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学年论文: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学院:海洋学院

姓名:陈瑞瑞

学号:10053223

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陈瑞瑞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天津 300457)

摘要:在分析遥感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从其在海洋应用的基础研究和在海洋与海岸带资源环境监测,海洋资源研究等方面,论述了遥感技术在海洋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说明了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着重发展的几个建议。

关键词:遥感技术;海洋;海洋研究。

Abstract: i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ocean from the basic research and in the coastal ocean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rine resources research,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ocean and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at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Marine research the role that cannot be replaced and, in the e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ocean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several Suggestions.

Key word 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Marine; Marine research.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国之间竞争日益加剧,能源,土地,海洋太空各方面的竞争。卫星遥感技术具有不受国界限制的技术优势,在全球化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还有外星寻找能源的可能。我国的探月计划正在实施,火星探测也在考虑,遥感技术更具有任何技术无法取代的独特技术优势。可以说,作为航空、航天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结晶。在此基础上遥感技术再海洋上是获取海洋资源与环境信息的先进有效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不可缺少的高新技术手段,而且必将在今后的海洋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遥感技术的概念

中文名称:遥感技术英文名称: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定义1:从地

面到高空各种对地球、天体观测的遥感综合性技术的总称。由遥感平台、遥感仪器、信息处理、接收与分析应用等组成。2:在一定距离以外不直接接触物体而通过该物体所发射和反射的电磁波来感知和探测其性质、状态和数量的技术。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卫星遥感技术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卫星云图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遥感技术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不仅能利用可见光波段探测物体,而且能利用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不仅能探测地表的性质,而且可以探测到目标物的一定深度;微波波段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大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

2:海洋遥感技术简介

空间海洋观测始于1957年苏联发射的第1 颗人造地球卫星, 此后美国也相

继发射了自己的卫星,对海面高度、温度、水色等海洋信息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美国NASA 发射的3颗卫星: 喷气动力实验室研制的Seasat A

星;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研制的T IROS N 和N imbus7卫星, 它们为海洋观测

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充分展现了卫星对海洋的监测能力。这些卫星可以提供对于海军作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海洋信息, 其中包括海表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海浪、海冰、海底地形、风暴潮等[ 2] 。20世纪末以来, 卫星技术

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目前我国的海洋卫星HY1A, B和我国的雷达卫星也已

经陆续升空并且运行良好, 利用这些卫星可以快速给出全球的海洋环境、气象等信息, 实现对海洋环境和海上或水下军事目标监测。目前用于海洋观测的卫星传感器, 均根据电磁辐射原理获取海洋信息。遥感技术采用的电磁波涉

及可见光、红外和微波等波段。传感器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主动式传感器如微波高度计、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 被动式传感器如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 微波辐射计等。目前用于海洋研究的传感器和主要测量的参数见表1。

表10 卫星传感器及其可以测量的海洋参数

Table 10 Sate llite sensors and the ocean param ete rs wh ich can bem easured by these senso rs

传感器名称测量的海洋参数

合成孔径雷达波浪方向谱、中尺度涡旋、海洋内波、浅海

地形概貌、海面污染以及海表特性信息等。

红外传感器海表面温度

水色传感器海洋表层叶绿素浓度、悬移质浓度、海洋

初级生产力、漫射衰减系数以及其它海洋

光学参数

微波高度计平均海平面高度、大地水准面、有效波高、海面风速、

表层流、重力异常等微波散射计海场微波辐射计海面

温度、海面风速以及海冰水气含量、降雨、二氧化碳

海气交换等

由此可以看出, 遥感卫星的发射以及其上搭载的从可见光、红外到微波波段的传感器的多样化, 可以快速提供全球大范围海区的海洋环境( 海面温度、风场、大洋水流方向等)信息, 同时卫星可以根据重力异常, 提供地磁变异的情况。这些信息对于研究潜艇的水下活动很有意义, 同时也使得遥感探测水下潜艇目标有潜在的可能。

3: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该项课题分为三个小课题, 即 ”海洋石油污染航空遥感技术研究该项课题

