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分析及演奏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D845)

浅析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D845)

7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6为例从作品结构和演奏体会等方面进行浅析。

二、作品结构分析从结构上看,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Moderato 中板速度,全曲采用2/2拍,调性为a 小调。

(一)呈示部(第1-90小节)主部的第一部分是第1-10小节,见谱例1。

4+6的非方整型结构,a 小调调性,主题的第一动机从前四小节体现,以弱起开始力度为pp,是左右手同步的单音八度下行叹息式线性旋律和柱式和弦的反向进行,力度渐强,呈现出“叹息”这一主题特点,这个主题在第一乐章中前后共出现了11次。

蕴含淡淡的悲伤之情。

后六小节采用上方二度模进进行,在这短小的主题动机中充满了疑问感,奠定了本曲忧思阴暗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是第10-25小节,为8+8结构的方整型乐段,作为主部的第二动机,右手的分解和弦和左手的八度音程结合逐渐激发情绪。

[1]谱例1连接部从第26-39小节,运用八度下行俯冲式进行,右手的柱式和弦与左手的单音相碰撞,强弱交替对比明显,呈现出活泼诙谐的大调色彩,曲风轻快活泼,表达出了一种激昂的抗争精神。

后半部分上行模进到C 大调,为进入副部主题做铺垫推动音乐的发展。

副部从第40-62小节,第一部分是第40-50小节,主旋律在右手,不断使用二度模进。

第二部分转到A 大调,主旋律在左手上,采用同样模进手法,均为4+8非方整型乐段。

最后左右手两组和弦跳音先极强后变弱,在安静中结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结束部从第64-90小节,第一部分是第64-77小节,由c 小调进入,短暂离调后又回到a 小调的关系大调C 大调上,将主部材料与连接部材料相结合。

第二部分结尾处在渐弱中渐行渐远。

(二)展开部(第91-150小节)第一部分从第91-105小节,见谱例2,引入主部感伤的主题动机进行变化发展,相同的乐句反复进行音程移位,强调了声部之间的联系,具有动力性。

最后用两小节的全音符结束这一部分,继续发展新的主题材料。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与演奏难点研究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与演奏难点研究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与演奏难点研究摘要:弗朗茨·舒伯特是世界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文章以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为例,探讨舒伯特的生平经历和这一钢琴鸣奏曲的创作背景,重点分析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难点,从不同的演奏技巧出发,探讨应对这些演奏难点的策略,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提供有益的参考。

0 引言弗朗茨·舒伯特虽然在艺术领域富有成就,但英年早逝,他在短短的31年内,创作出上千部作品,其中包括了22首钢琴奏鸣曲。

与前人相比,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旋律歌唱性更强,力度对比更为显著,在舒伯特逝世后,这样独具个人特色的钢琴奏鸣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早期至中期衔接的代表作品,这首钢琴奏鸣曲的旋律具有歌唱性和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对钢琴演奏者的能力要求更高。

演奏者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演奏《A大调钢琴奏鸣曲》等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1 舒伯特的生平与《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1.1 舒伯特的生平弗朗茨·舒伯特是浪漫主义学派的奠基者,虽然家境贫寒,但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自小学习钢琴等乐器。

舒伯特17岁时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特》谱曲,这也是他的首部歌曲杰作。

自此以后,舒伯特开始了艺术歌曲的创作。

舒伯特的代表艺术歌曲有600余首,还有三部声乐套曲和多部交响曲,其中《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被世人誉为“伟大的交响曲”。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大多选用海涅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优秀诗作,基于不同诗人诗歌的语言特色创作不同的旋律[1]。

就钢琴奏鸣曲而言,舒伯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能够传达诗歌意境,极具个人特色。

舒伯特有着极高的天赋并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但长期贫困的生活严重影响了舒伯特的身心健康。

年仅31岁,舒伯特就逝世于维也纳。

1.2 《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花费了大量心血创作出的经典艺术作品,备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A大调钢琴奏鸣曲》。

奏鸣曲式在舒伯特成熟时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a小调奏鸣曲》(0p42,D 845)第一乐章分析

奏鸣曲式在舒伯特成熟时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a小调奏鸣曲》(0p42,D 845)第一乐章分析

