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第七章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专题一教育与哲学PPT课件

专题一教育与哲学PPT课件
专题一 教育与哲学
一、什么是哲学? 二、什么是教育? 三、什么是教育哲学? 四、怎样学习教育哲学? 五、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
讨论题: 1.哲学怎样关涉人的生活? 2.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3.教育哲学怎样关涉实践?
2020/10/13
1
专题一 教育与哲学
一、什么是哲学? (马捷莎: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断想,新华 文摘 2005/13/36)
13
专题一 教育与哲学
3)哲学是精神的,哲学关涉人的心灵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所处时代及生活场域中的囚 徒。 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 一书中指出:“科学认识是不能进行自我认识的 认识。”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致死》一书中指出: 人们由于享受失去了自由!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 ,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关 系问题。
2020/10/13
6
专题一 教育与哲学
2、哲学的价值
——理智的邀请 ——价值的询问
——精神的导引 ——意义的达成
2020/10/13
7
专题一 教育与哲学
1)哲学是抽象的,哲学关涉人的理性 生活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主要是基于好奇心 的,同样也是基于理性的。
27
专题一 教育与哲学
至于教育对于个人的价值,以下这段话十分精彩: 假使我们过着多彩多姿的生活,那必定是教育使我 们意识到生活的意义; 假使我们过着合群的生活,那是教育使我们在早年 认识这一需要,且在我们的心田种植了种子; 假如我们很安详地生活着,那是教育使我们认识到 精神上的和谐是人生最重要的。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美]塔夫里阿诺 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版2020 Nhomakorabea10/13

《教育学》课件 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课件 第七章  课程
11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是由中央政府负 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 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 程。
12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四、课程理论
(一)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主张是,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 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 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该理论的早期代表是斯宾塞,他在《什么知识最有 价值》一文中提出,为人类的种种活动做准备的最有价 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
13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二)人文主义课程理论
人文主义课程理论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 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 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该研究和尊重儿童的心 理发展特征,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的要求,为儿童的价值实现 创造条件。
除了教科书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教学材料,如练 习册、教学参考书、课外读物、多媒体学习材料等。
29
第二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又称序列组织,是指按照某些准则将学习内容 按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呈现 给学生,即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25
第二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
3.表现性目标表述方法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 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现性目标重视学 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类课程目标的表述。
表现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 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 得的个人意义。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与课程开发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与课程开发

21
高中毕业生对教学内容难度的看法
45
40 35
42.4
38.5
37.3
35.3
30
省重点高中
市重点高中
县重点高中
一般普通高中
太难
省重点高中、市重点高中、县重点高中和一般普
通高中分别有42.4%,38.5%,37.3%和35.3%
的人认为教学内容太难。
22
校长与教师对教材所选内容量的意见
7%
8%
天津
山西 安徽
曲沃 芜湖
广东 河南
贵州
贵定
甘肃
内蒙 四川 古
海勃湾 区(乌 海市)
郫县 (成都)
河北 新疆
黑龙 江
大庆 宁安
青海
龙山区 (辽源)
开福区 (长沙)
大港区 南山区 金水区 七里河区 鹿泉 天山区
(深圳) (郑州) 城关 (深圳) 沙伊巴克区
(兰州)
(乌鲁木齐)
湟中区 (西宁)
江西 宁夏 江苏 海南 辽宁 福建 重庆 广西
25
课堂教学“从不”使用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百分数
100% 90%
79%
50%
0% 小学
初中
26
六项具体目标
目标五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和评 价制度——
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 进教学的功能。
27
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 60% )
50%
西湖区 南昌
大余
(赣州)
灵武市
玄武区 海口市
(南京) 锡山市
大连
厦门 北碚区 柳州城区
玉林市
南宁新城区

教育哲学课件

教育哲学课件

教育哲学课件第一部分:教育哲学概述(500字)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本质、目的、价值和意义的学科。

