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I、PSV及PSVR针对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早期诊断的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2016 年版)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二)诊断依照。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第一版社)1.临床症状:间歇跛行、静息痛、溃疡/坏疽等。

2.体征:下肢皮温低,皮肤苍白,脉搏减弱、溃疡、坏疽等。

3.ABI 、血管超声、 CTA 、 MRA 或 DSA 等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第一版社)。

1.手术方式: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当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时期不需要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5 天。

1.一定检查的项目:(1)血惯例、尿惯例、大便惯例;(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 ABI 、血管超声、 CTA 或DSA。

2.依据患者病情选择:颈动脉彩超和肺功能检查。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依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 〕43 号)履行。

2、抗凝药物、抗血小板齐集、降脂、扩充血管等。

(八)手术日为住院第3-4 天。

1.麻醉方式:浑身麻醉、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蛛网膜下腔结合阻滞麻醉或腰麻、神经组织麻醉。

2.术顶用药:麻醉惯例用药、术后镇痛用药、术中应用抗生素等。

3.输血:视术中状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7-14 天。

1.一定复查的检查项目:血惯例、凝血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剖析等,出院前复查下肢动脉CTA 。

2.术后用药:依据卫生部38 号文建议采用抗生素。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体温正常,切口无感染迹象,肢体活动正常。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管壁硬化、狭窄甚至闭塞,从而使下肢血供不足、肌肉无氧代谢,引起下肢疼痛、肌肉无力、跛行等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早期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延缓下肢功能丧失的进展。

传统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包括运动锻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戒烟戒酒等,但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血管搭桥术、旁路术等,或单独或联合进行,治疗效果较好,但手术强度较大、风险较高,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了介入治疗,即将导管经皮穿刺插入血管内,直接治疗病变部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主要有经皮腹主动脉导管输送、经股动脉引导的血管成形术和经股动脉引导的血管内支架植入等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溶栓介入治疗。

溶栓介入治疗即在血管内注入溶栓药物,将血栓分解,恢复血流通畅。

该方法适用于下肢动脉突发性闭塞,即较短时间内(通常是24小时内)下肢疼痛、跛行、感觉异常等症状显著加重,伴有下肢肌肉萎缩和感觉异常、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流情况、溶栓效果和并发症等,以及在围手术期做好药物治疗、抗感染等支持性治疗。

溶栓的药物主要有肝素、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rtPA)等。

肝素常常作为溶栓药物的辅助药物,可以达到抑制凝血系统和增强纤溶系统的效果;尿激酶可直接作用于凝血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结合,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分解血栓,恢复血流通畅;rtPA是细胞因子链的第二代皮肤纤维蛋白原激活剂,具有高度的疏通血管闭塞、分解血栓以及降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溶栓介入治疗的禁忌症包括活动性出血、溶栓药物过敏史、脑中风、外伤、大面积肌肉出血、严重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此外,溶栓药物在治疗时可能产生出血、肌肉损伤、过敏、局部血肿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ABI应用临床实例

