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走向科学的里程碑;因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也是人类认识史、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首先;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物辩证的科学原则首次在历史观上得到了彻底贯彻;实现了历史观及共方法论的根本转变;完成了历史观上的一场伟大变革..其次;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体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体和社会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次;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最后;唯物史观的一系列科学原理;对我们党科学地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通过改革和创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建立的学说为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等。
这些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以及分析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复习,并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观的影响。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观点下,历史不再是离奇偶然的事件的堆积,而成为一个有规律可循的过程。
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与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产生是由于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不是被天意所主导的,而是由人民自身的实践创造的。
通过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规律性,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都被不同的阶级矛盾所支配。
这些阶级之间的斗争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通过对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到社会的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这些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的。
阶级斗争学说教育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
三、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剥削的理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资本家通过占有并支配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并指出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资本家的利益之间的对立。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而推动社会转型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观的影响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解读历史和分析社会。
它教育我们要站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上,准确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所持的社会历史观进行阐述。
一、社会历史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观察和思考。
在社会历史观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剥削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二、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经济力量的变化。
在社会历史观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变迁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力量催生的。
三、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指出,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
在社会历史观中,马克思主义承认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而这种阶级斗争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历史的发展中,从奴隶主与奴隶的斗争,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阶级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四、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历史观,历史发展的终极趋势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社会历史观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经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达到阶级消亡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境界。
五、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历史观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的基础上进行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而辩证法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六、社会历史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历史观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以此为指导,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同时,基于社会历史观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和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专题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的含义与构成 ①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 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②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实体的和非实体的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基本要素)
非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 施、政治组织 政治上层建筑的核 心是国家政权,包 括政府、警察、监 狱、法庭、军队等 强力机构,以及相 应的政党和政治组 织。
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共同构成国家机器,强化统治
权,实施对人民的统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础具有反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私有制——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 国家政权的性质——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 国家政权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②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带动政治体制改革。 过去是计划经济——集权人治,干部终身制、 大学生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现在的市场体制——民主法治,公开招聘制、 大学生毕业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
阻碍、破坏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
4、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两种情况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重要意义
一是理论意义:第一次确定了 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 度,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 了基本观点和方法。 如 何 理 解 现 行 经 济 制 度 ?
2、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它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25、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 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 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9、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是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后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简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其中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这一理论提供了对社会历史变迁的解释,并呼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原理之上:1.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基础上的,物质决定意识。
通过辩证法,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根据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马克思主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变革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
3.阶级斗争:根据阶级分析,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被视为主要矛盾,这导致了社会变革。
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涉及一系列核心概念,如下所述: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指人类在特定技术条件下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指围绕着生产和分配形成的社会关系。
当两者矛盾时,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和变革。
2.基础结构与上层建筑:基础结构是指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如所有制、劳动分工等),对应于特定的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则包括意识形态(如法律、宗教、教育)、政治体制等。
马克思认为,上层建筑是基础结构上的一种反映和维护。
3.社会意识与阶级斗争:同样是基于基础结构和上层建筑的理论,马克思将社会意识(包括宗教、哲学、道德观念)视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阶级斗争则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力量对抗,通过冲突和矛盾来推动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下面列举了一些重要方面:1.社会变革分析: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可以分析各种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社会变革,并探讨其根源和发展规律。
2.无产阶级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自己的解放。
通过深入研究并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无产阶级解放所面临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历史观(上)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为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标准。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其他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归根结底是由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引起的。
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1、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主要缺陷。
列宁说:“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列宁选集》第2卷,第425页)2、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根源第一,阶级根源第二,社会根源第三,认识论根源(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解答(四)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即人的自觉能动性、人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历史本体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
二、人类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基础(一)作为人类历史自然前提的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
土壤、山脉、河流。
森林。
矿藏、动物与植物的分布状况等等。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资源条件的优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一族的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第二,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好坏,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质量。
第三,地理环境还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旅游等提供了特定的活动场所。
第四,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主要有: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二)作为人类历史主体条件的人口因素所谓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身体的和文化的)及其变化规律。
与物质生产相比,人口生产具有自身的特点。
1、人口生产的特点2、人口因素的影响作用(3点)第一,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状况是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就会对该国、该省份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发生积极的或负面的作用。
第三,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的质量,也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3、人口因素在历史进程中不起决定性作用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一,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第二,人日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三,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
4、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5、我国人口问题的迫切性(三)作为人类历史社会基础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基本标志。
第二,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的方向与过程。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三、社会基本结构社会结构则是指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了把握社会经济结构的本质,应首先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
1、生产力及其构成。
(1)生产力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着人们在物质生产中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解决社会同自然的矛盾。
(2)生产力的构成2社会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它由两大类要素构成: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
●非实体性要素社会生产力系统中还包括一些非实体性要素,如科学技术、管理等等。
2、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类型。
(1)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关系的内容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三方面所组成的。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核心与基础。
●为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经济基础及其社会作用。
(以下继续吴倬书P268)●经济基础的含义:社会中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
●阶级与阶层。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1、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社会作用。
一个社会的政治结构由该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构成。
(1)上层建筑的涵义与内容●涵义: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内容上层建筑包括两大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国家及其本质●涵义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国体是指社会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
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国体,为国体服务。
●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本质还表现在国家的职能上。
国家的职能分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类。
对内职能:一是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3二是经济职能,即组织、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组织经济和文化发展事业;三是社会职能,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对外职能:维护国防、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三)社会的文化结构1、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结果,即人们在其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政治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
社会文化结构是指由一切观念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
2、文化的社会功能。
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其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1、社会形态●涵义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再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它一经产生就积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对经济基础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当上层建筑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能为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而进行斗争,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当上层建筑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阻挠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3、上层建筑要一定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的内涵。
(1)科学(2)技术(3)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和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因素。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和生产力系统起巨大变革的作用。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使生产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第四,现代科技革命不仅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也使人类社会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斗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社会革命(1)涵义(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态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第三,这种非对抗矛盾斗争的形式,即解决矛盾根本途径和方法,不是“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不需要经过根本改变社会制度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社会主义改革五、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含义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体现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类价值主体的统一。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2、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第一,杰出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起者。
第二,杰出人物一般都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第三,杰出人物在特定个别历史事件中起决定作用(决定历史的面貌、特征、成败等)(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5其一,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