巳完成十四次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上空遥感飞行, 共计三百个小时, 获得多光谱胶片二千米, 红外扫描胶片五百米, 录像带二十盘, 彩色摄影胶片

五十米,并取得油膜的微波图像。该项课题航空遥感与试验室测试和海上实测相结合, 解决了海面油溢实时发现, 油污范围测量, 油种鉴别和油溢量估算的方法, 应用该项研究技术成果, 在渤、黄、东、南四个海域五次遥感飞行中, 对多艘船只和多座海上石油平台及港湾、锚地和航道巡航监视, 发现并确认排污船多艘, 石油平台多座。

同时该项课题研究利用微波遥感与激光技术对油污染监测进行了探索。用该项研究成果绘制的辽东湾海冰厚度分布图, 得到海洋石油与海上航运等生产

部门的重视。此外,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合作, 使用国产航空测温仪及其配套设备,先后两次在我国东海区进行了大面积测温。

3.2:遥感技术在海洋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应用于油气勘探,获得若干重要成果。西方发达国家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油气勘探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利用空间技术研究地球资源的计划,先后发射了一系列地球资源卫星,并且利用这些卫星所提供的遥感资料,开展了大量的针对油气资源的勘查试验工作。而真正率先利用遥感资料探索油气勘探新途径的是国外一些大的石油公司。确认了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可行性。中国石油行业应用遥感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进程基本同步,上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地面分辨率也进一步得到改善,促进了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遥感技术直接用于找油的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起来的。这项技术建立在油气微渗漏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和识别油气微渗漏信息。其研究方法也从最早提出的“渲晕状亮区”识别油气信息,发展到将多种非地震方法相结合进行油气勘探。

4:对海洋遥感技术发展的建议

为使我国海洋遥感技术得到健康发展, 特建议如下:

1:拓宽投资渠道, 尽早将海洋卫星列入国家航天计划, 系统开展海洋卫星预研。, 采取国内外多渠道的融资办法, 建立海洋卫星发展基金, 解决海洋卫星的经费间题。

2 :尽快成立国家海洋遥感中心。此机构的设立可改善海洋遥感的管理状况, 有利于海洋遥感技术的健康发展。

3:有必要从国家遥感技术发展规划着手,

4 :海上实验场应尽早建设, 选址及其职

5 :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应统筹规划, 充分考虑到海洋卫星与其他资源卫星的兼性, 本着多方受益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

6 :遥感器升级换代及遥感资料产品的开发应作出长远规划, 对海洋遥感特别有效的微波仪器的研制及其资料的应用应摆在优先地位, 在不太长的时间内, 要

有不同层次、内容广泛、使用便利的海洋遥感资料产品供应市场,发挥它们在管理决策、抢险救灾、科学研究、生产指挥等方面的作用。

7 :近期内要经过科学论证, 选准一项对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实际项目, 做出成绩, 显示海洋遥感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8 :海洋遥感信息的开发可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成就, 加快海洋综合管理信

息系统和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使更多的实际工作者认识到海洋遥感信息

的实用价值。

9 :要像计算机的普及推广那样, 在全国普及推广海洋遥感技术。海洋遥感技术只要像计算机技术那样, 成为海洋各行各业得心应手的工具, 其产业才能实现

10 :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海洋遥感技术科普宣传和教育作, 培养跨世纪

海洋遥感技术人才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5:结语

2l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是未来的朝阳产业,如何把我国由海洋大国变为海洋强国,是我们每个海洋人肩上的重任。以我国进行有史以来投入最大、调查范围最广、调查技术最先进的近海海洋调查项目。充分利用海洋遥感技术,发挥其优越性,不断提升遥感技术,普及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借助遥感技术的优势,能更深入,更具体,更方便的进行海洋方面的研究。

6:参考文献

[ 1] 冯士筰, 李凤歧, 李少菁. 海洋科学导论[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97- 399.

[ 2] 索兹曼B. 卫星海洋遥感[M ]. 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1: 1- 10.

[3] 潘德炉,李淑菁.卫星海洋水色遥感信息特征量的研究[J].遥感学报,1998.2(1):26—31

[4] 赵冬至.等.渤海赤潮灾害监测与评估研究论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 5] ALPERS W. Theory of Radar Im ag ing o f Interna lW aves

[ J]. N atu re, 1985, ( 314): 245- 247.

