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社会学研究二十年 溯源与展望_邢杰

合集下载

语料库翻译学视阈下的意识形态显化——《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述评

语料库翻译学视阈下的意识形态显化——《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述评

山东外语教学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2020年第41卷第4期2020Vol.41No.4DOI:10.16482/j.sdwy37-1026.2020-04-014语料库翻译学视阈下的意识形态显化———《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述评邢杰 杨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收稿日期:2019-12-18;修改稿,2020-04-20;本刊修订,2020-07-09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9JGXM48)和2019年广东省普通特色创新类项目(本科)(项目编号:2019WTSCX0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邢杰,博士,副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电子邮箱:xingjie.xj@gmail.com。

杨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电子邮箱:185707536@qq.com。

[摘要] 《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一书系统总结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的理论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该书运用语料库方法,着重探讨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性别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形态、个体意识形态以及中国形象构建的互动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研究针对性和学科前瞻性,有利于拓展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推动批评译学、语料库翻译学以及整个翻译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语料库翻译研究;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2 2643(2020)04 0131 05IdeologicalExplicitationintheCorpus basedCriticalTranslationStudies:AReviewofIntroducingCorpus basedCriticalTranslationStudiesXINGJie,YANGHui(SchoolofInterpretingandTranslationStudies,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420,China)Abstract:TheauthorsofIntroducingCorpus basedCriticalTranslationStudiesinvestigatethetheo reticalframework,researchmethodologyandresearchcontentsofcorpus basedcriticaltranslationstudies.Takingcorpusasthemainresearchtool,theydiscusstheinteractionbetweentranslationandpoliticalideology,genderideology,ethnicideology,individualideologyandtheconstructionoftheimageofChina.Theirfindingshaveenrichedthestudiesontranslationandideology,corpus basedtranslationstudiesandtranslationstudiesingeneral.Keywords:IntroducingCorpus basedCriticalTranslationStudies;corpus basedtranslationstudies;translationandideologystudies山东外语教学2020年第4期1.0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语料库方法探讨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开拓出一个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的新领域———语料库批评译学。

关于社会翻译学的总结

关于社会翻译学的总结

关于社会翻译学的总结第一篇:关于社会翻译学的总结社会翻译学的建构与现状最近在图书馆看杂志,看了《中国翻译》上的两篇关于构建社会翻译学的论文。

认真仔细地读完后,我觉得里面的内容很新颖,并使我对翻译研究的趋势和视角有了新的了解。

所以对其中的要点进行了摘录,供大家学习。

第一篇论文题为“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

该文作者对布迪厄的社会学研究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之后,对其中的三个关键词————场域,资本,惯习,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此后转笔进入翻译的社会学研究,指出了翻译的场域,翻译与资本以及翻译与惯习,深入探讨社会学研究理论成果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其研究内容涵盖了患于法国的艺术,教育,语言,消费,文化品位,宗教,科学等话题。

其中他的社会学理论近些年来常被翻译研究者拿来用于进行翻译研究。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三个核心术语:场域,资本和惯习。

所谓场域是指具有自己独特运作法则的社会空间,研究的焦点是各个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商业场域,它以人脉和管理经验为规则;科学场域,它以理工科学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为运作规则。

不同的场域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还存在着互动,比如,商人的产品需要专家的推荐,科学家的实验成果可以获取经济利益或者需要赞助。

新的场域往往是在和邻近场域的借鉴与互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场域所处的社会空间也是一种场域,即权力场域,是一种元场域,指在社会中具有分配资本和决定社会结构的能力的结构空间。

所以,场域主要有三个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规则;相对独立;权力场域处于支配地位。

所谓资本主要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人们在各种社会空间之中所处的之所以地位不同,是因为在特定场域中拥有的资本不同。

三种资本可以相互转化:经济资本投资教育可以获得文化资本文凭;文化资本文凭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好工作获得经济资本;因为文凭和经济基础可以进入高级社会圈建立人际关系,形成人脉,即社会资本。

