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故居

合集下载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篇一:上海黄埔军校的导游词3篇】上海黄埔军校的导游词3篇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

下面是上海黄埔军校的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上海黄埔军校的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狭义上讲黄埔军校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广义上讲黄埔军校即是1924年以后,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第六期有武汉分校),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

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王诤领导“听风部队”的三件往事

王诤领导“听风部队”的三件往事

王诤领导“听风部队”的三件往事作者:***来源:《世纪风采》2022年第02期长征时期,我军的电台情报人员有一个独特的名字——红色听风者,他们构成了红军最隐秘的部队——听风部队,这支神秘部队的领军人物,就是从江苏大地走出去的王诤将军。

王诤,江苏武进人,作为江苏唯一的开国中将,被毛泽东誉为人民解放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是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和卓越领导人。

而鲜为人知的是,王诤其实还是我军情报战线上的一位杰出领导者。

在周恩来、陈云、徐向前、叶剑英、王震等隐蔽战线领导人的谈话、回忆当中,他们对王诤的评价都很高。

周恩来总理称他“非你莫属”,陈云称他“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徐向前称他“长征中情报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叶剑英称他“独立苍茫有所思”,王震称他“视野广阔”。

长征时期,为了他们这些红色听风者能够专心致志拍发、破译密电,周恩来、王稼祥等最高首长曾亲自动手给他们烧饭做菜。

延安时期,王诤完全主持了我军150多位派到敌占区的电台工作人员的选拔、考察、谈话等工作。

因此,毛主席就亲自交待王诤:王诤,你只能做无名英雄,朱总司令可以做有名英雄,你只能无名。

主管情报工作的周恩来也和他谈话,强调对情报人员的要求:有苦不说,受气不叫,冒险犯难,埋头苦干,舍己救人。

参加革命48年,王诤就是这么做的,他以终生的缄默,成就了自己对党永恒的忠诚。

这里,我们就简略追述三件以往没有披露过的王诤在隐蔽战线中的往事。

第一件事,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侠的故事已广为人知。

其原形就是我党在情报战线的著名烈士李白,他是1949年5月7日,倒在反动派的枪口之下的。

但鲜为人知的是,李白是王诤的得意门生。

李白烈士,1910年出生在湖南浏阳,15岁入党,17岁参加秋收起义,1931年被推荐到中央红军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学习,因刻苦机灵,被王诤指定为班长。

在教学过程中,王诤对他多加指导,精心培养,半年后,即成为报务技术出众的无线电人才。

李白在长征途中,因表现突出,曾担任红五军团十三军的无线电队政委。

军统县之江山

军统县之江山

民国将军县——江山不可想象,江山作为江南的一个小小山区县,在民国时期能拥有65名国民党将军,名气最大的当属“三毛一戴”,这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是绝无仅有的。

位于浙闽赣边界地区的江山市,峰险岭峻,关隘林立,历来烽火连天,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民国时期的非常形势下,江山大地走出了一大批军统特务,其人数之多、力量之强、地位之高、作用之大、影响之远,令人惊叹,令人不可捉摸,并闻名于全国,乃至全球。

尤其是军统头领戴笠,其领导的宠大队伍,严密组织,采用的灵活机制,阴险手段,既令日伪胆战心惊,又使国民党其他派系军队嫉妒不安,被公认为“特工王”、中国的“希姆莱”。

也许是戴笠喜欢起用老乡沾亲带故的原因,或者江山方言的生硬、晦涩、难懂,信手拈来,便可成为军统活动的暗语和秘密代号的缘故,军统队伍骨干的培养,大多是江山人,并有相当一部分江山人提升为校官和将领。

江山的军统文化与奉化的总统文化(蒋介石、蒋经国)、湖州的中统文化(陈立夫、陈果夫)共同形成了浙江省特有的“三统”文化。

左图是戴笠,右图是毛人凤近两年来,笔者通过多方渠道,认真查阅数卷民国时期的档案,参阅了台湾有关的报刊文章和大陆的文史资料,调查了一些部门乡镇,走访了部分台胞台属,初步确定,担任国民党少将以上江山籍人士有65名,担任国民党校官江山籍人士162人,驻外江山籍官员8人。