冯存凌:奏鸣曲式在舒伯特成熟时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39
【表一】《a小调奏鸣曲》四乐章结构布局
第一乐章a小调中板
第二乐章C大调行板
第三乐章a小调-F大调谐谑曲,活泼的快板-声省中部,小快板
第四乐章a小调回旋曲,活泼的快板
40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冯存凌:奏鸣曲式在舒伯特成熟时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41
42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冯存凌:奏鸣曲式在舒伯特成熟时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43
44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冯存凌:奏鸣曲式在舒伯特成熟时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45。

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的艺术表现论文

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的艺术表现论文

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的艺术表现论文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的艺术表现论文论文导读:舒伯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乐圣”贝多芬的忠实追随者,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所有音乐都有着极具歌唱性的动听旋律,即使在他应该具有极强戏剧性的钢琴奏鸣曲中也不例外。

本文通过对《A小调奏鸣曲》D.537第一乐章的音乐的详细分析和演奏的详尽解说,从而证实了舒伯特不同于贝多芬的方方面面,使他本人的音乐风格更加独树一帜。

关键词:音乐分析,演奏详解,艺术表现舒伯特的音乐,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音乐,他有海顿式的天真,却是经过认真雕琢的;他有莫扎特式的优雅,却带有些许的忧郁;他有贝多芬式的宏伟,却显得更加内敛。

以上这些特质,全都表现在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里。

因此在演奏他的奏鸣曲时要特别注意以下艺术特征。

第一,舒伯特是处在历史进程的过渡阶段上,仿佛是站在各种风格和流派的交合点上的一个人物。

从他思维的明确,从他采用风俗色彩的素材和某些具体的写法来看,他是属于古典派的作曲家。

从他的处世态度的特点,对大自然的特殊爱好以及爱好歌曲性和富于音色色彩的舞曲性来看,无疑,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可以说,他是古典主义者中间的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中间的古典主义者。

舒伯特在古典主义的沃土里培育出浪漫主义的花朵,并使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大自然的热烈、真挚的景仰者舒伯特那里,我们找不到近似海顿的自然哲学的观点。

第二,由于舒伯特有着强烈的双重性格,既有天真无邪的烂漫,又有深沉犹豫地伤感,因此,他在探索用音乐形式在叙述变换的外在事件时既有音调的直率,有不乏能够体现内在实质的音调,并且在对比中进行融合。

我认为,正确找到的这种对比关系中就正包含着今天的音乐所少有的品质——和谐、美妙和高尚的气质,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使得舒伯特的艺术大为生色的客观与主观,永恒与暂时的奥妙配合。

如谱例1是《A小调奏鸣曲》D.537第二乐章的开始,左手和右手既是一种对比,又是一种融合,左手跳音的直率和右手略带庄重的乐句结合使得乐曲别具风格。

简析舒伯特钢琴奏鸣曲op.42第一乐章演奏风格

简析舒伯特钢琴奏鸣曲op.42第一乐章演奏风格

简析舒伯特钢琴奏鸣曲op.42第一乐章演奏风格作者:殷英何茜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9期摘要:舒伯特是浪漫主义初期不可多得的音乐家,咀嚼着夜的黑,写下了诗一般的乐章,有着细腻的旋律线条和音乐领悟。

本文着重分析《a小调钢琴奏鸣曲op.42第一乐章》的艺术特色演奏风格及作者对于作品的认知与体会,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以期从中得到点滴启发。

关键词:舒伯特奏鸣曲创作背景演奏风格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49-03一、舒伯特的音乐创作背景随着一代“乐圣”的谢世,音乐史上的古典主义时期也随之结束,随后历史进入了著名的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更加表现人物的主观性,着重突出人物的内心刻画,把人物性格与作品矛盾冲突表现得更加独特,深入人心,悲观主义、回避现实、心理矛盾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从此以后,音乐演奏的力度慢慢加强,音乐创作方面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繁荣时期。

由于启蒙运动在19世纪落幕,从而使古典主义音乐逐渐成为历史,浪漫主义音乐成为人们推崇的主流。

(一)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舒伯特,生于19世纪的“音乐之都”奥地利,他对自己的音乐有着非同一般的敏感细腻,在诗意般的创作上突出他独特的个性。

