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

合集下载

古代风水现代人居

古代风水现代人居

古代风水与现代人居摘要:风水学说,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肥田沃土。

风水起源于古老的相地术,是一门历代先民在几于年的择居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是古人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宅地、墓地,村落、城市的最佳位置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知识领域。

下面就古代风水与现代人居作如下探讨!关键词:古代风水现代人居“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闻鹿鸣”,这是描述古都自然景观的一句名言。

自然环境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和动物界有机结合而成的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都在追求健康舒适、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而面对全球工业化高度甚至畸形的发展,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恶化,一些通古博今、卓有远识的哲人纷纷就此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高见。

他们深刻认识到:自然与人不是敌人而是朋友。

势不两立,只会两败俱伤;和睦协调,才能求大同存小异,才能双赢。

风水理论的基本取向于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与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完全一致的。

风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就是说人要顺应天道,以自然为本。

人只有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风水不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体,各部分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协调,这种大地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

说到底,风水就是人类居住、生存、繁衍、发展的生态环境。

它包括阳光、空气、水质、气候、土壤、食物、声音、色彩等各种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自然科学的环境因素和社会科学的感官心理因素,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体的身心健康。

“风水”好的地方总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风水”坏的地方总是死气沉沉,荒凉阴暗。

1.古代风水学的基本思想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风水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风水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风水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以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和提升生活质量。

风水学说认为,环境的布局和建筑物的方位与地理特征直接影响人们的运气和福祉。

本文将探讨风水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应用风水来改善居住环境提供一些建议。

风水学说起源于古代中国,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这一理论主要以地理学和观察法则为基础,旨在找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根据风水学说,居住环境中的地理元素、山水特征和建筑布局都会对人们的运气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首先,地理要素在风水学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山脉、河流和地势的起伏都被认为是影响人们运气的关键因素。

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有悠长的山脉作为后盾,并且屋舍的前方有收拢的河流,以蓄气场。

这种地理条件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积极的能量。

相反,如果居住环境被高楼大厦等阻挡,或者前方向下倾斜,容易导致煞气的积聚,对人们的幸福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风水学说强调建筑物的方位和布局。

根据这一理论,建筑物的朝向和摆放位置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比如,主门的方位应该避开阴冷和凶恶之气,以及与不利的景观相对。

而在室内,床铺和办公桌应该放置在贵人方位,以增加好运。

此外,风水还认为,大门与窗户的开启方向以及楼梯的位置等都会对居住者的能量流转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适当地进行调整和布局。

最后,风水学说也强调居住环境的整洁美观。

传统的风水理论认为,一个整洁、干净的居住环境会吸引正能量和好运。

因此,保持清洁、整齐和井然有序的居住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良好的光线和空气流通也被看作是促进正能量流动的因素,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在应用风水理论来改善居住环境时,有几点建议可供考虑。

首先,了解居住区域的地理特征和风水气场,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根据风水学说的原则,对房屋进行布局和调整,确保房屋内外的各个要素相互匹配。

在摆放家具和装饰物时,考虑贵人方位和能量流动的路径。

此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和美观,注重光线和空气的流通,这些都有助于改善风水氛围。

论风水学在现代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论风水学在现代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论风水学在现代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应用1、对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风水学的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历史阶段和工作载体,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农村居住环境的建设,这对于农村特别是我国的农村,难免会考虑到风水对农村建设的影响。

我国农民千百年来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建房,通常请“风水先生”来定朝向以求达到居住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

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风水”理论对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科学指导道路的发展。

同时,对科学实施城市规划理论也有一定的羁绊。

风水思想其实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环境文化思想,它的文化前提源于“天人合一”的大地有机思考。

[1]众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风水学是一门有关人居环境选择的学问,它指导人们通过对地质、日照、气候、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进而选择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2]。

中国的风水学迷信的外壳包裹着合理内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风水学的合理科学的成份提取出来,用来指导新农村的建设,对我国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

2、风水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

……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3]。

在风水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分成两派即形势派与理气派。

形势派偏重地理形势,主要是以龙、穴、砂、水来论吉凶。

理气派主要是将地理方位与宅居或墓葬的主人与生俱来的生辰八字、姓氏名称等因素与星神、八卦、五行生克等因素相联系,更为复杂。

通过逐步实践,杨救贫等将风水的两派化为“地理五诀”,即“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并且与风水中的“气”归纳为风水六法。

建筑风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建筑风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建筑风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建筑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也日益凸显。

随着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将建筑风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课题。

本文将从建筑布局与设计、建筑材料与色彩、以及建筑形式与风水律等方面来探讨建筑风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一、建筑布局与设计建筑布局与设计是建筑风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关键。

