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的中药
中药养生川芎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药养生川芎活血化瘀的作用川芎,又称四川芎、水党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川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疼痛症状、妇科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川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一步阐述中药养生中川芎的重要性。
一、川芎的药理作用川芎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大豆苷、鞣酸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1. 活血化瘀:川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障碍。
它可以通过扩张血管、防止血小板聚集和溶解血栓等方式,促进血液的流动,从而避免血液淤积和淤血引发的各种疾病。
2. 舒筋活络:川芎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缓解筋脉的痉挛和僵硬,改善运动功能。
它通过调节肌肉张力、促进血液供应和修复受损的组织,有效缓解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运动损伤等问题。
二、川芎在临床中的应用1. 治疗疼痛症状:川芎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胸痛、腹痛等。
它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
同时,川芎还可以配合其他中药,如桑枝、白芷等,增强镇痛效果。
2. 治疗妇科疾病:川芎在妇科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调节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促进血行通畅,缓解经血淤滞引起的症状。
此外,川芎还对于宫颈炎、盆腔炎等炎症性妇科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川芎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它可以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此外,川芎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可以减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川芎的中药养生应用川芎作为常用的中药材,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配伍,用于中药养生的目的。
1. 养血活络:川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脸色苍白、手脚冰凉等问题。
可以将川芎与当归、赤芍等补血活血的中药搭配使用,达到养血活络的效果。
2. 缓解疲劳:川芎还可以缓解身体疲劳、乏力等问题。
可以将川芎与人参、黄耆等具有补气益力作用的中药组合使用,增强体力,提高抗疲劳能力。
川芎活血化瘀的良药

川芎活血化瘀的良药川芎,又名四川芎、川芎角、川芎王,是一种中药材,属于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川芎通常生长在四川、陕西、云南等地的山区。
这种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因其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而被誉为良药。
一、川芎的来源和特点川芎的主要产地是四川地区,由于其生长环境的不同,其性质和功效也会有一些差异。
川芎的根茎呈圆柱状,草本植物具有强烈的香气。
药用部分主要是根茎,采收后需要经过晒干和研磨等工艺加工而成。
川芎具有酸辣的味道和温热的性质,它可以通过舒张和活血化瘀的作用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二、川芎的主要功效1. 活血祛瘀:川芎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活血化瘀的功效。
根据中医理论,川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瘀导致的各种不适症状,如疼痛、肿胀和淤血等。
因此,它可以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病症,如痛经、跌打损伤和血淤等。
2. 舒筋活络:川芎还有助于舒筋活络,缓解关节和肌肉的疼痛。
酸辣的川芎配合酒精热敷,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营养和氧气的输送到受伤部位。
这对于治疗扭伤、骨折和风湿性疾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3. 抗菌消炎:川芎也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此外,川芎还有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对于一些由细菌引起的疾病有着一定的治疗作用。
三、如何使用川芎川芎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
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差异,川芎的用量也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川芎使用方法:1. 冲剂:将川芎切成小末,煮沸后放入沸水中浸泡15分钟,随后过滤。
每天饭前饭后喝一杯。
2. 敷贴:将川芎研磨成细末,加入酒精制成糊状,然后涂抹在病患部位。
注意避免用于破溃性皮肤病。
3. 口服:将川芎研磨成细末,每次取3克,用温开水冲服。
4. 水煎剂:将适量的川芎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煎煮30分钟,过滤后分次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川芎具有一定的温热性质,故孕妇和有燥热症状的人应慎用。
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活血通络中药

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活血通络中药很多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它们能够疏通身体中的血脉、去除淤积血瘀,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的资料,仅供参考。
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第一:当归中医方面认为当归性温,服用之后具有很好的活血以及补血的作用,另外女性出现月经不调或者是痛经的情况服用当归也能够很好的缓解。
除此之外,当归还具有降低血脂以及血压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扩张周血管的大小,增加冠脉中的血流量,对于一些心律失常的情况有着很好的疗效。
第二:益母草益母草性寒味苦,具有很好的调节月经以及活血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祛瘀以及止痛、降低血压的效果,服用益母草之后能够很好的扩张身体中血管的大小,有效的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对于体内的微循环还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第三:赤芍赤芍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以及凉血止痛的作用,另外服用赤芍之后能很好的增强身体中的冠脉血流量以及输出量,对于体内的微循环调节作用也非常的非常不错。
如果出现了中毒、惊厥、疼痛等情况,服用赤芍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恢复健康,一般情况下赤芍的使用量应该控制在3克到15克之前,千万不能够超量服用。
第四:丹皮丹皮也具有很好的活血祛瘀以及凉血等作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很好的降低毛细血管的黏稠性,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抑制体内血小板的淤积,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
另外,日常服用丹皮还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另外抗菌、止血还有解热、镇痛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第五:丹参丹参也具有很好高的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很好的调整心率情况,并且增加冠脉血流量。
除此之外还能够抗变态反应,对于身体非常的有好处。
第六:红花红花具有很好的止痛祛瘀以及活血通经的功效,服用之后能够有效的减慢心率,同时增加血液流量,并且对于血小板的凝集情况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一般情况下使用量应该控制在3克到10克之间。
第七:山楂山楂不仅仅只有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消食作用,同时他活血化瘀的作用也是非常不错的。
这些活血的中草药都有哪些区别?