[6] Fiedler P C.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the 1982—1983 Encino along the US Pacific coast[J].Science.1984,224:1251—1254.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版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作物监测、资源监测和灾害监测。 1、作物监测包括农作物面积、长势情况、产量估算、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作物信息监测。 (1)作物种植面积监测:不同作物在遥感影像上呈现不同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信息,利用信息提取的方法,可以将作物种植区域提取出来,从而得到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区域。 (2)作物长势监测:指对作物的苗情、生长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监测。当遥感影像图片上呈鲜红色时说明麦苗浓绿、健壮、高,当图片上呈绿色发暗时说明麦苗发黄、较稀、矮。不同麦苗情况在遥感图像上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3)作物产量估算:遥感估产是基于作物特有的波谱反射特征,利用遥感手段对作物产量进行监测预报的一种技术。当然作物产量估算在我国也有其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耕作制度多样,作物混种严重,农作物种植不成规模,这对于遥感估产十分不利。“同谱异物”、“同物异谱”现象比较严重,而直接提取植被指数进行监测,监测精度并不高,结果也不令人满意。 (4)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也就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在不同含水量下的光谱特征不同。土壤水分的遥感监测主要从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及微波波段进行,也可以进行土壤肥力监测、土壤结构信息的提取等。 (5)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植被对病虫害、肥料缺乏等的反应随类型和程度的不同而变化,植物特征吸收曲线特别是红色区和红外区的光谱特性就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在病害早期就可通过遥感探测到。 2、资源监测: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宏观信息,对耕地、草地、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进行监测与评价,从而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规划、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3、灾害监测:遥感是灾害应急监测和评估工作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对旱灾、洪涝等重大农业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监测其发生情况、影响范围、受灾面积、受灾程度,进行灾害预警和灾后补救,减轻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 遥感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首先.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在农业上的应用存在信息源及其精度不能满足农业的要求。其次,遥感技术研究投资大、应用费用更大,农业部门和基层单位难以承受。再者,农业遥感技术的基础研究、

海洋激光遥感技术综述

海洋激光遥感技术综述 随着国内确立了由海洋经济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转变的发展战略,海洋参数遥感、海洋资源测绘、水下目标探测等领域的新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利用上述研究成果获得海洋水体特征参数(如声速、温度、盐度、折射率、体粘滞系数等),可为研究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体系,改善海洋环境、海洋灾害预警与海洋气象预报准确度,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等基础科学领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也为我国在民生经济领域对海洋信息的探索与研究,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全方位、高效益和可持续地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显著的社会效益;特别对我国海军新的战略需求、海上利益保障和积极探索全球全域作战的战略战术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声学探测手段在海洋探测领域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不仅受海水的盐度、温度和水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还受到海洋的边界条件和时空变化等的制约。声纳水下成像技术虽然探测距离较远,但图像分辨率较低,不易辨识小目标。此外,传统的接触式光学与电学海洋探测手段存在覆盖面小、测量速度慢、同步测量困难等缺点;而非接触式的星载微波辐射和红外辐

射遥感探测技术虽然可实现快速、大范围探测,但由于水体对微波和红外极高的吸收性,只能获得海水表层信息。因此,急需发展激光遥感新原理及关键技术来弥补海洋探测中的不足,实现高速、高精度、低成本和大面积的海洋探测。 近年来,随着光谱探测、干涉测量、微弱信号检测等技术和水体布里渊散射、拉曼散射理论的迅猛发展,以及相关高性能器件的相继出现,使海洋激光遥感的实时、多参量、高精度探测成为可能。目前,国内研究包括基于光散射理论的频率探测和基于成像的幅度探测的海洋激光遥感新原理及关键技术。众多科研院所在布里渊散射基础理论、布里渊散射谱信息获取技术、布里渊激光雷达探测水温、海洋水体特征参量获取、水体气泡、海洋地形地貌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Development of Marine Geology 刘金鑫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2016中队船舶与海洋工程1班 学号:2220163863) 摘要:本文从海洋地质学历史上的三大学说出发,指明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作者对海洋地质学发展的认识和了解。文章指出三个学说的立足点和主要证据,进一步论述了学说从猜想变为事实的发展过程,也指出了部分学说的缺陷性,论述了其在当时不为地质学界接受的主要原因。三大学说按历史时间论述,体现了学科从缺陷到完备的过程。结语中,作者表明了对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的一些思考和其给予的启迪,也展望了未来海洋地质学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关键词: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理论。 一、引言 本学期《深海地理与地球科学》课程,主要学习了地球地理属性、海洋地质构造和海洋地质学发展的一些内容。其中,活动论的演化深深吸引了我,我认为它的演化过程是人类海洋科学领域巨大的一个突破,也是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对自然的认识从无到有的一个缩影。 海洋地质学的三大学说相辅相成: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因此,人们也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图 1:海洋的地质学发展历程

