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

合集下载

苏曼殊作品

苏曼殊作品

苏曼殊作品篇一:苏曼殊爱国清末国运衰弱,洋人用“支那”一词来作为对中华的蔑称,苏曼殊对此大为气恼。

一个偶然的机会,熟谙印度古籍的苏曼殊从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发现,古时印度语中的“支那”一词,源于古印度人对商朝华夏人民“智巧”的称赞。

这个发现让苏曼殊欣慰不已,四处写信告诉他的朋友、包括外国朋友,要让大家都知道“支那”原来是代表了汉人的优越。

1915年,苏曼殊在东京遭遇“黑虱白虱”事件,一个日本人从头发中摸出一只虱子,指责是从苏曼殊身上跳过去的,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中国人都是落后和肮脏的。

对敏感的苏曼殊而言,这种羞辱更增添了苏曼殊作为弱国之民的痛心和感伤,也强化了中日混血的苏曼殊对东瀛日本的敌意。

苏曼殊虽是中日混血,却恶日本人如寇仇,在日侨居数年,不肯说日语,宁可不厌其烦地寻找翻译。

生病也不去医院,因为不想说日语。

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入中国,辛丑条约,庚子赔款,使早已疲惫不堪的中华民族更加苦不堪言,大同学校远在东洋,却高度关注着国内局势,师生每日下课,必呼16字口号始散:“国耻未雪,民生多艰,每饭不忘,勖哉小子!”在这种环境熏染下,苏曼殊的爱国忧民之情亦愈益浓厚。

面对国家危难,山河破碎,苏曼殊说:“假如需要且必要,我便是当今之荆柯。

”辛亥革命爆发时,苏曼殊在爪哇闻讯极为兴奋,急欲回国,他写给柳亚子、马君武的信说:“迩者振大汉之天声,想两公都在剑影光中抵掌而谈;不慧远适异国,惟有神驰左右耳。

”日期:2009-03-07 14:21:15革命苏曼殊曾画过《扑满图》扇面一页赠包笑天。

扑满是泥制的贮钱罐,丢入铜钱只进不出,只有等积满后扑碎了它才可取出。

这幅图却是一语双关,扑满者,扑灭满清也,寓藏着苏曼殊强烈的反满情绪。

1902年,苏曼殊进入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部。

中国留日学生关心国家危亡,创办刊物,编译出版书籍,意气风发,激扬文字,以唤起民众、报国雪耻为己任。

早稻田大学更是反清革命志士云集之地,苏曼殊在这里结识了冯自由,听过陈独秀的演讲。

红尘佛心苏曼殊

红尘佛心苏曼殊

红尘佛心苏曼殊杨璧合红尘和佛心,本来是相对的两个境界,可在苏曼殊身上,却有了奇迹般的融合。

苏曼殊,原名苏戬,小名三郎,1884年出生在日本。

苏曼殊这个名字来自他出家后捡到的一名死去和尚的度牒,他把“曼殊”用作自己的法号,这个法号,响彻他的一生。

苏曼殊身世比较特别,他的生父苏杰生是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商人,远渡日本经商,他的生母是苏杰生一名日本妾室的妹妹。

