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抗性菌发展

合集下载

药学专业知识: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

药学专业知识: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

药学专业知识: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

1928年英国科学家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

三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

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

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1939年,澳大利亚人瓦尔特弗洛里和德国出生的鲍利斯钱恩,重复了弗莱明的工作,证实了他的结果,然后提纯了青霉素,1941年给病人使用成功。

在英美政府的鼓励下,很快找到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的方法,1944年英美公开在医疗中使用,1945年以后,青霉素遍及全世界。

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青霉素发现挽救了当时成千上万二战士兵的生命,对人类在细菌性疾病治疗方面更具有里程碑意义。

青霉素发展到今天,已有一个庞大家族,各具特色,互补不足。

(一)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耐酸,口服有效。

不耐酶,对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无效,抗菌谱同青霉素G,但抗菌效力较弱,主要口服用于青霉素适应证的轻症病例。

(二)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耐酸耐酶,口服有效,对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可有效,抗菌谱同青霉素G,但抗菌效力不及青霉素G。

对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可有效。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葡菌的感染。

(三)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耐酸,可口服给药。

抗菌谱较青霉素广,对部分G-杆菌如大肠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痢疾杆菌、布氏菌等有较强抗菌作用。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等。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一、青霉素的发展1、青霉素的发现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毒性很小又能有效杀菌的抗生素,从其发现到量产经历了14年。

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能够“溶解”葡萄球菌的霉菌,他把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素。

1939年,他将历时10年培养的菌种提供给牛津大学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和英国生物化学家钱恩。

1940年,他们完成了制备青霉素结晶体和动物实验。

辉瑞公司第一个盯上青霉素的人叫约翰·史密斯,他1906年加入辉瑞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把辉瑞从化学品提供商转型为主要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制药企业。

1914年,他曾经一度离开辉瑞,加入施贵宝公司负责研发,1919年回到辉瑞。

1930年后,他了解到弗莱明对青霉素的早期研究之后,对其疗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史密斯接受了美国政府下达的艰巨任务:大规模量产青霉素,以供战时之需。

辉瑞采用其特有的深罐发酵技术完成了任务(由约翰·麦基具体领导),并同时成为世界上首个生产青霉素的公司。

1945年,辉瑞生产的青霉素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我国从1953年开始生产青霉素,从当时看,也是紧跟世界的脚步了,到2001年,我国生产的青霉素也超过了全球产量一半,可是辉瑞已经准备关闭其抗生素工厂了),无数在战时负伤感染的人得到拯救。

2.1、青霉素的发展自1940年青霉素投入使用以来,该类抗生素以其疗效确切、对人体细胞毒性小且价格低廉而广泛应用,临床首选于G+球菌所致的感染。

目前,青霉素类抗生素已从抗阳性窄谱品种发展到广谱的品种,按其抗菌作用可分为:①主要抗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天然青霉素G、青霉素V,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

②主要作用于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美西林、替莫西林。

③抗一般G-杆菌的普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仓氨西林。

④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阿扑西林等。

抗生素的发展

抗生素的发展

抗生素的发展一、引言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者杀灭细菌的药物,对于治疗细菌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从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生素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生素的发展历程、分类、作用机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抗生素的发展历程1. 早期发现:抗生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发现某些微生物具有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能力。

但直到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才真正开启了抗生素的研究与应用之路。

2. 抗生素黄金时代: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被称为抗生素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许多重要的抗生素被发现和应用于临床,如链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等。

这些抗生素的问世大大提高了细菌感染的治疗成功率。

3. 抗生素耐药性的浮现: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逐渐产生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逐渐失去了治疗效果,对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 新一代抗生素的研发:为了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通过结构改造和合成新的化合物,研究人员成功开辟出了许多新型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

这些新型抗生素具有更强的杀菌活性和更低的耐药性。

三、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抗生素的来源和作用机制,可以将抗生素分为以下几类:1. 青霉素类:青霉素是最早被发现和应用的抗生素之一,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2.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杀灭细菌,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3. 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挠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杀灭细菌。

这种抗生素常用于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

4. 喹诺酮类: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酶的活性,阻断细菌DNA的复制和修复,从而杀灭细菌。

这种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

5.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菌,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青霉素发展历程

青霉素发展历程

青霉素发展历程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其发现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9年,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在伦敦帝国学院的实验室里偶然地发现了青霉素。

