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的发展历
中国现代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现代歌剧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时期: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被视为中国新歌剧的开端。
这部作品突出了自然的美丽和动物的可爱,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话剧加唱”的尝试时期:1934年,聂耳和田汉合作推出了《扬子江暴风雨》。
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成为了中国歌剧的一种结构形式。
3. 延安时期:在延安的秩歌运动基础上,产生了秩歌剧《兄妹开荒》和《夫妻识字》。
这些作品以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为特点。
4. 新歌剧探索时期:大型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它以继承传统为根本,借鉴欧洲歌剧的先进经验,达到了深刻的历史内容和大型音乐戏剧形式的统一,时代精神与民族风格的统一,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洋的统一。
这部歌剧在中国新歌剧史上第一次较为完美地达到了这些要求。
5. 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样化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歌剧创作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有继承传统戏剧的《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有话剧加唱的《星光啊星光》,有以民间歌舞剧为参照的《刘三姐》,有以继承传统并借鉴民族歌剧经验创作的《草原之夜》《望夫云》《阿依古丽》等。
6. “雅”与“俗”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思路仍旧沿着“雅”与“俗”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原野》的出现掀起了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三次高潮,并标志着中国歌剧开始走向世界。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歌剧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歌剧风格。
这些作品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大歌剧传统,同时也吸收中国戏曲板腔手法以及话剧加唱手法的创作,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歌剧风格逐渐形成。
这些作品将中国新歌剧的综合美感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审美层次上。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

• 中国歌剧演唱研究 杨曙光 金永哲: 1920年,黎锦晖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歌剧— 12部儿童歌舞剧,其代表作品有《小小画 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 这些作品被看成是中国歌剧的早期萌芽, 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巨大影响。
• 中国歌剧发展历程研究 刘菲贺敏张竹岩:20世 纪初,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锦晖, 作为中国歌剧的开拓人,于1920年创作了第一部 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在之后的七八年间 先后创作了《月明之夜》《小小画家》《葡萄仙 子》等12部作品。这些歌舞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有布景,用独唱、对唱等歌唱的形式来表现故事 情节和人物特征,虽然不能完整的让释歌剧的意 义,却己经具备了中国歌剧的雏形。
• 对中国歌剧的回顾与展望 赵小林 • 《白毛女》的音乐塑造克服了之前《秋 子》、《兄妹开荒》等作品的偏向性,既 不是倾向于纯粹的西方歌剧的模式,也不 是仅限于秧歌剧的表现形式,而是将民间 音乐的成份与西洋剧音乐形式共汇其中。
• 论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进程 黄美 丽 • 一九四五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是这个时 期歌剧创作的优秀代表作,为我国的民族 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歌剧 《白毛女》还被授予中国新歌剧的称号, 并认为中国新歌剧的产生是以歌剧《白毛 女》为开始。
• 2、“话剧式”歌剧也是中国歌剧萌芽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 • 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 詹桥玲:中国歌 剧真正萌芽的标志,应该是1935年田汉与 聂耳合作的《扬子江暴风雨》,这部作品 与其说是在话剧中拼人歌曲,倒不如说是 用众多的歌曲深化作品的主题,用对白帮 助发展剧情。
• 中国歌剧演唱研究 杨曙光 金永哲:与此同 时,聂耳和田汉1934年6月创作的《扬子江 暴风雨》,冼星海和李伯钊1938年创作的 《农村曲》、《军民进行曲》等,是“话 剧加唱”式的歌剧。它是建立在救亡歌曲 的基础上的,那时的救亡歌曲曾风行全国, 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因此,“话剧加唱” 式的歌剧又成为另外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 结构形式。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一、音乐剧进入中国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开始接触到音乐剧,其中大部分是上海和香港的外国演出团体所演出的。
这些音乐剧是以英语或其他外语演出的,主要源自于欧美和东南亚地区。
这些演出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逐渐引发了对歌剧的兴趣。
二、早期的中国歌剧创作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作曲家和戏剧家开始尝试创作歌剧作品。