也就是说,苏曼殊既是混血儿,又是私生子。

苏家当时在广东是大家族,封建家族尤其讲究身份,可想而知苏曼殊因为出身受过多少屈辱。

一开始,苏曼殊生活在日本,他的养母就是他生父的妾室,同时也是他的姨母。

养母待他视如己出,苏曼殊过了几年温暖的家庭生活。

苏家儿少女多,苏杰生又喜欢这个灵秀的儿子,于是在苏曼殊五六岁时,将他带回广东,并送他去私塾读书。

由于苏曼殊有日本血统,并不得周围人喜欢,血统不明更使得苏曼殊的境况艰难,经常受到排斥和奚落。

随后,苏杰生生意失败,远去上海经商,留下苏曼殊在家乡读书。

12岁那年,苏曼殊生了场大病,苏家却没有给他请医生看病,也没有告诉苏杰生,而岭南人文66插图/王伟责任编辑/周锦宜是直接把他扔到一个偏僻柴房里,任他自生自灭。

所幸苏曼殊命大,在那一场大病里熬了下来。

小小年纪就领略人情冷暖,无依无靠的苏曼殊只身去了一间寺庙,向赞初方丈请求出家,遁入空门。

但因为年幼,又在红尘中生活多年,苏曼殊并不能坚守清规戒律,有次嘴馋偷吃鸽子肉被发现,因此被逐出寺庙。

后来,他跟随父亲去上海,寄居在亲戚家。

15岁时,苏曼殊跟随表哥远去日本留学。

在那里,他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随后又参加了拒俄义勇队,但也正因为如此,跟表哥闹翻,表哥停止了对他的生活资助,他不得不又回到中国。

那时候,他已经认识了许多革命之士,有了自己的革命意识,也写下了一些革命诗词,如: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毫无疑问,他是一位造诣颇高的革命文学家。

苏曼殊

苏曼殊

爱国清末国运衰弱,洋人用“支那”一词来作为对中华的蔑称,苏曼殊对此大为气恼。

一个偶然的机会,熟谙印度古籍的苏曼殊从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发现,古时印度语中的“支那”一词,源于古印度人对商朝华夏人民“智巧”的称赞。

这个发现让苏曼殊欣慰不已,四处写信告诉他的朋友、包括外国朋友,要让大家都知道“支那”原来是代表了汉人的优越。

1915年,苏曼殊在东京遭遇“黑虱白虱”事件,一个日本人从头发中摸出一只虱子,指责是从苏曼殊身上跳过去的,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中国人都是落后和肮脏的。

对敏感的苏曼殊而言,这种羞辱更增添了苏曼殊作为弱国之民的痛心和感伤,也强化了中日混血的苏曼殊对东瀛日本的敌意。

苏曼殊虽是中日混血,却恶日本人如寇仇,在日侨居数年,不肯说日语,宁可不厌其烦地寻找翻译。

生病也不去医院,因为不想说日语。

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入中国,辛丑条约,庚子赔款,使早已疲惫不堪的中华民族更加苦不堪言,大同学校远在东洋,却高度关注着国内局势,师生每日下课,必呼16字口号始散:“国耻未雪,民生多艰,每饭不忘,勖哉小子!”在这种环境熏染下,苏曼殊的爱国忧民之情亦愈益浓厚。

