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信息经济学基础 《信息经济学》PPT课件

* 信息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1.2.1 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
➢1970年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的柠檬市场理论 ➢1971年赫什雷弗(Hirshleifer)的信息市场理论 ➢1972年马尔萨克和拉德纳完善的团队经济理论 ➢1973年斯宾塞(Spence)的信号理论 ➢1976年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Grossman⁃Stiglitz paradox) ➢20世纪70年代由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等发展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 ➢1962年斯蒂格勒的搜寻理论 ➢1968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系统选择理论
信息经济学
13
2024/12/26
1.3.3 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张守一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五项:
➢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问题; ➢信息经济的管理和核算; ➢信息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信息技术的选择、安装、使用、维修和更新。
信息经济学
14
2024/12/26
•信息经济学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信息进行经济研究的新综合性经济学科,
•可从两个方面加深理解信息经济学的内涵
经学
信息科学
信息 经济学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经济学属于经济学体系中 的全新领域,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信息经济学也可以被看作信息科学体系中的一个 领域,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信息经济学不仅要引入信息因素对传统的经济理论 进行补充和修正,同时要用现有的经济学原理和方 法考察社会信息及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
信息经济学微观层次上最为基本的八大理论形式。
信息经济学
7
2024/12/26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
1、收入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以Y代表总产出,DPI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则以收入法计算的总产出可以表示为: Y = DPI + Z + T 因为个人收入DPI总可以分解为消费C和储蓄S,企业折旧基金也可以表示为储蓄S,因此上式还可以表示为: Y = C + S + T
三、我国的利率分三种: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即基准利率, 又称法定利率; 第二,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利率,称为商业银行利率; 第三,金融市场的利率,称为市场利率。其中,基准利率是核心,它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作用,它的变化决定了其他各种利率的变化。
4、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渐趋衰落的部门转移到开放部门,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以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都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由这些原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就被经济学家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
业务银行
存 款 D(D = R + C)
准备金 R(R = rD ,r=20%)
人力 《基础知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
内在逻辑。
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
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劳动经济学———高频考点解析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考点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 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企业支付货币,交换商品和服务。
劳动经济学———高频考点解析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考点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重复考点
(一)实证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
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高频考点解析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考点3: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在其他生产要素 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因此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
Ø 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 Ø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 Ø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分别得到各自的报酬:地租、工资、利息,利润。 Ø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一、基本工资 1、工资率(时间标准: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等)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 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 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 计件工资: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第2讲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讲义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考试目的:测试应考人员对经济学需求理论。
供给理论。
弹性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失灵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物业管理中的运用能力。
考试内容:1.需求理论的应用,包括需求、需求规律、需求曲线、需求函数、需求变动。
2.供给理论的应用。
包括供给、供给规律、供给曲线与供给函数、供给变动。
3.市场均衡及均衡价格分析应用。
4.弹性理论的应用,包括供需弹性、弹性系数、弹性分类、弹性影响因素。
5.生产理论的应用,包括生产函数、产量、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生产规模、规模报酬、内在(不)经济。
外在(不)经济。
6.成本理论应用,包括成本类别、成本分析、成本曲线、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7.市场失灵理论应用,包括公共物品、垄断、外部性、非对称信息、委托—代理等问题及解决办法。
知识点一、市场需求(必考点)1.需求的含义项目内容个人需求概念在一段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条件消费者愿意购买消费者能够购买市场需求概念在一段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特定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注:需求和需要的区别。
2.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商品本身价格最重要因素;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消费者个人偏好心理上对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商品的喜好程度;消费偏好并非一成不变消费者的数量和收入直接的影响;重要因素替代品的价格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变动关系互补品的价格指共同使用才能完整发挥使用价值的商品;变动关系预期人们对于某一经济活动未来的变动趋势的预测和判断;变动关系其他因素如商品品种、质量、安全性、营销宣传、地理位置、季节等。
3.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假定除价格之外的其他各种因素均不变,需求函数表明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
具体表示形式为: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即为需求规律,也称需求定理。
注:例外情况:在特定情况下,商品价格可能与需求量之间成正向变化,如呈牛市特征的股票价格与股票需求量,就是成正向变化。
经济学基础第1章练习题

第1章练习题一、填空题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选择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3、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是个量分析。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的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判断正误题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产生经济学。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3、对“人们的收入差距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规范方法。
三、问答题1、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四、概念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答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2、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3、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经济学1第一章经济学导言

生产可能性曲线
☺一个社会无法拥有他想要
生产可能性边界
拥有的一切东西,这要受 到资源及可利用的技术的
制约。☺当社会生产效率的充
Y E
分就业状态,当处在生产可
C●
能性边界以内时,表示社会 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即存在
闲置资源,也就是存在失业.
