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拿来主义教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杂文的特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形象、深入浅出的论证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批判继承的文化观念。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2)结合现实,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是全盘接受,还是一概拒绝?在文化领域,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三)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34 年6 月4 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大片国土沦陷。

在文化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

在革命阵营内部,一些人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盲目排斥和全盘接受的两种错误倾向。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拿来主义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学重点】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教学难点】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一、导语设计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4.点拨指导: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先对错误的观点作了批驳,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结构5.教师朗读第8自然段,并请学生听读时注意思考:第8段没有谈关于文化的问题,却提到一所大宅子,这所大宅子实际上是比喻什么?明确:比喻文化遗产6.提问:第8段刻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作者对这些态度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7.总结上一环节并提问: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的做法是怎样的?用文中最概括的一句话来回答明确:占有,挑选8.第9段这句话确切、精练,但过于抽象作者接着再次用比喻手法论证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请学生朗读第9段,然后小组合作,筛选文中信息并讨论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完成表格各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提问:想一想这段的5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明确: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10、总结点拨,全文结构(多媒体展示)如下: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先破后立)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四、阅读与理解——鉴赏论证艺术提问:尽管全文是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归纳文章在说理的时候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谈感受,自由发言然后各小组推荐人选发言,全班交流。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借鉴和吸收国际上的优秀成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拿来主义,作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今天,我们将探讨拿来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以期在公开课中获得一等奖。

二、理论学习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方法,强调对外部资源的吸收、借鉴和创新。

它主张通过比较、分析和选择,将适合自身发展的部分吸收进来,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创新。

这一思想的基础是开放、包容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我们需要深入学习拿来主义的理论,了解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同时,也要认识到拿来主义不是盲目接受外来文化,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

三、教学实践在公开课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找出需要借鉴和吸收的部分。

其次,要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

最后,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国外优秀的数学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四、反思与总结在公开课中,我们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和教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实践,我们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案的制定和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最后,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结语拿来主义作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公开课中,我们要深入学习拿来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案,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拿来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分析“拿来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 思考拿来主义对当代文化交流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拿来主义”一词有什么理解?2. 引导学生回忆:你们所了解的拿来主义的相关例子有哪些?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内涵。

a. “拿来主义”指的是在文化交流中,广泛接受和采用外来的文化、思想或艺术,以及将其与本国文化相融合的一种态度和方法。

b. “拿来主义”最早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如佛教、儒家思想等的传入。

2. 解读“拿来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a. 1900年代初,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推动了对外文化的认知和接纳。

b.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拿来主义思潮开始兴起,他们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

c. 20世纪后半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拿来主义进一步蓬勃发展,并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拿来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a.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由于拿来主义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规范受到冲击,导致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边缘化甚至失传。

b. 文化多元融合:拿来主义使得中国的文化逐渐丰富和多元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点,形成了新的文化创新。

2. 分析拿来主义对当代文化交流的启示。

a. 尊重传统与创新并重:拿来主义告诉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良性结合。

b. 多元包容与个性发展:拿来主义倡导文化多元融合,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心态,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并在自身发展中寻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四、思考探究(10分钟)1.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你认为拿来主义对当代文化交流和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归纳总结。

2. 情景呈现:请学生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拿来主义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和应用。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掌握作者运用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论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中心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评价。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辩证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拿来主义》的背景和作者鲁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评价。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辩证分析能力。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1500字教学目标:1.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拿来主义》对教育的影响;3.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其对教育的影响的思考;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课堂板书:《拿来主义》的概念和特点;2.教学资源:《拿来主义》相关资料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吗?”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

教师给出概念解释:“‘拿来主义’是指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借鉴他人的思想、经验和成果,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和改进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展示(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拿来主义》的特点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该概念的来源和意义。

三、讨论与分组活动(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每组选出发言代表,就讨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汇报。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教师给出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是否存在‘拿来主义’的思维方式,并评价其优劣。

2.学生就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结论。

五、个人思考(10分钟)1.教师提问:“你认为‘拿来主义’对教育有什么影响?”2.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记录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六、展示与总结(10分钟)1.学生依次进行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3.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主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特点,并思考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活动,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通过个人思考和展示的环节,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讨论《拿来主义》对教育的具体影响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整合模式研究之“破立结合”
濉溪中学 张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课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并能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当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并进行实践练习,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正确认识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的问题,端正对待事物的态度。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理解其论证结构的好处,总结归纳方法,并指导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
将学得的技法运用于实践,并指导以后的写作活动。
教学方法:
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能迁移训练。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过:“当你一切春风得意,你的感觉极好的时候,你觉得鲁迅的著作是读不进去
的;但是一旦你对现状不满,包括社会现状,也包括你自己的现状,你想寻求新的出路的时候,这就是你
接近鲁迅的最佳时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鲁迅的《拿来主义》,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收益。
二、探讨课文: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一)、探讨其先破后立的结构——如何提出问题