面对国家危难,山河破碎,苏曼殊说:“假如需要且必要,我便是当今之荆柯。

”辛亥革命爆发时,苏曼殊在爪哇闻讯极为兴奋,急欲回国,他写给柳亚子、马君武的信说:“迩者振大汉之天声,想两公都在剑影光中抵掌而谈;不慧远适异国,惟有神驰左右耳。

”日期:2009-03-0714:21:15革命苏曼殊曾画过《扑满图》扇面一页赠包笑天。

扑满是泥制的贮钱罐,丢入铜钱只进不出,只有等积满后扑碎了它才可取出。

这幅图却是一语双关,扑满者,扑灭满清也,寓藏着苏曼殊强烈的反满情绪。

1902年,苏曼殊进入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部。

中国留日学生关心国家危亡,创办刊物,编译出版书籍,意气风发,激扬文字,以唤起民众、报国雪耻为己任。

早稻田大学更是反清革命志士云集之地,苏曼殊在这里结识了冯自由,听过陈独秀的演讲。

苏曼殊的盛泽缘

苏曼殊的盛泽缘

~ 苏曼殊的盛泽缘

杨传咏 苏曼殊(1884—1918),原名苏戬,曼殊是其法号。我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擅长丹青。这位壮志未酬的诗僧,在一九一八年二月,不能起立,日泻五六次,数次卧病书函友人,相约柳亚子“如果有痊可之一日,必践尊约,赴红梨一探胜迹耳”。苏书信中的红梨、舜湖是盛泽的别称,故在此指盛泽。苏曼殊,出生日本的广东人,依违僧俗之间,一生“狂歌走马遍天涯”,足迹遍及扶桑、南洋、天竺,奔波于粤、港、皖、苏、浙、沪等地之间,然而,在垂危之际,怀念红梨。由此可见,盛泽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重要驿站。这与盛泽风景之优美,挚友之真诚以及在盛泽进行学术、文学活动分不开的。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曾三次来盛,一般苏曼殊年谱记载来盛两次,即1912年冬天,1913年夏天;而柳亚子根据苏之书札,推断还有一次是在1913年春天。 第一次来盛,苏曼殊是与郑桐荪、沈燕谋结伴而行,从安庆启程,由上海转道嘉兴乘船到盛泽的。途中船逆风而行,他欲随纤夫一起上岸拉纤,结果跌入水中,被人救起。在郑桐荪家中小住几天后,又经过苏州回沪,其间又从驴背上摔到地上。拉纤下水,骑驴坠地虽比不上暹罗远征途中的危急,但毕竟给苏曼殊留下了惊险的一幕。第二次来盛泽,“住有半个月”。第三次来盛,应是6月初。他住的日子最多,长达二十来天,他“偕燕君行抵舜湖”。他和郑桐荪、沈燕谋来到湖田交错,风景幽雅的盛泽,为的是共同编译《英汉辞典》。月底,又移居郑桐荪之兄郑咏春寓处,在苏州乌鹊桥滚绣坊72号,完成《汉英辞典》、《英汉辞典》的合编工作。 在盛泽,他游览了舜湖和四周的胜迹,“圆明晓钟”、“红梨晚渡”、“锦塘步月”、“目澜夕阳”等,常使他流连忘返。事后,他赞叹“舜湖风景秀逸”,时时勾起他那美好的回忆。江南的锦绣景色,越发激起诗僧对黑暗现实的怨愤,于是觉得美景透示着严冷。在盛期间,他创作组诗《吴门依易生韵》。诗中抒发漫游江南所见所思,深感“垂虹亭畔柳波桥”的凄绝,叹息“淀山湖畔夕阳红”,伤心“暮烟疏雨过阊门”,忧愁“故国已随春日尽”,发出了风雨如晦之中沉重的哀怨和忧国忧民的情愫。苏曼殊的诗作受到龚自珍的已亥杂诗的影响较深,吊古伤今,又加上一脉清新的近代味。用词纤巧,择韵清谐。郁达夫读了该诗后,“觉得清新顺口,读之有味”。体现了苏曼殊诗歌的风格。 苏曼殊交友甚广,其中吴江籍的不少。他参加南社,吴江籍的社员极多,南社的主要发起人陈去病、柳亚子乃吴江人氏。陈去病,与之“意极可亲”。柳亚 ~ 子,十二年交谊笃挚,苏曾将文稿等珍爱之物交与柳珍存。费公直,大同学校求学时形影不离的学友。苏赠费印度藤杖,费连夜作一长诗,曰:“自古交情脱宝刀,得此贞木亦称豪”,可见二人交往之深。郑桐荪,在安庆高等学堂时代“亦同寓所,风雨对床”,常一起谈古论今,和诗、赠画,合影留念。在苏身染沉疴之时,柳、郑前往探病,并资助大洋三十。盛泽是郑桐荪的家乡,郑是柳的妻兄。因而,苏曼殊对盛泽有着特殊的感情。 苏曼殊的盛泽之旅发生在1912、1913年间。这位旷世奇才,身世坎坷,历尽磨难,铸就纵情适性,自由浪漫的性格。虽曾皈依佛门,但当国难临头,他就义无反顾投入民族解放的前沿。他矢志反清,参加“华兴会”、“南社”等革命团体,慷慨高歌民族民主革命。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导致袁世凯篡权,理想的破灭,令这位富有“壮士横刀看草檄”豪情的苏曼殊跌入悲沉的泥淖,从而产生了疏离政治的意向,从教、编译成为他的生活目标。第二次来盛的主要任务是编《汉英辞典》、《英汉辞典》,同时,动笔撰写《燕子龛随笔》,还写成了组诗《吴门依易生韵》。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困惑和愤懑的复合情绪,表明他并未忘情于政治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短暂的沉默之后,便是激烈的抗争。结束盛泽之旅的翌月,他就针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进行猛烈的抨击,被孙中山誉为“革命和尚”。 八十四年前的5月2日,这位有着浓厚浪漫气质的诗人与世长辞了。他性格上抑郁孤绝与狂放不羁交互并存,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他对社会问题时而激进,时而消沉。这些情绪在盛泽活动期间也有所反映。