二、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1.海洋地质学 1)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 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层、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图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2.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2)主要论点:石炭纪(3亿年)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一个大洋(泛大陆、泛大洋);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层之上;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 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 布;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 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 受挤压而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 粘性,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3)主要证据:大陆边缘的形态、造山带 与地层学的证据、古冰川及古气候的证 据、古生物的证据、地磁学的证据。图 3:大陆漂移示意图 4)缺陷: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潮汐力与离心力小,不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从人地关系看资与环境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一、教材分析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是鲁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遥感的概念、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影像的初步判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流程及其应用领域。 技能要求:能够运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的解译。 情感要求:关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热爱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遥感工作原理 难点:遥感影像的判读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学生所学内容,尚未分科的平行班内不少是学理的好手,所以并不担心学生物理知识的不足。对于

气氛不太活跃的班级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很好的理解遥感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初步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与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

浅谈农业遥感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可以说是当今21世纪的两大前沿科学技术。遥感技 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沿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该文介绍了我国遥感技术的基本内涵,阐述了遥感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概况,论述了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灾情监测与预报、农业环境保护以及农作物 估产等方面的应用, 提出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实例,讨论了遥感技术的缺陷,并展望了遥感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美好前景。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are the two frontier science- technology in 21st century. As the frontier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plays an invaluable rol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e is increasingly extensive and in-depth.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China, describes the over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it i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it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urvey,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stimating crop yield and other aspect, proposes application exampl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iscuss defects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and finally looking good prospec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关键词: 遥感技术;农业;应用;缺陷;展望 Keyword: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pplication; defects;prospects. 一、遥感技术概述 1.基本概念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 随着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环境科学的发展,遥感技术逐步发展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技术。 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合称为3S技术,在现阶段各行业发展中拥有广泛的应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代遥感技术, 已构成地面、空中、太空三个立体层面。国外的遥感技术大多首先应用于农业, 美国利用陆地卫星和气象卫星等数据,预测全世界的小麦产量, 准确度大于90%; 英国利用遥感技术, 4个人工作9个月,就把全国的土地划分为5大类、31个亚类, 并测出了面积,绘制成地图。近30多年来,遥感技术在大面积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农情宏观预报、农业资源调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优越性 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 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

无线电海洋遥感技术

听讲座《无线电海洋遥感技术》心得 讲座开始后,陈泽宗教授从海洋生态环境、无线电海洋观测原理、雷达监测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陈教授以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我国海洋地理环境以及自己去沿海及岛屿的亲身感受。陈教授以海浪灾害给我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说明了海洋观测的重要性;在无线电观测的讲解上,陈教授提及不同现场监测设备的造价及原理,分析了国内外不同产品的优劣,进而提出采用远程无线电海洋观测的必要意义。陈教授从1987年开始研究高频地波雷达,陈教授先后3次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研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雷达产品。他表示,未来的海洋观测网络将更为全面,覆盖岸边、近海、大洋、极地,实现从海面到海底的立体观测,也将形成由简单要素到多要素综合的集成观测。 海洋覆盖着地球面积的71%,容纳了全球97%的水量,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陆地非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开发利用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日显重要。所以,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在种种情况下,遥感技术应运而生。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以光、电等信息载体和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两大遥感技术。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进行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进行海底地层剖面探测,以及为潜水器提供导航、避碰、海底轮廓跟踪的信息。海洋遥感技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提供了从空间观测大规模海洋现象的可能性。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已发射了10多颗专用海洋卫星,为海洋遥感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海洋导航技术,主要包括无线电导航定位、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水声定位和综合导航等。其中,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包括近程高精度定位系统和中远程导航定位系统。最早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是20世纪初发明的无线电测向系统。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研制了一系列双曲线无线电导航系统,如美国的“罗兰”和“欧米加”,英国的“台卡”等。卫星导航系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导航系统。1964年,美国退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海洋卫星导航系统,又称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开辟了卫星导航的新纪元。 遥感技术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是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手段,在全球变化、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预测中起着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维护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极大地促进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遥感卫星相继升空,海洋探测技术越来越先进,水下地形测量、重力测量仪器不断更新换代,为海洋基础数据获取提供了保障。

