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的民俗文化
枣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鲁南记忆MEMory of South ShANdoNg枣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由流行于鲁南民间的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
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通常称作“拉魂腔”。
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地区。
柳琴戏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班,公元前490年左右生于小邾国(今山东滕州市境内),是中国工匠界的鼻祖。
关于鲁班的传说遍布华夏大地,但因鲁班祖籍滕州,关于鲁班的传说在滕州市最为集中,流传得也最多、最系统、最原始。
从鲁班出生、学艺、发明创造,以至死后为仙、为神、为匠人祖师,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在滕州的大大小小的鲁班传说近千则,其中《鲁班桥》《鲁班磨》《大煎饼》《鲁班造锯》等30余篇被各种书籍转载。
鲁南花鼓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
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
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
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轰动。
此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是老百姓在节日、农闲期间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
鲁南花鼓这种形式,不但地方特色鲜明,接近生活,能够渲染节日气氛,而且能够体现出鲁南人民的秉性以及浓郁的地方民俗、民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枣庄市的伏里村,相传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的故里,因而得名。
这里土陶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明清时期,这里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处的印痕”。
伏里土陶以自己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饰缀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
介绍家乡枣庄

介绍家乡枣庄枣庄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枣庄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四大文化古都”之一。
枣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曾是古代文明的摇篮。
在古代,枣庄是齐国的东北郡治所,是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枣庄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曲阜的孔庙孔林。
孔庙是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而修建的,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
孔林是孔庙的附属物,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枣庄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古迹,如秦始皇东巡碑、岱庙遗址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枣庄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
此外,枣庄还有很多博物馆和纪念馆,如鲁迅纪念馆、曹雪芹纪念馆等,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枣庄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
枣庄位于山东半岛的腹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泗河,它是山东省最大的河流之一,河水清澈见底,沿岸有茂密的树木和各种野生动植物。
每年春天,泗河两岸的梨花盛开,景色美不胜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自然风光,枣庄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
这里的美食以山东菜为主,口味鲜美,制作精细。
最有名的当属枣庄烧饼,它是枣庄的特色小吃之一,外皮酥脆,内馅鲜美,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枣庄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和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展示了枣庄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枣庄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以及美味的传统美食和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欣赏自然景观,枣庄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目的地。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来到枣庄,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详细描写枣庄地区独特的节日风俗作文

详细描写枣庄地区独特的节日风俗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枣庄地区特色节日风俗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给大家讲讲我家乡枣庄地区一些独特的节日风俗。
枣庄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每逢佳节时节,这里都会上演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正月初一-新年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我们一家人一大早就会穿上最雅致的新衣服,吃上一年中最大一顿团圆饭。
吃完饭后,孩子们就去拜祖宗、拜年长辈,长辈会给我们发红包呢!元宵节-舞龙灯狮子枣庄地区的元宵节绝对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了!到处都是锣鼓喧天的舞龙舞狮队伍,热热闹闹地挨家挨户地行"逐年"之俗,驱邪纳福。
晚上,全城的柿子园、义村公园等处都会燃放彩灯,人们手捧彩灯,疯狂一夜。
最精彩的是柿子园里的大型舞龙舞狮大巡游,队伍中龙腾狮跃,精彩纷呈!清明节-祭扫清明时节,枣庄人们都会回到乡间,扫墓祭祖。
墓地周围就会聚集很多小贩,卖祭品、菲品、糖果什儿的。
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去捡掉在地上的糖果和小零食了。