传统风水学誉为“龙脉”,龙脉所指的是山水之气流动的轨迹,传说中的龙脉与地面的道路、水系、建筑群等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关联。

在现代建筑布局与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地势、设置庭院或水池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风水环境。

比如,设计者可以将建筑与周边的环境相结合,利用地形起伏或水系,创造出自然流动的景观,以融入自然元素,提升居住者的居住舒适度。

二、建筑材料与色彩建筑材料与色彩是表达建筑风水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传统风水学中,对于建筑材料和色彩的选择有着严格的要求,认为不同的材料和色彩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

在现代建筑中,可以利用这一传统知识,选择符合风水原则的建筑材料与色彩。

举个例子,选用红色砖瓦或黄色墙面,传统上被认为有增加活力与财气的作用;而选用蓝色或绿色的元素,则有利于提升居住者的安静与平和感。

三、建筑形式与风水律在建筑形式与风水律方面,传统的屋顶形式和建筑高度都有其独特的风水意义。

例如,传统建筑中的“坡屋顶”和“歇山顶”,其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不仅为建筑增添了韵味,也蕴含着一定的风水学说,传达着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根据传统风水学说,建筑的高度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室内外的协调与平衡。

综上所述,建筑风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是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合理运用建筑布局与设计、建筑材料与色彩、以及建筑形式与风水律等手段,不仅能满足现代人对于舒适、安静等居住环境的要求,同时也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

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

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导读:中国的风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汉晋,风水这个名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自古就是我国先民相地营造村舍民宅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苑囿﹑寺观﹑陵墓,以致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可以说,风水是古人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传统风水学的核心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虽然这两者各有侧重,但其共同关注的惟有一物,那就是“气”,即“生气”。

关键词:风水,人居环境,天地人合一,生气,相地中国的风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汉晋,“风水”这个名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自古就是我国先民相地营造村舍民宅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苑囿﹑寺观﹑陵墓,以致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可以说,风水是古人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但由于风水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长期被蒙上迷信和愚昧的面纱,多年来一直被当成文化糟粕,被学术界所摒弃,因此风水理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也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问题困扰着全世界,于是,学术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重视人和自然的有机关系。

浅谈传统建筑风水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传统建筑风水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传统建筑风水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传统建筑风水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传承。

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传统建筑风水的应用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浅谈传统建筑风水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传统建筑风水的基本概念传统建筑风水学是根据“阳宅、阴宅、玄宅”的理论体系,研究建筑环境影响人、物、事的性质和特征,并提出建筑环境与人的相互影响及其最佳匹配的理论体系。

其核心理论包括五行、阴阳、八卦和大运等学说。

在传统建筑风水学中,每个居室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形状、朝向、位置、格局等都对人的生活和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传统建筑风水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传统建筑风水的应用多种多样。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应用方式:1. 根据房屋朝向设计在传统建筑风水学中,房屋朝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因为房屋的朝向决定了人居住的环境,从而对人的生活和事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也应该根据传统建筑风水学的理论,选择合适的房屋朝向。

例如,住宅朝向要避免朝向电线杆、垃圾堆等不良环境;商业门面的朝向要顺畅、宽敞,能够吸引顾客等。

2. 根据建筑形状和位置设计传统建筑风水学中,建筑物的形状和位置也是影响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也应该选择建筑物的合适形状和位置。

例如,建筑物不能太高,否则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建筑物的位置不能在交通要道上,否则会对人的生活造成干扰等等。

3. 根据居住格局设计传统建筑风水学中,居室的格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我们也应该根据传统建筑风水学的理论,设计合适的居住格局。

例如,起居室布局合理、厨房与卫生间分离、阳台朝向良好等等。

4. 根据景观规划设计除了建筑本身的规划设计外,景观规划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传统建筑风水学认为,周围环境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我们也应该根据传统建筑风水学的理论,设计合适的景观。

浅议风水文化对建筑环境设计的影响

浅议风水文化对建筑环境设计的影响

浅议风水文化对建筑环境设计的影响摘要:建设健康建筑、改善人居环境是建筑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热门话题。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建筑规划设计理论精华的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善人居环境的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本文试图探讨风水文化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影响及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水文化;建筑环境设计所谓风水,最早史书记载见于晋代,“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葬书》)。

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就是说风水是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活力的元素。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地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堪舆学”。

千百年来,中国的建筑活动无不受其影响。

一、风水文化的内容1、气“气”的学说是古风水理论的核心内容,“气”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气”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气”的涵义,二是“气”的性态,三是“气”的功用。

风水中有关气的构成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到生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是理气,即寻找生气。