教育哲学旨在系统探讨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以及教育的伦理和价值观念,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哲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哲学问题、教育的哲学理论和教育的哲学观念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教育哲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部分: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500字)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价值观念。

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属性,包括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等方面。

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包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

教育的价值观念是指教育活动所蕴含的伦理、美学和认识论等价值观念,包括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精神等多个方面。

这些理论基础构成了教育哲学的理论框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部分: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500字)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观点、教育的方法观点和教育的价值观点。

教育的目的观点主要包括教育的个体发展观点、社会发展观点和人格培养观点等多个方面。

教育的方法观点主要包括自由教育观点、权威教育观点和体验教育观点等多个方面。

教育的价值观点主要包括人本主义教育观点、社会责任教育观点和全人教育观点等多个方面。

这些主要观点构成了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四部分:教育哲学的意义和作用(500字)教育哲学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哲学可以深化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哲学可以激发教育者的思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育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取向,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

教育哲学可以丰富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丰富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哲学石中英》课件

《教育哲学石中英》课件
学校制度的设计应遵循公 平、公正、民主的原则, 保障师生的权益,促进学 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石中英教育哲学提倡学校 与社区的互动与合作,共 同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学生 的成长。
06
总结与展望
石中英教育哲学的贡献与局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贡献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局限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字教育哲学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教育哲学应该紧密联系教育实践,为 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 导。
教育哲学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是相互促 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将理论和 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的 发展和进步。
教育实践应该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 为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和依 据。
感谢观看
THANKS
02
教育目的与价值
教育目的的哲学思考
培养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教育应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 机会和资源,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人的自我实 现和成长。
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育应培养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参与社 会活动和公共事务,促进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价值与情感价值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03
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教育既培养个体的实用技能和能力,也关注个体的道德和精神成长。工
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教育目的与个人发展
教育目的引导个人发展
教育目的是个人发展的指南和目标,通过教育目的的引导,个体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和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
教育应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鼓励独立思考 和自主探究,激发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实质教育论
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 授实用性知识,智力的发展并不重要。
主张学校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 学、物理、化学、天文、商业和法律等实质 学科。代表人物是斯宾塞,他竭力反对当时 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主张实 科教育。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观点都是片面 的,割裂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关系。
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1.从资源层面拓展了课程范围 2.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3.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4.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5.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6.加强校内课程资源设施建设
课程评价
(一)评价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
1.理解性评价:致力于尊重和理解学生。 2.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3.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 和提高。 4.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要多元 化。 5.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6.自我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方向 1.资源整合:在资源层面适当整合综合实 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资源更新:利用和寻找新的素材; 3.资源共享:确保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 交流; 4.校本开发: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中 心,要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5.理论架构:在实践开发基础上形成校本 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人本主义课程论尊重人的尊严与价 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 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力主为学生提供 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 性的发挥。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特点
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 2.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 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3.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4.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 励学生自由探索。 5.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 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