糖僧苏曼殊-诗僧苏曼殊

糖僧苏曼殊-诗僧苏曼殊

糖僧苏曼殊_诗僧苏曼殊糖僧苏曼殊_诗僧苏曼殊▲▲刺客不见得武艺高强,他们的高招是不怕死。

食客未必是美食家,他们的强项是喜欢吃。

太史公著《史记》,有《刺客列传》,沈爷编《天下美食》之余,发愿著《食记》,我建议他一定要设《食客列传》。

刺客不见得武艺高强,他们的高招是不怕死。

食客未必是美食家,他们的强项是喜欢吃。

食客就是馋痨胚,他们好吃,见到对味的食品(对味不一定对胃,很可能伤胃),就像色鬼见到美女,美女见到名牌,就像贪官见到美元,纪委见到贪官,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必须拿下而后快。

为求一快,不算账,不惜身,甚至可以搭上性命。

中国食客第一人当推苏曼殊。

他在食客中的地位,相当于秦始皇在暴君中的地位,陈良宇在贪官中的地位,章子怡在明星中的地位。

他是诗人,小说家,又是出家人,曼殊是他的法号,后人尊称曼殊上人。

他1844年生于日本东京,东京当时叫江户。

他的身世至今不能完全确定,他至少有一半日本人的血统。

他5岁时随父亲回到中国,12岁在广州长寿寺(一说慧龙寺)出家。

13岁时奉师命返日省母。

苏曼殊自小十分聪慧,4岁初学绘画,9岁从西班牙牧师学习欧洲文字和西方文学,13岁就读东京上野美术学校,两年后进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学,后来又在日本的军校学习军事。

他一生漂流,从少年时开始就多次往返中日两国,曾游历东南亚诸国,还到过印度。

苏曼殊通英文、日文、梵文,雨果的《悲惨世界》由他首译成中文(从英译本转译,书名译为《惨社会》)。

不过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言情小说,29岁时写成的《断鸿零雁记》风靡中国半个世纪,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读。

他写言情小说有不少新招。

譬如写到男女情种生离死别情话绵绵伤心欲绝肝肠寸断之时,他会配上日月无光狂风怒号暴雨倾盆惊涛拍岸的场景,为情景交融之说别开生面。

当然,现在的读者见得多了,再看到这么做作的描写会倒胃口。

但是在一百年以前,中国人可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那时候有多少人为断鸿零雁疯狂。

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青年生活的一大贡献是教授恋爱,当时青年恋爱读本不是胡适写的,也不是鲁迅写的,就是这位和新文化运动没什么关系的曼殊和尚写的。

禅心总被蛾眉妒与人无爱亦无嗔——一代名僧苏曼殊作品欣赏

禅心总被蛾眉妒与人无爱亦无嗔——一代名僧苏曼殊作品欣赏

禅心总被蛾眉妒与人无爱亦无嗔——一代名僧苏曼殊作品欣赏2014-12-01月雅书画【逸笔云烟】在旧中国漫漫长夜里,一个超凡脱俗的诗人光耀中国文坛。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早期革命组织南社的中心人物,是我国马列主义先行者陈独秀的挚友。