明代蒋平阶在《水龙经》论“气相妙运”时说:“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

水中积浊,遂成山川。

经云:气者,水之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云:气感而应鬼神及人,是以铜山而崩,灵钟东兴,木华于春,粟牙于空。

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固地之势;其聚也,固势之止。

丘陇之骨,冈埠之支,气之所随。

经云:气之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古风水理论所论之气带有一些朴素的唯物论色彩,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

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

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

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导读:中国的风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汉晋,风水这个名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自古就是我国先民相地营造村舍民宅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苑囿﹑寺观﹑陵墓,以致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可以说,风水是古人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传统风水学的核心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虽然这两者各有侧重,但其共同关注的惟有一物,那就是“气”,即“生气”。

关键词:风水,人居环境,天地人合一,生气,相地中国的风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汉晋,“风水”这个名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自古就是我国先民相地营造村舍民宅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苑囿﹑寺观﹑陵墓,以致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可以说,风水是古人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但由于风水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长期被蒙上迷信和愚昧的面纱,多年来一直被当成文化糟粕,被学术界所摒弃,因此风水理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也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问题困扰着全世界,于是,学术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重视人和自然的有机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Q:ScienceandTechnologyConsultingHerald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李益彬(内江师范学院管理与资源环境系四川内江641112)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分析,前El益突出的现代人居环境问题有所启示.关键词:建筑风水人居环境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TU24l文献标识码从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来比较,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极为显着的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括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这些和我们的风水理论不无关系.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是在当时哲学观念与民俗意识支配之下,为了选择与建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为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趋利避害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评价系统.它包含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地形分析,区位与方向分析,环境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方法.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的探源,分析,剥离出包裹于层层外像下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共鸣的合理内核,以期能对现代人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所启示.1中国古代风水理论1.1风水与风水学概念阐释"风水"一词来源于晋朝风水家郭璞的《葬经,郭璞任葬书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这就是说人的墓地周围要有树屏蔽,才能聚生气,还要有水环绕,才能保持生气,这就叫做风水.九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风要藏,水要聚,只有"藏风得水",生气才能旺盛.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减风之地为次等.中国风水文化大约可以追溯到伏羲氏以"I,卦定吉凶"(易经?系辞上)的时代,f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任殷商时期,见载中国早期文献如尚书,涛经》等若干篇章.历史上,风水的称谓繁多,诸如堪舆,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等,后来统称为"风水",则始于《葬书》.}今天,"风水"的"堪舆"称谓在学术界得到较广泛认同."堪舆"原意是勘察土地和预测前景,即相地和占,属古代占家的流派之一.堪舆家主要是根据天文与地理的对应关系来占吉凶,与《易经》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相应,故许慎的《准南千》注日:"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张晏(三国魏,汉书批注)也认为"堪舆,天地总名也"(《汉书-扬雄传》),认为堪舆是门涉及天地,范围广泛的学问.宋以后程朱理学兴起,堪舆的理论也El臻复杂,已不仅着眼于tLI)lI学术论坛探源,剥离出包裹于层层外像下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共鸣的合理内核,以期能对当A文章编号:1673O534(2OO7)10(c)一0194—02形势,藏风得水等方面,而更与占,宅主"命相","黄道吉El"和方位理气等穿凿附会,荒诞不经的观念结合,乃显出更多迷信色彩.清乾隆时修的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专辟堪舆部,收集了历代有关风水的各种文献,达30卷之多,可谓集中国堪舆文献之大成,里面充满了从阴阳,五行,八卦所演绎出来的风水理论和操作要领,并附有大量的图解说明.在中国历史上,从聚落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到施工营建,从皇家宫殿到百姓民居,无不受风水影响,风水理念可以说贯穿于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的全过程.