ABI应用临床实例
糖尿病足病理
3.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由于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营养神经的血管出现功能和器质性改变,引起神经营养障碍和缺血性神经炎。由于感觉神经功能异常,使肢体对疼痛的敏感性降甚至丧失,形成糖尿病无痛足。
糖尿病足病理
糖尿病足临床表现
共同特点:如畏寒、皮色苍白、血流减少、间歇性跛行和营养障碍等。 独特之处: 1.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多脏器血管并发症 2.后期发生特征性坏疽
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多发生于管径在500um以上的大、中动脉。主要是由于脂质代谢障碍与内膜损伤所致,主要的病理改变在动脉壁上形成粥样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肢体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
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切片
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切片
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
2.下肢动脉病变: (4)足趾溃疡或坏疽:晚期可出现足趾发绀、皮肤发亮、趾甲变厚变形等。病变继续发展将产生局部肿胀或水疱,进而产生自发性溃疡或坏疽,轻微的外伤即可加重局部的破溃。溃疡一般发生于两趾之间、足趾尖及足趾受压部,向上可累及足部和小腿,但不超过膝关节。
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
动脉中层钙化 多发生于管径在200~500um的中、小动脉。一般见于肢体动脉,特别是下肢动脉,中老年人多发,病理改变为动脉内弹力膜及附近中膜肌层退变及钙沉着,从而使血管壁变硬,但动脉管腔不狭窄。由于一般不引起显著的血液供应障碍。目前认为动脉中层钙化与糖尿病和血液透析密切相关。
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中层钙化病理切片
动脉硬化闭塞症后病理生理变化
2.血流变化:肢体血流量与动脉压呈正比,与外周阻力呈反比。主要动脉发生闭塞后,导致梗阻远端灌注压降低,总的外周阻力增加,肢体血流量减少。当肢体主要血管闭塞时,血流总的阻力是侧肢血管并联阻力之和。如果同一动脉发生另一处闭塞,其总的阻力按串联阻力相加,因此多处动脉闭塞血管阻力较一处动脉闭塞的阻力大。

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移植物远期闭塞的手术治疗

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移植物远期闭塞的手术治疗

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移植物远期闭塞的手术治疗韩伟;孟路阳;王林君;王晓栋;娄尧强;陈旭明【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07(29)7【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移植血管堵塞或急性血栓形成是最常见、对疗效影响最大的远期并发症,主要发病机制是内膜增生和动脉硬化病变的进展。

本科从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14例下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远期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配合吻合口探查重建的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707-708)【作者】韩伟;孟路阳;王林君;王晓栋;娄尧强;陈旭明【作者单位】310009,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310009,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310009,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310009,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310009,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310009,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相关文献】1.取栓结合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移植物闭塞的围术期护理[J], 谢颖2.取栓结合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移植物闭塞的围术期护理[J], 谢颖;3.下肢动脉旁路术后人工血管感染保全移植物的外科处理 [J], 韩伟;孟路阳;王林君;陈旭明;娄尧强;王晓栋4.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的治疗效果研究 [J], 王泽;刘佩;杨志凯;李立元;晋炳申5.杂交手术治疗下肢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移植物闭塞(附36例分析) [J], 邢彤;杨宝钟;苑超;张望德;王克勤;廖传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治疗的最佳方法通常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治疗方式可能包括药物治疗、腔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和循环系统的问题。

腔内介入治疗可以包括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通过在闭塞处放置支架或展开球囊来恢复血管通畅。

手术治疗可能会涉及进行血管旁路移植术或血管重建术,以重建血管的通畅度。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因此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患有下肢动脉闭塞症,请及时就诊并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这一疾病,目前存在多种治疗方法,但究竟哪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呢?本文将从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手术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的传统方法之一。

在手术治疗中,医生会通过开放手术或者微创手术的方式,直接修复或重建闭塞的血管。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直接清除闭塞部位的血栓,并且可以修复血管的通畅,恢复血液供应。

然而,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术后恢复周期较长,且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

因此,对于一些高龄、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药物治疗是一种较为保守的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等,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从而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治疗,同时也减少了手术的风险。

然而,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且对于一些严重闭塞的患者来说,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因此,药物治疗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患者的最佳选择。

最后,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通过导管技术,可以在闭塞的血管内部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从而恢复血管的通畅。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且可以直接作用于闭塞部位,效果较为明显。

同时,介入治疗也可以针对不同的闭塞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

因此,对于大部分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患者来说,介入治疗可能是最好的治疗选择。

综上所述,针对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包括年龄、合并疾病、病变程度等因素。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积极与医生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提供一些帮助。

踝臂指数(ABI):

踝臂指数(ABI):

踝臂指数(ABI):无创周围血管检测技术即将应用于临床众所周知,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致残和致死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世界上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并有年年升高的倾向,动脉硬化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类寿命的延长,心脑血管及大动脉病变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动脉硬化是一种无自觉症状的疾病;早期检测发现无自觉症状动脉硬化日显重要,而且也很必要。