其中上将1名,毛人凤也;中将9名,如戴笠、毛森、毛应章等;少将54名,如吴海龙、王蒲臣、毛万里等。

同时,出现了父子将军、兄弟将军、叔侄将军、同窗将军、同村将军的现象,还出现了一些将军乡镇,如保安乡有7名将军,新塘边镇有7名将军,贺村镇有9名将军,峡口镇6名将军,凤林镇5名将军。

民国时期,江山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国民党将军县”也。

左图是毛森,右图是毛万里然而,此项调查研究是一项政治敏感性很强的工作。

江山毕竟不是红军将军县或共产党将军县,研究、探讨此项工作,既要占有一定的史料,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一定的胆略、勇气。

《黄埔之行》

《黄埔之行》

《黄埔之行》xx-11-22中午,阳光明媚,我们小组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黄埔军校,我们当时十分疲惫,但是随着我们慢慢的了解了黄埔的成长历史,我们的疲劳慢慢被遗忘了。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

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

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

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军校中国共产党的一批重要干部都曾在那里锻炼成长,如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

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

xx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他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师生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与富强,在中国现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走进黄埔军校的校门,感觉就像是回顾历史。

还记得孙中山先生的在黄埔军校第一次开学典礼的致辞:“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

”这不仅激励着坐在黄埔军校的学生,树立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志向,还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还激励着我们大学生,要怀揣一颗爱国,感恩报国之心,坚强,努力地,为祖国贡献力量。

参观了黄埔群英馆,让我感受到黄埔军校的伟大。

陈独秀在江津的最后岁月

陈独秀在江津的最后岁月

陈独秀在江津的最后岁月当时,长子延年、次子乔年多年前就已壮烈牺牲,夫人高君曼离开陈独秀后也因病离世,前来接他出狱的是三子松年和在入狱期间照顾他多年的患难夫人潘兰珍。

陈独秀的出狱,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此时,摆在陈独秀面前的出路有许多——国民党许以高官厚禄、托派邀请他重整组织、美国图书公司邀请他前往美国写自传,但这些都被他一一拒绝。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的1937年,陈独秀念兹在兹的就是为抗战奔走。

出狱后的陈独秀,四处演讲著说,联合各方力量协商共同抗日。

然而这一切又因王明、康生诬陷其为汉奸而被打断。

这场风波不仅堵死了陈独秀回党内工作的机会,也让陈独秀从喧嚣的台前走向清冷的幕后。

随着抗战形势的不断恶化,陈独秀一路沿着长江西迁。

来到重庆后,在好友邓仲纯的邀请下,陈独秀移居江津。

几易其所后,受杨家后人之邀,借为整理杨鲁丞遗著之机搬入鹤山坪石墙院。

在这里,陈独秀度过了人生最后的3年时光。

甘守清贫自得乐从江津城区出发,沿着蜿蜒山路行车半小时后便到了位于城郊鹤山坪的陈独秀旧居陈列馆。

这里原本是江津贡士杨鲁丞的故居,因院落四周用条石垒成了一人多高的围墙,故被当地人称为“石墙院”。

1939年5月27日,陈独秀和夫人潘兰珍受杨家后人之邀住进了其中一个小偏院的两间厢房。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唐宝林先生在《陈独秀传》中记载,这两间房没有天花板,脚下是潮湿的泥地,一下雨就满屋漏水。

室内家具仅有两架木床、一张书桌、几条凳子和几个装满书籍的箱子,唯一的装饰是书房上挂着的一幅岳飞手书“还我河山”的拓片。

尽管条件艰苦,但对于颠沛半生的陈独秀而言,终于有了相对安稳的栖身之地。

然而,这种度日艰难的境况始终未得到改变。

由于长年四处奔波加之频繁进出牢狱,年近六旬的陈独秀身体状况并不好,高血压、肠胃症常年伴其左右。

身患有疾,却没有稳定的收入。

当时,陈独秀的主要收入一靠亲友帮助,二靠发表一些文章,赚取一些零星的稿费。

这些钱都不足以让其度日,以至于困难时要靠典当朋友相赠的皮袍度日。

关于西柏坡红色之旅的观后感300字

关于西柏坡红色之旅的观后感300字

关于西柏坡红色之旅的观后感300字关于西柏坡红色之旅的观后感300字1今天一大早,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着歌。