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天人合一,在应用过程中着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使建筑的选址,方位,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与周围建筑相协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风水学的概念:风水学是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住宅,宫殿,陵墓等)及其环境的选址,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术数"学问,它通过直接阐发和运用中国固有的哲学范畴和思想(如阴阳五行八卦等),通过理论思维和附会类比的推演,建立一套直观的营建选址和空间经营的准则和方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1.2风水理论的滥觞背景"风水"可以说是伴随中国古人类的聚落选址实践而产生的.在上古文化遗址的考察中就发现人类原始聚居的地方已经出现r较为明显的"环境选择"倾向.如住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遗址中,聚居环境的安排就具有一定的风水意识,主要表现为:①靠近水源,便于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②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方便,具有河流阶地形成的肥沃土地;③聚落多向阳,便于获得充足的阳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源远流长,从源头上讲,风水理论产生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国语云: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风水理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在f.j大Ifl然博弈之中,逐渐产生的对大Ifl然的理性认识和盲目崇拜的意识反映,并从…般的认识逐渐加深,系统化为一种指导生产生活的学说I.这其中的"风水"就是指人类产生作用的地理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如:天,地,木,山川等Ifl然景观.因此可以说风水最初起源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以及人类对人地作用规律的把握,对Ifl然现象潜在机理的模糊认识."原始人类满意的生态环境和中国文化定型阶段的环境是理想风水模式的原型,它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文化深处,决定了中l94科技咨询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ConsultingHerald 国人的环境优劣意识i.近水,向阳,避风的环境是古人良好人居环境的基本标准,是古代建筑风水遵循的细则前提.1.3风水地主要构成要素及品质要求风水作为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有着独特的选择模式.人们通常把风水地的构成概括为五个方面,即龙,砂,水,穴,向五大因子,又称为"地理五诀".风水中的"龙"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峦,确切地讲是山脊线,通常为气脉流贯的山体,它形成风水地的靠山,或称镇山.对龙山的要求是植被覆盖率高,树木葱郁.风水中的"砂"指山,是护卫来"龙"的网周较小的IJl峦坡地形态.砂山以"端正圆巧,秀媚光彩"为吉l.此外,还有"水口山",即环绕基址的河水的来处和去处.水IZl山对于基址具有天然门户的功能和景观意义,往往倡导水IZl山植树,建桥,筑塔等,以优化环境,形成风景胜地II."水"指水源,水流,是实际围绕风水地范围内的大小水系及其走向流势.,水能"藏气聚气".对水环境的选择主要考虑生活,农耕,交通,设险,调节气候以及优化环境等作用,于是水的选择要从水形,水质,水量,水色,水声等方面来考虑.总体来说,水以环弯,归聚,明净,平和为上.风水中的"穴"指建筑的基址,是风水地中所谓的"生气"出露之处,为最后选定的合适位置."穴"位的选择是风水选址的关键,是选择人居环境的最根本目的.穴位的选址必须借助有形的山水,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间接判断."向"指方向,朝向.基址的方向决定房屋的日照,通风,景观等.因此它是人居环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我国所处的地理纬度,我国理想的朝向是坐北朝南.但在实际中因考虑了气候,地形,景观和建筑功能等环境和美学因素,房屋的朝向只要求达到最优,并不一定要朝南.综合以上各要素而得到的风水地的空间模式大致是:北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作靠山即镇山,南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作朝案,左右两侧有砂山作护卫,中间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屈曲流水环抱,共同构成一个三面有屏障护卫,前方略显开敞的相对封闭的小环境.这样一种自然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基址背后的山峦(镇山)屏挡冬季北来的寒风;东西两侧的低岭缓坡(护山)则避免洪涝之灾而且还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和植被;房屋朝南(处阳坡)便于接受充足的光照,南面有流水经过可按纳夏季凉风;三面环学术论坛!!Q: ScienceandTechnologyConsultingHerald水可以取得方便的采运条件,便于农业,生活用水,有了污水也容易排出;而各山均要求森林茂密,这既保持了水土又调节了当地的小气候.于是,一个好的风水地便成了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良性生态循环的居住地.由此观之,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对居址的缜密选择,实质上溶入了建筑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生态学,心理学,景观学等多方面的有关人居环境的合理内涵. 2风水理论的现代科学解释风水理论作为古代聚落和建筑选址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可以说蕴含着较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1良好的自然生态要素是聚落生存的保障富有"生气"之龙脉,草木繁茂,果实,燃料等供给源源不断;秀美的砂山孕育出大片良田沃土,有利于农耕;前缘"金城环抱"之水,有"耕渔,饮用,去恶,舟楫之利"[31.总之,好的"生态要素"能使聚落在农,林,牧,副,渔业的多种经营中得到发展,造就一块"吉祥福地".2,2良好的自然生态要素可以保护聚落免受侵害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朝南可以迎纳夏日南来凉风,争取良好日照,水口山降低水之流速,且为御敌扞卫之屏障;前缘弓状环水使基址免受冲蚀,且具设险之利.风水学中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所谓"欲水之有情,喜其回环朝穴.水龙之接脉,忌平冲射反弓."l6这一结论与现代河流地貌关于河曲的变化规律相吻合.背水之岸(即凹岸)为水流冲刷之地,随着水流的不断冲刷,河岸将不断后退,而向水之岸(即凸岸)则不断的淤长,从而使河床产生横向变形,即河曲蠕动. 居向水之岸则可借助自然之力不仅扩张了土地面积,而且也降低了水患的威胁.2.3良好的自然生态要素可以保证聚落良好的生态环境风水格局山川聚结,通过对内外空间界合,流通的限定及对"生气"的"迎,纳,聚,藏"等细腻处理,使"维持生命存在及决定其变化的'生气'充盈其间",使影响生物圈最为重要的"风"和"水"的循环,运作得以整合,于是聚落处于与自然的最佳关系中,生态良好,生机盎然.2.4良好的自然生态要素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景观品质祖山重峦叠嶂,富于层次;水口山障景,使基址豁然开朗,别有洞天;"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环抱有情,不逼不压";南水波光水影,绚丽如画,造就一幅赏心悦目的天人合一画卷.