这些活血的中草药都有哪些区别?活血的中草药被广泛使用于中医药学中,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尽管这些中草药都有活血的功效,但它们在药性、用途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活血的中草药及其区别。
1. 当归(Angelica sinensis)当归是最常用的中草药之一,被誉为“女性之补”的草药。
其味苦、辛、甘,性温。
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当归还可以舒展经络,缓解痛经等症状。
当归的用途广泛,可以煎服、制成汤剂或药丸等形式。
2.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川芎是另一种常用于活血的中草药,也被称为“川芎末”。
川芎的味辛、苦,性温。
川芎主要用于治疗痛经、产后血瘀等妇科疾病,其活血的作用比较明显。
川芎可以煎服、制成丸剂或药膏等形式使用。
3.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味苦、微甘,性微寒。
丹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心绞痛、中风等。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丹参可以制成汤剂、颗粒剂等形式服用。
4. 桃仁(Prunus persica)桃仁是桃树的籽实,味苦、辛,性温。
桃仁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消食、润肠通便等病症治疗。
桃仁可以煎服、研粉或袋泡等形式使用。
5.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三七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味微苦、微甘,性微温。
三七主要用于治疗创伤出血、咯血、便血等症状。
三七的活血作用非常强大,可以用来缓解血瘀、止血。
三七可以煎服、冲剂和酒剂等形式使用。
综上所述,虽然以上这些中草药都具有活血的功效,但它们在具体应用、药性、用途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当归主要用于妇科疾病,而川芎用于痛经等妇科疾病;丹参则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桃仁主要用于消食、润肠通便;而三七则用于创伤出血等症状的治疗。
所以,在选择使用这些中草药时,应该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最适合的药物。
中药养身活血化瘀的十种药材

中药养身活血化瘀的十种药材中药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珍贵宝藏,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
其中,有许多药材以其活血化瘀的功效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十种中药药材,它们具有养身活血、化瘀的功效,并且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一、三七三七,又名天山雪莲,性味苦、甘,归脾、肾经。
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如血瘀性疼痛、血块形成等。
二、桃仁桃仁是桃树的种子,性味苦、甘,归脾、肝经。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滋养血液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结石、瘀血等问题。
三、当归当归,又名女药蔻,性味甘、温,归肝、脾经。
当归是最常用的补血中药之一,具有活血化瘀、补血益气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贫血、痛经等症状。
四、牛膝牛膝,性味苦、寒,归肝、肾经。
牛膝具有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炎、骨折等症状。
五、赤芍赤芍,性味苦、寒,归肝、心、肾经。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六、红花红花,性味辛、温,归心、肝、脾经。
红花具有活血化瘀、解郁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经闭、痛经等症状。
七、莪术莪术,又名莪草,性味辛、温,归肝、脾经。
莪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痛经、痛痹等症状。
八、延胡索延胡索,性味苦、辛,归心、肝、胆经。
延胡索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痛、跌打损伤等症状。
九、薏苡仁薏苡仁,性味甘、淡,归脾、胃、肺经。
薏苡仁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水肿等症状。