总体上,音乐可以分为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种类型,但在浪漫主义时期,宗教音乐失去了凝聚人心的作用,音乐更多的是在歌剧院或是音乐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有明显浪漫主义的世俗风格。

舒伯特之所以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是因为他创作的艺术歌曲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对浪漫主义音乐完整的诠释,对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浪漫主义乐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a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舒伯特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方面数量有限,他生前仅出版发表了三首钢琴奏鸣曲,舒伯特钢琴奏鸣曲op.42又称《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是他最具代表性且最为突出的作品之一,体现了他非凡的创作才能和强大的情感表现。

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音乐分析

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音乐分析

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音乐分析发布时间:2021-08-13T16:37:33.74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作者:杨桔[导读] 在分析了这部作品的调性、和声以及曲式之后,笔者发现舒伯特在传统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其特有的音乐风格。

云南艺术学校杨桔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摘要:在分析了这部作品的调性、和声以及曲式之后,笔者发现舒伯特在传统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其特有的音乐风格。

以下为详细分析。

关键词: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音乐分析1.第一乐章第一乐章是快板,4/4 拍,分析曲式结构后,我们可以得知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

整个第一乐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

主部材料是由一个带附点的二分音符加一个一拍的三连音,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声部都是同音重复,而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声部则是级进下行。

主部主题从节奏型来看,与贝多芬的命运动机十分相像,在接下来的主部中一直出现,营造了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

连接部材料借用了主部材料的节奏型,并且将主部材料进行展开,可以看到,连接部材料的开始跟主部材料开始时一样的,然后连接部材料选择了将三连音继续做和弦分解式向上发展,推动连接部。

从调性上来看,这个乐章从 d 小调开始,中间短暂经过降 B 大调和降 D 大调,在这之上做了一系列的离调后回到了 d 小调,然后进入连接部。

在连接部即将结束时转到 d 小调的关系大调 F 大调,副部便从 F 大调开始。

结束部依然保持在 F 大调上,到即将结束时转到 a 小调。

展开部的引入从 C 大调开始,到中心①时到达 A 大调,然后转到关系小调升 f 小调,到中心②之后转到 e 小调,再转到 d 小调。

到中心③时调性转到下属调 g 小调上,然后进入d 小调的属准备。

再现部回到主调 d 小调上,到连接部时转到了同名大调 D 大调上,后转回d 小调。

到结束部时转到降 B 大调,后转到 A 大调,最后转回 d 小调,并一直保持结束。

析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情感体现

析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情感体现

作者: 陈雄[1]
作者机构: [1]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61-6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9期
主题词: 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音乐特征
摘要:舒伯特是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是19世纪浪漫时期的音乐家,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享有“歌曲之王”的美誉。

他在钢琴奏鸣曲领域有着巨大贡献,创作了二十多部钢琴奏鸣曲。

《a小调奏鸣曲》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创作背景、乐曲情感、和声、节奏、力度等方面对第一乐章进行音乐分析,为研究舒伯特奏鸣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

上移、中声部和声的压缩,等等。

副部主题经历了8个小节,紧接着4个小节的补充内容,这使得副部规模得以扩大、调性得以展开、对位的设计得以体现。

第32、33小节处为属调,实现了完满的终止,而第34小节中的结束材料实际上源自副部B,为了旋律从低声部进入,便将这一句结束在了主调同主小调-a小调之上,为此也被看作是副部的补充,通过对呈示部的反复,还达到了引入主题及展开部的效果。

就展开部而言,在分析时可简单分为三阶段。

舒伯特选择在主调的平行小调#f小调上引出主部主题材料,有选择性地保留了主题旋律,通过在调性、织体、节奏及和声等方面的变化来实现材料的发展,即“对位手法”,此后,舒伯特加入了八度加厚的对位写作手法,使得材料及调性不断地游离,最后,舒伯特以属调引入了副部主题,主要手法为“复调手法”,如自由模仿,如卡农,交替出现。