我绝对不会忘记今天要和弟弟一起去西柏坡玩,刚起床,弟弟和叔叔就来接我了。

“昨天晚上妈妈就给我准备好了吃的用的,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出发了!”我兴奋的说。

到了那里,我们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吃的喝的奔向河边,河里得水清澈见底、水平如镜,河的后面群山连绵、崇山峻岭。

这里还有许多光滑的岩石,岸边葱绿的柳条像小姑娘在弯着腰照镜子,叔叔给我们折了一缕编了两顶帽子,我给它起名“柳军帽”,因为我知道当年红军打仗的时候就是用这种帽子作掩护的,隐蔽在草丛中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戴上之后,我感觉自己也特别像个红军战士了。

在河边有很多的岩石,这里的岩石被河水冲洗的很干净,更让人惊奇的是我还拣到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龟,后来这只小乌龟和我们一起回了家。

在这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们参观了这里的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共中央的旧址,还有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的住处,还有当年为保卫我们的祖国而热血奋战的勇士们所用过的各式各样的枪。

看完这些我对他们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在这里我想说:“身为中国人,我感到自豪!”关于西柏坡红色之旅的观后感300字2星期六,妈妈告诉我今天要去西柏坡,我非常高兴,迫不及待的说“太好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旅行我们10点多到了西柏坡。

我们先来参观中央旧址,那里是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老革命家的故居和办公室。

我看见了床、书架、办公桌等生活和办公用品。

当在毛主席的床边看见有一个盆,妈妈告诉我那是刷牙洗脸的地方。

我尖叫了一声说“太小了吧”!后来,我们又来到防空洞,我很好奇。

听导游说这里是毛主席和战士们躲敌人的地方。

看完老革命家的故居和防空洞,我的感受是他们真艰苦,比我的生活条件差了许多。

西柏坡纪念馆一共有十一个展室。

陈列着电报墙、半景画、吉普车等作战时的用品。

这些用品好像把我带进来以前打战的地方。

石刻园是我们去的第三个地方,那里都是石碑。

广东黄埔军校导游词五篇

广东黄埔军校导游词五篇

广东黄埔军校导游词五篇黄埔军校狭义上讲,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东黄埔军校导游词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

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

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为培养军事干部于1924年6月创办。

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

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

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

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

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

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

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

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

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

第10课国民革命运动

第10课国民革命运动

第三学习主题
第2 课
国民革命运动
孙 中 山 兼 任 总 理
廖 仲 凯 任 党 代 表
蒋 介 石 任 校 长
周 恩 来 担 任 政 治 部 主 任
第三学习主题
第2 课
国民革命运动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我们过去的革命所 以失败……原因是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 斗。”
“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 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 根据材 孙中山为什么创办黄埔军校?创办军校的目 料分析: 的是什么? 原因:
第三学习主题
第2 课
国民革命运动
夏 明 翰 牺 牲 前 写 的 诗
夏明翰
1900~1928.3.20 字桂根 祖籍衡阳县礼梓乡人
第三学习主题
第2 课
国民革命运动
向警予纪念碑(湖南溆[xù ]浦县)
在向警予牺牲地武汉的龟山西头,1978年建成 向警予革命烈士陵园,墓名“向警予烈士墓”为邓 小平所题。 邮电部曾经发行过向警予和杨开慧的纪念邮票, 是当时少见的殊荣。 1981年7月1日在她故乡的向警予故居管理所对 外开放。1985年9月4日改名向警予同志纪念馆。
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的统治,但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三学习主题
第2 课
国民革命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三学习主题
第2 课
国民革命运动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西山会议派:公开反对三大政策;另立中央
制造“中山舰事件”;提出“整理党 蒋介石:务案” 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国民党的情况;
共产党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复胡氏故居打造文化名村
五峰山下,落英缤纷;南溪河畔,热潮涌动。

