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民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赫哲族民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泛, 包 括 号子 、 小调 、 儿歌等 . 在 赫 哲 族 民 歌 中 嫁 令 阔 的 数 量
是最多 的。 嫁 令 阔 曲调 中虽 然 节 奏 与 旋 律 的 变 化不 是 很 多 ,
古 代 部 落 之 间 的 战争 以及 带有 神话 色 彩 的 故 事 。叙 事 性 很 强, 像 此类 体 裁 的 演 出 风 格 大 多 是 “ 伊 玛堪大唱” 。 概 括 来 讲 就 是 以说 为 主 的表 演 ;以 唱为 主 的 表 演 则 称 为 “ 伊 玛 堪 小 唱” 。 体裁上侧重 于表达抒情 性的短篇 故事 . 比如 讲 述 生 活
2 0 1 4年 第 6期
理 论 观 察
The o r e ic t Obs e r va ion f
No . 6 , 2 0 1 4 S e r i a l No . 9 6
( 总第 9 6期)
赫哲族 民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张 楠, 白 雪 杰
(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音 乐 与舞 蹈 学 院 ,黑龙 江 齐 齐 哈 尔 1 6 1 0 0 6 )
说与唱相结合 , 是 在 交 叉 唱 段 的 时 候 唱 的 曲调 , 又 被 称 为 一
、
赫 哲 族 民歌 “ 嫁令 阔” 《 乌苏里 船歌》 和 “ 伊 玛堪”
种 口头 上 的 文 学 形 式 。 因 为 伊 玛 堪 具 有 鲜 明 的 民 族 特 色 且 与 赫 哲 族 神 话 传 说 息 息 相 关 而 备 受 欢 迎 。形 成 于 清 末 明 初 . 是 赫 哲 族 特 有 的 曲 艺 说 书 形 式 。伊 玛 堪 主 要 是 以 神 话 、 传
赫 哲 族 是 我 国 人 口最 少 的 少 数 民 族 其 中 之 一 ,全 部 人 口仅 有 约 4 6 0 0人 。 主 要 分 布 在 黑龙 江省 抚 远 县 、 饶河县 、 同 江 县 以及 佳 木 斯 、 依兰 、 桦川等地区 。 他 们 以 渔猎 为 生 , 没 有 属 于本 民族 的 文 字 . 流 传 下 来 的 只 有 口头 文 化 。 赫 哲 族 民 间 文 学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 . 其 中包 含 了 神 话 、 民间歌谣 、 传
黑龙江流域赫哲族音乐文化发展探析

㊀㊀2018年4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pr.,2018总第289期㊀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289㊀No.4㊀文艺理论研究①㊀转引自王彩君‘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国审美风范“,‘剧作家“2017年第6期,第79页㊂[收稿日期]2018-01-30[作者简介]周虹池(1986-),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黑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 六个一批 青年人才,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理论研究㊂黑龙江流域赫哲族音乐文化发展探析周虹池,陈㊀恕(1.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摘㊀要]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赫哲族音乐一直鲜为人知㊂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间,赫哲族音乐一度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发展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个别赫哲族新民歌依然流传,如伊玛堪等音乐与赫哲族戏剧完美结合,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传统的赫哲族音乐在整体上濒临失传局面㊂因此,一方面,要以国家的大力扶持为根本保障,采取多种多样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对其精心保护;另一方面,要以创新精神为引领,以传播和传承为主旨,在与新时代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全方位的文化整合,通过创造性继承和借鉴向前发展,从而使之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成为民族文化园林中永远鲜活的音乐奇葩㊂[关键词]赫哲族音乐;嫁阔令;哈康布利;伊玛堪;萨满歌曲;赫哲族戏剧[中图分类号]J602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4-0164-05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由著名歌唱家郭颂改编并演唱的充满诗情画意㊁旋律优美动听的‘乌苏里船歌“的广泛传播,[1]以及由著名赫哲族剧作家乌㊃白辛创作㊁哈尔滨话剧院进京演出的优秀话剧‘赫哲人的婚礼“产生的深远影响,原来鲜为人知的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赫哲族,逐渐引起人们关注㊂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松花江中下游以及乌苏里江流域,是该地区世居民族之一,其远祖为黑龙江流域的肃慎族㊂赫哲族世代依水而居,以渔猎为主业从事生产生活㊂赫哲族无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与女真语言有渊源关系㊂由于日寇的残酷迫害,东北解放前该民族只幸存300余人,致使赫哲族成为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㊂今天的赫哲族人幸福地生活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㊁街津口民族乡,饶河县四排民族乡等沿江地区,有的在黑龙江省北部其他县市安居乐业㊂据1990年统计,赫哲族人口4200余人㊂赫哲族文化独树一帜,习近平总书记很欣赏赫哲族文化㊂他在2016年5月到同江市八岔乡伊玛堪传习所看望群众时说: 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歌唱很有韵味㊂ ①并嘱托要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㊂㊀㊀一、赫哲族音乐的四种基本艺术形态赫哲族音乐特色鲜明,丰富多彩,其音乐包括独具特色的 嫁令阔 伊玛堪 哈康布力 萨满 歌曲四种形态,乐器为神鼓和口弦㊂ 伊玛堪 是赫哲族的说唱, 哈康布力 即天鹅歌舞,萨满歌曲是赫哲族信奉的萨满在祭祀或请神驱鬼时所唱的歌曲,而 嫁令阔 是除了以上三种演唱形式以外所有民歌的泛称㊂其中 嫁令阔 与 伊玛堪 ,是赫哲族主要的音乐形态㊂(一)民歌 嫁令阔赫哲族民歌 嫁令阔 