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原型理论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文学批评方法,自觉地借鉴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力图寻找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叶舒宪等人的努力下传入中国,一时蔚为大观。
在梳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从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入手,介绍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而介绍该派权威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最后介绍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而对该理论的整体框架予以说明。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二十世纪被称作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世纪,苏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方法在不同时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20世纪初兴起,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文坛长达近半个世纪,该方法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尤其是文学语言,但这种过分琐碎的方法也在后期显示出其不足。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批评的式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并逐渐代替新批评成为主宰文坛的批评方法。
二、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在进入该理论的具体叙述之前,有必要先把“神话”和“原型”的两个概念阐释清楚。
“神话”的概念由来已久,一般泛指关于神或者是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时也包括神话了的人。
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该民族的历史。
这些神话仍然被后人们不断阅读着,并且受其影响。
那么民族神话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其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作为仪式和梦幻的文字表达方式,使仪式获得意义,梦幻具备形式,所以神话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
“原型”一词在古希腊哲人的著述中已经频繁出现。
原型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者“民话雏形”•近代原型的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是指作品中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如主题、意象、叙事方式等)。
三、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自觉的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并最终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文学批评方法。
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黛西米勒》作品中的主人公

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somehow means rebirth for him. “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 /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ths, /But, in embalmed darkness, guess each sweet/Where with the seasonable month endows/The grass, the thicket, and the fruit-tree wild;”When he fell into that darkness, he can smell perfume of beautiful flowers and he can touch fruity trees, hearing the elegy that nightingale sings for him. It seems a happy thing for Keats to free himself in music, in poem, in beauty. His pious attitude towards death reveals his sincere love to life. The seventh stanza is the transition of his coming back to the reality from his imagination. Although nightingale’s voice can comfort the people who are suffering miseries, nothing can be eternal in the world. “Forlorn” in the last stanza break his fancy. Keats can’t distinguish whether it is the truth or just a dream. Nightingale’s voice disappears with beautiful illusions and sadness swallows the poet again, which emphasiz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ife and death. The poem ends with an acceptance that nothing can last in life and that death is an inevitable part of life.6. ConclusionWhen we read this poem, it seems that the poet is a nightingale. He lies in a peaceful forest and comforts other lonely sorrow heart with his songs of soul, which affect us deeply. Ode to A Nightingale not only deeply expresses the poet’s miserable life but it also deeply expresses the poet’s desire for life and beauty. In the contradictory situation of sufferings and happiness, illusion and reality, life and death, Keats created an ode to life with a pure heart.References:[1]傅修延.济慈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胡瑞霞.自我灵魂的歌者——约翰·济慈《夜莺颂》赏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61-62.[3]刘翔宇.和谐礼赞——《夜莺颂》赏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74-76.[4]肖文琦.生命的礼赞——济慈《夜莺颂》三大矛盾赏析[J].文学界文学评论,2010(2):14,18.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黛西米勒》作品中的主人公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齐月【摘要】亨利·詹姆斯,现代小说大师,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什么是“原型”