外婆还会给我们买些临时搭起来的小摊上的风车、柳条编的蛇等小玩具。
端午节-荷包蛋龙舟枣庄最出名的就是端午节的"荷包蛋"了。
这是把嫩鸭蛋用芦苇叶箕裹住,在开水中煮熟而成的特色传统美食。
每年的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炖上这种芳香四溢的荷包蛋。
除了吃荷包蛋,我们这里还有龙舟赛等娱乐活动。
实在是热闹极了!七夕节-乞巧每到七夕,姑娘们都会来着手工活儿。
有的在纺线,有的在编织,都在"乞巧"求个手工巧。
据说这一天纺的东西特别巧,织成的也会格外漂亮。
女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针线活儿能越来越好呢。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中秋是一年一度的团圆日子。
晚上,街上的月饼店门庭若市,各式各样的月饼琳琅满目。
待月上中天,全家人就会一起踏着清凉的月色,吃着香甜的月饼,赏月庆团圆。
姐姐还会教我们这些弟弟妹妹用树枝插上菊花做"插牛"呢!重阳节-登高九九重阳,枣庄的老人们都会组队登高。
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

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鲁南枣庄至今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
”还有“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等民谣。
这些民谣道出了几百年前,在社会文化原始落后、娱乐活动极其贫乏的历史时期,枣庄人们对家乡戏曲“拉魂腔”的喜爱迷恋程度。
一、柳琴戏的由来与定名柳琴戏与淮海戏、泗州戏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统称“拉魂腔”。
拉魂腔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一种颇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形式。
因其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土腔土调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它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异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苏鲁豫皖交界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地区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载体,体现了这一地区的人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一地区人民所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柳琴戏”一名是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邵明思《峄县柳琴戏》云:“1954年华东地区会演,正式把拉魂腔定名为柳琴戏。
”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有关人士因嫌“拉魂腔”一名流于“土俗”,故决定更名为相对高雅的“柳琴戏”,并于文艺会演时正式启用。
二、柳琴戏的起源和发展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795),当时鲁南地区每遇水旱灾害,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是“拉魂腔”的初级阶段。
约在道光年间,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艺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了第一把柳琴。
解放后,由政府出面,相继成立了滕县柳琴剧团、峄县柳琴剧团、枣庄市柳琴剧团、台儿庄柳琴剧团、齐村柳琴剧团。
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有200多出,主要有《东回龙》、《西回龙》、《二反》、《五反》、《樊梨花点兵》、《四告》、《王二姐思夫》、《五女兴唐》、《葡萄架》、《姊妹易嫁》、《张郎与丁香》等。
十年动乱期间,剧团几乎凋零殆尽。
新时期以来,剧团逐步得到恢复,除了上演传统戏以外,还创作了许多新的剧目,如《山乡锣鼓》(张晶执笔)、《匡衡进京》(邵明思创作)、《墨子》(王中编剧)等。
枣庄的节日风俗

枣庄的节日风俗
枣庄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这里拥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节日风俗。
1. 清明节
每年的清明节,枣庄市民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悼念先人。
此外,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踩麦场。
枣庄人会在春天来临时将麦草撒在场地上,等到清明节那天,人们便会跳起踩麦舞,表示祈求丰收和平安。
2.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在枣庄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挂艾草和赛龙舟。
此外,枣庄市惠民广场上还会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和民俗表演。
3.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在这一天,枣庄人会与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而在市区的一些商业街区,还会布置起美丽的彩灯,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观赏。
4. 荷花节
每年夏季,枣庄市郊的南湖附近都会举办荷花节。
这里的荷花种类繁多,数量也很大,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游玩。
而在节日期间,还会有荷花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
以上这些节日风俗,都是枣庄市民传承的文化宝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内涵。
枣庄民俗风情作文600字

枣庄民俗风情作文600字
好哒,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一下枣庄这个有情有趣的老城区的民俗风情吧!
枣庄,一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走在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处处可见这里独特的民俗风情。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彩灯彩球啦!不分白天黑夜,这些五颜六色的小灯笼总是闪烁着,点缀着枣庄老城的每一个角落。
过年的时候,更是灯火通明,熠熠生辉。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跟着父母穿梭在这灯火阑珊的街道,去亲戚家拜年吃年夜饭呢!
说到年夜饭,枣庄可是有着独特的年夜饭传统的哦!除了常见的饺子、烧鸡之外,枣庄人家还会在年夜饭上摆上几样另类的拿手好菜。
比如酸菜白肉汤,用腌制过的酸菜和鲜嫩的猪肉一同下锅,口感酸酸咸咸,别有一番风味。
再比如拉蒜苔,就是把嫩嫩的大蒜苗拉成丝,炒熟后浇上香油,非常爽脆可口!