有悠久的历史㊂通过‘北史“‘金国志“‘使北记“等文献的相关记载,至少在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赫哲族的先祖勿吉族已经创造了以战斗为主要内容的民歌,这可以视为赫哲族民歌的起源㊂到了隋唐时期,特别是音乐繁荣的渤海国时期,赫哲族的先祖靺鞨族创造了独具一格的靺鞨民歌㊂到了高度重视本民族音乐的金代,赫哲族的先祖女真族创造了更为发展的女真民歌㊂进入明清时期,特别是满族入主中原后,赫哲族民歌基本成熟,出现了一批反映劳动生活,表现纯真爱情,反抗外敌侵略,抗争封建统治的优秀民歌㊂随着辛亥革命为中国封建社会画上句号,五四运动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乐章,赫哲族民歌伴随时代的变迁长足发展,不仅题材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思想意识更为先进㊂如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学者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居住地搜集到的‘怨嫁歌“道: 伤心啊,真伤心!受屈啊,真受屈!天老爷啊,你知道不?地老爷啊,你可知道如果活一辈子,哪怕活半辈子,能和心投意合的阿哥过活,就是吃苦也心甜! [1]63值得注意的是,凌纯声先生经过实地考察,出版了‘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这本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破天荒地对赫哲族的民歌和舞蹈作了较为翔实的记述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将赫哲族男女老少强行圈禁在与外界隔绝的三个部落里,使他们在饥寒交迫和瘟疫㊁疾病中死亡殆尽㊂这一时期的赫哲族民歌,出现了愤怒的抗日之声㊂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把濒临灭绝的赫哲族人解救出来,并帮助他们重建家园㊂于是,赫哲族人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的民歌歌唱共产党㊂赫哲族传统民歌丰富多彩㊂有反映生产劳动生活的‘打渔歌“‘打猎歌“等,有抒发青年男女纯真笃实爱情的‘思夫“‘盼情郎“等,有彰显民族风俗的‘跳鹿神鸠神歌“‘家祭神歌“等,有演绎民族故事的‘苏完尼别汗“‘莫日格格奔月“等,有反映社会斗争的‘战后“‘囚妇泣“‘共产党救了咱赫哲人“等㊂(二)伊玛堪说唱伊玛堪是一种以说为主,以唱为辅的散文与韵文相结合的曲艺形式㊂其特点是句句有韵地朗诵和咏唱,说说唱唱,唱唱说说㊂伊玛堪的说唱形式,与达斡尔族的说唱艺术乌钦类似,也接近汉族的苏州评弹㊁东北大鼓㊁京韵大鼓,并且与唐代的变文㊁金代的院本等讲唱艺术不谋而合,遥相呼应㊂伊玛堪说唱,什么地方说,什么地方唱,有一定规律㊂通常是用说叙述故事情节,人物的主要对话用唱,唱主要用来表现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抒发其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有时也用来即兴抒发说唱人的情怀㊂伊玛堪的歌唱和叙述,都没有乐器伴奏,完全由伊玛堪歌手徒口说唱㊂伊玛堪的唱有自己的鲜明特色㊂它根据人物的不同性别㊁年龄㊁身份㊁性格,采用不同的曲调和嗓音㊂比如摹仿老太太给小孩子说唱时,用的是节奏缓慢㊁拖音较长㊁声音苍老的 白本调 ,塑造少女形象时则用委婉细腻㊁清爽流利的 少女调 ,刻画青壮年男子汉性格时演唱声音洪亮浑厚㊁慷慨激昂㊂伊玛堪演唱曲调不多,一般一曲多用,灵活运用㊂用一个曲调反复诵唱时,曲调会随着故事情节和唱词的变化而巧妙变化㊂伊玛堪唱词押头韵,注意和尾韵的和谐,所以演唱起来朗朗上口㊂伊玛堪说唱文本题材丰富,有的表现本民族史诗,歌颂民族英雄人物;有的叙述神话故事,有的表现本民族风俗,也有的反映本民族渔猎生活㊁爱情生活以及其他日常生活㊂伊玛堪说唱文本的内涵,体现赫哲族的萨满教信仰及以英雄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㊂伊玛堪与包括赫哲族在内的北方民族信仰的萨满教有着密切关联㊂有人认为伊玛堪起源于萨满教,原本就是萨满祭祀的一项重要活动㊂故伊玛堪说唱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特质,具有超越现实的幻想性的原始思维性质㊂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所以伊玛堪说唱一般没有完整的确定的说唱文本㊂伊玛堪歌手靠世代口耳相传的故事蓝本或大致的故事梗概,再加上展现个人艺术才华的即兴创作进行说唱,即兴创作能力被视为伊玛堪歌手的法宝㊂赫哲族人崇拜萨满教,酷爱伊玛堪,优秀的伊玛堪歌手受人尊崇㊂在赫哲族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伊玛堪对传承本民族语言㊁历史㊁信仰㊁风俗㊁习惯,乃至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被誉为 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201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㊂(三)哈康布利哈康布利是赫哲族独有的一种歌舞形式,即 天鹅歌舞 ㊂据说天鹅歌舞源自赫哲族民间关于天鹅的美丽传说㊂传说天鹅原来是赫哲族一位叫做莎丽芳德都的贫女,她爱上了一位清贫忠厚的青年猎人,但父母却逼她嫁给富家子弟,她誓死不从投江殉情,化为天鹅翱翔蓝天㊂此后因为怀念父老和家乡,每年飞回故乡一次㊂于是人们创编了 天鹅歌舞 ,载歌载舞地欢迎天鹅姑娘返回家乡㊂古老的天鹅歌舞在20世纪30年代业已失传,其音乐与舞姿都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㊂据有限的资料来看,其舞姿是舞者两臂张开,如天鹅两翼扇动,一边翩翩起舞,一边摹仿天鹅鸣叫,同时放声歌唱㊂所谓 哈康布利 ,即鸟儿飞翔之意㊂其歌唱部分属于嫁令阔㊂(四)萨满歌曲赫哲族信奉萨满教,萨满是主持萨满教多种祭祀活动的神职人员,起初主要是女萨满,后来才出现男萨满㊂萨满被认为是 人神之间的使者 ,主持祭祀活动,为生者祈福免灾,治病求子,判断吉凶,寻找物品等,并为死者送魂㊂在各种萨满祭祀活动中,都有歌唱与舞蹈㊂祭祀活动开始后,歌唱是萨满求神请神和神灵附体后,代表神灵说话的重要手段㊂其歌唱有一套固定的完整程式,什么时候唱什么歌曲,在何处伴唱,何处领唱,都有一定之规㊂萨满歌曲的音乐形式类似其民歌,但内涵与风格不同㊂㊀㊀二、赫哲族音乐的基本特点与传承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本民族特殊人文背景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以渔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以民歌和伊玛堪为主的赫哲族传统音乐,形成了以下基本特点㊂一是在题材上反映本民族生活㊂如民歌常常以生息繁衍之地的浩荡江河为背景,以捕鱼劳动及相关生活为主要画面,与本民族以渔猎为主的生产与生活,乃至历史和习俗息息相关㊂最典型的如根据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歌改造的赫哲族‘节令歌“: 立春棒打獐,雨水舀鱼忙㊂惊蛰忙织网,春分船验上㊂清明河流水,谷雨开大江㊂立夏鱼群欢,小满鱼来全㊂芒种鱼产卵,夏至把河拦㊂小暑胖头跳,大暑鲤鱼欢㊂立秋开了网,处暑鳇鱼鲜㊂白露鲑鱼来,秋分鱼籽甩㊂寒露哲罗翻,霜降打秋边㊂立冬下挂网,小雪打冰獐㊂大雪钓冬鱼,冬至修渔网㊂小寒大寒修理船,鱼篓鱼满迎新年㊂ [1]145-146二是在意蕴上表现本民族情怀㊂民歌大多歌颂富饶美丽的赫哲家乡,赞美勤劳智慧的生产劳动,讴歌纯真的爱情和美好的人性,抒发赫哲人粗犷的生命情调,思想感情率真朴实㊂有些长篇伊玛堪往往是本民族的英雄史诗,具有壮怀激烈㊁慷慨悲歌的情调㊂萨满歌曲则直接诉诸赫哲族的萨满教信仰,彰显其多神论或自然崇拜的宗教情怀㊂三是音乐形式特点鲜明㊂第一,在调式㊁音阶方面,多为五声音阶,宫㊁徵调式最多,其次为羽调式,商㊁角调式较少,在较为古老的民歌中还发现,只有 1㊁2㊁3 三音列或 1㊁2㊁3㊁5 四音列构成的短小古朴的曲调㊂第二,在节拍方面,一般形式较为规整,常用4/2和4/4节拍,其次是3/4和3/8㊂赫哲族民歌几乎没有蒙古族长调那样自由的节拍㊂第三,在节奏方面,如同赫哲族人双手划桨动作的 划动型 的节奏,在赫哲族传统民歌中占主导地位㊂第四,在旋律方面,相比较而言,如果说生活于高山峻岭的鄂伦春族,其民歌具有回声型和峰峦型旋律线,生活在广阔草原的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其民歌具有长调型旋律线,那么一直生息于大江大河的赫哲族,其民歌则是波浪型旋律线㊂这种形式的旋律线,是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的核心风格㊂第五,在曲体结构方面,常用由一个乐句反复或变化反复构成的乐句群结构;由两个对比乐句㊁四个乐句㊁长短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少数民歌是二部曲式结构㊂音乐风格流畅,抒情,曲调优美㊂第六,在歌词方面,大多即兴填词,有固定歌词的很少㊂另外,常用 赫呢哪 , 啊啷赫呢啊 等衬词,用来作为演唱起调或收尾,有时也穿插在歌词中间㊂这种特性衬词凸显赫哲族民歌的独有特色和鲜明风格㊂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赫哲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赫哲族音乐也出现了推陈出新㊁百花齐放的新气象,一大批前所未有的新民歌脱颖而出,同时伊玛堪被融入戏剧从而得以拓展㊂新民歌是对传统民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㊂首先是在题材和主题上,新民歌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时代精神㊂通过地狱般的旧社会到天堂般的新社会的鲜明对比,尤其是通过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亲身经历,发自内心地真诚歌颂共产党,真心感恩毛主席,深情歌颂新中国,热情讴歌新时代,是赫哲族新民歌在题材和主题方面的显著特点㊂这类颂歌大约占新民歌半数㊂如赫哲族著名民歌歌手吴连贵,1957年在‘即兴歌“中唱道: 我是赫哲老渔夫,江来水去受尽苦,毛主席领导我们得幸福,好像枯木逢春开了花骨朵㊂ [1]187再如‘渔乡曲“唱道: 大顶子山高乌苏里蓝/赫家新生活比蜜甜/铁牛唤醒沼泽地/天鹅梅花鹿遍草原/机动渔船水上飞吆/满山的珍宝采不完/一担担新谷香喷喷/一网网鲜鱼光闪闪/一车车山珍送远方/一船船深情向党献/赫家儿女一双手呵/誓叫北国渔乡赛江南㊂ [1]191其次是在音乐形式上,在继承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开始像当年的凌纯声先生那样,深入到赫哲族地区搜集整理赫哲族新旧民歌,并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作曲法和现代音乐理念,创作富有时代精神,表现赫哲族新生活,比传统民歌更抒情㊁更深邃㊁更优美㊁更动听的优秀作品㊂如‘依玛堪唱给毛主席“(熏风作词,王云才作曲)㊁‘大顶子山哟高又高“(吕聂编词曲)㊁‘唱一首最美的 依玛堪 “(邢籁作词,暴侠作曲),等等㊂其中由郭颂㊁胡小石作词,郭颂㊁汪云才作曲,郭颂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很快风靡国内,进而蜚声海外㊂由瞿希贤改编的同名无伴奏合唱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中㊂再如由著名赫哲族作家乌白辛㊁王双印作词,汪云才作曲的女高音独唱歌曲‘乌苏里江“, 它汲取了赫哲族的民间歌曲音调,以朴实动听的旋律诉说劳动人民心中的悲苦㊁愤怒㊁幸福与欢乐的情感㊂ 这是一首带引子与尾声的三段式作品㊂歌曲具有浓厚的赫哲族民歌风,音乐语言朴实优美,旋律委婉动人,抒情性极强㊂ [2]总之, 旧时代的民歌,往往是赫哲族人民在艰辛的劳作之余减轻沉重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重压的一种自我宣泄㊁自我调节㊁自娱自乐的手段,它主要是一种个人活动的产物 自编自唱,快乐时表达自己愉快的心境,苦恼时聊慰自己的寂寞悲凉㊂ 新民歌的繁荣发展扩大了赫哲族传统民歌的内容㊁表现手法和曲调,清除了传统民歌中不够健康的成分,使赫哲族民歌充满朝气蓬勃㊁乐观向上的精神,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健康地发展㊂ [1]191㊀㊀三、赫哲族音乐与赫哲族戏剧的完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剧作家满腔热情地创作了一批以赫哲族民族文化为人文背景,反映赫哲族族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的 赫哲族戏剧 ㊂仅‘赫哲族戏剧选“就收入了多种题材㊁各种体裁的大型剧本11部㊂如话剧‘赫哲人的婚礼“‘碧血三江“,戏曲‘乌苏里情歌“‘银鳞公主“‘莫日根与老把头“,歌剧‘遥远的乌扎拉“,音乐剧‘口弦琴“,歌舞剧‘天鹅泪“‘赫真莫日根“,伊玛堪歌舞剧‘天鹅的传说“‘赫哲,日出一族“㊂[3]近来,继上述赫哲族戏剧之后,又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型原创赫哲族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脱颖而出,备受关注㊂2017年12月11日晚,该剧在北京民族剧场精彩上演,反响热烈㊂‘拉哈苏苏“是由同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㊁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㊁国家一级编剧谭博担任编剧,著名戏剧艺术家徐丽霞担任导演,著名作曲家程矛担任作曲的原创赫哲族伊玛堪歌舞剧㊂在黑龙江省2017年新剧目调演中荣获多项大奖,受到各界的好评㊂专家们认为这是一部具有精品意义和保留价值的优秀剧目㊂伊玛堪是赫哲族音乐的瑰宝㊂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赫哲族语言的流失以及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伊玛堪说唱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㊂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部与黑龙江省文化厅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为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获得批准㊂随后在赫哲族聚居区先后成立了6个伊玛堪传习所来传承原汁原味的伊