当时,他正在研究溶菌酶对细菌的作用,发现一盘已被细菌污染的培养皿中,有一块细菌未能生长的区域。

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在这个区域上长出了一种绿色的霉菌,这就是后来命名为青霉素的微生物。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弗莱明努力地研究和提炼青霉素,试图开发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然而,他的努力始终未能成功,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并未进行足够系统和持久的研究。

直到1940年代,医学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恩斯特·鲁斯卡(Ernst Boris Chain)开始对弗莱明的青霉素进行研究。

他们使用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方法,最终成功地将青霉素提纯为一种可供医疗使用的药物。

1941年,英国博彩公司赞助了弗洛里和鲁斯卡的研究,并且他们成功将青霉素用于治疗小鼠和猴子的感染性疾病。

紧接着,他们开始进行人体试验,并于1942年成功地治愈了第一个青霉素敏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这一突破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兴趣。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青霉素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在二战期间被广泛用于治疗军队中的感染病例。

这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存活率,并为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青霉素的成功也催生了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领域的蓬勃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新的抗生素被发现和应用,为医疗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成为了现代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人类的健康和医疗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青霉素抗性细菌的形成机制与控制研究

青霉素抗性细菌的形成机制与控制研究

青霉素抗性细菌的形成机制与控制研究医学界普遍公认,抗生素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打击细菌感染,拯救无数生命。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大规模应用,细菌也在不断进化和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细菌产生了抗性,使得人们不断地寻找新的药物来对抗这些细菌。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但是近年来抗青霉素的细菌逐渐增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

本文将探讨青霉素抗性细菌的形成机制与控制研究。

一、青霉素抗性细菌的形成机制1.1 青霉素抗性随机产生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变异,有时可以强化它们的生存能力,例如对抗抗生素的作用。

这是由于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复制DNA时会出现错误,导致基因突变。

如果这些基因突变影响到抗生素的靶点或者使细菌更容易通过其他方式防御抗生素的进攻,那么它们就能逃过抗生素的杀伤,进而形成抗性。

1.2 特殊的抗性基因的“移植”最近的研究显示,青霉素抗性细菌还可以通过获取外源性的抗性基因而发展抗性。

通常情况下,这些外源性基因存在于细菌宿主中,甚至可能存在于无关细菌中。

当抗生素作用于细菌时,可能会催化一个过程,使细菌通过剪切DNA片段获得了外源性基因,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DNA中,这样细菌就能在存在抗生素的环境中继续存活。

二、青霉素抗性细菌的控制研究2.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遏制抗生素耐药性形成的根本措施。

一些常见的规范包括抗生素管理、开方和使用前的药敏试验,和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更加选择性、更具强度的抗生素。

2.2 预防控制除了合理的药物应用之外,其他预防措施和全球协作也非常重要。

大力推广手卫生、严格监测细菌耐药情况,实施消毒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细菌的传播。

此外,不同机构的科学家和医生之间的合作研究也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加速新药物开发和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

2.3 新药研发寻找新药,特别是新型抗生素,是希望解决抗性细菌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此外,还可以通过探索抗生素中存在的一些效应(注意:不是抗微生物效应),提高抗生素的功效和补充机制。

抗生素的发展

抗生素的发展

抗生素的发展概述: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对于治疗细菌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从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生素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发现、研究、生产和应用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生素的发展历程、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抗生素的发展历程1. 发现青霉素: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一第一个抗生素,它对许多细菌有杀菌作用,但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 抗生素黄金时代: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抗生素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抗生素被发现和开发出来,如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

3. 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自20世纪50年代起,抗生素的耐药性开始出现。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等途径,获得了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导致抗生素的疗效下降。

4. 新一代抗生素的开发:为了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开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目前已经有许多新型抗生素被发现,并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二、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抗生素的来源、结构和作用机制,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以下是常见的几类抗生素: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发挥杀菌作用。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4.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强力霉素等,通过阻断细菌核酸的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5. 磺胺类抗生素: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等,通过抑制细菌对叶酸的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三、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的生物代谢过程,从而发挥杀菌或抑菌作用。

以下是常见的抗生素作用机制: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失去保护,最终死亡。

2. 阻断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结合细菌核糖体,阻断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细菌无法生存和繁殖。

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它是最早被发现和应用的抗生素之一,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发现历程、作用机制、抗药性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一、青霉素的发现历程青霉素最早由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于1928年在伦敦的圣玛丽医院发现。