/什么是“原型”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三)文|申荷永荣格的原型(archetype)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关系十分密切。
正如他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荣格往往把原型作为复数)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Jung C G.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rinceton,1977.30)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
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其独特的形式。
同时,荣格还提出,主要由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具有一种与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个人皆符合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由于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
在这种原型心理学的意义上,荣格认为,历史中所有重要的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哲学的或伦理的观念,都必然能够回溯到一种或几种原型。
这些观念的现代形式,只是其原型观念的不同表现,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原型观念应用到了生活现实的结果。
(Jung C G. The Structure of the Psyche.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 Vol 8. Princeton,1977.342)荣格所使用的原型概念,就其西方思想的起源来说,在柏拉图所论述的“形式”中,已经表现出了这种原型观念的痕迹。
列维—布留尔在其《原始思维》中使用“集体表象”时,更是接近了荣格所描述的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原型。
根据列维—布留尔的描述,“集体表象”在某一集体(该集体可以是一种文化,或一个民族)中世代相传和继承,并且在该集体的每个成员身上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作用方式,“集体表象”还能够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的表象和象征物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感情。
从荣格原型理论解读《一小时的故事》

知识文库 第06期25从荣格原型理论解读《一小时的故事》张 咪《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
它讲述了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在听说丈夫去世后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和心理动态。
本文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基础,运用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分析马兰德太太在一小时内的情绪变化。
本文深入挖掘了她的内心世界,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成熟的解读。
1 荣格原型理论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主张,人格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意识是指个体可以感知的部分,以自我为核心。
个人无意识是个体被压抑或忽视的地方。
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更深的层次,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
集体无意识所构成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荣格描述了几十种不同的原型,其中最突出的是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本文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基础,运用人格面具和阴影来分析小说中马兰德太太的心理动态。
人格面具指我们向世界所展示的面具——是人们的社会人格,一种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人格。
阴影指人性的阴暗面,它与人格面具相反,是人性中不被社会和他人所接受的一面。
人格面具压制着阴影,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然而,阴影并不会完全受人格面具的压制,存在着爆发的可能性。
2 《一个小时的故事》凯特·肖邦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肖邦以描写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而闻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国内外文学评论家的研究热点。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该故事描述了马拉德夫人在得知自己丈夫去世的消息后的一系列情绪变化。
批评家们常常从女性主义、象征主义及其写作技巧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却忽略了马兰德夫人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
本文将从荣格的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该作品,深入了解马拉德夫人的内心世界和她的人格变化,从而使读者对该故事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成熟的理解。
3 马兰德夫人的人格面具和阴影荣格曾说过,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处于不同环境中的某人,就会发现他会在不同的场合中浮现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性格。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摘要:文学的魅力在于创造无限的角色,更在于深入读者的内心,进入读者内心不愿打开的黑暗之处,揭示人类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引起共鸣。
文学与心理学也联系紧密,因为文学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原型。
文学原型可以带领读者走入心中黑暗的深处,并带领他们的意识走向光明。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无数次,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因为一个词而魂动心惊,为一句话而泪流满面。