同盟会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歌剧作品,它在中国爱国主义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鼓舞作用。
此外,谢庆赞的歌剧《牡丹亭》也被认为是中国歌剧的重要创作之一三、中国歌剧的成立和培养20世纪30年代,中国歌剧院成立,并开始组织演出和培养演员。
中国歌剧院的成立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始积极引进和翻译西方经典歌剧的剧本,如《茶花女》、《卡门》等。
这些引进的经典歌剧成为了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参考。
四、从模仿到创新二战后的中国歌剧发展起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作曲家开始从对西方经典歌剧的模仿转向自己的创作。
他们开始借鉴中国的古典戏曲和民间音乐元素,将其融入到歌剧作品中,使中国歌剧具有了独特的民族音乐特色。
五、开放与歌剧市场的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行了开放政策,歌剧市场也得到了开放。
许多国际知名歌剧团体开始来华演出,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世界一流的演出水平和经典歌剧作品。
同时,中国歌剧创作和演出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六、中国歌剧的现状与未来目前,中国歌剧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的歌剧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中国作曲家和歌剧演员也在国际歌剧界崭露头角。
中国歌剧行业的专业化和艺术水平的提升也为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将继续深入挖掘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戏曲元素,并更加注重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同时,中国歌剧也将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世界观众呈现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
中国歌剧

著名唱段
• 1、北风吹 • 2、扎红头绳
北风吹,扎红头绳
洪湖赤卫队剧照
故事简介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湖赤卫队在保卫湘鄂西 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屡建功勋。1930年夏, 彭家墩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大队长刘闯,根据县委指 示,率赤卫队主动撤退,民团组织白极会首领彭霸天 勾结保安团冯团长卷土重来。韩英根据打入敌保安团 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张副官提供的情报,组织力 量重创犯敌。敌人伪装撤退,意欲阴谋偷袭。韩英识 破诡计,便和刘闯率员狙击。在掩护乡亲时,她不幸 身陷敌手。彭霸天抓来韩母,企图以母女之情软化韩 英,遭到失败。刘闯在失去与领导联络的险恶环境中, 仍频频出击。这时,敌人派遣特务王金标作内线,妄 图伏击赤卫队,同时又欲处死韩英,张副官闻讯后, 冒险救出韩英,自己不幸殉难。韩英脱险返队后当即 处决叛徒,并配合红军主力,一举消灭白极会与保安 团。
音乐剧《芳草心》插曲《小草》
•
著名唱段
• 1.洪湖水浪打浪 • 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洪湖水浪打浪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江姐剧照
红梅赞
• • • • • • • • • • •
优秀唱段 1.洪湖水浪打浪(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 2.手拿碟儿敲起来(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 3.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 4.红梅赞(歌剧《江姐》选曲) 5.绣红旗(歌剧《江姐》选曲) 6.辽阔的草原(歌剧《阿依古丽》选曲) 7.东方升起红太阳(歌剧《阿依古丽》选曲) 8.珊瑚颂(歌剧《红珊瑚》选曲) 9.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歌剧《刘胡兰》选曲) 10.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歌剧《小二黑结婚》 选曲) • 11.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歌剧《星星之火》选曲) • 12.北风吹(歌剧《白毛女》选曲)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音乐剧的一种,它是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歌剧的结合体,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自20世纪初引进中国以来,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程。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开始接触到歌剧这种艺术形式。
1910年,中国首次演出了西方歌剧《茶花女》,这标志着中国歌剧的诞生。
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歌剧的差异较大,中国歌剧在初期的发展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歌剧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1935年,上海歌剧院演出了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这部歌剧以描写农民斗争为主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此后,中国民族歌剧开始进入了一个高峰期,相继出现了《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经典作品。