期荧光的大小、形态、亮 度也增加
异常血管—微动脉瘤
形态:囊状、憩室状、 球状、不规则状
大小:20~100um
部位:内核层,外丛状层。 毛细血管闭塞区周围 眼底镜:不易查见或小红 斑点 FFA:静脉期充盈,后期 渗漏荧光
异常血管— 视网膜新生血管
• 注射方法:需3-5s内由肘前静脉注入(需先 行过敏试验) • 注射完毕即拍摄一张照片 • 为了不错过脉络膜循环,需在30s内连续拍片, 每秒1-2张;30s后每5s拍一张,直至1分钟; 之后分别于2、5、10、20分钟各拍一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