他时而僧装,时而西装,常和友人出入酒肆花楼,但他又是一位持守比丘戒的一代高僧。

他是曼殊;人称曼殊大师,他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同乡,广东中山县人。

曼殊出身日本横滨,父亲苏杰生是经营茶叶侨商,母亲是女佣,日本人,因和苏杰生私生曼殊而出走,由苏杰生之妾和河仙氏抚养曼殊。

对於曼殊的出身问题,柳亚子先生调查研究许多年。

自从找到曼殊的同父异母妹妹苏惠珊,这才有了定论。

评说三十五岁就已离开这个世界的曼殊大师,如果有所得,那是因为我和曼殊存在某种相同经历的缘故。

他的家世,他所遭遇的那个时代,影响了他的一生。

他的好友柳亚子先生说他不可无一,又是不可有二的一个。

郁达夫说他的人品高於诗,说得都很准确。

遁入空门两巨擘苏曼殊与弘一法师李叔同曼殊自谓「遭世有难言之隐」,这是因为直至在他离开人世时,他还不知他的生身母亲是谁?这就是曼殊一生的底蕴。

饱受宗族歧视,缺少亲情的少年曼殊少小出家,及其「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流浪生涯,对於人间温暖,正如久旱逢甘霖。

他所处的时代既是风雨如磐的年代,从小就已爱憎分明的曼殊,自然如鱼得水,早早熔入革命洪炉,并是疾恶如仇的实践者。

他的为人,他的才华,处处受到欢迎和爱戴。

如果说刘三(季平)和柳亚子常常在经济上周济曼殊,孙中山先生无疑也是周济曼殊的一个。

曼殊留学日本时,孙中山先生曾派廖仲恺给曼殊送去二百元银洋。

曼殊得之欣喜若狂,立即大发请贴,宴请亲朋好友。

当孙先生和廖仲恺接到请贴时,廖仲恺目视孙先生的反映,孙先生笑着说:「这就是曼殊,我们去赴宴,让他高兴高兴……」。

一天,曼殊听说同盟会的同志都已发到了津贴,他也去廖仲恺那里领津贴。

廖仲恺想,你又不是盟员。

但他对曼殊十分谨慎,没有拒绝,而是请他且等一下,说着就去请示孙先生。

三次出家,非僧非俗,与李叔同并称“双绝”,风流才子苏曼殊

三次出家,非僧非俗,与李叔同并称“双绝”,风流才子苏曼殊

三次出家,非僧非俗,与李叔同并称“双绝”,风流才子苏曼殊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出家,号弘一。

就在同一年,中国近代另一位与他齐名、号称“双绝”的才子苏曼殊在上海凄然离世。

苏曼殊与李叔同能与李叔同并称“双绝”,不只是因为苏曼殊也是出家人,更因为他和李叔同一样在文学艺术界的杰出贡献。

两人都是风流才子,最终都遁入佛门,但又有很大不同。

李叔同皈依佛祖是“进”,风流之后,看破红尘,真心归隐;苏曼殊皈依佛祖是“出”,一生飘零,不甘寂寞,彷徨悲苦。

苏曼殊出家像出身孤苦苏曼殊的命运,似乎一出生时就注定了。

他出身在一个旅日商人家庭,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

当时中日是战争关系,曼殊这样的身份,让他小小年纪及饱受歧视和嘲弄。

在日本,他是混血儿,经常被欺侮;在中国,他是庶出,得不到家庭温暖。

后来父亲因为生意失败离家出走,曼殊小小年纪只能默默忍受更大的苦楚。

幼儿时期苏曼殊三次出家12岁时,一位和尚到他家化缘,曼殊执意跟和尚走。

他在广州六槟寺出家,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后来因为年龄太小,犯戒被逐出后还俗。