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歌剧开始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掘,出现了一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歌剧作品,如《牡丹亭》、《长恨歌》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而且在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歌剧开始注重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反映,出现了一批以现实主义为主题的歌剧作品,如《海瑞罢官》、《雷雨》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在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歌剧开始注重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出现了一批以多元文化为主题的歌剧作品,如《梁祝》、《白蛇传》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而且在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的来说,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从最初的西方歌剧引进到现在的多元文化融合,中国民族歌剧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不断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一九二七年阎述诗(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____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1965) 是从小生长在中俄边境华人聚居小镇上的俄罗斯犹太人,出身苏黎世音乐学院,在广泛搜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说故事和传统戏曲音调创作歌剧「观音」及音乐剧「孟姜女」等,是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国民族化乐剧乐曲创作、音乐教育、管弦乐队组织、音乐社团组成、中国音乐的国际交流及通俗音乐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贡献,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热心中国音乐的齐尔品齐尔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谱写歌剧「蚌壳」(后更名为「农夫与仙女」)。
齐尔品深为贾宝玉、林黛玉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认为是谱写歌剧的好题材,有把「红楼梦」编成歌剧演出的构想,可惜答应编写剧本的鲁迅逝世,这部歌剧也就没了下文。
中国歌剧

《歌圩问答》
什么是“歌圩”? 中国壮族聚会唱歌的一种传统习俗。圩, 意为集市。参加这种活动的,一般有数百人 至数千人,犹如唱歌的圩市,故称为歌圩。 《刘三姐》片段欣赏 请同学们试着创编新词并表演。
经典曲目欣赏
1、歌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湖赤卫队》
选段《洪湖水浪打浪》
2、歌剧《白毛女》
选段《北风吹》
3、歌剧《芳草心》
选段《小草》
歌剧《芳草心》
剧情简介: 女青年媛媛与年轻的工程师于刚相爱,但是 当于刚因公负伤,面临其双目失明的情况下, 媛媛却不负责任地离开了他。媛媛的孪生妹妹 芳芳出于道义和责任“扮演”了姐姐,精心护 理于刚,终于使他获得了重见光明的希望。此 时的芳芳虽然由于曰夜相伴,在心中激起了感 情的波澜,可她却悄悄地离去了。媛媛怀着失 而复得的心情重新走向于刚。然而,在婚礼前 夕,终于真相大白。
走进中国歌剧
中国歌剧的沿革
探索阶段:1919-1944年的新歌剧,或受 “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 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如:黎锦晖的 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冼星海的《军民 大生产吧》等。 奠基阶段:1944-1955年是以延安文艺座谈 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如:《兄妹 开荒》、《夫妻识字》。 深入阶段:1956至今是遵循“百花齐放,百 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 作经验的。如《洪湖赤卫队》、《芳草心》。
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表演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话剧和西方歌剧的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吸引着广大观众。
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承载了中国人民对于自身文化认同和艺术创新的不懈追求。
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社会动荡和国家危机,人民怀揣着对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在这个背景下,一批文化人士开始积极倡导以民族题材为基础的艺术创作,并且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歌剧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民族歌剧的雏形。
194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当时,上海、重庆、成都等地相继成立了多家民族歌剧团体,并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作品。
这些作品以爱国主题为主线,以赞颂英雄人物和揭示社会问题为导向,使人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找到了信仰和慰藉。
195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民族歌剧,开始走向全国舞台,更多的人民有机会欣赏到这一独特的音乐剧形式。
同时,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和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和英雄题材,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面临一系列艰难的考验。
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一些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特点的作品遭到了批判和抵制。