因此,如何早期诊断血管病变,积极干预治疗,改善愈后,提高生存及生活质量成为医学观注的热点。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无创周围血管检测技术)对血管性疾病,尤其是动脉硬化程度及管腔闭塞性情况,可进行有效的评价。

动脉硬化检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动脉脉搏波波普理论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为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无创的检测手段。

此项检测技术对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判断;心血管疾病患者支架、造影、用药后的康复、疗效评估;心脑血管药物疗效的评估;确诊外周动脉血管疾病;指导新药的研制开发等血管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很大的意义。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无创周围血管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对于血管病变早期筛查,积极干预,改善予后,提供了技术依据,该项检测具有无创、耐受性好、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我院新近购进的动脉硬化检测仪性能先进,可进行踝肱脉博波传导速度(baPWV评估动脉硬化的参数)、踝臂指数(ABI评估动脉阻塞的参数)、趾臂指数(TBI)等多项指标的进行测定;一、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了检测动脉硬化的“金标准”——动脉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等。

1、动脉波传导速度(PWV):是指脉搏波在动脉内的传导速度,能很好的反映大动脉的弹性,是评价动脉硬度的经典指标。

正常值<1400cm/s,大于该值提示动脉硬度增高,它是心血管疾病发生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能反映动脉硬化的程度。

2、踝臂指数(ABI):是足踝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比值,能反映下肢动脉狭窄和阻塞的程度,正常值0.9<ABI <1.3。

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观察

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观察

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观察作者:沈超孙蓬李传勇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36期[摘要] 目的评价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自体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47例的手术效果及通畅率。

结果自体移植静脉血管术后总有效率为95.7%,术后平均随访3年(2个月~8年),通畅率为75.6%。

结论该手术取材简便、操作简单、组织相容性好、疗效满意,是外科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术式。

[关键词] 自体移植;大隐静脉;股-腘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图分类号] R62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c)-0164-03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发病率、死亡率也逐年上升。

股-腘动脉段硬化闭塞是下肢ASO中最常见的。

对此类患者采用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保存肢体,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采用自体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股-腘ASO 47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1995年3月~2010年6月收治的47例股-腘ASO患者,女性11例,男性36例,男女比例为3.3∶1,平均年龄69岁(57~81岁),平均病程1.2年(2个月~5年),均行单侧肢体手术。

其中大部分有伴发病:原发性高血压42例,冠心病35例,脑供血不足10例,高脂血症9例,糖尿病15例,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史3例;有吸烟史者39例。

1.2 临床症状本组患者均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0~200米,下肢静息痛32例,足趾溃疡或坏疽10例。

体格检查发现全组患肢股总动脉均可扪及正常搏动,33条肢体有腘动脉搏动减弱,14条肢体腘动脉搏动未扪及,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均消失。

1.3 辅助检查本组患者术前均行下肢动脉节段测压及踝肱指数[1](ABI)测定,结果显示术前双侧肢体对称部位动脉压力差>2.67 kPa(20 mm Hg),同侧肢体大腿-膝上或膝上-膝下动脉压力差均>4.0 kPa(30 mm Hg),ABI为0~0.63,平均(0.33±0.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I、PSV及PSVR针对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
脉闭塞早期诊断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踝肱指数(AB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峰值流速比(PSVR)针对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早期诊断效果。

方法96例(112条患肢)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在患者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共随访7次,分别为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

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组(狭窄度75%)。

随访期间,测量所有患者ABI、PSV及PSVR,并进行对比。

结果将患者根据再狭窄度分为轻度组(32例,35条患肢)、中度组(35例,40条患肢)和重度组(29例,37条患肢)。

轻度组和重度组各时间点的A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内轻度组和中度组的A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后重度组的ABI指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期间轻度组与中度组的P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周重度组的PSV与轻度组及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1~12个月重度组的PSV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及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訪期间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的PSVR值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检测吻合处的PSVR指标较检测患者PSV、ABI指标效果好,对该手术后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早期评价具有较好指示作用。