十、桃红叶桃红叶,性味苦、寒,归肝经。
桃红叶具有活血化瘀、清肝明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风热偏盛等症状。
总结起来,中药养身活血化瘀的十种药材包括三七、桃仁、当归、牛膝、赤芍、红花、莪术、延胡索、薏苡仁和桃红叶。
它们在中医药领域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使用中药药材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遵循医嘱使用,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三七赤芍活血化瘀的中草药佳品

三七赤芍活血化瘀的中草药佳品中草药在中医药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三七和赤芍作为活血化瘀的经典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疾病。
本文将探讨三七和赤芍的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它们在中草药领域中的地位。
一、三七活血化瘀的功效及用法三七,学名三七皂苷,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呈现红棕色的颗粒状,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三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促进新陈代谢。
它还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的形成。
在中草药应用中,三七常被制成粉末或浸膏,可以口服或外用。
口服三七粉末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和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各种出血和瘀血症状,如跌打损伤、痛经等。
外用三七浸膏则可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皮肤病,如淤血瘀斑和瘀血性疮疡。
二、赤芍活血化瘀的功效及用法赤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一味经典的活血化瘀药物。
它的性味苦、微寒,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赤芍可促进气血流通,舒畅经脉,对于调理妇科疾病、炎症和瘀伤等具有显著疗效。
赤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草药搭配使用。
常见的用法有水煎服、煮汤或煮茶饮用。
赤芍常与当归、桃仁等药物组成活血化瘀的方剂,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痛经和疼痛症状的治疗。
三、三七和赤芍的联合应用三七和赤芍作为活血化瘀的中草药佳品,它们的功效可以相互增强。
三七具有温补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营养,增加赤芍的吸收和利用。
赤芍则可以增强三七的活血功效,提高其疗效。
三七和赤芍的联合应用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
比如,在治疗痛经的方剂中,常常包括三七、赤芍和当归等药物,通过舒经活血,调理气血,缓解经痛症状。
此外,三七和赤芍也可以在治疗大面积淤血和瘀伤时协同使用,加快疾病康复。
四、三七和赤芍的注意事项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三七和赤芍,避免对胎儿和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2. 忌煮沸。
三七和赤芍属于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在使用时应避免过高的温度,避免其活性成分被破坏。
3. 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三七和赤芍。
鸡血藤活血化瘀的中药秘方

鸡血藤活血化瘀的中药秘方鸡血藤,又名血藤、火箭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其有着独特的药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活血化瘀的作用。
本文将会介绍鸡血藤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中药秘方的制作方法。
一、鸡血藤的主要成分鸡血藤主要成分为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包括多种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等。
其中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和扩张血管等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则能够抗氧化、抗炎和抗血栓形成。