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与问题

ISSN1009-2722 CN37-1118/P 海洋地质动态 M arine Geolog y Letter s 第26卷第10期 Vol26N o10 文章编号:1009-2722(2010)10-0040-05 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与问题 蓝先洪,张志珣,李日辉,杨慧良,陆凯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 摘要: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始于1958年,主要开展了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与资源评价、油气资源调查以及其他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取得了一批非常宝贵的基础资料和成果。在整理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对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现状;海域;基础地质 中图分类号:P736.5文献标识码:A 海域基础地质调查是海洋地质的基础工作。我国海域辽阔,大陆架宽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随着陆地自然资源的消耗,向海洋进军,开发海洋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开发的日益扩大,海洋潜在的各类矿产资源,尤其是陆架区油气资源、热液硫化物、浅海砂矿和天然气水化合物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其相应的区域地质调查及基础地质研究日趋重要。开展海域基础地质调查,不仅对海洋地质的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我国维护海洋权益、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讨论了我国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调查现状 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近海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由国家科委海洋组统一部署的近海综合调查拉开了 收稿日期:2010-06-07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1212010611301,1212010916045) 作者简介:蓝先洪(1958)),男,研究员,从事海洋地质研究工作.我国开展海洋调查的序幕。其后开展的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大致可分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实施的全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以及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第2阶段为20世纪70)80年代开展的大陆架及邻近海域油气资源调查、海洋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调查等;第3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八五0科技攻关项目、各种国家专项和国土资源大调查等一系列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我国海域基础地质工作的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1第一阶段调查概况 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到70年代初,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首先在渤海、东海海域,继而在黄海等不同海域进行了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和勘查工作,分别采用了多种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和手段,比较系统地采集了重力、磁力、热流、地震和测深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了钻探和地质取样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成果。 1956年,在国家科委组织下编制了我国第1个12年(1956)1967年)海洋科学远景发展规划,提出了中国海洋近海综合调查及其开发的设想,并于1958)1960年组织了有60多个单位参

遥感技术应用专业论文

技术应用论文遥感 遥感技术是指从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很多人以为遥感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其实这些技术早就已经深入大家的生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LandSa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

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遥感技术的应用 1、地质遥感遥感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的地质灾难调查,可达到及时、具体、准确且经济的目的。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后续救援工作中,遥感技术就发挥了突出作用,第一时间提供了地质地貌变化情况,

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科研人员就使用遥感技术,重点提取了6条沟谷与泥石流发生有关的信息,得到集水面积、流域平均坡度、流域落差和植被覆盖度等参数。经过分析,科研人员判断出,当地哪些地方仍存在泥石流隐患,哪些地段发生大型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让前方人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安排救灾工作。 2、林业遥感 在林业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火灾是林业的大敌,利用航空红

外遥感技术,不仅能发现已燃烧起来的烈火,而且可以探测到面积小于0.1-0.3㎡小火情,还能及时预报由于自燃尚未起火的隐伏火情。利用卫星遥感,一次就可探测到上千平方千米范围内发生的林火现象。卫星遥感防火监测服务在吉林省森林和草原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人烟稀少的原始林区,能及时监测到瞭望岗哨难以发现的火点,为林火的扑救赢得时间。 3、测绘遥感 人造卫星每隔18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图像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