年后,枣庄的民间习俗也别有一番趣味。
三月三,是枣庄的民间传统节日"上顺节"。
这一天,枣庄的姑娘们会穿上盛装,头戴珍珠钗环,手捧彩球,在街头游行。
而小伙子们则会在街头搭起"顺亭",等待心仪的姑娘经过,然后大胆献殷勤,这就是枣庄独特的"姑娘市"啦!
枣庄这座城市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民俗风情。
走在老城的街头巷尾,你随处可以感受到这里独有的年味儿和人情味儿。
作为一个枣庄人,我
对这里的民俗文化自豪而又怀念。
希望这些独特的民俗能够永远流传下去,让枣庄这座城市永远充满魅力和活力!。
枣庄丧葬习俗有哪些

枣庄丧葬习俗有哪些枣庄丧葬习俗有哪些在我国,丧葬习俗千千万万种,但无论是哪里的葬礼,都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思。
那么,枣庄丧葬习俗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那么,枣庄丧葬习俗有哪些?旧时,年老死在家中,停灵在堂屋正中间,俗称“寿终正寝”。
人死了,忌说死字,一般说“老了”、“走了”、“过去了”、“回去了”、“去世”、“逝世”、仙逝、与世长辞了等。
停止呼吸叫“倒头”,应该说咽气了,有时候,连咽气也不忍说,只说准备后事吧。
停灵老人在停止呼吸之前,儿女要亲自给洗脸,洗手、洗脚、净身(擦身子),然后给穿上寿衣,寿衣称“送老衣裳”,一般是蓝缎子或蓝布做的,穿上寿袜、寿鞋有的地方也称寿鞋为靴子,带上寿冠即寿帽。
寿衣、寿帽、寿鞋在老人病重期间已准备就绪,也有临时到寿衣店选购的,上面都绣有寿字。
穿送老衣服,一般只穿单数,忌讳穿双数。
穿戴完毕,把死者抬到灵床上,停灵。
认为如果停止呼吸后再穿戴,死者就得不到了,即死者的亡灵就带不走了。
灵堂设在堂屋中间,按方位摆放。
死者头垫寿枕,束双脚,白纸蒙面或蓝布蒙身,头南脚北,仰面向上。
燃“长明灯”,摆上“打狗饼”,盛“倒头饭”,立“影身草”,灵前放“老盆”,孝男孝女举丧、烧纸钱、喊路。
制钱山亭地区用红线系铜钱(俗称制钱)放入死者口中,有仿古人含玉之意。
死者的两手,一持打狗“鞭”,即用棉花絮搓成的棉条段;一握打狗饼子,即按死者寿终时的岁数数烙制的小面饼,用线串成串,挂在死者的手腕上;有的还在死者袖筒内装些茶叶。
据说人死之后有三魂(俗话有三魂六魄之说),一魂驻守尸骨,一魂转胎投生,一魂奔赴西天。
而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以用鞭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子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顺利到达西天冥国。
人棺入敛成服死者人棺,谓之“大敛”、“成敛”。
棺材是死者的房子,俗称“棺木”、“木头”、“盒”,要用上等木料,精心制作。
旧时,对棺材的质地非常讲究。
一是木材的品种,多以柏木、桐木为佳,柳木次之。
山东枣庄结婚风俗流程

山东枣庄结婚风俗流程山东省枣庄市的结婚风俗流程是一个古老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山东枣庄结婚的风俗流程。
首先,结婚的第一步是订婚。
男方家长会先向女方家长提亲,交换彩礼和聘礼。
彩礼是指男方家庭为女方家庭送去的一些礼品,通常有钱、金饰、首饰、布料等;聘礼是指男方家庭为女方家庭送去的一些必需品,如米、面、油、茶叶等。
女方接受彩礼和聘礼后,表明双方订婚,表示双方答应结婚。
接下来,山东枣庄的结婚过程中会举行婚礼仪式。
婚礼通常在男方家庭中举行。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着一身华丽的婚纱,坐在花轿上由婚车接到新郎家。
这一过程也被称为“迎亲”,迎亲队伍会伴随着锣鼓喧天、烟花爆竹声的喧嚣声,向全村人展示新娘的美丽和喜庆氛围。
到了男方家,全家人会热烈欢迎新娘的到来。
婚礼现场会摆放一道红布搭建的门坎,新娘需踩过门坎,象征着新娘已经跨过了婚姻的门槛,进入了新婚生活。
然后,新人会双手捧着饼果,祈祷家庭和睦、百子孙,并以此象征着共同成就美好的生活。
过门过后,新娘会拜见夫家父母和夫家长辈,表示对夫家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此时,夫家长辈会为新娘戴上一顶红色头巾,这象征着新娘已经成为夫家的一员。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庆贺婚礼。
亲朋好友会为新人举行盛大的喜庆宴会,大家一起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婚宴上,还会有一些传统的节目表演,如跳舞、唱歌等,给宾客们带来欢乐。
最后,婚礼结束后,新人会前往新家开始新的生活。
这个过程叫做“入洞房”。
新娘进入新房后,要跨过一把“炕门”,象征着新娘顺利进入新家。
然后,新郎会为新娘解下头巾,力求新婚第一晚美满。
在山东枣庄,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也是一个家族的盛事。