这样的地方自然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当率先研究生态建筑学的西方学者偶然把目光投向中国文化时便惊讶地发现:延绵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其环境观,自然观与建筑观,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理论不谋而合,产生了历史的共鸣.3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观的共鸣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紧密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论实际上是一门人居环境科学,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人居环境不论是在景观选择上还是在生态环境构建上都蕴含了较高的科学性.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居住地是古人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人们追求的理想境地,古代建筑风水理论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居环境观产生了历史的共鸣.3.1有机自然观建筑风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整体,认为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大的生态系统,人居住在这个系统中,就是这个系统的一份子,人必须同其他因子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共同维持系统的发展和稳定.在现代人居环境构建中,所追求的也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互相依存.3.2人地和谐观即"天人合一"观或者说"天,地,人合~"观.天人合一指的就是"天人皆物,人效法天,天人调谐"l8J.建筑风水里,经常把大地比作人体来考虑各种因素.对此风水中有一句话叫做"相地如相人".古人看来,天地的运动直接与人的生长相关,人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动要吻合于自然,要取得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要避免在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气息与环境中生活,人的建筑要利于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是几千年来风水学对人和自然关系的一贯主张.风水学在实际操作中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用山水美化城市,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通过建筑物,将人,地(即自然)高度协和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关系.这种人地和谐的思想正是现代人居环境构建所需要遵循的理论基础.3,3环境保护思想即藏风聚气观.建筑风水理论除了指导人们如何选择基址,构建住房外,还指导人们如何植树,以培生气;同时,风水理论还告诫人们不能进行怎样的建筑,不能进行怎样的开采挖掘,以护形势."培生气"和"护形势"的直接目的出于保护山水,然而客观实际却是保护环境,保护了生态,保护了自然.现代适宜的人居环境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生存于环境中的人类必须特别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以便构建一个良好,宜居的大气场.毋庸置疑,风水理论中含有许多附会类比的成分,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居环境建设经验的积累,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附会类比的外像下包含着极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科学合理的内核,在现代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人们选择和建设适宜的人居环境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参考文献[11王深法.风水理论与人居环境[M1.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4—29.[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l98l:l~3.【3】张薇.《圆治》古典人类宜居环境理论探研【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3):255—268.[4】李辉.我国古代地理学"三形"思想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1):76—82.【5】高友谦.中国风水文化【M】.团结出版社, 2004:l35一l72.[6】尚达翔,张正武.风水与民M】.山西出版社,l992:2429.f7】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8—39.【8】亢羽.易学堪舆与建筑【M】.北京:中国书店, 】999.(上接193页)其次,加强党性教育.加强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教育以及马列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另Ⅱ力,志存高远,遵纪守法,要大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通过演讲,知识竞赛,辩论等强化大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形成党员在哪里,哪里就有一面旗帜,哪里有旗帜,哪里就有楷模的良好风气.再次,推行支部考察和入党介绍人负责相结合的教育考察机制.通过给预备党员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教育预备党员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党支部不能因为这些预备党员思想业务素质不错而放松继续教育,入党介绍人也不能因为被介绍人已经入党而忽略进一步教育和考察.要推行预备党员定期汇报思想,述职述责,介绍人长期帮助培养,党支部系统教育,放手使用,全面考察的党员预备期教育考察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培养考察, 促进预备党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升华思想境界,在组织上,思想上完全入党.最后,要严格把好预备党员转正关.决定预备党员是否按期转正,是保持党的纯洁性,提高党的战斗力的关键环节.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必须向支部全体党员全面汇报自己的思想进步情况,工作表现情况和党性锻炼情况.作为预备党员的入党介绍人和预备党员所在支部的所有党员都应该坚持党性原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对党的组织负责的高度正确行使党员权力.作为支部则应当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前的全面考察,及时让那些优秀分子加入到正式党员行列,坚决地把那些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拒之门外.通过把好转正关,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保持党的先进性.科技咨询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ConsultingHeraldl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