2009年,鹤鹿溪村迎来“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在创建过程中,鹤鹿溪村注重挖掘文化底蕴,继承并发扬文化传统。

胡宗南故居位于鹤鹿溪中心村,是整个鹤鹿溪文化的核心所在,集中体现了鹤鹿溪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

一、故居历史沿革
胡氏故居原为诸家大院,由诸氏四房诸亿千所建,在1919年动工,经过十年建设,于1929年竣工。

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深、走马楼、前后廊附前后厢房,所有偏房、伙房、柴房和公共祠堂等一应俱全,各建筑间以廊连接,占地面积达2280多平方米,是当时我县最大的建筑之一。

因胡宗南身居高官,其每次返乡,诸家都主动邀请其入住诸家大院之主楼前厅东厢房,后便成为胡氏宅邸。

解放后,被用作鹤鹿溪公社粮站,现已闲置。

二、故居焕新颜
经过岁月的洗礼,又遭遇大火之灾,胡氏故居遗留下来的残迹,无论规模、质量、气魄都远远逊于胡氏故居原貌。

2009年年初,鹤鹿溪村召开“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动员大会,由鹤鹿溪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大会商议,通过了胡宗南故居修复决议。

从三月份开始了胡氏故居修复的筹备工作,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凃正良为组长,村委主任李苗青为副组长,村两委班子成员邱新强、徐福鑫、王玲芳为组员的专项工作小组。

通过与县博物馆积极联
系,取得胡氏故居相关的历史资料,以及胡宗南的生平记录。

胡氏故居主体工程的修复相当艰难。

胡氏故居虽原貌尚存,但已破败不堪,墙面存在多处裂痕,支撑房子的木柱大部分已霉烂,院内杂草丛生,荒凉不堪。

如何完整的保护胡氏故居,重现故居昔日风采,彰显鹤鹿溪文化名村的风貌,是摆在村两委面前不得不克服的难题。

匀碧文物古建筑公司是全国文物修复方面的资深单位,经过多次协商,匀碧公司欣然接受了修复胡氏故居的重任,与2009年6月正式进入故居,开始修复工程。

为了真实重现胡氏故居,更换材料中全部采用与原构件相同的老材料,最大限度保存原建筑物的历史信息,重砌墙体全部采用老青砖,地坪方砖也专门打磨做旧。

十一月初,故居修复初显成效,室内布置提上日程。

凃正良书记亲自挂帅,带领工作小组到江山戴笠故居进行参观学习。

切身体会国民时期,高级将领的室内布置,以为胡氏故居的室内布置做好参考。

在2009年12月中旬,经过近半年的修复,胡氏故居一期工程顺利完工。

修复完成后的胡氏故居,风格朴实,不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文化气息浓郁,砖雕门楼、厅堂楼阁、精致雕工,处处辉映着胡氏故居的奇光异彩,室内胡宗南墨迹等珍贵资料一一陈列。

经济的发展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历史的遗产不可再生。

在鹤鹿溪的文化名片中,胡宗南是一个闪耀着恒久光辉的符号,这种
光辉会因着历史的发展而愈加璀璨,可以说,胡宗南及其故居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虽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有了这笔财富,鹤鹿溪的灵魂将得到更好的塑造。

在鹤鹿溪的村庄建设中,假如真的因为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这份财富的保护,若干年后,当这一切只能在图书馆的资料中才能找到的时候,我们就真的要追悔莫及了。

三、点评
胡宗南故居的修复是众人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的一段历史,也是鹤鹿溪保护名人遗产、打造历史文化名村的一段佳话。

随着胡宗南故居的开放,鹤鹿溪向世人证明了村庄建设和文化保护是可以和谐并进的,这不仅仅是经济能力的问题,更是一个观念和决心的问题,这方面鹤鹿溪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