实证分析:研究经济运行过程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 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它通过 研究要回答“it is…”.
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 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 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it should be…”.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经济学1第一章经济学导言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第一章 导 言
一、经济学的对象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象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因。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的联系
1.整体与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2.两者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
3.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边际分析 (三)均衡分析 (四)经济模型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关于理性人的假设
广义而言理性指的是一种行为方式,他同 在给定条件或约束下最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相 关。具体地讲,理性大致有以下三项内容: (1)存在一组可供选择的备选或替代方案; (2)每一种方案均对应着某种特定的预期净 收益或满足程度或目标实现程度; (3)人们总是选择那个能够带来最大预期净 收益的方案。 (西蒙,1964)
初级经济师基础知识点

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 动总是从生产力开
始变化
人类社会的基 本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是社会经济 制度变革的最基本、
最深刻的动力
16
知识点一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三) 社会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 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 商人
32
知识点三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2.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
商品 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以生产资料的个 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商品生产者生 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不同的消 费需要
经济联系功能 经济利益关系调整功能
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 社会评价功能(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商品 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39
【知识点五】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建议关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 济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五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方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要 区 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 别
决定 作用
生产
反 作 用
决 定
分配
桥梁
目的 动力
消费 (最终目的和动Βιβλιοθήκη )交换纽带12
知识点一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 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第一章经济学概述一、课题实训题1.经济学企图摆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要研究造成农产品的减产的因素,这种减产本身是否具有什么规律,等等。
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我们研究造纸厂造成农产品减产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这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从造纸厂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认为是一件好事;有人从造纸厂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的减产的角度出发,认为是一件坏事。
2.(1)拼车是在交通拥挤、交通费用较高等条件下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的。
拼车的人出于以下几个目的:车费分摊、避免等车,节省时间。