这些成分协同作用,使得鸡血藤成为一种理想的活血化瘀药材。
二、鸡血藤的药理作用鸡血藤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活血化瘀。
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瘀血的溶解和排出,从而消除淤血,改善组织营养,加速组织修复。
此外,鸡血藤还具有降血脂、抗炎、镇痛等作用,对于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等疾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三、鸡血藤的中药秘方1. 鸡血藤活血化瘀饮【配方】鸡血藤3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草药洗净,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适应症】此方适用于瘀血期经、产后恶露不尽、血瘀胸痹等症状。
2. 鸡血藤煎剂【配方】鸡血藤50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草药加水煎煮60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用量】分2-3次服用,每次喝一小碗。
【适应症】此方适用于瘀血引起的疼痛、胸闷、头晕等症状。
3. 鸡血藤酒【配方】鸡血藤100克,黄酒1000毫升。
【制作方法】将鸡血藤放入黄酒中,密闭浸泡7天后即可服用。
【用法用量】每次饭后15毫升,连续服用一个月。
【适应症】此方适用于血液循环不畅、气血不足的人群。
四、鸡血藤的使用注意事项1. 本品适用于活血化瘀的症状,但对于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2.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止使用。
3. 忌食辛辣刺激和酒精刺激性食物。
4. 服药期间,如果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活血化瘀舒缓经痛的中药煲汤

活血化瘀舒缓经痛的中药煲汤中药煲汤是传统中医养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中,活血化瘀舒缓经痛的中药煲汤尤其受到女性朋友们的青睐。
经痛是月经期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采用中药煲汤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经痛的症状,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压力,从而提升女性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款常用的活血化瘀舒缓经痛的中药煲汤,希望对广大女性朋友有所帮助。
一、川芎煲乌鸡汤川芎煲乌鸡汤是一款非常经典的活血化瘀药膳,具有舒缓经痛的功效。
制作该汤时,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乌鸡一只、当归10克、川芎10克、姜片适量、料酒适量、盐适量。
制作步骤如下:1. 将乌鸡宰杀后去毛、内脏洗净,切块备用;2. 将锅加热,放入适量的姜片煸炒出香味;3. 将乌鸡块放入锅中煸炒至变色;4. 加入适量的料酒炒匀,去腥味;5. 加入约1500毫升的清水,放入当归和川芎;6. 煮沸后改小火慢炖2小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二、桃仁红枣煲猪肚鸡汤桃仁红枣煲猪肚鸡汤是一款适合经痛症状的中药煲汤。
桃仁和红枣可以活血化瘀,舒缓经痛。
做这道汤的材料有猪肚洗净切块、鸡胸肉切块、桃仁20克、红枣适量、盐适量。
具体制作步骤如下:1. 猪肚用盐水搓洗干净,切块备用;2. 鸡胸肉切块,用盐水浸泡片刻,去腥味后备用;3. 锅中加热,将猪肚和鸡胸肉一起放入煸炒至变色;4. 倒入适量的清水,加入桃仁和红枣;5. 转小火慢炖2小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三、益母草煲乌骨鸡汤益母草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调理经血的功效。
将益母草与乌骨鸡一起煲汤,可以缓解经痛症状,改善女性子宫健康。
制作该汤的材料有乌骨鸡一只、益母草适量、生姜适量、盐适量。
制作步骤如下:1. 将乌骨鸡宰杀、洗净,切块备用;2. 将锅烧热,放入适量姜片煸炒出香味;3. 加入乌骨鸡块煸炒至变色;4. 倒入足够的清水,加入益母草;5. 煮沸后改小火慢炖2小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四、川椒红豆煲排骨汤川椒和红豆具有温经活血的功效,可以缓解经痛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血通络中药这类药物具有流通血脉、疏通络脉的作用。
络脉可分为十五络、络脉、孙络,由经脉分出,呈网状散布于全身各处,配合经脉网络五脏六腑,以运行营卫气血。