玛堪㊂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拉哈苏苏“,充分展示赫哲族历史㊁萨满信仰㊁渔猎文化㊁民族语言㊁宗教礼仪㊁鱼皮服饰㊁民风民俗等民族文化符号,以及伊玛堪说唱㊁萨满祭祀乐㊁嫁令阔小调㊁天鹅歌舞等传统艺术形式,具有保护㊁传承和发展赫哲文化记忆的特殊意义㊂该剧的创作启示我们:对赫哲族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是将其束之高阁或仅仅进行博物馆式的收藏,而是要通过适应时代审美要求的锐意创新,使之在传播中得到传承与发展㊂‘拉哈苏苏“在舞台上建筑了一座美轮美奂的活动的赫哲族歌舞艺术博物馆,便是在传播中传承和发展赫哲族音乐及其他文化的示范性试验㊂㊀㊀四、赫哲族音乐文化面向未来的发展走向赫哲族音乐,特别是民歌,是赫哲族人民在世世代代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㊁质朴纯真㊁广泛流传的歌唱艺术㊂民歌敏锐地反映现实,直接抒发劳动人民的心声,它是民间生活色彩斑斓的风俗画,是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晴雨表㊂赫哲族民歌是中国民歌的奇葩㊂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赫哲族传统民歌土香土色动人心魄㊂我们要通过自然传承㊁师徒传承㊁文字记录㊁录音录像等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将传统民歌完整准确地挖掘整理出来,一方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作为创新发展的基础加以继承㊂赫哲族传统民歌在当代中国凤凰涅槃,发展为一枝独秀的新民歌;新民歌将伴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再次化蛹成蝶,华丽转身㊂赫哲族赫哲族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创新发展㊂其创新发展的基本走向与途径是:传承本民族文化血脉,继承传统民歌优秀传统,发扬优秀民歌核心特色,借鉴传统姊妹音乐,吸收优秀现代音乐,拓宽民歌创作题材,加深民歌现代内涵,创新民歌表现形式,弘扬伟大时代精神,适应现代审美需求㊂要着重把握民族性㊁时代性㊁本体性㊁抒情性四个美学要求,并将这四个美学要求统一于艺术本体,努力在艺术本体上追求与实现四个发展,即情感表现力的发展,曲式结构的发展,音域的扩大发展,音乐旋律的变化发展㊂赫哲族民歌的上述创新要求及其实现路径,在赫哲族新民歌创作中已有过成功的典型范例㊂如本文前面谈到的新民歌‘乌苏里江“㊂再如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乌苏里船歌“, 音乐风格上保留了赫哲民歌四度上行和六度下行跳跃音程,使曲调更加亲切而柔美,歌颂了翻身解放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赫哲人的渔猎生产和生活㊂作曲家㊁歌唱家郭颂紧紧把握艺术性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进行再度创作,好似一幅赫哲人民的风俗画,旋律流畅而富有抒情性,与赫哲人的生产和生活十分贴近㊂ [1]243历史的经验是宝贵的,‘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等新民歌成功的创新经验,对于今天和未来赫哲族民歌的创新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㊂只要我们立足全新的时代特征,把握现代观众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要求,放眼现代音乐的宏大视野,创造性地借鉴赫哲族新民歌的创作思维,立足文化自信多维度地开展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并积极地借鉴其他地域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巧妙融合的宝贵经验,那么,我们相信,古今融会㊁推陈出新㊁沁人心脾的复兴中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就会使赫哲族民歌乃至整个赫哲族音乐再次响彻中华大地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陈恕.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2004.[2]㊀王晨辉.声乐作品分析与指导(下册)[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276-277.[3]㊀贾振东,付淑梅.赫哲族戏剧选[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曹金钟。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展望分析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展望分析摘要: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
赫哲族的民族语言是赫哲语,但由于没有民族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大多是通过族人在生活中代代相传。
其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赫哲族音乐文化,不仅展现了赫哲族文化独特的魅力,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赫哲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展望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独特的居住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赫哲族民族文化,其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
赫哲族人民以渔猎为生,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而通用汉文。
赫哲族音乐文化作为赫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也是人们了解赫哲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既形成了历史传统,同时也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赫哲族传统民歌历史悠久,流传至今,淳朴的民歌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口口相传。
其内容大多是刻画勤劳勇敢,朴实真诚的赫哲族劳动人民形象、歌颂历史英雄、赞美真挚爱情等。
本文旨在分析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展望的同时,也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力量来保护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1赫哲族音乐文化形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不仅是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历史发展和成长传承的重要见证。
