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人物形象分析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人物形象分析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人物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德行第一人物”指的是孔子。

孔子结合了智慧、行为准则与品德,曾创立“德行宗旨”,从而奠定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敬,被尊为“师表”。

弟子们以孔子的表现为榜样,努力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孝敬尊王,不虐待平民”、“专注自身修养,勤于学习”等,弘扬“仁义礼智”的价值观念,及“德行第一”的道德精神。

孔子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从学识上也跟王充、老子、墨子并列。

他认为德行是一个人个体文化发展的基础,不论什么人、处于什么地位,修养好自身、发扬善念、以礼让治,追求“德行第一”,都能为社会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孔子不但弘扬文化,还强调法律的地位,他说:“物以类聚,言以类义,专以
类事,众以法制”;呼吁众人情仁齐抒,表明法律可以调整众人的行为,防止社会的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的发展。

孔子的“德行第一”道德理念仍然发声今天,它强调每个人应当以勤奋、耐心、宽容、仁慈等美德来衡量自己,让智慧与善行能够兼备,实践“以德获尊,以尊获德”的原则,使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谢国荣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广西桂林干,能者七十二,可见他的教育成果是多么的显引言著。

孔子首先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在中国的教育界中是影响十分深远的,沿用至今。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论语》中出现的人物众多,但即使是只出现一次的人物,也能具有丰满的孔子为人师表,对弟子的关心如同对自己的亲形象,在三言两语中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生儿子,并且对他们每个人都关怀备至,对他们的语》中语言幽默浅显,趣味性强,不刻板,并且注性格秉性了如指掌,他曾经评价过自己的学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嘭”“若由也,不重语气神态及动作的描写,动静结合,用简练的语得其死然”,他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是十分准确和言展现丰富的形象。

子路的鲁莽,颜回的温和,孔中肯的,说明他对每个学生都十分了解。

在平目的子的一身正气,这些形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研究《论语》就必定要研究论语中的人物形教育中,他也是根据每个学生个性的不同选择不同象。

本文选择《论语》中孔子的形象和他弟子中性的教育方法。

格最鲜明的子路做浅显的分析。

三品德高洁,君子之行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一、孔子的形象分析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一关怀苍生,志存高远之,不去也。

”意思是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孔子生于乱世,他亲眼目睹了乱世中百姓生活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的艰苦、君王的昏庸、政治的混沌。

在这样的环境接受的。

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

如果不能从中,他没有偷生于乱世,而是将拯救这样的政治视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

为己任,钻研治国之道,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这也是孔子的能力和影响之大,却终生不得志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样的现实。

他的原因。

孔子主张君子之道,他认为,即使再贫穷的境地,也不能够与小人同流合污,因此他对在仕曾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中,孔子的《论语》被誉为圣人之教和中国礼仪思想的重要来源。

这部书集中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智慧。

1. 孔子的人物形象1.1 仁者爱人孔子是《论语》中的主角之一,他被尊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导师。

孔子的人物形象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的仁爱之心。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然后助人为乐。

他经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用温和和仁慈的心态对待他人。

1.2 教育家的形象孔子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学方法独特且富有启发性,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曾子和颜回,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学生类型,展现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智慧。

2. 孔子的思想观点2.1 仁爱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爱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自己的潜能。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2.2 礼仪观念《论语》中提到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是礼仪观念。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他认为,通过符合礼仪的行为来表达尊重和关心他人,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3 教育观念孔子的思想中,教育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完美个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孔子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让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智慧的人。

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和成长。

3. 曾子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3.1 曾子的才华《论语》中,曾子被孔子称为“柔弱”之人,但他却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潜力。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

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

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

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

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

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

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

《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

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文予以论 vol.15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文/章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方面。

在该书中,曾多次提到“君子”一词。

“君子”这一词在古代,代表着两类人,一类是有地位的人,如君主;另一类则指的是有道德的人,或者说是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在《论语》中,有德者出现的次数远大于有位者。

因此本文中提及的君子,指的是有德者。

“君子”这个词语,贯穿了整部《论语》。

君,代表着尊贵的身份。

子,是当时对人的一种尊称。

孔子的伟大在于,将“君子”一词的意义范围扩大,是它不仅仅局限于“有位者”,而发展成“有德者”。

那么,孔子认为的“君子”又是怎样的一类人,下文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勤奋好学,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和自身的修养◆◆◆《论语》开篇便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这就是君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说的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可见,君子是多么好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是说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君子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更要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如果只是追求饮食饱足、居住舒适,那么和低级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他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也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