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的现状研究

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的现状研究

90年代后,大量西方的翻译理论被译 到中国,语言学派、功能学派、诠释 学派、结构学派、文化学派等中国翻 译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翻译学 时候已经成立,以及翻译定义、翻译 标准等方面还处在一个争论状态,没 有形成清晰的流派思路。
20世纪后期,特别是在最后20年间, 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的 成就。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翻译 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 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 各种翻译理论模式。
步入九十年代后期,国内如赵家琎 (1996)、林克难(1998)等翻译研究 者开始提及西方当代翻译理论体系中有 关“多元系统说”、“解构主义”与 “女性主义”等理论字眼,算是对于西 方当代翻译理论自觉研究的肇始。
2005年,《中国翻译》更是另辟专栏探 讨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关系问题。
可以说,六十年代之前的中国翻译 理论乃是中国本土所生发出的翻译 理论,而六十年代之后的我国翻译 理论研究就其整体而言却是对于 “舶来品”的形式多样的消化。

林克难教授: “看、译(易)、写 ”
看:译者大量阅读、熟悉在相同环境 下,操母语者是如何表达的。 译: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模仿英语表 达方式,不是逐字照搬,使译文更加 符合英语母语的阅读习惯。又说 “译”是参照同样情景下,英语同类 教材的写作格式、专门用语以及表达 方式,把想表达的内容恰当的表达出 来。 写:根据翻译发起人的意图,直接用

《枫桥夜泊》: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月落乌啼霜满天 ,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江枫渔火对愁眠 ,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Temple of Cold Hill. 姑苏城外寒山寺 ,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夜半钟声到客船 。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典籍的翻译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研究典籍翻译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可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十年来,典籍翻译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很多学者和研究机构都积极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中。

本文将梳理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一、典籍翻译的历史回顾典籍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开始有关于典籍翻译的历史文献记载。

在古代,典籍翻译工作主要由士人和官员完成,他们通常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典籍翻译也逐渐成为学者和文化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翻译理论的引入,典籍翻译研究得到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典籍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者们开始基于现代翻译理论和方法,对典籍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观点。

二、典籍翻译的主要成果1. 理论研究的深入2. 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的典籍翻译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

学者们开始尝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和信息检索技术等,来对典籍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

这些技术手段的引入,为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典籍翻译实践的推进除了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中国的典籍翻译研究还积极推进了典籍翻译的实践工作。

很多学者和翻译家都参与到了典籍翻译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和典籍上进行了系统的翻译和整理工作。

这些实践工作对于深入理解典籍翻译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典籍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1.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未来的典籍翻译研究将越来越倾向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

典籍翻译不仅涉及语言和文学,还涉及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多个学科领域。

未来的研究工作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通过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全面深入地研究典籍翻译的问题和规律。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典籍翻译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典籍翻译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总结这一时期的成果和经验,本文将对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进行综述。

一、研究背景二十年来,中国的典籍翻译研究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断涌现出一批学术精英和翻译大家,他们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典籍翻译为世界各国的语言,以此为中华文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成果典籍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理论方面,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翻译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丰富了翻译理论体系。

2. 翻译实践成果:在翻译实践方面,许多著名的典籍被翻译成了多种外语,比如《论语》、《道德经》、《孟子》等,这些翻译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3. 研究成果的应用:典籍翻译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国际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出版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三、存在问题在典籍翻译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典籍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与原著思想相背的情况,这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

2. 缺乏跨学科研究:典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和语言学领域,而缺乏与哲学、历史、宗教等跨学科的研究,不能真正挖掘典籍背后的丰富内涵。

3. 缺乏新的研究方法:典籍翻译研究缺乏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

四、展望未来在典籍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向:1. 加强翻译技术研究:在典籍翻译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翻译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在一些特殊领域和语种的翻译方面,需要开发出更多先进的翻译工具和软件。

2. 加强跨学科研究: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比如哲学、历史、宗教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典籍内涵,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_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1