赫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文化也代表了民族人民的情感夙愿。
赫哲族传统民歌的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演唱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一是伊玛堪,是赫哲族音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说唱民歌。
其主题大多是歌颂英雄事迹,崇尚纯洁善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演唱形式主要是单人独唱,旋律性强,节奏轻快,深受族人喜爱。
二是嫁令阔,是赫哲族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歌形式。
大多刻画了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故事,也描写了族人的朴素生活。
歌词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生活,旋律简单易记。
三是天鹅歌舞调,是赫哲族音乐中常见的一种舞蹈音乐形式。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展望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展望作者:张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3期此论文是参加2015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编号:2015C052。
摘 ;要:赫哲族是北方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本人主要通过对它的民歌、舞蹈、器乐等传统文化的采集研究,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赫哲音乐,并使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赫哲族音乐;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2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集聚地是在黑龙江省。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通用汉文。
赫哲族以渔猎为生,也耕种少量土地,曾信仰萨满。
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
根据近年来全国人口调查并统计出,赫哲族人口不足上万人。
使用赫哲语,他们有语言无文字,随着岁月的变迁,他们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并早已经通用汉语。
为了挽救赫哲语言,传承赫哲民族文化,政府加大了对赫哲族教育事业的投入,鱼皮球、顶杠、射箭等赫哲族传统渔猎体育项目被编写成教材,正式走进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的课堂。
与其它学校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孩子从入学开始在学习汉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和继承着赫哲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赫哲族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原汁原味的山歌和小调流传至今,从它的内容上看可分为“嫁令阔”、“天鹅歌舞调”、“依玛堪”、“萨满调”。
当时的一些文人通过文字把流传在民间的赫哲族歌曲进行整理记录下来,并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和整理,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并口口相传,书写的一部分也流传下来,其内容大多是歌颂英雄的历史故事,反映赫哲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劳动以及纯真的爱情等。
一、赫哲族音乐的生存状况赫哲族音乐是赫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赫哲族人民历史悠久的见证,是赫哲族民族文化一朵绚丽的琵琶和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他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和漫长的道路,在文革期间曾经一度被禁止传唱,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曾遭到扼杀,险些绝迹。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摘要】赫哲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传统特点和历史演变。
本文从赫哲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出发,探讨了赫哲族音乐的演变和现状,并分析了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章还探讨了赫哲族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赫哲族音乐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和特色。
结合内容总结了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促进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赫哲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关键词】赫哲族音乐文化、发展现状、传统音乐、演变、传承、发展、当代社会地位、未来发展方向、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赫哲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赫哲族音乐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对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特点、演变和现状,传承与发展,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赫哲族音乐文化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这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的内容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逐一展开讨论,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2. 正文2.1 赫哲族传统音乐的特点赫哲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包括多样的乐器和独特的音调。