当时,弗莱明在实验室中研究链球菌时,意外发现一种青绿色的霉菌能够抑制链球菌的生长。

他将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素”,并发现它具有抑制多种细菌的能力。

这一发现为抗生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开创了抗生素时代。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的抑菌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实现。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重要结构,它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稳定性,导致细菌细胞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具体来说,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酶类活性,阻断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

细菌细胞壁主要由多糖和肽链组成,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细胞壁的酶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碍多糖和肽链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受阻后,细菌无法维持正常的细胞壁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壁的破裂和溶解,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三、青霉素抗药性问题尽管青霉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且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逐渐出现。

细菌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即细菌对抗生素的作用产生降低或完全失效的情况。

青霉素抗药性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细菌产生酶降解青霉素:某些细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等酶类,这些酶能够降解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结构,使青霉素失去抑菌作用。

2. 细菌改变细胞壁结构:某些细菌可以改变其细胞壁的结构,使得青霉素无法与细菌细胞壁的酶结合,从而失去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

3. 细菌通过外排泵排出青霉素:某些细菌具有外排泵系统,能够将青霉素从细菌细胞内排出,降低青霉素在细菌内的有效浓度,从而减弱抑菌作用。

青霉素抗菌性能调控的研究进展

青霉素抗菌性能调控的研究进展

青霉素抗菌性能调控的研究进展引言青霉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许多细菌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出现和发展,青霉素的疗效逐渐受到威胁。

因此,针对青霉素抗菌性能的调控研究成为当下热点领域之一。

本文将对青霉素抗菌性能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青霉素抗菌性能调控的基本原理青霉素的抗菌性能主要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一是药物分子结构,包括侧链结构和骨架结构的不同;二是对青霉素敏感细菌的基因调控机制。

药物分子结构的不同直接影响着青霉素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模式,从而决定青霉素对不同细菌的抗菌效果;而基因调控机制则决定了细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二、药物分子结构的调控策略1. 合成骨架结构的改进青霉素的骨架结构对其抗菌活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合成新的骨架结构是一种常用的调控策略。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结构修饰或组合等方法,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改进抗菌活性的新型青霉素衍生物。

这些改进的骨架结构不仅提高了青霉素的稳定性和药效,还增强了其对耐药菌株的作用。

2. 侧链结构的优化青霉素侧链结构的设计和优化也是提高抗菌性能的重要途径。

通过调整侧链结构的电荷、长度和亲水性等性质,可以改变青霉素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模式,提高药物的抗菌活性。