整个结婚过程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气氛。
通过这样的传统风俗流程,新人们能够感受到家人和亲友的祝福和支持,同时也让整个村庄的和睦氛围得到了加强。
以上就是山东枣庄结婚的风俗流程,这些传统风俗还在一些农村地区保留至今,代代相传。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结婚风俗,都代表着幸福和美满的祝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枣庄山东枣庄物华天宝,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山势险峻突兀,如擎天柱直插霄汉,园内森林植被面积大,是我国罕见的亚热带长绿阔叶树种的天然杂木林的汇集区,珍贵树种繁多;台儿庄古运河雄伟壮丽,百舸争流,像条玉带一样绕城而过;峄城石榴园风景区榴树茂密,青檀缠绕,曲径通幽,奇树、山泉、古冢、寺庙、碑刻隐现于榴园之中。
枣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的故乡。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北辛文化遗址、古滕国、古薛国遗址及众多的汉墓和蔚为壮观的汉画像石,都在市区境内。
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名人志士,“自荐”而名传后世的毛遂,“凿壁偷光”的大经学家、西汉丞相匡衡,明代翰林大文学家贾三近等,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胜迹给后人以启迪、以影响。
为国为民立下大功劳的铁道游击队其纪念碑、群雕巍然屹立在美丽的微山湖畔;占地三万四千平方米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再现了当年参加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的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宏伟场面。
这许许多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枣庄这块锦绣山川点缀得更加威武雄壮。
?枣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是南北交通要道。
枣庄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古滕国、古薛国、墨子、孟尝君、毛遂、匡衡、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成为枣庄文化形象的代表。
柳琴戏、山东快书发源于枣庄。
奇石、根雕、盆景、唢呐、高跷龙、狮子、龙灯、张范剪纸、伏里土陶等民间工艺品丰富了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文化内涵,北辛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青铜器、陶器、汉画像石和“奚仲造车”、“毛遂自荐”、“凿壁偷光”等充分诠释了鲁南文化厚重悠远的历史底蕴。
女娲神话、柳琴戏、鲁班传说、伏里土陶、滕县松枝鸟、洛房泥玩具、鲁南花鼓、皮影戏、鼓儿词等先后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枣庄文化艺术柳琴戏鲁南地区有个地方剧种叫柳琴戏,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
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我们所说的柳琴。
柳琴在柳琴戏乐队中起着灵魂的作用,戏剧在当时曾风靡一时,只要“嘎嗒”一声,那拉腔、那段子,就会在听众的耳边飞扬。
如果没有了柳琴,也就没有了柳琴戏。
这门民间工艺,全国各地皆有,但薛城区张范的剪纸独具特色。
1990年全国22个省市在黑河举办的“雪花剪纸展”张范就有20幅作品参展,并选入国家级《雪花剪纸集》。
薛城剪纸艺人赵洪君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家”称号。
张范的剪纸艺人刘宗启被吸收为中国剪纸家协会会员。
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是山东独具特色的一门说唱艺术。
它是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戚永立以《水浒传》中“武老二”为原形,编写的说唱材料。
先是用竹板和钢板伴奏,在街市庙会上说唱,这种艺术形式原无名称,被世人称为“说武老二”。
后来戚永立将此艺术传授于高元钧。
高元钧对“武老二”的说唱进一步进行了艺术加工,去掉了荤口,在全国曲艺界形成了独特的门派。