《哲学与教育》PPT课件

《哲学与教育》PPT课件

▪ (二)哲学何为
▪ (三)如何与哲学建立缘分
▪ 二、教育活动需要哲学
▪ 三、一般哲学的不充分性反证了教育哲学存在的必
要性
a
4
(一)何为哲学
▪ 1.哲学的产生 ▪ 2.对哲学的理解 ▪ 3.走近哲学家 ▪ 4.哲学的问题和内容体系 ▪ 5.哲学的特点
a
5
1.哲学的产生
▪ 思考普遍性问题是哲学的开始 ▪ 哲学思考源于惊奇 ▪ 哲学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实践,是生活的
▪ 在古希腊,哲学是全部知识的总和,如亚里士多德把哲学视为寻取最高 原因的基本原理的学术;
▪ 近代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知识之知识,哲学是关于科学成立依据的科学。
▪ 现当代对哲学主要有以下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研究世界运 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认识论;语言分析说,哲学是通过对语言的逻辑 分析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存在意义说,哲学的使命是借助对语 言的理解和解释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精神境界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
▪ “消化与生理学”,生理学不是教人消化的,哲学也不是教人思维的, 而是使人自觉把握思维的逻辑;
▪ “同一句格言”,哲学不仅需要理性,更需要丰富的阅历,深刻真切的 人生体验;
▪ “动物听音乐”,学习哲学不能只记住某些理论知识和概念,而应真正
进入哲学思考。
a
10
(4)古今中外各种典型的哲学观
▪ 什么是哲学?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大都是无法得到最终的 确定解答的,这正是哲学的本性,也是哲学的魅力和力量所在。对于一 位哲学家来说,最恶毒的问题就是问他什么是哲学。可以说,有多少哲 学家,就有多少种对哲学的理解。
的发展是线性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哲学的发展是围绕着智慧
核心而运转的圆周运动。哲学家对根本性问题思考的都很根

教育哲学(石中英)ppt课件(完整版)

教育哲学(石中英)ppt课件(完整版)