如血瘀脉中,络脉不通则会引起疾患,如固定不移的疼痛,包括刺痛、割痛,按之痛剧,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者,以及局部感觉异常、活动不利等,均可用此类药物。
麝香:辛,温,入心、脾经。
活血通经,善走窜,内服外用均可使壅闭之络脉开通,亦能促进苏醒。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皆可以之急救。
《本草纲目》谓之诸风、诸气、诸血、诸痛、诸痫、癥瘕诸病,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皆宜以此疏导开通。
叶天士治顽痹,王清任治上部瘀血,皆以之通络定痛。
马钱子:性苦,寒,大毒,人肝、脾经。
消肿止痛,多用于伤、外科。
王清任谓之“龙马自来丹”,即以此为主药。
近年来多用于癌症,亦有验案。
外用能治面瘫,煎服可治乳糜尿。
惟此品毒性剧烈,需如法炮制后方可入药。
全竭、蜈蚣:辛,温,有毒,入肝经。
具有镇痉、止痛、解毒等作用,二药合用名“止痉散”,吞服能立止头痛,善搜剔经络血瘀,故久病、怪病与血瘀兼有风征者,用之多有效。
蜈蚣能促使疮面收口生肌,又可治噎膈。
乳香、没药:苦,平,人肝、脾经。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能治血凝不通所致之痛经与外伤性疼痛、风湿痹痛,还有通经作用。
两药每每相兼而用。
红花:辛,温,入心、肝经。
活血通经,消散血积,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的证候。
近年来用作止痛剂颇验。
另有藏红花性寒,兼能凉血解毒。
桃仁:苦、甘,平,入心、肝、大肠经。
临床与红花合用,为活血化瘀的基本药物。
桃仁除具有调经止痛、治伤消肿等作用外,还能润肠,可使瘀热从大便排出,肠瘫、肺瘫、肠燥便秘以及血瘀化热者多用之。
王不留行:苦,平,入肝、胃经。
临床多用以通利血脉,上能通乳汁,下可通经闭。
用其软坚、通痹、消肿之功,颇有疗效。
穿山甲:咸,微寒,入肝、胃经。
善走窜,能活血散瘀,通行经络,可消瘫肿。
已化脓者,可促其自溃,亦治痹痛、癥瘕。
近代用作升高白细胞计数及治疗特发性血尿。
螳螂:咸,温,入心、肝、大肠经。
散瘀血,兼能通便。
可用于不全性肠梗阻;配全竭、蜈蚣能治癌肿疼痛;又能入心泻热,以治小儿急惊风抽搐。
鬼箭羽:苦,寒,入肝、大肠经。
破血通经,用治瘀阻腹痈,风湿痛,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变形、活动不利,有除痹活络之功效。
近年又用以治癌肿、糖尿病者,也有疗效。
苏木:甘、咸,平,入心、肝、脾经。
功效有类红花,少则和血,多则破血,多用于跌打损伤、瘀阻腹痛。
外用治血肿。
与人参同用,有改善心功能的效果。
自然铜:辛,平,入肝经。
多用于外伤性骨折,瘀滞疼痛。
有散瘀止痛,续筋接骨之效。
活血消癥药这类药物能祛除瘀血,消散癥积,适用于瘀血结聚的癥结肿块。
《医林改错》谓:“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故凡肿胀包块,按之硬痛,固定不移而经久不消者,均为瘀血所致,如肝硬化、肝脾肿大、子宫肌瘤以及各种肿瘤与血肿、包块均是。
活血化瘀药物,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故能消除肿瘤。
虫类药在这类药物中比重大,叶天士说:“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因其能走窜攻坚,破血逐瘀,消散癥积之力独胜。
廑虫:咸,寒,人肝经。
破血逐瘀,消癥散结。
用治跌扑损伤、肝脾肿大。
因功善搜剔,故久瘀者多用之。
人参鳖甲煎丸与下瘀血汤皆有之,单味研末吞服,治腰部扭伤有效。
水蛭:咸、苦,平,有毒,入肝、膀胱经。
破血消癥,散瘀之力较强,药理证实其具有抗血凝作用,以之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具有较好疗效,生用比熟用好,吞剂比入煎好。
虻虫:苦,微寒,有毒,人肝经。
破血力猛,治经闭、积聚,功效与用法与水蛭同。
蛴螬:咸,温,有毒,人肝经。
散瘀消癥,退翳,治目疾,还具有通络止痛之效。
鼠妇:酸,温,人肝、膀胱经。
祛瘀攻积,治肝脾肿大,并能治湿热交蕴、气滞血瘀之癃闭。
黄药子:苦,平,人肝、心经。
散血凉血,消瘿止咳,近年用以治疗各种肿瘤及癌症,有软坚消积作用。
多服可引致药物性肝炎,连续应用以不超过1个月为妥。
阿魏:苦、辛,温,人脾、胃经。
内服散癥消积,外用化积消块。
因气味奇臭,多人丸吞服,具有较强的化瘀作用。
干漆:辛、苦,温,人肝、胃经。
祛瘀,破癥,杀虫。
祛瘀之力较胜,多吞服。
水红花子:咸,微寒,入肝、胃经。
散血,消积,止痛。
外敷能消肿块,近年来常用于肿瘤及脉管炎。
三棱、莪术:苦,平,人肝、脾经。
破血祛瘀,消积止痛,治经闭痛,癥瘕积聚,亦治食积腹胀。
能破血中之气,凡一切血凝气滞之男子痃癖、女子癥瘕、小儿食积,均宜投之。
张锡纯谓:“化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两药常同用。
近年发现莪术能抗肿瘤,可用治白血病,已制成针剂。
山楂:酸、甘,微温,人脾、胃、肝经。
散瘀行滞,消食化积。
临床以生山楂降胆固醇颇效。
民间单方以醋浸山楂,日服五六枚,可治高血压病。
有报导用生山楂30g煎服,治声带息肉有效。
急性子:微苦,温,小毒,人肝经。
散结。
治骨刺哽喉,妇女经闭,各种积块。
皂角剌:辛,温,人肝、胃经。
外科用其消肿托毒排脓,亦可治麻风、顽癣。