耕田,也常常饿着肚子;学习,常常得到俸禄。

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

看的出,君子注重学习,注重自我的修养,而不是一味地沉湎于对物质的追求。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沉迷于对物质的追求,不仅会阻碍自己的道德修养,还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孔子的“重精神轻物质”观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应该积极提倡。

还有一点就是“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形象在《论语》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和文化。

弟子们则是孔子的学生和追随者,他们以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展示了孔子教育下的各种品质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进行评价。

首先,孔子被视为圣人和官员的典范。

他被描绘为智慧、勇敢且富有魅力的导师。

孔子智慧卓越,他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授学生,以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他的思想和智慧被其他人尊重和崇拜,甚至有人将他与圣人相提并论。

孔子对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的重视,使他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政治家和领导者。

其次,弟子们的形象多种多样,展现了孔子教育下的不同特质和品格。

例如,子路表现出的是勇敢和坚定的性格。

他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并追求真理和正义。

子路的个性使他在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另一个例子是子贡,他展示了聪明和机智。

子贡是孔子最聪明的弟子之一,他以其机智和智慧著称。

他能够迅速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并在困境中找到解决方案。

子贡的聪明才智为他在政界和外交领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有弟子颜回、子夏、子罕等等也都展示了不同的特质和价值观。

例如,颜回被描述为虔诚而谦卑的学生,他以其对道德和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子夏和子罕则展现出了各自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孔子的教导下,他们成为了尊贵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总体而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论语》中的形象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孔子被描绘为崇高而智慧的导师,在教育和政治方面树立了榜样。

而弟子们则以各自的特质和品格丰富了整部书中的内容,他们的形象展现了孔子教育的成果和影响。

通过对孔子和弟子们形象的评价,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总结起来,《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丰富多样,互相补充并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被塑造为智慧、勇敢和富有魅力的导师,而弟子们则以各自不同的特质和品格展示了孔子教育下的各种价值观。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论语》中对一些人物形象的描写:
1. 孔子: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智者和教育家。

他强调道德修养、仁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

2. 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勤奋好学、谦虚有礼、品行端正。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非常高,称其为“贤哉回也”。

3. 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勇敢直率、敢于质疑、勇于改过。

子路的性格比较鲁莽,但他对孔子非常忠诚,是孔子的得力助手。

4.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聪明机智、善于言辞、富有经商头脑。

子贡在政治和商业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被孔子誉为“瑚琏之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论语》中部分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每个人物在不同篇章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论语》中人物形象的信息,可以阅读原著并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

《论语》中的孔子人物形象揭示

《论语》中的孔子人物形象揭示

论语中的孔子人物形象揭示1. 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孔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分析《论语》中孔子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特点和贡献。

2. 孔子的智慧和学识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在《论语》中展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广博的学识。

他以深入浅出、准确而言简意赅的方式向弟子们传授知识,并用实际案例来说明道理。

通过他优秀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教育和智慧传播具有独特见解。

3. 孔子对待学生和儒家传统在《论语》中,孔子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谦虚有礼以及尊重传统为标志,在与弟子和其他学者间交流时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

他时刻提醒他的学生们要谦虚有礼并尊重长辈,传统文化对于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向后人树立了儒家传统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4. 孔子对道德伦理的关注作为一个思想家和伦理学家,孔子在《论语》中将道德伦理视为人类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基石。

他强调了仁义、礼节、忠诚等道德准则,并用自己的行为践行这些原则。

孔子通过《论语》中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孔子对政治和领导力的看法在《论语》中,孔子也表达了对政治和领导力的看法。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某些品质,如清廉正直、智慧过人以及具备良好判断力等。

他通过自己与君王和其他政治领导层交流中所阐述的观点,帮助人们理解什么是好的政治和领导方式。

6. 结论通过对《论语》中孔子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所展现出的智慧、学识、儒家传统注重、道德伦理关注以及对政治和领导力的见解。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品质与能力,也帮助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风气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和理解孔子的人物形象,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儒家文化精髓。

