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中外关联视角主题2近代史的中外关联视角学案

合集下载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2 近代史的中外关联视角优选PPT课件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2 近代史的中外关联视角优选PPT课件

英国而不是中国的原因,可以推出其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故D项正确。
123456
解析 答案
2.(2017·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1832年英国议会报告指出:鸦片税是按 成本301.75%的税率征收,印度因财政需要无法摒弃它,而且它主要由 外国消费者承担。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
√A.纵容英国烟贩对华走私鸦片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 泽东思想形成并发展
2.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项目
对中国的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与性 政治
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引发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次
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民族企业);被迫卷入资本主义
工业 经济 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社会生活开始变化,洋务
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内容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 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未明确提 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 完整的理论体系
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计了 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 理论体系
影响
对当时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 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 论基础
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 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 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 起了鼓舞作用
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
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D.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解析 据材料可知就市场因素而言中国更胜一筹,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发生在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冬天到了,兔子越来越少,猎人们的收成也一天不如一天。而那些服务时间长的老猎狗们老得不能捉到兔子,但仍然在无忧无虑地享受着那些他们自以为是应得的大份食物。终于有一天猎人再也不能忍受,把他们扫地出门,因为猎人更需要身强力壮的猎狗……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 的。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中外关联视角主题4中外历史上的法制建设学案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中外关联视角主题4中外历史上的法制建设学案

主题4 中外历史上的法制建设视角1 古代史上的法制建设1.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概况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1)中国早期法制,一般指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法制,是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法律是不公开的。

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以及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和过失等法律原则。

这是具有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法律制度。

(2)春秋以后,中国开始有了向社会公布的成文法。

战国时期,以成文法为主体的新的法律体制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确立,其中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就是当时法制变革的代表性成果。

(3)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成文法律体系全面确立。

秦代及汉初的法律制度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汉武帝以后,法律制度儒家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得到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法制走向成熟。

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未能走上近代化道路。

总之,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的精华,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维护纲常礼教成了封建法典的核心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2.罗马法发展的原因和基本特征(1)发展的原因①为巩固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为其统治提供法律依据。

②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

③罗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法学家的积极配合。

④平民与奴隶主贵族的不断斗争。

⑤罗马人普遍信奉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

(2)基本特征①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系统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②从形式上看: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③从内容上看:维护了罗马公民乃至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众多领域。

④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对后世影响深远。

⑤从局限性上看: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素养二 跨越时空——中外关联篇 (共14张PPT)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素养二 跨越时空——中外关联篇 (共14张PPT)

板块一
主题一 主题二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4-


目 近代中国 近代西方国家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交基 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综 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工业 础 合国力远远超过中国 化程度非常低 外交目 维护封建统治 维护本国资本主义 的 以屈辱外交为主要特点,往 以拓展本国利益为目的, 外交政 往以牺牲本国的经济、政 以军事力量为后盾,以全 策特点 治、 领土等权益来保全政权 球市场为外交活动范围 不能保护本国的利益,无法 外交影 保护国内市场和开拓国际 大多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 响 市场,体现了鲜明的半殖民 展,维护了本国的利益 地性质
素养二
跨越时空——中外关联篇
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 的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 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 准确的理解。 通过学习,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 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 变化与延续、统主题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 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 件下进行考察。
板块一
主题一 主题二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9-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上篇 模块整合(二) (共66张PPT)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上篇 模块整合(二) (共66张PPT)
模块整合(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阶段一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1894年)
[特征归纳]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
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3) 从思想上看 ,鸦片战争使一批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
始觉醒,“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地主阶
级内部出现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步形成“中 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并付诸实践。 (4) 从社会习俗上看 ,从社会生活看,近代西方的生活习俗、 交通工具等在通商口岸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
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伴随西方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秩序逐步确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先后
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 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 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 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2.(2017· 河南焦作一模 ) 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
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
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 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 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对此观点认识正 确的是( )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关联视角主题1 古代史的中外关联视角课件全面版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关联视角主题1 古代史的中外关联视角课件全面版
心的转移推动了西欧资本主 响 系)向资本主义
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和 生产方式迈进
社会制度的变革
视角3
古代中外思想文明对比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孔子
苏格拉底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相同点 (2)都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
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
不 目 为奴隶制度服务,恢 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
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1 古代史的中外关联视角
视角1 古代中外综合对比 视角2 古代中外经济文明对比(中国以宋代为例) 视角3 古代中外思想文明对比 针对训练
视角1
古代中外综合对比
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的比较
古代中国
古代雅典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
政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关)、五百人议事会(参
结构 皇帝制、皇权至上 政)、陪审法庭
2.特点古代中国Fra bibliotek古代西方
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 发展 济的范畴,没有进一 水平 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
和阶级力量的产生
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 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 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
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 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
迫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推 没有推动封建生
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贸易中 影 产方式(生产关
√A.在私有制经济中最完备B.贯彻公正平等的基本原则
C.反对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D.维护绝对正义与公平精神 解析 根据史实可知,中华法系主要是公法,主要为强化君主统治服务; 罗马法主要是民法,主要调整财产关系,因而两者相比较,罗马法维护 财产私有的内容是中华法系所不具备的,故A项正确。
123456
解析 答案
1.表现 (1)宋代: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城市中坊市限制被打破); “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 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等。 (2)西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展; 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原来 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等。

通用版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含答案)