遥感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发展

遥感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发展 1农作物估产 遥感(Remote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指在一定距离上,应用探测仪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体,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1]。摄影照相便是一种最常见的遥感,照相机并不接触被摄目标,而是相隔一定的距离,通过镜头把被摄目标的影像记录在底片上,经过化学处理,相片便重现被摄目标的图像。从拍摄目标到再现目标所用的手段,便是一种遥感技术。遥感与其他技术结合,在农业应用中具有科学、快速、及时的特点。这对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农产品供需平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遥感估产的原理及农作物估产方法 遥感估产的基本原理[2] 任何物体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这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人眼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在可见光范围内识别各种物体的。遥感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利用搭载在各种遥感平台(地面、气球、飞机、卫星等)上的传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接收电磁波,根据地面上物体的波谱反射和辐射特性,识别地物的类型和状态。农作物估产则是指根据生物学原理,在收集分析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平台上的传感器记录的地

表信息,辨别作物类型,监测作物长势,并在作物收获前,预测作物的产量的一系列方法。它包括作物识别和播种面积提取、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两项重要内容。 农作物估产的方法 农作物估产在方法上可分为传统的作物估产和遥感估产两类。传统的作物估产基本上是农学模式和气象模式,采用人工区域调查方法。它们把作物生长与主要制约和影响产量的农学因子或气候因子之间用统计分析的方式建立起关系。这类模式计算繁杂、速度慢、工作量大、成本高,某些因子种类往往难以定量化,不易推广应用。遥感估产则是建立作物光谱与产量之间联系的一种技术,它是通过光谱来获取作物的生长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用绿度或植被指数(由多光谱数据,经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构成的对植被有一定指示意义的各种数值)作为评价作物生长状况的标准。植被指数中包括了作物长势和面积两方面的信息,各种估产模式,尤其是光谱模式中植被指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根据传感器从地物中获得的光谱特征进行估产具有宏观、快速、准确、动态的优点[3,4]。 农作物估产中所应用的遥感资料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气象卫星资料,主要为美国第三代业务极轨气象卫星(NOAA系列)装载的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资料,其资料特点是周期短、覆盖面积大、资料易获取、实时性强、价格低廉,空间分辨率低但时间分辨率较高;二是陆地卫星(Landsat)资料,应用较多功能是专题制图仪(TM)资料,它重复周期长、价格高,但其空间分辨率高[5];三是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资料,主要用于光谱特征及估产农学机理的研究中,其中高光谱数据可提供连续光谱,可消除一些外部条件的影响而成为遥感数据处理、地面测量、光谱模型和应用的强有力的工具[6]。在遥感估产中农作物面积提取是最重要的内容。用遥

4. 海洋工程地质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海洋工程地质》是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地质学与海洋科学的边缘学科,主要介绍海洋工程地质的基本原理和调查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本课程作为地质学与地球信息与科学技术两个专业的特色选修课,其内容包括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海洋土的工程性质、海洋灾害地质现象等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海洋工程地质调查设备的基本原理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程序。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式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学会获取和处理工程地质资料并应用到海洋工程建设研究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态度。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geology and marine science develop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resources.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survey methods. As a characteristic elective course of Geology and geo-inform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course includ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seabed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marine soil, marine hazardous geological phenomena, etc., various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equipment,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procedures in practical work. Through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learn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above basic principles and working methods, learn to acquire and proces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ata and apply them to marin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ttitude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 1 -

3[1].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1(湘教版必修3)

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遥感的概念 2、能简要说明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 3、能说出遥感的几种常见分类。 4、能举例说明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并上网搜索遥感信息,归纳遥感的几个发展阶段。 2、通过读图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比较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使用飞运载工具、主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 3、通过上网搜索有关遥感技术应用的信息,归纳遥感技术的主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介绍,使学生感悟新兴地理信息技术的生命力,从而初步养成热爱科学、努力学习新兴科学的好习惯。 2、通过迅速发展的中国遥感技术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3、通过遥感技术在农业、军事、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学习,产生对遥感技术的好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动力。 三、重点:根据运载工具不同的遥感分类种类。 四、学习方法: 1、多媒体课件演示。 2、读图分析讨论。 3、教师点拨、启发、引导。 4、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时:1课时