(二)旋律特点舒伯特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许多与古典风格迥异的调性,从中可以看到多种和声,经调性的变化设计,凸显了音乐明暗色彩,和声变奏这一创作手法多次出现,贯穿了全曲,此中还出现了调性的远关系设计,以此强调内部的冲突与矛盾。

主部主题旋律在进入之后便在主属和弦之上点明了调性,又以a2句及a句构成的“合头换尾”深化了主题内容,同样一段旋律,其和声织体有了明显变化,而第二句a2以二级导和弦实现了过渡,第一句中的大小调关系转变使得a2以减和弦的方式行进。

舒伯特不仅改变了和声结构,同时还赋予了主题材料以不同的情感色彩,也正因前4小节的调性安排,才使得主部主题多了一丝小调独有的忧伤。

就副部主题而言,在进入之时也同样采取了和声变奏的创作手法,两次的反复之中,旋律声部的音高位置并未改变且分解和弦的音高亦是如此,只是对音级进行了半音变化并还原了E、C与F。

之前的下属到主到属的设计均属于大和弦,调性功能非常明确,之后的同主音小三和弦其色彩更为暗淡,凸显了c2句以及c句间的情感色彩对比之强烈,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表达此处作者内心的悲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分析及演奏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14T15:19:07.5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作者:刘沁沁
[导读] 本文选取舒伯特这首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进行分析研究,这首曲子以其独创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成为舒伯特奏鸣曲中的精华之作。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本文选取舒伯特这首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进行分析研究,这首曲子以其独创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成为舒伯特奏鸣曲中的精华之作。

本文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的第一乐章对的音乐特点进行了一个大概的梳理,从旋律和和声的创作特点进行了一个分析。

然后从在演奏这首曲子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个大概的阐述。

关键词: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音乐特点分析;演奏分析
一、音乐特点分析
1、旋律的创作特点
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乐派的先驱人物,他的音乐作品中到处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

在他这首a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被注入了温柔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每一个音乐片段都能够体会到舒伯特内心细腻敏感的情绪变化。

第一乐章开始是宁静、沉思、神秘的动机,“问答”式的主题一下子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候作曲家内心是平静中带有疑惑的,不禁让人联想到舒伯特声乐套曲中《冬之旅》“深思独白”的意境。

随后,作曲家将这个动机渗透在其他的主题音乐中,展开了平静或激动或犹豫或鉴定的充分抒发,能够充分体会到作曲家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和情感交织。

2、强烈的力度对比
在这首a小调奏鸣曲中,各种力度层次的表现变换丰富并且对比强烈,给音乐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

在短小的动机和乐节之间,还是较大的乐句和乐段之间,强烈的力度对比到处都可见。

3、和声的创作特点
(1)调性的转换特点
第一乐章展开部的发展部分的调性发展就较为丰富,主要脉络为C大调/a小调—D大调—f小调—#f小调—a小调,从f小调到#f小调半音关系转调的手法色彩性很强,是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创作主要标志之一。

作曲家运用各种转调不仅仅是带来色彩上的对比和变化,也从音响上带来了强烈的新鲜感,使音乐的发展充满丰富的动力。

(2)变和弦的频繁使用
丰富又微妙的和声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非常重要的特点,为了使音乐获得强大的色彩效果和抒发情感,舒伯特频繁地使用变和弦,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经常看到变和弦的频繁使用。

变和弦的连续进行具有很强的色彩性,为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也让这一跌宕起伏和不稳定的音乐具有一种忧伤的情绪。

跟古典主义相比,舒伯特作品的表现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充,他经常利用和声来表达浪漫主义作曲家特殊的情感如激动的爱、忧伤的情绪和心情上的孤独等等,这也显示了浪漫主义风格对表现手法的影响。