通用版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含答案)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1.整体布局——遵循考纲,科学统筹(1)时序化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的历史选择题基本遵循考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编排,三部分的题量基本稳定,均为4道。

(2)均衡化①古代史: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在时段(朝代)、模块(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上相对均衡,先秦、两汉、两宋、明清是重点(南北朝、唐朝则在选考题中密集考查),重视对政治与文化、经济与文化的渗透考查。

②中国近现代史:形成一些相对集中的命题密集区,如中国近代化、近代初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民国初期、抗战史、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③世界史:一般有一题考查对希腊民主制或罗马法的延展性认识,一题放在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另外两题较多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国际格局调整等主干内容,试题分布也相对均衡。

2.命题趋向——稳中求变,变中出新(1)情境化①创设新情境:命题者站在更高的学科高度和更宽阔的学科视野审视中学历史教学,强调新材料的引用和新情境的创设,情境化已是高考命题的主流趋向。

②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纵观近年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

(2)前沿化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强调鉴古知今,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

题干中大量出现的“反映了”“反映出”“表明”“由此可见”“说明”等指示词,凸显高考命题的两大出发点:一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

3.试题设计——立意高远,凸显能力(1)材料化①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中外关联视角主题5西方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联动学案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中外关联视角主题5西方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联动学案

主题5 西方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联动视角1 16~18世纪西方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联动1.16~18世纪西方经济的发展16~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加以拓展。

2.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中西方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对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2)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从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引种西班牙人从中南美洲带来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烟草、向日葵、番茄等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马铃薯和玉米的种植,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地成为宜农土地。

这样使明清急速增长的人口有了粮食保障,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重大变化。

(3)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商品在亚洲并没有竞争力,欧洲商人只能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中国)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等。

在明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也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视角2 19~20世纪4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联动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的外国经济因素(1)经济结构变化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变化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冲击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②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③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学案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学案

主题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视角1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潮流。

(5)从思想文化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借鉴意义。

2.明清时期——从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的前夜(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渐腐败。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

(3)对外交往:实行“海禁”政策,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思想领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思想,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5)文学领域:《红楼梦》等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3.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政治上: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经济上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喝咖啡、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3)思想上①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2 近代史的中外关联视角
视角1 近代中外综合对比
1914~1927年中西社会发展特征的对比
西方中国
特征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一
战;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
为现实
民主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由旧民主主
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表现政治: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
经济:战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军事
国际关系: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酝酿欧洲安全,签订《非战公约》(选修)
政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黑暗;人民
继续斗争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
天,但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
主义很快萧条下去
文化: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
义传入中国
外交:参加一战,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重大史实政治:一战和十月革命,巴黎和会与华
盛顿会议
文化:现代艺术兴起,电影迅速发展
政治: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民革命;从北洋军阀政府到南京国
民政府
经济:一战期间和一战后民族工业的
发展
文化:新文化运动发展
视角2 中外民主思想对比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视角3 近代世界对中国的影响
1.20世纪世界形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如严复翻译了许多西方名著,学习西方的“民权”思想,对维新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如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翻译了卢梭、孟德斯鸠的作品。

(3)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如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等以民权、科学为指导思想。

4.进化论的建立对中国的影响
为中国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同时也被帝国主义利用,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

针对训练
1.(2017·广东深圳宝安高三调研)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

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
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D.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就市场因素而言中国更胜一筹,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原因,可以推出其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故D项正确。

2.(2017·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1832年英国议会报告指出:鸦片税是按成本301.75%的税率征收,印度因财政需要无法摒弃它,而且它主要由外国消费者承担。

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 )
A.纵容英国烟贩对华走私鸦片
B.积极谋划对华侵略战争
C.急于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
D.禁止印度殖民政府出口鸦片
答案 A
3.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例,1750年为32.8%,1830年为29.8%,而相应年代的整个欧洲为23.2%和3
4.2%。

其中,中西制造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A.数量
B.原料
C.生产目的
D.生产方式
答案 D
解析1750~1830年中国处于清朝时期,制造业仍以手工生产为主,而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工业革命,采用机器生产,推动产量大幅度提高,故D项正确。

4.1858年11月,清政府同英、法、美三国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

这一规定( )
A.有利于增加中国的海关收入
B.某种程度上利于抵制外来侵略
C.便利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
D.在一定时期内保护了中国市场
答案 C
解析“值百抽五”,实际上固定了进出口的税率。

当时,列强工业资本主义发达,这种规定不利于保护中国的市场,便利了列强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5.(2017·广东佛山顺德高三适应性考试)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

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随着交流加深西方逐渐改变对东方的认识
B.中国因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西方迅速发展与中国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 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随着东西方交流密切,欧洲由崇拜东方向批判、否定东方转变,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概述,不是出现变化的原因,故A项错误;B项从中国自身落后于世界潮流的角度,表述了导致欧洲认识转变的原因,不够全面,故B项错误;C项从西方日益强于东方的角度论述欧洲认识转变的原因,不够全面,故C项错误。

6.(2017·课标全国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近代中法两国的民族主义是在两国资产阶级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或外国列强侵略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1)问主要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从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废除等级制度)、思想(启蒙思想和《人权宣言》)等角度进行说明。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相互间是平等的”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进行总结。

第二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抨击君主专制”“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进行概括。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
是两国的国情,可以侧重分析两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国方面还要考虑中共和苏俄的影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