赫哲族的传统音乐通常使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反映了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
在乐器方面,赫哲族常用的乐器包括马头琴、马弦琴、马铃、响鼓等。
这些乐器在演奏时能够产生独特的音色,给人一种原始而又神秘的感觉。
赫哲族传统音乐的音调也有其独特之处。
他们的音乐常常带有悠扬的旋律,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这些音调通常反映了赫哲族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感悟,是一种对生活、自然的表达和赞美。
赫哲族传统音乐也有着丰富的歌词内容,歌词多以史诗、神话、爱情等为主题,抒发情感、表达心情。
赫哲族传统文化与其民间音乐的发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Dec.,2018 Vol.36 No.6
赫哲族传统文化与其民间音乐的发展
杜雨来
(佳木斯大学康 复医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赫哲族的民间音乐与其文化渊源是相辅相成的,在其内容与表现力上互帮互助,二者缺一不可, 在赫哲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中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赫哲族音乐文化的研究,肯定了赫哲 族的民族地位和渔猎生活的特殊性,分析了其音乐文化渊源与发展的形式。
关,是赫哲族人相互表达、抒发、宣泄情感的一种有声 文化艺术方式。3.赫哲族民歌流传民间,词曲作者、 演唱者多是 非 专 业 人 员 (整 理 人 员 和 经 过 专 业 训 练 的人员除外),人人都可以歌唱,都可以创作,而且在 流传中还可以不断改进完善,许多流传的歌曲都不知 道谁是作者。4.赫哲族民歌的曲调可以多首歌通用 一曲,旋律种类有限,歌词无限,多数歌曲都是老调套 新词;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一部分用老调套新 词的“新 民 歌 ”。5.歌 词 内 容 多 是 赞 美 环 境,歌 颂 生 活,说唱幸福,叙说苦乐,表达心声,传递爱情,如此表 露各种情感于一炉,一个曲调唱出多种心声。由于语 言的关系,歌词不大讲究韵律,直白,淳朴,有的就像 说白话一样。6.赫哲族民歌多为唱于劳动、交往、自 娱自乐等活动进行之中或开头结尾的即兴创作。7. 赫哲族民歌的音乐形式简明朴实,音符跳动不大,节 奏明显,曲调抒情,浅显流畅,便于记忆、传唱。8.赫 哲族民歌的时代特点强,内容跟着时代走,用民歌记 录了当时的环境、信仰、观念、经济、生活、文化、爱情 等,是典型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摘要】赫哲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传统特点。
在现代社会,赫哲族音乐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同时在数字化时代也得到了应用。
赫哲族音乐产业仍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加强教育与推广。
未来,赫哲族音乐文化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但保护与传承仍是至关重要的。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需要认真分析,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赫哲族音乐文化、传统特点、现代社会、数字化时代、音乐产业、教育、推广、发展挑战、未来趋势、保护、传承。
1. 引言1.1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赫哲族音乐文化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文化传统,是赫哲族人民的艺术瑰宝。
通过音乐,赫哲族人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着他们对世界的独特感悟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赫哲族音乐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当今现代社会,赫哲族音乐的传统特点仍然保留着,如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传统的乐器运用等。
在现代社会中,赫哲族音乐也在传承与发展中融入了新的元素和技术,使其更具有现代化的韵味。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赫哲族音乐产业在当下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为赫哲族音乐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表演和活动,赫哲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教育与推广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提高人们对赫哲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只有在保护和传承的赫哲族音乐文化才能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保护和传承赫哲族音乐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这一独特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2. 正文2.1 赫哲族音乐的传统特点赫哲族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其传统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形式多样:赫哲族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歌谣、舞蹈、器乐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赫哲族民歌传承现状分析

赫哲族民歌传承现状分析赫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赫哲族只有4640人。
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区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八岔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