那些词语和句子仿佛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尽管它们也许出自遥远的国度和陌生人的手,但是它们却如同特地为我们写的。
它们夹卷着我们,使我们在漩涡的中心挣扎却并不愿意脱水而出。
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从水中走到了岸边,因为那些词语和句子是来自于生命的,来自于一个个由血肉构成的生命构成的内心隐藏着的秘密的激情,它们以锋利的刃直接切入到内心之中我们从没触及的部分,将我们内心中被黑暗屏蔽的激情暴露在光明之中。
这种激情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独具的,它不是属于这个人或者哪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偶然地被感动而不能自已。
那些词语和句子,虽然它们很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人的笔下,然后又很偶然地被我们读到,但是它们的身上积聚着整个人类的感情,承负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即使是用非常细微的声音,同样也能够激起所有人的共鸣。
在荣格看来,文学之所以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便在于它可以走入人内心原本的黑暗之处,揭示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荣格便是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的这种魅力。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主要是个人长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
而荣格则从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
他指出在一些即使从来没有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过的不同的文化中,也常常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原始意象,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原型理论(2014-09-09 20:15:10)荣格,是⼼理学史上⼀个⾮常有个⼈特⾊的⼼理学家,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医学临床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更是把视⾓投向⼀些容易被⼈忽视的⼈⽂社会领域,他对于亚洲、⾮洲、欧洲、美洲的宗教、哲学、神话学、⽂学艺术、考古学、⼈类学等领域进⾏了⼴泛的探讨和研究,从中他发现了许多相似的内容。
在提出了集体⽆意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原型是集体⽆意识的内容,在空间上它超越个体存在于整个种族之中,在时间上它经历了⼈类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遗传代代相传,它是先民不断重复的⽣活经验的遗存。
⼀、原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荣格在对其⼤量研究资料的整理中抽象出了⼤量的原型,如出⽣原型、再⽣原型、巫术原型、英雄原型、⼉童原型、树林原型、太阳原型、⽉亮原型、圆圈原型、武器原型、骗⼦原型、上帝原型、魔⿁原型、智叟原型、⼤地母亲原型等等。
荣格认为有多少种典型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存在,所以说,原型覆盖了我们⽣活的各个⽅⾯,荣格的后半⽣也⼀直在发现、证明众多原型的存在。
其中最主要的,与我们每个⼈的⽣活最为紧密联系的有四个:1、⼈格⾯具(persona)⼈并⾮独⾃存在于世界之中,⽣活中的⼀切都需要与其他个体建⽴联系,在交往中学会投合他⼈期望可以使得交互更加顺利,最重要的是能更加容易地从中获得⾃⼰所需的利益。
这就是⼈格⾯具,“⼀种为了适应环境或个⼈利益⽽存在的功能性情结。
”[1]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中,有些⼈在社交场合往往容易表现得拘束、焦虑等,那是因为他们的⼈格⾯具并没有获得很好地释放与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中,社交似乎成了⼀件必须的事,⼈们也热衷于如何发展⾃⼰的⼈格⾯具,不过,荣格曾批判过当时欧洲社会⼈们“⼈格⾯具的膨胀”的问题,他指出,⼈格⾯具只是“虚假个性,⼒图使得他⼈与⾃⼰相信⾃⼰是有个性的,⽽事实上正相反,他仅仅是在扮演着⼀个通过他⼤众⼼理得以发⾔的⾓⾊。
”[2]⼈格⾯具并⾮真正的⾃我,如果⼀个⼈过分地沉浸于⾃⼰所扮演的⾓⾊,⾃我认同于⼈格⾯具⽽以⼈格⾯具⾃居,那么⼈格中的其他⽅⾯就会受到压制,从⽽引发精神上的紧张状态。
王志涛--荣格的十二个人格原型

王志涛--荣格的十二个人格原型昨天网易云音乐的荣格性格测试刷屏了,周围的小伙伴们都在分享这个题目:荣格的12个人格原型原型(Archetype)一词起源自古希腊语。
一个词根(Archein)的意思是“起源的或者古老的”,另一个词根(Typos)则指“式样,模型或者类型”。
组合起来就是“最初的式样”,可以是针对人、物或某个概念,其他与之相似的都是从它衍生、复制、仿造、模仿出来的。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经在他的人类心理学理论中用到过“原型”的概念。
他相信,“原型”以神话角色的形式,在全世界的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存在着。
原型体现了我们进化过程中一些基本的人类形象,很自然地,这些原型能够唤起人类深层次的感情。
尽管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的原型,但荣格定义了能够代表人类基础欲望的12个主要的类型。
每种类型都都有它自己的一组价值观,意义论和性格特点。
同时,这12个类型又被以4个为一组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自尊”,“灵性”和“自我”。
一个大类中的每个人格类型都拥有共同的驱动力,例如“自尊”里的每一个类型都被驱使去做那些被定义为体现自尊的事情。
如果不是所有人,起码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个性构造中都包括多种原型,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有一个原型起了决定作用。
了解有哪些原型存在于你自己或其他人,特别是爱人,朋友和同事,能够很好地帮助你理解其各自的行为和动机。
了解我们的人格原型,将会十分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动机。
下面我们就将对这十二种原型进行简单的分析描述,快来仔细看看,边看边思考你是哪一种/哪几种呢?一、天真者座右铭:自由自在,不分彼此心愿:抵达天堂目标:开开心心惧怕:因为做了坏事或错事而被惩罚处事方针:去做正确的事弱点:因为单纯的天真无邪而感到无聊天赋:坚定、乐观天真者也被人认为是,乌托邦的,传统主义者,天真的,神秘的,圣人的,浪漫的,喜欢做梦的。
二、孤儿座右铭:众生平等心愿:与他人紧密相连目标:被拥有惧怕:被遗弃或是太突出处事方针:拥有平凡而坚定的美德,脚踏实地,平易近人弱点:为了融入团队或为了维持表面的人际关系而迷失了自我天赋:务实的,有同理心,丢弃伪装常人也被称为,好孩子,普通人,邻家小伙/姑娘,现实主义者,勤劳的人,可靠的公民,好邻居,沉默的大多数。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
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原型的基本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为不同民族寻求文化的共同性、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