还俗后的苏曼殊到日本与亲人团聚,并且在日本上学,期间还与一位少女恋爱。

但是这场恋爱却遭到苏家极力反对,那少女知道后伤心欲绝,跳海自尽。

苏曼殊再次遭受严酷的打击,中断学业,回广州白云山浦涧寺第二次出家,这次他下决心闭关三月。

但几个月之后,他重返日本求学。

苏曼殊俗家像后来在香港《中国日报》工作期间,当时满怀热情的苏曼殊感觉报国无门,十分矛盾。

1903年他来到番禺县雷锋寺第三次出家。

这次他要求接受菩萨戒,俗称烧香疤。

出家后,他来到惠州一个破庙中靠化缘修行度日。

但是,由于受不了饥饿清苦的生活,他又狼狈回到《中国日报》社。

非僧非俗这次他没有还俗,而是成了一位过着行云流水一般生活的云游僧。

当时有人说他“非僧非俗”、“亦僧亦俗”,因为他虽然是僧人,却不受戒律束缚。

开始他还能穿僧袍,后来连僧袍也不穿了。

因为他写了大量的诗歌,颇有名气。

恨不相逢未剃时——全才苏曼殊

恨不相逢未剃时——全才苏曼殊
他:一位近代美术开放转型的先驱画家,一位哀婉的诗人,一位末世逸才和勇往直前的勇士,一位袈裟裹体的大和尚,一位以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闻名于世的传奇人物。
他的人生镜像多面而分裂,他的文学、绘画及佛学成就斐然。
他英年早逝,匆匆的来匆匆的去,来世三十五载,留下迷一般的人生。
生死契阔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据说这首诗便是他一生的写照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张籍那首《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感觉是从中此诗中得启发而来。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怨亦无嗔。
人间花草太匆匆, 春未残时花已空。
知否去年人去后,枕函红泪至今流。
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蓬二十年。
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芳草天涯人似梦,碧桃花下月如烟。
可怜罗带秋光薄,珍重萧郎解玉钿。
芳草天涯人似梦,碧桃花下月如烟。
可怜罗带秋光薄,珍重萧郎解玉钿。
白落梅言:是否多情之人,总是将生命挥霍的太快,诗鬼李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半僧半俗的苏曼殊,他们都是在红尘匆匆游历一回,迫不及待的离去。还有许多薄命红颜,命如桃花,用青春作献祭,将领取的,收获的都归还给泥土,归还给江河。
苏曼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出生就带着一个大疑问而在他在世的短短三十五年更给后人留下理不清说还乱的众多迷团他多情自赏流连花丛青楼贪恋口腹之欲不守清规戒律却拒绝走出空门甘愿为僧
恨不相逢未剃时——全才苏曼殊
.
这两天抽得一点空闲在读《苏曼殊》的诗词,连同也读了白落梅诠释的《恨不相逢未剃时:情僧苏曼殊的红尘游历》和逸舟红尘,第二影子著的《还卿一钵无情泪:苏曼殊诗传》,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却又说不出个什么。借着我的一些图片录点我所喜欢的他的诗,也算是纪念一下这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曼殊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篇一:苏曼殊简介1884年1岁10月9日(光绪十年甲申八月二十一日)生于日本横滨,始名宗之助,一改名苏戬,学名子谷,亦名元瑛、玄瑛。