性较锐利,可用于治疗褒潜不化之顽疾或肿块。
海藻、昆布:咸,寒,人肝、胃、肾经。
消痰结,治瘘瘤瘰疬。
因其有较好的软坚作用,故用治各种积聚肿块多效,治经闭亦佳。
活血止血中药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瘀血证最常用的方法,其临床运用是通过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和方剂来体现的。
因此对活血化瘀常用方药的认识,是探讨活血化瘀疗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活血化瘀药物分类与效能运用活血化瘀药物,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掌握药物的特性。
活血化瘀药物除具有通行血脉、畅流血液、消除瘀滞的共有作用外,每味还兼有其他不同的特有功效。
根据临床体会,可分为止血、消癥、通络行气、利水、养血、凉血等7种类型。
不仅于此,还应该掌握药物属性。
寒热温凉,不容忽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
如常用治冠心病的毛冬青,因系凉血活血的寒性药物,故不宜用于寒性症状的患者;相反,用温散之川芎用于热性冠心病患者就易产生亢进症状。
还有一些药物对疾病或部位具有敏感的特性,如消癥除痞之用三棱、莪术、阿魏;治囊肿之用黄药子、刘寄奴;瘀血在上部用川芎、下部用牛膝,在心用郁金、在肝用泽兰等等,掌握这些药物特性,可以恰到好处。
第二,用活血化瘀药物不能离开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不能离开理法方药,掌握了药性,还要掌握医理,否则废医存药,把具有丰富内容的活血化瘀疗法. 简单化、公式化,一见某病,即用某药,对号人座,是不会取得满意疗效的。
(1)活血止血药:这类药物既能活血,又可止血,适用于因出血而引起的瘀血证,或血瘀造成的出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
根据药性之不同,又可分为寒性与温性两类。
寒性药:适用于实热出血。
侧柏叶:苦、寒,人肺、肝、大肠经。
凉血散瘀,祛风利湿。
既能活血又能止血,止血效果较好。
曾以之与当归组成生发丸治脱发症,除脂溢性脱发外,其他均有一定疗效。
有文献报导以新鲜者浸入酒精,7天后取擦头部治脱发有效。
近年来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兼有止咳、祛痰、消炎之效。
地榆:苦、酸,微寒,人肝、大肠经。
活血止血,清热解毒。
用于各种出血,均有良效。
善除下焦之热,能治赤带及菌痢脓血甚者,外用敷治烫烧伤颇效。
《本草选旨》称其:“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生用亦能止血,用炒则能减少寒性以利胃部吸收。
槐花:苦、微寒,人肝、大肠经。
能治多种出血,防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
用其新鲜者捣敷两太阳穴,能防治颅内出血。
临床还用作抗过敏药物以治荨麻疹等皮肤病;与地锦草同用治糖尿病,有控制血糖作用;配连翘、红枣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有验者。
大小蓟:甘、凉,入肝经。
两药皆以下行导瘀为主,上行之吐衄可止,故能愈咯血、脏血诸症。
《唐本草》称:“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痈肿也。
”用大蓟鲜者捣敷治痈肿甚效,近年来还用于高血压病、肾炎等病。
临床还看到具有良好的退黄作用。
茜草:苦、寒,人肝经。
凉血止血,能行能止,用治热性出血,外敷能愈外伤及疮痈肿毒。
《本草纲目》记载此药能“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临床多验。
月经过多,用之亦能止血,一般用作攻剂,量宜大;用作止血,量宜小。
藕节:涩,平,人肝、肺、胃经。
止血又能化瘀,治热性出血则生用,用治虚寒出血则用炭。
用鲜藕90g,红枣10枚同煎服,防治月经过多,颇有卓效。
温性药:适于虚寒性出血。
三七:甘、苦,温,人肝、胃经。
化瘀止血,兼有镇痛作用,多单独运用,止血不留瘀,功效良好。
近多用治冠心病、心绞痛,与血竭粉同用,功效更佳。
亦可外敷伤处,能消肿止痛。
用治膜样痛经,能使瘀块及内膜化层排出,减轻腹痛。
牛角腮:苦,温,入心、肝经。
生用治闭经及瘀血疼痛,炒黄加醋则性涩,治崩漏带多。
与补肾药同用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五灵脂:咸,温,人肝经。
化瘀止痛,为治疗血滞诸痛之要药,用于心绞痛或脘腹疼痛,醋炒后可增加止血与止痛作用,令血归经而不妄行。
蒲黄:甘,平,人肝、心包经。
可用于各种出血,生用、炒用均有效果,吞服尤佳。
外用亦能止血。
煎汤待温后漱口可治舌衄。
花蕊石:酸、涩,平,入肝经。
既能止血,又可化瘀,外用可愈创伤出血。
单味吞服亦可治血尿、咯血。
血竭:甘、咸,平,入心包、肝经。
化瘀止痛,外用可使创口愈合,内服治跌扑损伤,止心绞痛。
骨碎补:苦,温,入肾、心经。
破血止血,补肾坚骨,外伤疾病多用之,外用治脱发。
近年用治链霉素引致反应之耳聋,有一定疗效。
最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