导入:南极考查必须穿越西风带区,这是多年来南极考察的难题。在我国开展的第14次南极考察中,1997年12月10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进入强风带时,与外界中断了联系,“船载气象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到了一张非常清晰的卫星云图,图像上清晰的显示了三个气旋的位置及运动方向。这就是本节我们学习的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基础层次问题 1、什么是遥感技术? 2、遥感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3、遥感技术有哪些特点? 4、遥感技术系统由那些组成? 5、遥感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何分? 6、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对比优缺点。 7、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有哪些? 8、遥感在环境灾害监测中如何应用? 9、遥感卫星的科学实验功能有哪些? 知识反馈 1、下列遥感类型中,探测范围由大到小依次是 A.近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B.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C.航空遥感、近地遥感、航天遥感 D.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近地遥感 2、下列遥感类型中.按照应用领域或专题进行分类的是 A.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B.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C.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围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遥感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应用

遥感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各行各业对高科技的需求和运用不断加深。其中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都已经在个个领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遥感技术是一种并没有完全作用于物体但能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的技术。是指在遥感平台上,一种运用各种传感器来获取作物及其环境背景的反射、辐射信息的瞬时记录,经计算机识、处理、分类、信息提取等方法,并结合地学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最后估测出农作物的最终产量。采用遥感技术有相当多的优点,其主要优势在可以迅速获取资料,时效性强,周期短。遥感平台放置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它视角的宽广,位置越高视角也就越宽广,观察的范围也就越大。相对于传统估产的方法,遥感估产更加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遥感数据可以更加的反应出许多的人文与地理信息。且数据连贯性较强,具有高强度性和可比性。我国相对来说很早就在农业方面采用遥感技术。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基于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需求,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支持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计划开发署(UNDP)提供了资助,农业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究机构,开展了遥感应用的技术和设备引进以及人才培训工作。经过20多年的技术攻关、实验研究和生产服务,目前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已经形成了一支分属于13个工作单位、拥有技术人员200多名的专业队伍,能够承担和完成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主要农作物估产、农业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等任务。 经过这20多年的努力,农业部对遥感技术的运用,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在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方面,开展了全国耕地变化监测。对我国北方4省区10年土地开发利用综合评价、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概查、松嫩平原土地利用遥感调查、内蒙古草原资源调查和监测等;二是在作物估产方面进行了北方7省冬小麦遥感估产、黑龙江省大豆及春小麦估产、南方稻区水稻估产、棉花面积监测等项研究;三是在生态环境变迁方面,进行了全国水土流失调查制图、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监测等;四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开展了北方草原火灾监测、北方冬小麦旱情监测等。 作物参量估算 遥感估产是建立作物光谱于产量之间联系的一种技术,通过光谱来获取作物的生长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用绿度或植被指数作为评价生长状况的标准,植被指数中包括了作物长势和面积两方面的信息。光谱产量的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各种形式的植被指数与作物单产建立回归方程,筛选出方程拟合率高、相对剩余标准差小的估产模式。遥感估产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作物识别和面积估算,二是作物长势分析,单产模型构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遥感信息处理实现的。 1、农作物遥感估产原理 任何物体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这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人眼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在可见光范围内识别各种物体的,遥感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利用搭载在各种遥感平台(地面、气球、飞机、卫星等)上的传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接收电磁波,根据地面上物体的波谱反射和辐射特性,识别地物的类型和状态。 农作物估产则是指根据生物学原理,在收集分析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平台上的传感器记录的地表信息,辨别作物类型,监测作物长势,并在作物收获前,预测作物的产量的一系列方法。它包括作物识别和播种面积提取、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两项重要内容。