一生随意起名,因而名号极多,“曼殊”是他从大同学校学习时开始使用的字。

父亲苏杰生,时年39岁,广东省香山县恭常都沥溪村(今珠海市前山镇沥溪村)人。

时任横滨英商万隆茶行任买办。

生母河合叶子,年19,日本神奈川县逗子樱山村人。

生育曼殊不到三月即离苏家而去。

义母河合仙,苏杰生之妾,河合叶子之姐,年36,居横滨。

嫡母黄氏,年36,香山人,居沥溪故宅。

庶母大陈氏,年17,居横滨。

1885年2岁住横滨云绪町,由河合仙抚育,体弱,幼年因病几死。

1886年3岁居横滨。

嫡母黄氏抵横滨。

与苏杰生、大陈氏同住山下町。

1887年4岁居横滨。

河合叶子接曼殊去东京小住。

曼殊伏地绘狮子。

1888年5岁居横滨。

由苏家认领,起名亚戬,排行三,称三郎,仍由河合仙抚养。

1889年6岁随黄氏返沥溪老家。

1890年7岁在沥溪,入乡塾。

业师苏若泉,清举人。

1891年8岁在乡塾就读,庶母小陈氏嫁入苏家。

1892年9岁在乡塾就读,习国学冬,苏杰生经营失败,携两陈氏归原籍,河合仙留居日本。

1893年10岁在乡塾就读。

1894年11岁在乡塾就读。

1895年12岁苏杰生去上海,曼殊在乡塾就读,大病,被置诸柴房,几死。

新会慧龙寺赞初大师携其至广州六榕市出家,因偷食五香鸽子肉犯戒被逐。

1896年13岁冬,随姑父姑母赴沪,与苏杰生及大陈氏同居,习中西文,受教于西班牙罗弼·庒湘博士。

1897年14岁在上海随庒湘习英文。

祖父病逝,苏杰生返乡。

1898年15岁初春,随表兄林紫垣赴日,在横滨就读于华侨主办的大同学校。

与同学冯自由、郑贯一等相善。

1899年16岁在大同学校学习。

间作画。

曾随河合仙去逗子樱山村,与一日本少女相恋,失恋后,返回广州,在蒲涧寺出家。

复返横滨,重入大同学校。

1900年17岁在大同学校学习,升入甲级。

1901年18岁在大同学校学习,助教美术。

1902年19岁在大同学校毕业。

赴东京人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部学习。

秋冬之间,参加“青年会”1903年20岁改名“苏湜”,转入成城学校。

4月29日,参加“义勇队”。

5月11日,参加“军国民教育会”。

9月初,作《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两首),乘“博爱丸”回国。

在苏州丁香巷吴中公学社任教,同时在唐家巷小学兼课。

画《吴门道中闻笛图》等。

十月初,至上海,在《国民日日报》任翻译。

发表《女杰郭耳缦》、《呜呼广东人》。

《惨社会》译出发表。

12月3日后,报纸停刊。

赴香港,住士丹利街《中国日报》社。

12月24日,上海“额外公堂”对章太炎、邹容做了判决。

在番嵎县园冈乡雷峰山雷峰寺出家1904年21岁1月2日,受比丘戒。

4日,受菩萨戒。

23日,行脚抵摩梨山。

在惠州金堡古寺挂单,化缘投宿山寺、南海波罗寺、韶关南华寺,登衡山祝融峰。

作《参拜衡山图》。

适应不了僧人的艰苦的艰苦生活,落魄回港。

重寓《中国日报社》。

欲枪杀康有为,被陈少白劝阻乃止。

3月13日,同乡简世发返现曼殊,归告苏杰生。

杰生欲见,曼殊托词未归。

15日,苏杰生病殁沥溪。

在香港访庒湘,得其资助,准备往游南阳诸佛教圣地三月下旬,北上朝拜杭州灵隐寺,至上海,逆长江而上,经四川、云南,沿蜀山毒道,到达罗(泰国),驻锡盘谷(曼谷)龙华寺,在青年会任教。

作画赠西村澄。

随乔西摩长老学习梵文。

经缅甸、印度至锡兰(斯里兰卡),驻锡菩提寺。

经由马来西亚、越南,返回中国。

过越南时重新受戒,臂上落有戒疤。

7月,至长沙,在实业学堂任教,兼任明德学校、经正学校图画课。

加入“华兴会”,参与长沙起义的策划工作篇二:著名作家近代著名作家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光绪举人。

曾从康有为学,等与康有为一起主张变法维新,人称“康梁”。

1896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5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

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其所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

1916年发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为孔孟之道是社会主义“最精要的论据”。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作弘富,后人编为《饮冰室合集》。

黄节(1873--1935)近代诗人。

字晦闻,广东顺德人。

早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创立国学保存会,并参加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后为北京大学教授,政治态度趋于保守。

所著有《兼葭楼诗》、《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谢康乐诗注》等。

陈去病(1874--1933)近代诗人。

字佩忍,号巢南,原名庆林,江苏吴江人。

早年要求变法维新,后参加同盟会。

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其诗颇多悲愤国事之作。

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后任东南大学教授等职,政治思想日趋消极。

所著有《浩歌堂诗钞》。

又曾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革。

陈天华(1875--1905)近代民主革命家。

字星台,号思黄。

湖南新化人。

1903 年留学日本,与邹容等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并与黄兴等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准备在长沙起义。