二、演奏分析
1、演奏中正确把握各种触键方式
触键方式可以从六个方面去把握:触键弧度、触键高度、触键力度、触键速度、触键深度和触键角度。

这是第一乐章一开始出现的“问—答”式主题,在情绪上,前两小节用pp的力度以叹息的音调表现出犹豫和软弱的情绪,后两小节用mf 的力度以柱式和弦做出了强有力的抗争。

前两小节指尖触键应该轻巧细腻,运用“圆弧触键”的方式配合手腕的柔和带动,在pp的力度下控制好音与音指尖的连接,旋律的进行要平稳、连贯而又稍有迟疑。

要做到这些首先触键弧度使用的是“圆弧触键的”方式,圆弧状即以手指一关节为基本,辅以掌、腕、肘、臂等其他部位加以实现。

触键高度采用贴键演奏法,加强手指对键盘的控制力。

演奏力度是pp,触键力度就用手指自然重量完全放松地集中到指尖。

触键深度上每一个音都要把力量均匀集中到指尖,弹到键底。

后两小节的柱式和弦演奏则需要运用大臂的力量送达到指尖发力,出来的声音应该饱满而坚定,触键高度也使用贴键,用一关节抓琴键。

触键力度用整个手臂的自然重量完全放松直接集中到指尖。

运用准确的触键方式清晰的勾勒出这一主部主题动机的双重性格特征,更准确地表达出作曲家内心世界矛盾冲突的两面性。

2、演奏中正确把握音乐发展的动力性问题
这首a小调奏鸣曲音乐发展有着强烈的动力性特征,作曲家通过各种多变的具有动力特征的节奏类型、不同的音乐发展手法、丰富的和声配置和多变的力度等等使得音乐的发展始终都充满着充足的动力。

动力性的节奏变换贯穿始终。

如在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第二个音乐动机中变和弦以切分节奏的形式反复推进,并且把本来是强拍位置的变和弦以sf的力度连续加强,把切分节奏特殊的超强动力性发挥到了极致,推动音乐形象至高潮。

谱例:
不同的音乐体裁给音乐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首奏鸣曲中,舒伯特给这四个乐章分别采用不同的音乐体裁,第二乐章是舒
伯特奏鸣曲创作中唯一使用变奏曲题材的乐章,五个变奏分别以不同特点的节奏形式进行音乐的变化发展,在动力上呈现逐渐递增的曲式,音乐的情绪起伏变化也随之加大。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题材,主题动机轻快活泼的动力和诙谐幽默的曲风使第三乐章充满戏剧性的效果。

第四乐章是连贯流畅的回旋曲题材,主部与插补互相呼应,通过音乐材料的对比和调性色彩的变化等等一些不同的创作手法使得第四个乐章成为流畅充满动力的清新风格。

3、各种演奏标记的正确诠释以及踏板的正确使用
因为舒伯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钢琴特点的关系,舒伯特音乐作品中的各种演奏标记在演奏方法上会与今天的处理有写不一样,演奏者要正确准确生动的把握舒伯特作品的音乐风格,就要正确处理好各种演奏标记,选取几个主要方面举例说明。

(1)装饰音的处理。

装饰音的演奏方式在18—19世纪逐渐转变,由新的方式(装饰音在拍子之前演奏)逐渐代替了旧的演奏方式(装饰音在拍子上演奏)。

可是很长一段时间旧的方式和新的方式并存。

我们将装饰音都遵照舒伯特所处那时期流行的演奏方式来处理,即装饰音在拍子上演奏。

这首奏鸣曲中有两种装饰音的标记,分别是短波音(tr)和颤音()。

这首奏鸣曲中出现的短波音和颤音的音符在标记上沿用古典主义晚期交替使用的习惯,而在演奏上又是以经过的颤音演奏方式表达的,所以演奏这些装饰音时应该统一演奏为:。

装饰音要从拍子上开始,很快很优雅的演奏(2)跳音的处理。

在这首奏鸣曲中舒伯特运用了大量的单音或和弦的跳音标记,笔者认为,这些跳音的处理与它所处小节或乐句的音
乐情绪的发展相关联,如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第二动机中变和弦都有跳音的标记,(图)。

这些跳音的力度要求是ff,为了与突出sf力度的和弦,在保持手腕弹性的前提下增加部分手臂的力量,控制和弦的指尖要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应该表现出介乎跳音与顿音之间一种断奏的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弗朗茨•舒伯特及其时代》,译者:冷杉、钟莉,(奥)卡尔•柯巴尔德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2]《谈弹舒伯特》,译者陈泓,(德)汉斯•根德•霍曼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3]《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译者顾连理、杨燕迪校,(美)保罗•亨利•朗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作者简介:刘沁沁,艺术硕士(钢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