然而,民族歌剧家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继续以音乐剧的形式,以人民为中心,表达人民的需求和愿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族歌剧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电视剧、电影的兴起为民族歌剧的创作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同时,中国歌剧院等专业机构的成立和发展,也为歌剧创作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今,中国民族歌剧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它正不断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爱好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民族歌剧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1949——1966,中国歌剧的发 展繁荣。
• 1、大量优秀作品出现。 • 中国歌剧演唱研究 杨曙光 金永哲: • 沿着《白毛女》的艺术经验,建国后,创 作了《土贵与李香香》、《刘胡兰》、 《小二黑结婚》等歌剧。它们注重了中国 语言的特点,并吸收了戏曲念白的长处, 写出了民族特色的宣叙调。这个时期的歌 剧创作特点和演唱主要致力于学习传统戏 曲来创作和演唱新歌剧。
• “文革”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吕海霞: 秧 歌剧对中国歌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 表现革命斗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方面为中 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 为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经 验。
• 6、新歌剧——中国歌剧史第一个高潮《白毛女》 • 中国歌剧发展历程研究 刘菲贺敏张竹岩: • 1915年,中国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自毛女》诞 生。《自毛女》的创作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 广泛的吸收中国多种戏曲的音乐素材,比如甩腔、 悲腔的运用,戏曲板腔体的运用,更细腻的刻画 了人物的心理,大大的丰富了音乐织体,促进矛 盾的激发,使音乐更具表现力。《自毛女》诞生 对中国歌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歌剧的道 路开创了新局而,使中国民族歌剧进入了一个崭 新的阶段。
• 浅览中国歌剧发展 陈颖薇:第一部新秧歌 剧《兄妹开荒》可算是里程碑,其它的还 有《夫妻识字》等。后来这些秧歌剧在内 容和艺术形式都有新的发展,结构变得复 杂,音乐和表演形式的多样表现剧中任务 的感情与故事的情节。而且秧歌剧在探索 中与工农想结合,表现革命斗争与现实生 活相结合力一而提供了经验。
• 20世纪中国歌剧漫谈 查汪宏,徐承跃: • 大型歌剧《白毛女》,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标志 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白毛女》在我国 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 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关学品 格。使人看到了中国歌剧崭新的发展道路。歌剧《白毛女》 的作曲家们在民间音调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 戏剧化的创作经验,运用人物主调贯穿发展的手法使音乐 形象的塑造获得成功。在音乐体裁上运用了和声、复调等 多声部音乐手法,在乐队形式方而,以西洋乐器为主并加 入民族乐器。
• 3、模仿西洋歌剧写作手法的早期中国歌剧。 • 论歌剧《江姐》的音乐与表演特征 李春伟:于 1925年在北京上演的歌剧《观音》就是完整的西 洋歌剧形式在中国的最早探索。该剧由阿隆· 阿甫 夏洛穆夫创作,他广泛地搜集了中国民间音乐素 材,并以流传于民间的观世音菩萨故事为歌剧内 容,创作了这部歌剧。歌剧的演出服装采取中国 传统戏装,但唱腔基本按照西洋歌剧的范式来写 的,此剧在北京上演以后,他又将其带到美国演 出,并获得了成功。
• 中国歌剧的形成之路 吉颖颖:1938年7月7 日,延安鲁艺首演了由李伯钊编剧,向隅、 吕骥作曲的三幕歌剧《农村曲》。这是根 据地的第一部歌剧作品,以旋律发展为五 声宫调式为主,突出了口语化的特点,并 运用前奏曲、独唱、合唱、幕间曲等西洋 歌剧手法创作而成。同年上演的还有由魏 如晦编剧,陈田鹤和钱仁康作曲的歌剧 《桃花源》,也采用了“话剧加唱”的形 式宣传抗战。
• 对中国歌剧的回顾与展望 赵小林 • 《白毛女》的音乐塑造克服了之前《秋 子》、《兄妹开荒》等作品的偏向性,既 不是倾向于纯粹的西方歌剧的模式,也不 是仅限于秧歌剧的表现形式,而是将民间 音乐的成份与西洋剧音乐形式共汇其中。
• 论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进程 黄美 丽 • 一九四五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是这个时 期歌剧创作的优秀代表作,为我国的民族 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歌剧 《白毛女》还被授予中国新歌剧的称号, 并认为中国新歌剧的产生是以歌剧《白毛 女》为开始。
• 从五部歌剧看中国歌剧丰收期音乐创作特 点 刘秋蓉 • 之后的10余年,即建国后到文革前的这段 时间,中国的歌剧创作进入了丰收期,一 时间出现了《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 歌》,《洪湖赤卫队》、《江姐》、《阿依 古丽》等许多优秀歌剧作品,歌剧音乐的 创作手法及表现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2、中国歌剧第二高潮——《洪湖赤卫队》、《江姐》 • 论歌剧《江姐》的音乐与表演特征 李春伟 • 《洪湖赤卫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创作观,展现了一 个时代的精神主题,是 • 歌剧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音乐素材充分吸收了民间音乐 和传统戏曲。 • 《江姐》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剧 本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剧中以江姐为主线,成功塑 造了一个嫉恶如仇、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 雄形象,音乐采取了四川民歌为主要素材,同时又广泛吸 收了川剧、四川清音、粤剧、京戏等戏曲音乐元素,并与 合唱、重唱等有机结合,使得音乐更加饱满,同时交响乐 队的有效运用,也使整部歌剧气势更加宏大,戏剧性更强。
• 浅览中国歌剧发展 陈颖薇:同类行的还有 《红梅阁》这是对川剧音乐进行改革的最 初尝试。