注:本文不涉及其他来源的复制和粘贴,并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人物分析
从孔子弟子中观子路形象
摘要:孔子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二,在这众多的弟子中,最多出现在《论语》中的也是最多被孔子责备的就是子路,而子路恰恰是这众多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

那么子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子路为何频频被孔子责备,和孔子之间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子路究竟是何种个性,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子路为人做事的。

关键词:子路之直子路之勇子路之忠
子路之礼子路之行子路之志
《史记*孔子世家》里说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深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而见于《论语》者仅三十六人,而这三十六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被孔子责备最多
的就是子路了
《仲尼弟子列传》这样介绍子路:仲由,字子路,也称季路,卞人,小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毅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孔子弟子拜师多为慕名而来或者意图学习为人处世为政之道,而子路则是孔子以“礼”驯服而拜师的,大有点唐僧收取孙悟空的味道,而实际上子路的个性确实是和孙悟空有些相像的,在《论语》中大量而频繁的“曝光” 使得我们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勇敢、刚强、直率、鲁莽但也不乏智慧。

孔子也曾这样评价他:野哉,由也!但子路也终不负孔子厚望,为政一方并且也做出了一番成绩。

孔子去蒲邑去看望子路时四下展望之后赞叹道:善哉由也!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出一番成绩的弟子却屡屡
遭到孔子的责备呢,责备的同时又对他有深切的了解和厚望?恐怕我们要从子路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了。

(一)子路之直
和孔子其他弟子不同的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有不满或者不理解时就会直接当面的说出,毫不留情。

相比较颜回的说话和做事技巧而言,子路确实是有点莽夫的味道,不过倒也莽撞的可爱和真诚。

孔子要去拜见卫国的夫人南子时,子路不高兴了,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美而淫”。

孔子很无奈,只得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以表示自己的清白。

所以孔子有时也难免说道:有是哉,子之迂也!而且当孔子夸赞他时他也从不遮瞒自己的喜悦,也不会装作谦虚谨慎的样子。

当孔子夸赞颜回而子路有意见时,他就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并非是他小肚鸡肠只是因对人真诚仁义所以也就无所顾忌。

但我们知道孔夫子可是个聪明人,懂得因材施教,所以对子路也很少用词委婉或者运用迂回术,责备时就直接的责备,夸赞时就直接夸赞,因为了解子路的个性所以不断的用言语来打击他,从而激励他,使其进步,还告诉他“六言六弊”之法。

当然,子路也能体会到孔子的良苦用心。

(二)子路之勇
子路是推崇勇的,这勇不仅体现在他能作战治政上,也体现在他求学、勇问和勇思上。

这是他性格特征中最为明显的一点,也是他为人所知的缘故。

在《论语》中,“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他严格履行,所以他的勇是君子之勇。

而子路的好学好问是在《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来的,子路问君子,问勇,问仁,问鬼神,问生死,还问及孔子的志向,问了又问也不觉得惭愧和厌倦。

子路也是一个敢于独立思考的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不同于别人到达想法,子路推荐高柴当官,孔子说高柴读书不好不适合当官,子路就辩驳说,有政府由人民,为什么非要读书好才能当官,使得孔子一时也不知该怎样回答。

孔子到蔡之后,晋国的佛来请孔子,孔子准备应聘,子路劝孔子说佛是晋国的叛徒,如果去的话就是是不正义的,老师为什么要去呢?孔子听从了他,后来佛被包围,孔子也最终免了一难。

子路和孔子在在蔡时贫困不看以至于没东西可吃了,子路就问道君子固穷的问题。

虽然惹得孔子不高兴但也说明了子路是一个实干的人,希望可以学有所用而不是固守贫困
才华不得施展。

(三)子路之忠
子路对孔子的很多批评都诚恳接受,不仅不记恨反倒更加尊敬孔子,对其一片赤胆忠心。

有记载道:“子疾病,子路请祷”、“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所以孔子也曾有感而发:“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在新拍电影《孔子》中更是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戏,众弟子和孔子周游列国途中,众人断粮数日,子路生病,一碗清汤也要让孔子先喝自己才肯喝,试想一个自乡野间而起的壮汉莽夫,肯这样尊重热爱孔子,一方面是孔子自身修养使人尊敬,另一方面也是尊敬他人的人同样有着美好而赤诚的心,他们愿意学习,懂得尊师重道所以才会直言不倦,舍身为人。