1949年初,高元钧在上海演出,文艺界依其源、语言、代表性节目的内容诸特点,始定名为“山东快书”。
伏里土陶伏里土陶是我市珍稀民间土陶艺术品,为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所特有。
据考古发掘推算,伏里土陶始于5600年前,是东夷部族向中原地区发展而定居下来时期的产物,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伏里土陶形成了自己古朴大方的艺术风格和简洁典雅的花纹饰缀。
清代中后期到解放前后,伏里村制陶业开始兴盛。
1978年,西集镇(原公社)文化站站长甘致有对伏里土陶重新进行了抢救、发掘和整理。
1982年,他的作品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东省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得到众多专家的首肯和赞誉。
之后,伏里土陶又逐步出口到港澳台和海外,是在国际工艺美术品舞台上叫响的枣庄品牌。
滕县松枝鸟滕县松枝鸟产生于滕州市界河镇西西曹村。
据调查在周围数省也只有西西曹松枝鸟是用秫秸与棉花等物做成小鸟,因插在松枝上销售而得名。
传说松枝鸟为鲁班所创。
鲁班曾创造木鸢,松枝鸟是否是制作木鸢的雏型或模型?有据可查的是,西西曹村民王德益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因家计无着,外出闯关东,带回两只小鸟剥开研究,反复试制,终获成功,以后便以此为业。
全村人争相制做,形成规模,产品远销至上海、浙江、山西、陕西、东北三省等省区。
鲁南花鼓鲁南花鼓是一种独具鲁南地方特色的鼓舞形式舞蹈。
它以山东大汉特有的粗犷、威严,融合了山东妇女的泼辣、柔美,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细腻奔放的艺术风格。
鲁南花鼓早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
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
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
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轰动。
鼓儿词鼓儿词又名“小鼓”、“木皮子”。
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创立“石门”后已传十代,有近200年历史。
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
曲调原为读书人吟诵调与当地流行的李翠莲小调结合演化而成。
演唱者多为不第的读书人,故书目皆系自编,效曲阜贾凫西故事。
击矮脚小皮鼓,敲木制手板,揭抄本演唱,俗称“揭叶子”。
因系无弦索伴奏的吟诵唱法,曲调因人而异,极不固定,多受花鼓、渔鼓影响,因此可说是山东产木板大鼓。
渔灯秧歌渔灯秧歌又称太平歌。
它兴于台儿庄区邳庄一带,隋唐时期,鲁南民间就盛行竹马、秧歌渔灯。
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民间乡会艺术,流行于台儿庄运河两岸,春节期间由村庄自发地到各乡会演出。
唢呐唢呐在枣庄市流传很广,几乎分布全市各地。
唢呐乐队在我市民间称之为“喇叭班”,称唢呐艺人为喇叭匠子。
已成为“红白喜事”等民风民俗场面的主角。
现今活跃于鲁南苏北地区的我市民间唢呐班近两百个。
薛城区的唢呐在全国就有很大的影响,1996年11月薛城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唢呐艺术之乡”。
鲁南花棍舞鲁南花棍舞,俗称“打花棍”,以其舞蹈道具“花棍”而得名。
“花棍” 用一米长竹竿制作,当中嵌几根铁轴,每轴穿三、四枚铜制钱,舞时遍身拍打发出沙沙声响,因此又名“沙拉叭子”。
相传古时鲁南多灾,灾民沿街乞讨,羞愧难当,遂改求乞呼唤为“唱门儿”,并以“花棍”击节,发展而为“花棍舞”,边唱民歌边舞蹈,歌同多为家乡味十足的民歌内容。
所以至今花棍舞伴奏音乐仍用《八仙庆寿》、《画扇面》、《绣花灯》等民歌曲调。
五里屯大洪拳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它博大精深、魅力无穷。
它既可强身健体,又可防身击敌。
滕州五里屯的大洪拳,是中华武术的一种,属于长拳类。
其特点是架势优美、舒展大方、起伏分明、攻防有力。
源于少林寺。
在我国北方比较流行。
在鲁南地区,以滕州五里屯的几位拳师最为有名。
枣庄石雕枣庄市是北辛文化的发祥地,是山东省发现新石器最早的地区之一。
从古至今,石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活。
从地理条件上看,枣庄市山石资源丰富; 从传承上看,造车鼻祖奚仲和科圣墨翟、鲁班均出在这一地区,历代能工巧匠辈出。
从出土的两汉时期的汉画像石和唐代造像碑来看,石雕艺术历史悠久。
近现代石雕艺术品主要是建筑石鼓、石砧、庙宇的石狮、香炉,墓地碑刻、案几等。