例如,引入额外的阳离子基团或改变侧链长度的方法可以增加青霉素与革兰氏阳性菌的亲和力和抗菌效力。

三、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1. 青霉素酶的产生与青霉素抗性细菌通过产生青霉素酶来破坏青霉素的结构,降低其抗菌活性,是细菌对青霉素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因此,研究青霉素酶的产生机制和调控方式,对于有效抑制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成功地构建了抑制青霉素酶产生的转基因菌株,为青霉素的抗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 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细菌的转录因子在基因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通过干扰细菌转录因子的功能或活性,可以削弱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耐药菌—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科学家为了验证细菌耐药性的发展,用同样几种抗生素和不同年代的大肠 杆菌样本做过耐药性试验。 20年前的大肠杆菌,实验用的几种抗生素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有些抗生素对12年前的大肠杆菌已经失效。 最新的大肠杆菌菌种,仅有一种本身具有毒性的抗生素能对其起到抑制作用。
耐药菌—实验①
青霉素主要特点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
经典的Park学说认为青霉素与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转肽酶结 合,使黏肽不能合成,导致细菌死亡。在Park学说的基础上,近代研究有了 很大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证明Park学说基本正确,但尚不完善,青霉素类的作用机制比已知的要 复杂得多。
2.证明交叉连接系统有两个酶系,转肽酶与羧肽酶。后者能水解终末D-丙 氨酸,但与交叉连接无关。两个酶对青霉素都敏感,都能降解青霉素,使青 霉素灭活。
青霉素抗性菌发展
李秋霖 张钧明 蔡翔宇 柏硕 张少婕
Hale Waihona Puke 青霉素的发现大自然创造了青霉素,我不过是发觉了它的存在。 —— 弗莱明
青霉素的概述
青霉素是由青霉、曲霉等属真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青霉素是人类 发现的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因其化学结构中侧链的 不同而有许多种。青霉素可人工合成,用化学方法改造其部分结构, 能制取一些新型衍生物。目前用人工合成的青霉素约有30种投入临 床应用。用人工方法制造的青霉素具有毒性低、疗效高等优点。如 青毒素G仅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效、对酸不稳定,而氨苄青霉素对 酸稳定,抗菌谱广。 青霉素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推动了整个发酵工业的 发展。青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梭菌、芽孢 杆菌等具有活性;而对革兰氏阴性如大肠杆菌、弧菌、分枝杆菌等 无活性或活性低。青霉素对人和大多数动物无害,经肌肉或皮下注 射后能迅速扩散到血液中去并几乎到达所有组织。在临床上青霉素 用于治疗肺炎、脓肿、细菌性脑膜炎、梅毒、牙齿及口腔感染、骨 髓炎以及其他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引起的各种创伤感染。但青霉素 能引起某些受药者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故应 用前必须做皮肤试验。本品最易发生过敏性休克。大剂量可致青霉 素脑病。
在七个格子中混入抗生素
加入抗生素
加入抗生素
每个隔板内都倒入附有细菌所 需养料的培养液,并在除了两 端的两个隔板以外的其他隔板 内混入抗生素来阻挡细菌,抗 生素的浓度从两边的隔板到中
间递增。
在两端格子内分别滴入抗生素
耐药菌—实验结果②
低浓度的抗生素会有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细菌是一种比人类古老的多的物种,它们的适应能力比人类强得多。因此 他们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快于人类研发抗生素的速度。 低剂量的抗生素相当于是对细菌的一种刺激。
drug-fast bacteria
抗生素抗性菌是如何产生的
什么是耐药细菌
耐药菌是在长期的抗生素选择之 后出现的对相应抗生素产生耐受 能力的微生物的统称。 所谓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多 次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 性减小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 药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
耐药菌—示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3.青霉素类的杀菌作用主要是与细胞膜上的靶位蛋白即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相结合,使细菌不能维持正常形态和正常分裂繁殖,最后溶菌死亡。
4.PBPs是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蛋白质,有的PBP即为存在于 胞壁合成过程之中并对青霉素敏感的酶。
5.不同的PBP有不同的功能,PBP-1a与PBP-1bs与糖肽有关,使细胞生长。
NDM-1的复制能力很强,传播速度快且 容易出现基因突变,在现在滥用抗生素的 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超级细菌。
耐药菌—问题
抗生素使用的便捷和发挥的奇效使人们对他产生了过度的依赖→细菌开始 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也加剧了自身的失效。 现有抗生素对一些新菌种起不到作用,已经战胜的病菌也再次活跃,导致 了许多药物无法治疗的“超级感染“。
如何去改变
然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也只能延缓细菌变异出抗药性的速度,因此更重 要的是基因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加快对变异出抗药性细菌的研究、
从耐药菌的产生方式着手防止耐药菌。 2、开发新的抗生素,人类的进步要走在细菌变异的前面。
有科学家深入地下,尝试将此处进攻性土壤微生物的化学武器提炼成能 用于医疗的抗菌化合物。
动物滥用抗生素
抗性菌如何大肆选择发展
人类滥用抗生素
制度设定仍缺少科学素养
如何去改变
抗生素的滥用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后果,抗性菌的发展也层出不穷。 管理上:规范抗生素的生产和经营,严格施行处 方制度,违规者承担 巨大代价。 教育上:提高从业人员科学素养,并且提高整个行业的准入资质。 科普上:抗生素的滥用是一种经济行为,要提高国民对抗生素滥用将造 成的巨大危害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抗生素滥用带来的细菌抗药性 加强的问题。
可能引起皮肤、肺部、血液和关节感染 随着抗生素的普及,某些金黄色葡萄球 菌开始出现抵抗力,产生青霉素酶破坏青 霉素的药力。 已经成为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医院内感染 病原菌之一,也被列为世界三大最难解决 的感染性疾病首位。
耐药菌—示例
NDM-1
这种细菌含有一种罕见酶,它存在于大 肠杆菌的DNA中从而使其产生广泛的抗药 性,人被感染后很难治愈甚至死亡。
装有大肠杆菌的试管
向试管中加入较低浓度的抗生素
大部分大肠 杆菌被杀
死,但出现 了些许具有 耐药性的变

耐药菌—实验结果①
细菌会在低浓度抗生素的环境下产生耐药性,来抵御我们用于医疗的抗生 素。
耐药菌—实验过程②
将一个透明矩形培 养皿平均分成九个 平行、等大的小矩
形隔板
中间浓度最高,两边浓度依次递减
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针对一些细菌的拮抗剂,通过干扰受体来阻断细 菌间的交流,以此来阻止细菌的联合进攻。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