(2)通过上述分析,拼车可以减少自己外出的费用,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课后练习题(一) 单项选择题1.B2.B3.B4.C5.B6.D7.C8.A(二)判断题1.F2.T3.T4.T5.F(三)简答题1.答: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2.答: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在于一个人类面临的矛盾,就是资源的稀缺与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一问题的解决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稀缺意味着人类必须做出选择,而资源的多种用途又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这个1问题是要考察你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对资源的稀缺性与多种用途又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3.答: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如果仅从概念上区分是比较简单的,他们无非是回答了不同的问题,一个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另一个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在回答这些不同问题时,很显然一个是存在一个价值判断体系的,另一个不存在这种价值判断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飞的沫沫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微观经济学2011-3-22第一章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需求与供给第四节案例分析2011-3-22几个基本问题?一、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二、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三、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四、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返回主页2011-3-22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事实与观察二、理论与假设三、预测与检验四、实证与规范五、经济模型静态分析、六、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2011-3-22直观性事实指可以被经济学家个人直接观察到的经济对象的性质和数量的规定性。
经济对象的性质和数量的规定性整理性事实涵盖面超出研究者个体直观范围的经济对象的性质和数量的规定性。
济对象的性质和数量的规定性。
标准性事实经济分析所能揭示的某些典型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且得到长期大量经验性支持,变量之间的关系,且得到长期大量经验性支持,为不同领域经济学家广泛知晓和接受的知识。
不同领域经济学家广泛知晓和接受的知识。
2011-3-22理论是指包括一系列假说以及条件性预测结论构成的逻辑系统。
逻辑系统。
给定假设,简化关系。
(其他条件不变)给定假设,简化关系。
(其他条件不变)给定假设。
(其他条件不变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真空到空气)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真空到空气)放松假设预测和检验经济学的任务包括解释,也包括预测。
经济学的任务包括解释,也包括预测。
而预测的正确与否关键看能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
而预测的正确与否关键看能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
后此谬误后此谬误合众推理谬误合众推理谬误2011-3-2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描述经济对象的存在、运行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解决“是什么样”的问题解决“是什么样”规范分析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并判断好坏。
解决“应该怎样”的问题解决“应该怎样”2011-3-22经济模型经济理论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总结、和内在联系进行总结、概括以及系统地描述。
描述。
经济模型可以等价于理论。
表达方式可可以等价于理论。
以是数学(代数和几何),),也可以是文以是数学(代数和几何),也可以是文字。
内生变量模型所需说明的变量。
模型所需说明的变量。
外生变量非模型所需说明的变量。
非模型所需说明的变量。
2011-3-2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从模型角度1、静态分析、2、比较静态分析、3、动态分析、给定外生变量计算内生变量当外生变量发生变化计算新旧内生变量。
当外生变量发生变化计算新旧内生变量。
不同时点上的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
不同时点上的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
从均衡角度看1、静态分析、2、比较静态分析、3、动态分析、2011-3-22一个均衡点上的状态和条件。
一个均衡点上的状态和条件。
比较新旧均衡点的状态和条件。
比较新旧均衡点的状态和条件。
不同时点上的均衡变化的实际过程。
不同时点上的均衡变化的实际过程。
back需求和供给一、需求(供给)的定义(文字、代数和几何)二、需求(供给)量的变动和需求(供给)的变动三、供需均衡四、弹性理论(8种)返回主页2011-3-22需求文字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文字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需求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
代数形式: 代数形式 Q d=f (p) 简化形式简化形式 Q d=α-βp 线性形式线性形式 Q d=f (px,I,py,pxe,pr,s…) 一般形式一般形式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 p 需求法则:需求数量与价格呈反向关系需求法则需求数量与价格呈反向关系. 需求数量与价格呈反向关系 Q d=α-βp 需求量的变动:商品自身价格引起的商品自身价格引起的 a c b 需求量的变动.(需求曲线不动点动) 需求曲线不动,需求量的变动需求曲线不动,点动需求的变动:非商品自身价格引起的非商品自身价格引起的 Q 需求量的变动.(需求曲线移动需求曲线移动) 需求量的变动需求曲线移动2011-3-22供给文字定义:一种商品的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文字定义:一种商品的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供给能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出售该商品的数量。
数量。