而且在周游列国期间也是子路出了大力,才使得孔子一行人度过难关。

子路最后战死在卫国发生的变乱时中,他本是可以躲开这场祸乱,却因为仁义没有逃避,最终战死时也仍记得孔子的教诲:“君子死,冠不免”,从容尊严的死去。

(四)子路之礼
子路虽然鲁莽,但也并非一个不知礼的人,在田地里遇到丈人时所表现出的尊敬“拱而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礼貌,有礼节并尊重有思想的人。

子路也是一个有孝心的人,深深的遵循对待父母的礼节,小时候家里很穷,但子路总想要父母吃上好米,而附近的米价格昂贵,所以子路就到百里之外买米,然后不分昼夜的扛回家。

两位老人过世之后,他才游学到南方。

子路尊敬孔子,在战死之时仍然不忘孔子对他的教诲:大丈夫死,冠必正。

这也是一种尊礼的表现。

虽然千年之后,鲁迅先生也曾因为这件事情说子路正冠这一行为在战场上却是是有些愚了,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子路,知礼也尊礼的子路。

(五)子路之行
这里的行是指实践,《论语》有云:“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传统的解释是: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如果没能实行,就生怕听到另一个道理。

它表现了子路的一种“履践”精神,听到就要做到,否则,宁愿
不再去听了。

其实仔细推敲,子路也是孔子最具实践精神的学生,在卫国从政时将一座城治理的井井有条,连孔子也“三叹其美”。

他不是一个理论家,而是一个实践者,不会坐而论道却懂得做事之法。

当他陷于蔡国因生活困顿而抱怨怀疑时,你可以说他太过现实,或者信念不坚。

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现实,才使得孔子和和同门存活下来,也因为他的现实才使得孔子的思想不只是一纸空谈,实践证明了它的可行性。

(六)子路之志
在《论语*公治长》中有这样一段:"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其志?’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弊之而无憾。

'”。

这虽然只是在描述一种日常生活但却也有着深刻的含义,
“车马轻裘”必是富足暖饱之后的事情,所以子路是透露了他入仕为官的志愿,“和朋友共”,说明他是一个忠义之人,愿意和朋友一起享受安宁舒适的生活。

"敝之而无憾”是一种大度和坦荡,这也正是子路为人的
写照。

在《论语*先进》中,子路也讲述了他的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而后孔子只是笑了笑,或许是因为子路“率尔对曰”的缘故,又或者是孔子觉其不可行。

但我却觉得子路这人实在是坦诚的可爱,人不害怕活着,只害怕活着却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子路有这样的梦,也不怕他人嘲笑就敢于说出来,这是一种勇气。

而实际上子路确实也有这样的本领,子路到卫国时将蒲邑治理的富足安定,做出了一番成绩。

他是一个有谋有勇有志向的人,只是时事无常而最终丧亡,但是子路那坦荡豪迈的气概也毕竟刻在了后人心中。

其实,孔子在众多弟子中更加喜爱颜回,也看着
子路。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子路和颜回代表了孔
子的两个方面两个极致:进取与潜善,立行与坐
议,阳刚与阴柔,治世与修身。

虽然颜回的德行
堪称完美,子路有着几分鲁莽和冲动,但是却给
人一种可爱丰满的感觉。

没有陈规蹈距的一味推
崇也没有毫无生气的死读书,是这样生动的人。

我是更加喜欢子路的,颜回年幼而聪明,从来不
曾忤逆过孔子一言半句,“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固然值得尊
敬,但在他谦虚内敛安贫乐道的个性中总让人觉
出这么一点悲观来。

在那个战乱纷飞,国家之间
随时会有战争的年代,需要的却是子路这样可以
顺应时代有谋有勇的人,他们站出来为自己的国
家为这个时代做点事,不是简单的坐而论道,也
不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某一个人的身上。

他们学
习,为自己的德行;他们思考,为自己的理想;
他们战斗,为自己心中的正义。

这样的人永远值
得后人学习和推崇。

参考书目及资料: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及其弟子等《论语》
李竞艳刘志申《试析子路与孔子的关
系及其成因》
张军风《论颜回和子路的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