起义未成,流亡日本。

1905年参加发起同盟会,任《民报》编辑。

12月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愤而投海自杀,所留绝命书,鼓励同志誓死救国。

所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宣传革命思想,在当时影响甚大。

另撰有小说《狮子吼》。

遗著编为《陈天华集》。

秋瑾(1879--1907)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904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次年以光复会员加入同盟会。

1906年为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而归国,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

同年七月徐锡麟刺杀恩铭,但起义失败。

清政府发觉皖、浙间联系,即派军队包围大通学堂,逮捕秋瑾。

坚贞不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善诗歌,作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体现了爱国精神,笔调雄健,感情奔放。

亦能词。

遗稿编入《秋瑾集》。

夏敬观(1875--1953)近代诗人。

字剑丞,号盥人、呋庵,江西新建人。

光绪举人,官提学使。

入民国,任浙江教育厅长。

晚岁寓居上海。

诗学梅尧臣。

亦能作词与绘画。

所著有《忍古楼诗集》、《忍古楼词》、《音学备考》等。

高旭(1877--1925)近代诗人。

字天梅,号剑公,别号钝剑,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

曾任中国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曾写作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诗篇,后期意志日趋消沉。

所著有《天梅遗集》等。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秀才。

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及文艺思想的影响。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之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1927年于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

所作中国古代史地、戏曲史等方面之文献整理、考订工作,具有长远参考价值。

生平著作共六十馀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有四十二种。

考证文章曾汇编为《观堂集林》。

马君武(1882--1939)名和,以字行,一字贵公。

广西桂林人。

初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

后赴德国,习冶金。

民国成立,任孙中山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等职。

后经营工业。

晚年任广西大学校长。

爱好文学。

其诗格律自由,并用歌行体翻译拜伦、席勒等人作品。

所著有《马君武诗稿》。

又曾翻译达尔文著作。

苏曼殊(1884--1918)近代文学家。

原名玄瑛,字子谷。

后为僧,号曼殊。

广东中山人。

早年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

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

曾任报刊翻译及学校教师。

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交游,参加南社。

其诗多感伤情调。

小说运用浅近文言,描写爱情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忧郁色彩。

所著有《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作。

还翻译过拜伦、雨果等人作品。

另撰有《梵文典》,今不传。

所著有《苏曼殊全集》。

柳亚子(1887--1958)爱国民主人士、诗人。

初名慰高,后更名弃疾,字安如,改字亚庐、亚子,江苏吴江人。

早年积极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后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诗词具有爱国精神。

早期作品鼓吹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后期所作,表现了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进步倾向,解放后作有歌颂新社会的作品。

所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有《柳亚子诗词选》行世。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常熟人。

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

明万历进士。

崇祯初官礼部侍郎。

与温休仁争权失败,革职。

弘光时,谄事马士英,任礼部尚书。

清兵南下,率先迎降,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

生平博览群籍,精於史学,诗文在当时负有盛名。

家有绛云楼,藏书丰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备著称,清初毁于火。

所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

辑有《列朝诗集》。

方维仪(1585--1668)明末清初女诗人。

字仲贤,桐城(今属安徽)人。

明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女,姚孙棨之妻。

少年寡居,与嫂共同教养其侄方以智。

部分诗篇表现出身世之感。

所作有《清芬阁集》。

又辑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丁耀亢(1599--1669)清初文学家。

字西生,号野鹤、紫阳道人、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

明诸生。

入清后,官容城教谕。

所作作小说《续金瓶梅》,内容荒诞秽亵,宣扬因果报应思想。

又有《丁野鹤先生诗词稿》及传奇剧本《表忠记》等。

冯班(1602--1671)清初诗人。

字定远,号钝吟老人,常熟(今属江苏)人。

明末诸生。

明亡,佯狂避世。

论诗反对江西派,也不满严羽诗说。

所著有《冯氏小集》、《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