代数形式: 代数形式 Q s=f (p) 简化形式简化形式 Q s=-δ+γp 线性形式线性形式 Q s=f (px,C,py,pxe,T…) 一般形式一般形式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供给法则:供给数量与价格呈同向关系供给法则供给数量与价格呈同向关系. 供给数量与价格呈同向关系 p a 供给量的变动:商品自身价格引起的商品自身价格引起的 c 供给量的变动.(供给曲线不动点动) 供给曲线不动,供给量的变动供给曲线不动,点动 b Q s=-δ+γp 供给的变动:非商品自身价格引起的非商品自身价格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供给曲线移动供给曲线移动) 供给量的变动供给曲线移动 Q2011-3-22均衡均衡(原义)在多种力量作用下,事物达到一种相对原义)在多种力量作用下,原义静止的状态.如静止的灰尘.静止的状态.如静止的灰尘.经济学)(经济学)经济事物中有关变量在一定的条件相互作用下达到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换句话说,互作用下达到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换句话说,各方都感到相对满意,都不愿改变这种状态.都感到相对满意,都不愿改变这种状态.均衡价格产品的市场供求量相等的价格.产品的市场供求量相等的价格. p D SQ2011-3-22关于均衡点的讨论(1) 关于均衡点的讨论(1)存在性(the existence of equilibrium)定义D和S线在第一象限相交,否则不存在.唯一性(the uniqueness of equilibrium)须存在E,且Q d =D(p) 满足 D’(p)<0 须存在E,且E,() Q s =S(p) 满足 S’(p)>0 ()证明:几何图形明显(证明:几何图形明显(略)代数方法,定义超额需求E(p)= Q d - Q s 代数方法,定义超额需求 E(p)= Q d - Q s = D(p)- S(p) 则有求一阶导 E’(p)= D’(p)- S’(p) < 0 单调,满足E(p)=0 则 E(p)单调,只有一点满足单调只有一点p满足2011-3-22关于均衡点的讨论(2) 关于均衡点的讨论(2)稳定性(the stability of equilibrium)当价格略微偏离均衡时,当价格略微偏离均衡时,如果由于市场的力量或其他经济机制的作用,其他经济机制的作用,使价格能自动地逼近并达到均衡点,则称该均衡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衡点,则称该均衡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假定存在以下市场原则,则提高价格,假定存在以下市场原则,若E(p)>0 ,则提高价格,则提高价格则降低价格.若E(p)<0 ,则降低价格.<则降低价格在此条件下,均衡点的瓦尔拉斯稳定条件为:在此条件下,均衡点的瓦尔拉斯稳定条件为: E’(p)= D’(p)- S’(p) < 0 即D’(p)< S’(p)说明:此时与唯一性不同,不要求说明:此时与唯一性不同,不要求D’(p)<0, S’(p) >0 )2011-3-22关于均衡点的讨论(3) 关于均衡点的讨论(3)假定D’(p)<0,在存在均衡的条件下讨论p D S 1、 S’(p) >0,则如图1均衡是稳定的。
2、 S’(p) <0,且D’(p)< S’(p) ,如图2中的B点,也是稳定的。
3、S’(p) <0,且D’(p)≧ S’(p) ,如图2中的C点,是不稳定的。
4、如图2中的A点,是半稳定的。
A点上端 D’(p)< S’(p) ,稳定。
A点下端 D’(p)> S’(p) ,不稳定。
QQ 图1 p S DA B C2011-3-22图2均衡的变动1、需求变动。
需求变动。
特征:需求变化,特征:需求变化,价格和数量同向变化。
和数量同向变化。
p S D Q p D2、供给变动。
供给变动。
特征:供给变化,特征:供给变化,数量同向变化,价格反向变化。
向变化,价格反向变化3、供求同时变动。
供求同时变动。
看供求双方变动的相对幅度。
看供求双方变动的相对幅度。
S Q2011-3-22弹性理论弹性的一般含义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
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
数学表达令y=f(x), 则e=(?y/y)/ ( ?x/x) 或e=(dy/y)/ ( dx/x)弹性的计算公式1、弧弹性 e=(?y/y)/ ( ?x/x) 、2、点弹性 e=(dy/y)/ ( dx/x ) 、3、中点弹性e=(dy/dx) ((x1+x2)/(y1+y2))参见课本、参见课本p46。
2011-3-22需求价格弹性定义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1、需求价格弧弹性 ed=-(?Q/Q)/ ( ?p/p) 、2、需求价格点弹性 ed=-(dQ/Q)/ ( dp/p ) 、 2011-3-22需求价格弧弹性计算套公式即可。
(?套哪一个公式)套公式即可。
(?套哪一个公式)。
(?套哪一个公式类型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单一弹性p p p p完全弹性p完全无弹性Q2011-3-22QQQQ需求价格点弹性(1)代数运算(略代数运算略) 几何意义线性需求曲线ed=-(dQ/Q)/ ( dp/p )=-(dQ/dp) (p/Q ) =(GB/RG)(RG/OG) =GB/OG=BR/RA=OF/FA 非线性需求曲线(作切线) p A F O R G B Q2011-3-22需求价格点弹性(2)五种类型Aed>1 R ed=1 ed<1 ed=0 B2011-3-22需求价格点弹性(3)需求价格弹性和厂商销售收入的关系直观的 TR=p·Q (假定产、销和需相等) 假定产、 ed>1 ed<1 ed=1 降价,TR增加。
降价,增加。
增加提价,增加增加。
提价,TR 增加。
降或提价,不变不变。
降或提价,TR不变。
证明: TR=p·Q = p·Q (p) 则有证明:dTR/dp=Q+P(dQ/dP)=Q(1+(p/Q)(dQ/dp)) =Q(1-ed) 即可验证。
即可验证。
2011-3-22影响ed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正)规定范围(负)商品的可替代性(规定范围(商品用途的广泛性(正)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负)征税悖论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正)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对商品考察时间长短(正)汽车和汽油对商品考察时间长短(2011-3-22需求的交叉弹性与商品间的关系定义令Qxd = f ( p y ) ?Qxd / Qxd 则exy = (弧 ) ?p y / p y dQxd p y ? d (点) 或exy = dp y Qx商品间的相关性替代关系 exy>0 互补关系 exy<0 无相关关系 exy=02011-3-22需求的收入弹性与商品分类定义令Q d = f ( M ), 其中M表示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