赫哲语已成为濒危语种,赫哲语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一种语言,但没有相应的文字。
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是通过赫哲语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传承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酷迫害和疾病流行等原因,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锐减,1948年时仅剩300余人,赫哲语的使用情况也因此深受影响。
赫哲族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民歌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种。
优秀的民族文化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劳动赫哲人凭着他们的勤劳和勇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创造并发展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精神文化,尤其是赫哲族的民歌更是别具特色(赫哲族民歌在赫哲语中为嫁令阔),而且赫哲族民歌种类较多涉及生产和生活得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渔歌、古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叙事歌、新民歌等,嫁令阔为妇女所喜爱,充分展现了赫哲人民欢乐和谐的生活,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其民歌很大程度上都具有一些相似的东西,那就有渔船在水中划行,波澜起伏的特点,赫哲人的生活主要是渔,其中以捕鱼为主,生产工具也只有网和渔船,音乐的素材一般都源于其中,音乐的节拍节奏都比较简单与划船的节拍相似,旋律优美动听,赫哲族的民歌跨度也不大,一般都在八度左右,最宽不过十一,二度。
是非常典型的五声音阶,宫徵调式比较多,也有不多的羽调式。
它不像蒙古族的骑射风格,草原风味极浓,也不同于藏族民歌的跳跃,腾挪。
它有着舒展平缓,优美流畅,极强的渔家歌谣特点。
从民歌中也可以看到赫哲人粗犷豪放的性格,这是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相关联的。
赫哲族人们在生活中,敢于和大自然作斗争,敢于和野蛮民族的侵略作斗争的高亢的民族气概,当然这些经历在他们的民歌当中也有体现,赫哲人人口虽少,但是个个都能歌善舞,几乎每一个赫哲人都能够哼上几段赫哲族民歌,有的演唱者还根据环境的不同即兴演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哲族民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才能得以茁壮成长。
民歌的根就是孕育在民间文化当中。
赫哲族民歌从产生开始就在不间断地汲取本民族文化的精华,经过了世代人们的广泛传唱提炼与升华,充盈着无限的生命力,但由于赫哲族受到没有本民族语言的限制,其传承与发展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标签:赫哲族;赫哲族民歌;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其中之一,全部人口仅有约4600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抚远县、饶河县、同江县以及佳木斯、依兰、桦川等地区。
他们以渔猎为生,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只有口头文化。
赫哲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含了神话、民间歌谣、传说、歌颂新生活等元素,这些民间文学都被世代赫哲族人民传承了下来。
赫哲族人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在其特有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创造并发展出了属于本民族优秀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赫哲族民歌就是勤劳乐观的赫哲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并且自己演唱的歌曲。
一、赫哲族民歌“嫁令阔”《乌苏里船歌》和“伊玛堪”《木都力莫日根》本体特征分析
1.嫁令阔
“嫁令阔”有小调、小曲之意,嫁令阔涉及体裁相当广泛,包括号子、小调、儿歌等,在赫哲族民歌中嫁令阔的数量是最多的。
嫁令阔曲调中虽然节奏与旋律的变化不是很多,但是可以让人感受到他们情感的质朴,旋律上轻柔婉约,作为抒情歌曲而流传甚广。
赫哲族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很自由,表演时更加随性,不会受其时间场合等各种条件的限制。
但是也不排除个别歌曲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场合来进行演唱。
赫哲族作为少数民族,由于人口较少,又没有文字,所以传承民间音乐的重任主要靠的就是一代代的民间艺人,靠他们的记忆和口头传授。
因为早期赫哲族人民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渔猎为主,所以音乐素材大多也是源自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祈渔、织网、捕鱼、食鱼等。
简而言之就是和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娱乐、宗教祭祀及歌颂新生活密不可分。
“嫁令阔”曲调是固定的,内容大多赞美大自然以及家乡的富饶,明朗动人,悦耳动听,既好听又上口还容易记忆与传唱。
著名的有《乌苏里船歌》、《赫哲酒歌》、《河边情歌》、《渔歌》等。
2.伊玛堪调
“伊玛堪调”是赫哲族的一种说唱艺术,即有说又有唱,说与唱相结合,是在交叉唱段的时候唱的曲调,又被称为一种口头上的文学形式。
因为伊玛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且与赫哲族神话传说息息相关而备受欢迎。
形成于清末明初,是赫哲族特有的曲艺说书形式。
伊玛堪主要是以神话、传说、祝辞、萨满歌、民歌、
故事为原型来进行创作的。
伊玛堪篇幅很长,内容情节大多就是赫哲族的历史事件,叙述的是古代部落之间的战争以及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叙事性很强,像此类体裁的演出风格大多是“伊玛堪大唱”,概括来讲就是以说为主的表演;以唱为主的表演则称为“伊玛堪小唱”,体裁上侧重于表达抒情性的短篇故事,比如讲述生活故事、爱情故事等,也就是说更贴近于生活的时候就采用小唱。
伊玛堪说唱时使用的语言十分纯朴,但讲究押韵,无论大唱、小唱都是无伴奏演唱,唱腔高亢嘹亮,很真实很形象又具有原始气息。
在传承方面,“伊玛堪大唱”的传承十分不容易,首先是语言上就要求说唱人要用赫哲族语言来进行说唱,可是现如今赫哲族语言又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其次是说唱时间很长,这对于赫哲族年轻的一代来讲就是十分困难的。