原型的审丑与怀旧现代表征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原型理论不会随着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
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其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
标签:荣格;原型;文化同一性;审丑;怀旧荣格的原型理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我国以后,大多的时候是作为原型批评理论流派的一部分被人们介绍与熟知的,当时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大量运用于我国的文艺批评领域,掀起了原型批评的热潮。
但当原型批评理论的热潮过后,我们不仅要反思荣格作为原型理论的始作俑者,他赋予原型理论怎样丰富的元意内涵,他所提出的原型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延续性。
荣格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的社会转型期提出原型理论一定有其时代文化表征。
本文从文化的审美视角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现代价值进一步的挖掘,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内涵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奠定了其宏观文化理论视角。
在荣格的美学理论建构中,原型理论是其最核心的部分。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原型。
“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型虽然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就原型的元意义内涵,则是它的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征。
这也构成了原型最突出的文化基质。
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原型。
那么我们去哪里去寻找原型呢,荣格认为,原型永久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之中,但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表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格原型理论一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
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第二,原型还具有内容的涵义。
原型是具有形成具体意象(即内容)能力的形式。
在形成具体意象前,它是具体意象的构成倾向。
二原型的种类荣格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智慧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
三荣格原型论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对原始意象的追寻从而为现代人找到一条返回人类生命、人类感性的最深泉源、最原初根基的途径。
所以在他那里,“原型”作为一个中介,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荣格对于“原型”的解释反复复杂有时又相互矛盾,比如他曾将原型比作柏拉图的理式,又曾将之比作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
但前者显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后者又倾向于一种具体意象;有时荣格将之与本能相提并论,而后者又显然缺乏人的主体性色彩。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现在将这一概念放在其整个集体无意识理论体系中进行分析,认为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
通过遗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原型,但并不是说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者说拥有他的祖先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人类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但是这些先天倾向(或潜在意象)的发展和显现完全依赖于个人后天经验。
后天经历和体验越多,潜在的原型得以显现的机会也就越多。
但同一原型显现出的形象并不完全一致。
举例来说,母亲原型并不等于母亲本人的照片。
存在于人类心理深层结构中的这一原型决定了婴儿的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使婴儿能对实际的母亲产生知觉和反应。
但是因为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在不同的家庭中甚至在同一个家庭中的不同子女之间都是不同的,所以母亲原型在外现过程中也就显出差异。
此外,当种族分化出现以后,不同种族的集体无意识也显出基本的差异。
由此,原型在荣格理论里首要的涵义就是一种反应倾向或领悟模式,是无意识中的一种“形象构成倾向(image-forming tendency)”。
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如劳承万说:“原型即是人的意识库中的族类规定,它以一种潜能的纯形式性,潜藏于大脑的族类结构中,这种大脑中的族类结构,既是思维活动的方式,又是情感的发生模式,它是‘情感一思维’浑沌一体的原生物。
”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现代美学史》这样评说:“在荣格看来,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这种先验形式是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和结晶,是通过大脑遗传下来的先天的心理模式。
”以上两种见解都言简意赅,大致抓住了荣格原型的部分内涵。
也就是说原型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是遗传下来的。
它是没有内容的先天倾向。
原型在能够被我们意识到其存在的时候已经被赋予了非常多样化的内容。
一个特定的原始意象虽然都会引起我们的共鸣,但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激起的反应都是有一些差异的,这也就是我们对一个具体作品为何各有各的看法的原因。
第二,原型还具有内容的涵义。
原型是一种能形成具体意象的活形式,一种具有生成力的形式,而非定了形的死框子。
它类似于“晶体”,发挥着好比是磁石的作用,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
情结从这些附着的经验中获取了充足的力量之后,就可以进入意识。
也就是说,原型是具有形成具体意象(即内容)能力的形式。
在形成具体意象前,它是具体意象的构成倾向。
从这种渗透着无限可能性的倾向中,可以衍生出丰富多采的表象。
表象形成后,面对多彩的现实世界,我们又能通过它摆脱表面细节的种种羁绊,把握住根本的东西。
国内有学者已经认识到荣格原型的这种丰富内涵,如张辉曾说:“原型与形式的关系在荣格的理论中,至少具有下列两层含义:当它们都反映共相、反映先验的人类精神群像时,它们几乎是等值的,而当原型体现在艺术作品中时,这个层面上的形式就又分化成两重含义,其一它是原型的载体;其二,它是原型的实现方式。
”正是在强调原型的内容涵义时,荣格又用了一个原型的等值词“原始意象”。