1、本文题为拿来主义,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观点在哪里出现?
预设: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主要观点在第7段提出,接着加以论证。
3、观点在行文中间才出现,之前都做了什么?
预设:在“拿来主义”之前,先谈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几种情况。
几种情况都是作者所反对的。
“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子孙们、残羹冷炙做奖赏, ——亡国灭种。
“听凭送来”——被“送来”东西吓怕了 ——毒害侵略。
这说明这几种方式都不可取,所以我们就只有“拿来”。
4、如何实行“拿来”?
预设: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具体是怎么论证的呢?运用“大宅子”的比喻。
喻体 本体
鱼翅 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 外国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 外国文化中没有使用价值但适当保存一点可以作反面教材的部分
姨太太 外国文化中反动腐朽应该完全摒弃的部分

(2)、在论证怎样“拿来”的时候,是不是直接就指出来该怎样做的呢?
预设:也不是。也是先否定几种做法。
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他占有,挑选。
5、论证结构:
我们来看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方式,在本文中,局部和整体的论证结构是一样的,作者并不是一开始
就提出观点,而是先提出了几种有危害的现象,先否定,再肯定,这种方式叫做“先破后立”,也叫“驳
论”。
我们可以仔细研究一下本文的“破”和“立”的方法: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1)、什么是“先破后立”?

破,就是驳斥,是否定错误的观点;立,就是立论,树立正确的观点。
先破后立就是先否定有关这一论题的错误观点,再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
(2)、怎么做到“先破后立”?
再次研读课文,发现其规律。
对待传统及外来文化的问题,先找出已有的几点做法,然后具有针对性的各个批驳,这些办法都行不
通,然后再放出自己的观点。
一般模式:树靶子——批靶子——摆观点
本文就结构上,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先批驳别人的观点,然后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对自己
观点的论证时,又采用了“有破有立”的方式,清楚明了地告诉人们“拿来主义”应该是什么样。我
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知识迁移实践:
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也常常是不知道怎么提出自己的论点,想采用“破和立”的驳论方式,又不
知道到哪里去找对应的观点,所以,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一种类似于“公式”式的方法,我
们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写作实践中。
知识迁移实践:
材料:
有报道称,12月2日上午10点半,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一名东北口音的中年大
妈“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搀扶却被讹,还急哭了,后来经
警方到场,送医院检查诊断并未受伤,“女子随即再度瘫软大呼难受,”最终在双方调解下,外国小伙给付
1800元“医药费”告终。还有一组图片显示该小伙不但外套口袋被撕破了,还显出颇为无奈的表情。
这条微博新闻引来网民一片“丢人”、“不能助长‘碰瓷’风气”的骂声。随着昨日上午4名警察返回
现场调查和媒体介入,事件又在下午出现180度大逆转:外国小伙的摩托车与中年大妈的确有刮蹭。在目
击者提供的现场视频中,该外国小伙不但没哭,还频频指着大妈用流利的中文爆粗,同时还使用英文劈头
盖脸地大骂。
北京警方3日晚证实,2日10时40分许,110报警服务台接到群众报警,称左家庄一路口一外籍男
子与行人发生纠纷。经调查,一中年女子经过人行横道时,被一外籍男子驾驶摩托车撞倒。在现场处理过
程中,倒地女子称身体不适,民警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其送往附近医院。经医院检查,该中年女子伤
情轻微,双方在医院自行协商解决了赔偿事宜。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实践一:针对以上材料,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网络上的新闻?请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提出自

己的观点。
学生展示。
示例:
破:轻信盲从要不得。
立:认真求证最当紧。
实践二:针对自己的观点,能不能再认真思考一下,多找出几个“破”的角度呢?
学生写作,展示。
示例:
破:遇事跟着感觉走常流于表面。
对人轻信盲从常会误入歧途。
凭激愤的宣传则会推波助澜。
立:面对一种情况,我们应当审慎认真地求证,方能还原事情的真相。
实践三:根据自己所列出来的“破”和“立”的角度,怎样把它构筑成篇呢?如果要根据这个写一篇
作文的话,列出作文的提纲。
示例:
题目及段落提纲:
流言止于智者
1:引述材料,引题。
2:面临一种宣传时,我们常常是跟着感觉走。这样常常会让我们对事情的理解流于表面。
3:我们很愿意相信“有图有真相”,对于这个“图”和“真相”的轻信盲从常会把我们带入歧途。
4:凭着对事情的一知半解,便激于义愤地“求扩散”,则更会对其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推波助澜。
5:所以,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一种审慎认真的态度,小心求证,方能还原事情的真相。
结尾:切记,流言止于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