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_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1
主义之间的对立。所谓主观主义,就是将社会和
世界看作是个体的经验和认识的结果,例如存在
主义、现象学、人种方法学等;而客观主义,则抛
开个体,认为客观环境独立于个体,将现象看作
是客观结构所决定的,例如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布迪厄认为这
两种思想都走了极端,主观主义不考虑客观环境
物理场,其中的粒子受到场中“引力和斥力的作
用”,是“关系的系统”(Bourdieu, 1992: 106),
研究的焦点是“客观关系的基本作用而非粒子本
身”(ibid.: 106-107)。也就是说,他将社会空间
根据作用和功能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结构系统,
这些系统由处在其中的“粒子”,即“参与者”
象征暴力(symbolic violence) 等概念,本部分将
围绕布迪厄社会学的三个中心术语,联系其他各
种术语,并结合翻译研究,讨论布迪厄的理论框架
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1 场域
人是社会的人,而社会中的人又有地位的不
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纷繁复杂:误解、冲突、
争名夺利、合作、特立独行等等。为了系统地解
理论框架和主要概念进行概括梳理,并探索其社
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
2. 关键词解读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术语繁多,但最为核心
的是三个主要术语:场域、资本和惯习(Bourdieu
& Wacquant, 1992: 120)。此外,他的理论里还有诸
如信仰(doxa)、幻象(illusio)、利益(interest)、
注的是客观的社会结构,而场域之中如何产生这些

公示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r——基于三大翻译核心期刊的统计

公示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r——基于三大翻译核心期刊的统计

公示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r——基于三大翻译核心期刊的统计喻旭东;蔡佳立【摘要】公示语翻译在21世纪已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基于国内三大翻译核心期刊(《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以来有关公示语翻译研究的文章,对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内容以及洞见做出总结,为今后对公示语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5页(P87-90,124)【关键词】公示语;翻译;回顾;展望【作者】喻旭东;蔡佳立【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无锡太湖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引言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文化学派认为除却传统聚焦的“阳春白雪”,翻译研究还应关注“下里巴人”。

从此翻译研究出现了“去精英化”的趋势,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同时在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意识到,中国单单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是不够的,还应该在世界上发挥文化大国的作用,因此应该用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来翻译中国文化,特别是英语,从而在文化上塑造一个大国形象。

在此背景下,公示语翻译在新世纪逐渐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基于国内三大翻译核心期刊2000年以来有关公示语翻译研究的文章,对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做出总结。

二、公示语翻译研究概况21世纪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快速上升,推动我国公示语研究的直接诱因是中国参与国际盛会,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

为了迎接这些盛会,净化语言环境,优化国际交往空间,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国内掀起了一系列公示语研究学术性活动:200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2003年开通“汉英公示语研究在线”、2005年中国翻译协会召开“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2007年召开“第二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此期间《中国翻译》杂志更是开辟公示语翻译专栏邀文讨论。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摘要:翻译研究范式经历了有规定走向描写的过程。

本文试从翻译研究从规定走向描写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理论成果分析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和总结,反思当前此方面研究的成就也不足,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规定性,描述性,翻译研究一,引言在语言学中,描写(descriptive)与规定(prescriptive)是一对相对的理论原则,也是两个相对立的方法论范畴。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注重原则、标准、方法和技巧,是规定性的研究;而现代翻译研究重描写,是指由语言学,文学批评理论,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所有带主义的词组成的理论。

规定的理论可以看成是传统的理论。

它和传统上的思维习惯一脉相承,虽然有时也参考一些现代的发展,但总的趋势没变。

总的说来,这种理论在翻译研究中主观性强,一般属于保守派。

翻译中规定性的理论也可以说就是“忠实论”,翻译的标准是普遍的,可以应用于任何翻译,这个标准就是“忠实”。

描写翻译研究的任务是发现翻译的规律,包括翻译过程、产品、影响、效果等等,相关的问题有译文读者的接受,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文本、读者、译者、赞助人等与翻译策略和结果的关系等等。

描写重客观、重理性、重分析、重经验,但是它的不足是容易埋没价值问题。

上个世纪50 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发生了转变,由规范转向描述。

(李红满,2002)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

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侧重于文本的对照力图探索。

语言转换的规律,评判译文的优劣,进而对翻译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

而描述性翻译研究则突破了由单纯的文本构成的封闭空间,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现象,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中研究翻译,考察翻译与译入语文化的互动关系。

其着重点不在于制定规范,作出价值判断,而在于客观地描述实际发生的翻译现象。

二,由规定转向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发展过程传统的翻译研究大多倾向于规定性,注重翻译标准的设定,研究应当怎么译,强调翻译的忠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