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人工血管;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踝肱指数;血管再狭窄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常用治疗手段。

有研究显示,由于患者术后吻合口处内膜增生,移植血管出现再狭窄的状况时有发生[1]。

而对于术后下肢动脉情况无创复查常采用ABI,但由于其敏感度不够,发现异常时间较晚。

有研究指出,通过超声测量动脉收缩PSV、PSVR也可用于评价患者下肢动脉出现再狭窄的程度[2],但类似研究较少,不能有效的提供理论支持。

故本研究通过对比术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ABI、PSV以及PSVR水平,为术后下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提出理论指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筛选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共96例,共移植血管112条,其中男/女构成比为63/33,平均年龄(6
2.17±11.42)岁。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选择弹性聚氨酯为材质的生物混合型人工血管(内径6~8 mm,吻合口径8~12 mm),远端吻合于腘动脉膝上位置,近端吻合于股总动脉开口处。

在患者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

动脉造影显示:狭窄度75%时为重度狭窄。

根据随访结果将患
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共随访7次,分别为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测量各随访时间点患者的ABI、PSV及PSVR水平。

若发现患者病变进展,及时行CT血管造影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评估其严重度。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随访患者的分组情况将患者根据再狭窄度分为轻度组(32例,35条患肢)、中度组(35例,40条患肢)和重度组(29例,37条患肢)。

轻度组中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47±10.96)岁。

中度组中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6
3.75±11.32)岁。

重度组中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64±11.05)岁。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2 三组患者随访期间ABI指数比较轻度组和中度组各时间点的A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内轻度组和重度组的A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后重度组的ABI指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3 三组患者随访期间PSV及PSVR水平比较随访期间轻度组与中度组的P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周重度组的PSV与轻度组及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1~12个月重度组的PSV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及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的PSVR值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ABI作为评价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局部血供状况的常用指标之一,具有一定客观性,为临床医务人员所常用。

但是,在部分术后的患者中ABI指标虽然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但患者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管再狭窄[3]。

说明该指标作为单独评价体系,其评价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患者干预治疗及长期预后恢复[4]。

有研究表明,多普勒超声用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及复查具有明显效果[5]。

在本研究中,随访期间轻度组与中度组的ABI和P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内轻度组和重度组的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后重度组的ABI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2周重度组的PSV与轻度组及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1~12个月重度组的PSV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及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研究指出,行置换术的患者,其ABI及PSV 还会一定程度上受到患处附近动脉压力变化的影响[6]。

从而导致ABI及PSV的指标对轻、中度狭窄度的判断不够敏感,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结果还显示,随访期间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的PSVR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分析,而PSVR是由PSV病变与PSV正常则比较而来,故而减少了影响PSV的其他血管因素,因此用于评价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预后血管再狭窄的效果更佳明显。

通过检出结果分析显示,PSVR 检测的特异性较好,而ABI及PSV指标对于轻、中度患者检测不明显,且对重度患者发现时间也明显较晚。

综上所述,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检测吻合处的PSVR指标较患者PSV及ABI效果更好,对早期评价下肢动脉闭塞患者术后再狭窄具有较好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华,潘仲杰,刘洪,等. 双功能超声对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评估的临床应用. 天津医药,2014,42(7):707-709.
[2] 范颖,龚光,熊义祥,等. 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闭塞再手术经验探讨. 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2):3056-3057.
[3] 焦旸. 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20例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2):226-228.
[4] 谷涌泉,齐立行,张建,等. 195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师杂志,2014,16(3):298-302.
[5] 宋庆宏,李阳春,赵奇,等. VIABAHN支架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效果分析. 天津医药,2014,42(8):825-827.
[6] 梁刚柱,张福先,魏海亮,等. 股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12):1052-1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