• 中国歌剧的形成之路 吉颖颖:1930年9月3 日,由张曙创作的五幕歌剧《王昭君》在 上海的新东方剧场首演。1939年,欧阳予 倩改编上演了歌剧化京剧《木兰从军》, 这部作品在保留戏曲风格的同时,融入了 一些歌剧艺术手法。1945年,沙梅尝试将 川剧音乐进行改革,试图通过以西洋歌剧 的艺术手段如乐队伴奏、舞美等来改造中 国的传统戏曲,创作了歌舞剧《红梅阁》, 由凯歌剧社在重庆抗建堂首演。
• 探索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历程 杨俊平:歌剧《秋 子》的上演为歌剧在中国取得的轰动的效果。 《秋子》它的音乐是按照西洋人歌剧的形式设计 的,属于分曲结构的人歌剧类型,全剧无对话, 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以及序曲、间奏 曲等器乐段落组成。演出阵容之整齐庞人,在抗 战期间前所未有。此间的评论认为“《秋子》接 受的是意人利歌剧的传统,虽说它尚未消化意人 利歌剧传统,但是我们的作曲家却至少制成立一 个像样的歌剧了”。这部歌剧的开创精神和艺术 上的人胆探索,对当时中国歌剧的发展具有积极 的影响,是值得肯定的。
• 2、“话剧式”歌剧也是中国歌剧萌芽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 • 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 詹桥玲:中国歌 剧真正萌芽的标志,应该是1935年田汉与 聂耳合作的《扬子江暴风雨》,这部作品 与其说是在话剧中拼人歌曲,倒不如说是 用众多的歌曲深化作品的主题,用对白帮 助发展剧情。
• 中国歌剧演唱研究 杨曙光 金永哲:与此同 时,聂耳和田汉1934年6月创作的《扬子江 暴风雨》,冼星海和李伯钊1938年创作的 《农村曲》、《军民进行曲》等,是“话 剧加唱”式的歌剧。它是建立在救亡歌曲 的基础上的,那时的救亡歌曲曾风行全国, 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因此,“话剧加唱” 式的歌剧又成为另外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 结构形式。
• 4、“音乐剧”式的歌剧。 • 中国歌剧的形成之路 吉颖颖:1935年,陈大悲编 剧、陈歌辛作曲,创作出音乐剧《西施》,并在 上海卡尔登大戏院首演,这是国人创作的第一部 音乐剧。此剧为五幕古装音乐剧,有话剧、舞蹈、 歌唱等部分,演员服装华丽,道具、舞美也很讲 究。 • 阿隆· 阿甫夏洛穆夫创作了六幕十景的音乐剧— 《孟姜女》,旨在“建立纯粹的中国歌剧与舞剧 之前,从事改良京剧和上演音乐剧—音乐、歌唱、 对白、舞蹈并重的戏—可以作为过渡的桥梁。
• 6、秧歌剧 • 对中国歌剧的回顾与展望 赵小林:1942年毛泽东 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给广 大中国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最为正确的方向— 为工农兵服务。中国音乐家们就在民间歌舞“秧 歌”的基础上给以革命的内容和各种艺术加工。 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一种新的歌剧形式一秧 歌剧就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且真正深入民间,流 传全国各地,成为深受人们 • 喜爱的秧歌剧。当时深受人民喜爱的秧歌剧很多, 比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 中国歌剧演唱研究 杨曙光 金永哲: 1920年,黎锦晖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歌剧— 12部儿童歌舞剧,其代表作品有《小小画 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 这些作品被看成是中国歌剧的早期萌芽, 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巨大影响。
• 中国歌剧发展历程研究 刘菲贺敏张竹岩:20世 纪初,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锦晖, 作为中国歌剧的开拓人,于1920年创作了第一部 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在之后的七八年间 先后创作了《月明之夜》《小小画家》《葡萄仙 子》等12部作品。这些歌舞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有布景,用独唱、对唱等歌唱的形式来表现故事 情节和人物特征,虽然不能完整的让释歌剧的意 义,却己经具备了中国歌剧的雏形。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 歌剧的民族化的文献综述
•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 • 一、1920——1949年,以学习,模仿西方 歌剧为主要创作手段。萌芽阶段 • 1、歌剧的产生与发展。以儿童歌舞为起点。
• 大部分论文都把儿童歌舞作为歌剧的发生, 歌剧的雏形。
• 例:中国歌剧发展探微 詹棉棉:1920年, 黎锦晖创作了《葡萄仙子》、《麻雀与小 孩》、《小小画家》等儿童歌曲剧。这些 歌舞剧曲调优关、歌词通俗易懂,在社会 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其中影响最大的 是《小小画家》,他通过多次的亲自排练 和编演,将儿童的天真、调皮刻画得淋漓 尽致,这已具备了歌剧的雏形。
• 20世纪中国歌剧漫谈 查汪宏, 徐承跃 • 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口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 《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土平作曲)、《窦娥 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 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 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 光))(傅庚辰、雇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 有《王贵与李香香))(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 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鸟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 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 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 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 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