相较而言“伊玛堪小唱”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并且贴近于生活,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掌握,更重要的是伊玛堪小唱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可以说是在发展中的伊玛堪说唱形式。
伊玛堪主要的代表性作品有《亚热勾》、《西热勾》、《木都力莫日根》、《香叟莫日根》、《满斗莫日根》等。
赫哲族民歌主要包含调式音阶、曲式结构、节拍节奏、旋律线条等要素。
郭颂老师这首脍炙人口的《乌苏里船歌》中,由于赫哲族民歌本身的音域就不是很宽,在《乌苏里船歌》里面旋律的音域为十三度(c-a)。
赫哲族民歌调式音阶大多由民族五声调式音阶构成,即宫、商、角、徵、羽,常用的是宫徵调式,其次为羽调式。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A大调单三部曲式。
作为一首民歌改编曲,在引子序唱部分是根据赫哲族说唱音乐“伊玛堪”改编而来,歌词部分则引用了虚词,节奏类型则采用了6/8拍。
《乌苏里船歌》的主要唱词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行板,节奏类型则转变为赫哲族民歌常用的2/4拍,包含了三段歌词,有了实词就说明这个部分是要开始建立音乐形象以及音乐思想,是音乐体裁的主体部分;尾声部分也是用“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歌词部分也是虚词,跟引子相互呼应。
从歌词内容上面看,引子和尾声都是由“赫尼哪调”组成的,主体部分的歌词情景交融地描绘出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渔民辛勤的劳动、对新生活的歌颂,情感上是积极向上的,充满了对现在生活的感恩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之情。
郭颂老师的《乌苏里船歌》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经过郭颂老师后来的创作,旋律线条类似于“波浪型”和“划动型”,主要是跳进与级进组成,用于模仿渔船在江水中荡漾,具有渔家歌谣的韵味。
体裁上从表现爱情变为歌颂新生活的抒情性歌曲。
郭颂老师用他高亢、悠扬的歌声将《乌苏里船歌》唱响了神州大地,让全国人民听到了赫哲族民歌是如此的优美动听,也了解到赫哲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赫哲族民歌中“伊玛堪调”的节拍相对来说比较随意,有混合拍子和散拍子的节拍形式。
在《木都力莫日根》曲调中就是由2/4拍和3/4组成,节奏类型比较舒缓也较为简单。
个别“伊玛堪”曲调使用三连音。
在同一首伊玛堪中会出现若干个唱段,曲调可以来回反复,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唱腔来进行演唱。
比如《木都力莫日根》这首伊玛堪共91个唱段,由18个固定曲调反复说唱构成。
二、赫哲族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歌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民族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赫哲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所形成的赫哲族民歌也反映赫哲族人民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包括喜歌、渔歌、古歌、悲歌、叙事歌、猎歌、摇篮歌、情歌、新民歌、礼俗歌等。
因为赫哲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渔猎生产生活中,在其曲调和节奏中仿佛就能感受到渔船在江水中随着波浪起伏摇曳,受特有渔猎生活的影响创作出来的民歌婉转动人。
赫哲族人民作为少数民族之一,个个能歌能舞,男女老幼触景睹物、生情思人时大多都能即兴地唱出几曲调子,来配合此时的情感。
主要的曲调有嫁令阔、赫尼哪小调、伊玛堪调、萨满调、白本出调、喜调、悲调、老头调、少女调等等。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赫哲族民歌也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现代音乐的元素,同时也培养出很多音乐方面的人才。
新民歌就在表现形式上做出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和声织体就从单一声部发展成为了多声部的演唱;演唱方式上也开始使用轮唱;演唱风格跟以前也大有不同;在歌词内容方面现在更多的也是歌颂新生活;伴奏方面现已开始使用电声合成设备,时常还有西洋乐器的加入;从演唱水平方面讲,演唱者多数都是受过系统培训的,所以演唱质量提升很多,种种方面的发展都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
但在另一方面,赫哲族民歌的音乐功能却在发生着变化。
解放以前,赫哲族是一个保守、封闭、原始的少数民族,那时音乐就是人们纯粹的情感宣泄,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人们用歌声在情感上交流。
当下,现代经济来到了淳朴的赫哲族,在各种功力的驱使下,平静的生活遭到打破,演唱赫哲族民歌不再单纯,随之带来的后果就是民歌真正的内涵在慢慢削弱,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赫哲族民歌在吸纳新观念以及现代音乐元素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民族风格,不能一味的被利益驱使,为了迎合观众,最终失去赫哲族民歌真正的“灵魂”。
赫哲族民歌不仅是赫哲族的音乐文化,更是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赫哲族音乐文化中就能感受到赫哲族人民待人热情朴实和本民族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富于民族“原生态”特色,传播着中国音乐文化正能量。
加强对赫哲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主要是保护赫哲族传统的民俗活动和“伊玛堪”说唱艺术,对当代赫哲族艺人给予充足的关心和帮助,还要尽快尽早地开始保护赫哲族传统语言,克服文化传承中的口口相传的弊端,让赫哲族语言文化真实完整的保留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夏颖杰.试析赫哲族民歌〔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04).
〔2〕祁海燕.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态势〔J〕.北方音乐,2013,(12).
〔3〕任昆.赫哲族音乐文化特征〔J〕. 剧作家,2008,(01)
〔4〕李昱明.试论赫哲族民间音乐及其文化内涵〔D〕.中央民族大学,2008.
〔5〕徐熳.“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