2021年-2022年
005844
2021年-2022年
005845
2021年-2022年
005846
2021年-2022年
005847
2021年-2022年
005848
2021年-2022年
005849
2021年-2022年
005850
2021年-2022年
005851
2021年-2022年
2021年-2022年
005742
2021年-2022年
005743
2021年-2022年
005744
2021年-2022年
005745
2021年-2022年
005746
2021年-2022年
005747
2021年-2022年
005748
2021年-2022年
005749
2021年-2022年
005750
2021年-2022年
005751
2021年-2022年
005752
2021年-2022年
005753
2021年-2022年
005754
2021年-2022年
005755
2021年-2022年
005756
2021年-2022年
005757
2021年-2022年
005758
005852
2021年-2022年
005853
2021年-2022年
005854
2021年-2022年
005855
2021年-2022年
005856
2021年-2022年
005857
2021年-2022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育本质的自在性和教育本 质的自为性
教育本质论的任务首先要揭示教育 的本体是什么,教育本体是教育本质的 生长点。
在徐刘宏和何善平的文章《教育本体论: 作为教与学的关系性存在》提出,“教与学的 关系性存在”就是教育本体。
教育是在教与学整体关系中存在的。这种 存在包括四个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 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且它们是相互 依存,缺一不可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四 个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
学是教育的本体,但不是教育的本质。 本体是本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 原因,本质是本体发展变化的结果;本 体作为本质的原因是永恒不变的,本质 作为本体发展的产物是不断变化的;本 体有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本质是本体发 展的可能性转化成的现实性。
他还认为,本质论的任务不是揭示本体
是什么,而是揭示本体发展的结果,教育本 质论不是揭示教育具有什么根本或本体功能, 而是揭示教育如何发挥其各种功能或教育发 挥各种功能的方式。所以,教育本质不仅是 抽象的和设想的,更是具体的和行动的。教 育本质首先决定于人们对社会实践反映形成 的世界观,人的本质观、价值观、教育观等 观念,然后是教育实践。教育是什么关键在 于教育怎样活动、行动、操作,教育的存在 方式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什么。
指导学习是当代教育最基本的同一性和
共同特征。指导学习拓展到社会就能形成学 习型社会,它赋予教育以新的意义,它帮助
人们重新认识教育本质的新内涵。
一、教育本质与教育的归属既有区别也 有联系
属本质:教育划归到的那个属的本
质,它是教育的一般本质。例如,把教 育看作上层建筑、生产力或文化,基本 上是从属本质的意义上认识教育本质的。 划归到那个属,来看教育的本质,教育就
尤其是受教育者,它的“形成人” 或“形成不断完善的人”是教育的出发 点和归宿,它在教与学的整体关系中处 于中心位置,也就是说,教育本体实际 上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形成关系而整体性
存在的。
作为“教与学的关系性存在”的教 育本体,其自在性就体现在作为“此在” 的“人”如何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形成价值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与生 成教育本质。
有了与其他属所不同的、最一般的本质。
自本质:是教育与包括所有自然运
动和所有社会活动在内的世界一切事物 的根本区别。如从现当代信息社会和学 习型社会的角是对
现当代教育自本质的认识。
类本质:将教育划分不同的类。在 遵从教育的属本质、自本质的前提下, 所属的某一类教育具有的与其他类教育 不同的本质。如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它们各自
《学会生存》指出,既然教育对社会有
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这个社会就 应该称为学习化社会,也就是我们党和国家 所倡导的学习型社会。学校的学习型社会的 特点应该是自主学习加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学习与教育相比较,既具有时间先在性,
也具有逻辑先在性,可见学习其实是教育本 体的内核 。主体认识教育本体,其实最核
心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对待学习,是使受教 育者被动地学(或受教育者习惯于被动地 学),还是主动地学;是教育者的教育为主 导,还是教育者的指导学习为主导,由此, 所产生的教育实践不同,所生成的教育本质 也就不同。
四、教育的本质与语言的意义
从语言分析哲学到今天的哲学解释 学,它把更多的努力建立在对意义哲学 的探求之上。
“意义与指称是不同的,一个词语,它 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名称,第二是指称, 第三是意义。而意义才是哲学家应该研究 的东西,它就是指在语境中所包含的除指
称之外的其他的东西。”
……这些正说明,教育本体的一致 性、确定性与教育价值、本质和规 律的不一致性、不确定性,教育本 体的客观性和稳定性,教育本质的 建构性、主观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五、教育本质既是抽象的,更是实践的 教育是一种人的实践活动,活动的
本质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
教育本质是对教育实践的理解,这 种理解又指导着新的教育实践。研究和 形成教育本质更应该强调教育本质的实 践性、活动性和行动性。
第二节 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
只有首先肯定“教育是一种学 习”,才能突出受教育者的学习主 体的地位。郝文武认为,教育不仅 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指导学习”。 “指导学习”把传统的“教学”概 念在“教育是一种学习”这一观念 下重新定位,即 “教”是指导、 “学”是学习,“教学”是“指导” 与“学习”的联系与互动。
具有自己的且与其他类教育不同的本质。
二、从发生认识论讲,学习与教育既有 一定区别又有天然联系
广义的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
段,是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 化。
学习方式的不同是人与动物的根本
区别。
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教育,没有自主 学习、指导学习不可能有面向明天的教育。
但从时间和逻辑上讲,学习先于教育, 教育是学习的种概念。教育产生的顺序是: 广义的教育先从学习中分离,学校教育再 从广义的教育中分离。教育从学习中分离 出来,其本质上还是学习。教育就是从学 习中分离出来由国家、社会和教育者引导 和规范的学习。
《教育哲学》
讲稿
张国定 教授
第七章 教育本质论
第一节 教育本质的结构和生成
一、教育本质及其认识思维方式 的发 展变化 教育本质是教育现象之间必然、普
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随 着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 也是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的变化而变
化的。
郝文武认为,教育起源于教学,教
“教育本质观是由教育主体观和教育价值 观决定的,教育主体观和教育价值观不同, 教育本质观不同;教育本质观不同,教育实 践也不同。”教育本质观不同,对教育本体 的理解就不同;对教育本体的理解不同,在 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策划就不同;教育策划 不同,所展开的教育实践就不同;教育实践 不同,所生成的教育本质就不同。
教育本体的自为性又是什么呢?郝
文武认为,现实的和未来的教育则是由 此在的人在理解了教与学的关系的基础 上,通过思维与设想统一、认识与行动 统一的教育实践生成和创造的,而新的 教育本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构与形 成的。这就是教育本质的自为性。
三、教育本质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本 体和教育价值结构的统一建构和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