峄县根雕根雕是民间造型艺术,采用干枯的石榴树,柿树,杏树等树木的根桩,加以人为的雕制,变成人物动物、生物、静物等万物万象的形态。
根雕与木雕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以树根的原始形态为主体,顺其自然;不是硬性的改造与雕刻。
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融入艺术美,提升其综合美的艺术魅力。
不苛求栩栩如生,只追求内在的神态和意境。
根雕是峄城的传统工艺,有百年历史。
艺人把树根雕制成形,进行防腐、防朽、防蛀的技术处理,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美化生活,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品。
它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软弓京胡艺术素有当代阿炳之称的中国著名盲人艺术家田山老师,精通各种乐器。
尤其擅长于二胡、笛子、笙、葫芦丝等器乐的演奏,特别是他手中自制的软弓京胡堪称中华一绝,模仿的各种鸟叫、虫鸣声,真是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他曾经先后出访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摩洛哥音乐厅和维也纳音乐厅进行过现场演奏,其精美绝伦的表演轰动了欧洲,震惊了世界。
石榴盆景石榴被称为"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树干劲壮古朴,根多盘曲,枝虬叶细,花艳果美,是制作盆景的上好材料。
枣庄市峄城区"冠世榴园"明代成园,新近入选吉尼斯,成为世界之最。
该园东西绵延20公里,面积近10万亩,园内栽植榴树500余万株。
许多榴树树龄高达三四百年,为盆景制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源,石榴盆景制作精致,古朴苍劲,在近几年国内外大型展览中多次获得大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为全国、全省和枣庄市赢得了较好的荣誉。
人灯舞人灯舞是山东鲁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起源于薛滕一带,以薛城为主要活动区域。
形成于明末清初。
俗称"人灯"。
该活动项目一般在盛大节日,特别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举行。
过去的"人灯"是用条型木凳架在出演者双肩上固定,凳上捆绑一倒扣瓦罐,罐内点上腊烛,瓦罐一面钻人脸型的口,眼,鼻等孔。
条凳及人体,由各色布袍遮住,形成一个"高大的人"型。
表演者做出各种动作,以引人发笑或驱邪祈福!现在鲁南民间常对有一技之长或某方面有号召力或一些过高估计自己,耍小聪明的人背后称"人灯",多少带些贬意。
现在,恢复的人灯舞,已由面具替代而更加行象动人! 骨牌灯舞据考证,骨牌灯舞是产生自运河码头工人间的一种自娱自乐民间艺术形式。
主要流传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一带。
骨牌舞用赌具来编排,根据骨牌的张数,按生、旦、净、末、丑等戏曲角色每人手拿两张牌,按照推牌九的形式,交替变换队形,拼成天牌、地牌、人牌等。
在变换队形中边舞边唱,调子固定,唱词可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令改变内容,骨牌灯舞主要是表现推九牌的危害,对人起到教育作用。
1990年代以后,为抢救发掘民间艺术,枣庄市及薛城区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专门对骨牌灯舞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整理,经中央电视台、山东省电视台、枣庄市电视台等录像留存、传播,已经多次参加各种民间艺术展出活动。
枣庄民俗青檀庙会青檀庙会所在的地区座落峄县“冠世石榴园”旅游区,处于淮海经济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历史上曾孕育了许多优秀人物,如匡衡、疏广、疏受、王良、贾三近等,他们对于华夏文明的推进、传承起到了发扬光大的作用。
青檀庙会以“宗教文化”为中心,含有“大运河文化”的渊源,峄县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是台儿庄大战的战场,具有“战争文化”的色彩,庙会是以青檀树、石榴等独特的生态园林为仍托,融历史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文化空间,以历史悠久的青檀庙会为代表,辐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