《现代西方美学史》认为,从荣格对它们所包含的意思的阐述看,“原型和原始意象在荣格那里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因为它们都为人类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它们也都植根于无意识深处。
荣格有时还将原型、原型意象、原始意象并用,都将它们看作属于集体无意识领域的东西。
”荣格明确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碎片,似乎不存在某一确定的完整的原始意象,所有的成型意象都是适当的情境激发而生成的独特意象,也就是说从原始意象那里生发出的意象都仅仅是一种“家族类似”关系而各各不同。
原型拥有生成具体意象的能力,生成具体意象后才会被意识所察觉。
原型可以生成丰富多彩的表层,也就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意象了。
但是透过这些细节化了的意象,我们又可以把握住抽象的东西——原型。
原型理论的哲学意义荣格的的全部目的在于整合健全的人格,以此来拯救面临危险的“现代人”。
因为现代人是“伫立在高岗上,或站在世界最边缘的人,他眼前是茫茫一片未来的深渊,顶头上是苍弯,脚底下是其历史笼罩着一层原始雾的全体人类”。
“就整体上而言,我相信,如果说,现代人所受到的心理打击是致命的,因而最后己陷入迷惑的深渊,我并没有夸大其词”。
这种描述使人想起存在主义者克尔凯戈尔(孤独)、海德格尔(烦)和雅斯贝尔斯(边缘)的此在理论,以及尼采关于现代人的“颓废”与“虚无”境遇的描绘。
荣格显然是深受影啊的。
他认为现代人正处于世界的最边缘,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一危机的根源在哪里?荣格认为在于现代人失去了原始神话、原始意象和集体无意识—而这些在荣格看来正是人类的“灵魂”,人类的此在根基,因而失去了原始神话,对于现代人的生存来说是最严重的生存问题—一场“道德灾难”:“一个族类的神话集是这个族类的活的宗教,失掉了神话,无论在哪里,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是一场道德灾难。
”这一思想同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关于现代人失掉酒神精神的分析是相近的。
那么,人类的出路何在呢?与尼采高扬酒神精神(悲剧精神)以便使人类获得“自救”不同,荣格是启发人们跟随他去寻找、追求原始“灵魂”—原始意象。
他的一本名著就定名为《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Modem Man in search of A soul),从书名中已足见其用心。
荣格说:伟大艺术的奥秘……在于从无意识中复活原始意象……并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寻到一条返回生命的最深泉源的途径。
艺术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它不懈地致力于陶冶时代的灵魂,巫术般地唤回这个时代最溃乏的形式。
艺术家那不得不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位于无意识深层的原始意象,而正是这些原始意象,极好地序瞬了我们时代的片面和匮乏。
这段话明白地说明荣格原型论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对原始意象的追寻从而为现代人找到一条返回人类生命、人类感性的最深泉源、最原初根基的途径。
所以在他那里,“原型”作为一个中介,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因此,荣格几乎把他整个后半生都投入到有关原型的研究和著述之中。
在他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智雯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
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
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参考于《荣格原型理论初探》夏秀200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谨表感谢!荣格“原型论”简评卡尔*古式塔夫*荣格是瑞士人。
作为一位有鲜明个性的思想家,荣格的形象已随着西方当代思想的大量介绍而从原来比较单薄、模糊的背景中凸现出来。
他是在批判地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开创,形成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的。
他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用于文艺批评,被称作“原型批判”。
它作为一种研究文艺的途径和文艺批评的方法,在世界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美国文论界权威人士韦勒克认为,从影响和普及程度上看,“神话―原型批评”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鼎足而三,“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
”一荣格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
弗洛伊德对他赏识倍至,称之为自己最长的继子和事业的接班人。
后来,终因学术的分歧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失和,于1911年分道扬镳。
其主要分歧表现如下:1、对力比多的崭新解释,这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所在。
虽然有人用“泛性论”这个界说来概括弗洛伊德的所有学说是以偏概全,但是毋庸置疑,弗洛伊德将性的作用视为他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和心理的原动力,性的观念贯穿了他学说的始终。
荣格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的生命力,认为它包括了生殖、生长和其他活动,性欲只是众多的、生理的、心理的功能的一种而已,“力比多较粗略地说是生命力,类似于柏格森的活力”。
〔1〕它的行迹是多方面的。
在儿童时期,它通过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成长使效能得以发挥,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营养与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什么“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只有到了青年期的发育到性成熟的阶段,力比多才通过异性之爱发泄出来。
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而不仅仅在性欲方面。
荣格根据力比多的理论,将人分为两大类,外向型与内向型两种。
由于力比多的趋向不同,人对环境反应也就不同。
外向型的人喜欢运动、谈话、金钱,感到身外之物的价值。
他们走极端时,可以发展为神经过敏症。
内向型的人,喜欢哲学、宗教、思想等,感到自身的价值,这种人走极端时,可以发展为精神病。
2、两人在世界观上的差异。
弗洛伊德在哲学上继承的传统可以称为科学的世界观。
对于他来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也许比其它思想对他的影响更大,如果一定要讲哲学传统,弗洛伊德说:“我一直乐于接受费希纳的思想,在许多重要观点上信奉这位思想家。
”虽然“精神分析与叔本华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偶合”,但“读叔本华的著作在我一生中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
而由于尼采与精神分析的惊人相似,弗洛伊德甚至“在很少一段时间里一直避免接触他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