遥感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 海洋覆盖着地球面积的71%,容纳了全球97%的水量,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陆地非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开发利用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日显重要。所以,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在种种情况下,遥感技术应运而生。 1.遥感技术在海洋中应用的优越性 与常规的海洋调查手段相比海洋遥感技术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第一,它不受地理位置、天气和人为条件的限制,可以覆盖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条件恶劣的海区及由于政治原因不能直接去进行常规调查的海区。 第二,卫星遥感能提供大面积的海面图像,每个像幅的覆盖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对海洋资源普查、大面积测绘制图及污染监测都极为有利。 第三,卫星遥感能周期性地监视大洋环流、海面温度场的变化、鱼群的迁移、污染物的运移等。 第四,卫星遥感获取的海洋信息量非常大。 第五,能同步观测风、流、污染、海气相互作用和能量收支情况。 2.遥感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 2.1在海岸开发中的应用 我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海岸带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其中泥沙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黄河、长江、杭州湾、珠江口等大的河口,年平均输沙量在5—12亿吨以上。如果我们掌握了泥沙的运动规律,加以很好地利用,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反之,则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利用多时相的卫星遥感图像不仅可以反映大面积海区水体表层悬浮泥沙的分布规律和变化动态,而且还可以确定大风天时高含沙量的活动范围。这些信息对新港口选址、新航道的开辟、近海石油开采以及解决旧港口淤积等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依据。 2.2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信息可以用于渔场海洋环境研究,主要有: ①水温反演:海水温度与鱼类的生存、洄游有着密切关系,各种鱼类不仅有自己最适生存温度范围,而且随季节进行适温洄游。气象卫星可提供大面积海面

东海海洋地质调查的设备准备

东海海洋地质调查的设备准备 我作为首席地质学专家,很快又要远赴东海进行海洋地质调查。在这之前,还有一些调查设备的准备工作需要开展。 首先是海洋调查船。海洋调查船按照使用海区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近海调查船与远洋调查船两大类。前者船体小、吃水浅、航区小、续航力低,只装备浅水调查用的仪器设备;后者则船体大、吃水深、航区广、续航力长,装备着深水调查用的仪器设备。这两类海洋调查船之间虽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为了讲求经济效益和使用便利起见,一般不相互兼用。根据本次考察实际,我决定采用远洋调查船,因为它具有船体大、吃水深、航区广、续航力长,装备着深水调查用的仪器设备的特点。 海洋调查船按其调查任务不同可分为综合调查船、专业调查船和特种调查船。我选用的是海洋地质专业调查船,海洋地质调查船是专门从事海洋地质调查的船舶,专门执行海洋地质调查的专业调查船。船上装有专门的海洋地质调查的仪器、设备,主要任务是应用地球物理勘探和采样分析等手段研究海底的沉积与构造,评估海底矿产资源的蕴藏量。海洋地质调查船的船型不大,但装备有精密的地震、地磁、重力探测仪器和准确的导航定位系统。船上除有雷达、罗兰以及卫星导航仪GPS等定位导航设备外,还设有进行专业调查的设备,如回声测深仪、旁侧声呐、多波束测深仪、采泥器、柱状采泥器、地层剖面仪和地震、重力、地磁以及地热等地球物理调查设备,并设有地质、化学实验室,且多数装有电子计算机,以便及时处理现场观测数据。 选择好了调查船以后,我就开始考虑海洋深潜设备的选择。现在主要的深潜设备主要有以下三种:载人深潜器(HOV)、AUV、ROV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AUV、ROV是无人水下航行器的一种。无人水下航行器的“本事”其实远不止实施水雷侦察,它还是实施水下攻击、进行反潜作战的“能手”。无人水下航行器不仅能进行情报搜集、勘测战场、确定和跟踪各种感兴趣的目标,还能实施攻击。其实,在完成所有这些任务以后,它们还可以作为远程传感器的节点,继续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并通过网络与其他节点共同分享情报资源,大大改善水下作战的状况。正因如此,无人水下航行器在未来海战中将很有前途,特别是在网络中心战中。网络战斗群中任何一艘潜艇只要拥有发射和回收水下航行器的能力,就能大幅度增加主战平台使用传感器和武器的效能,使作战范围大为增加。它的主要用途是在军事上。 所以我会更倾向于选择载人深潜器(HOV),使用载人潜水器可以使我更好的更有效的进行深海勘探。载人深潜器这项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尤其是在中国“蛟龙号”成功下潜后,我国载人深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载人深潜器的功能包括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有效执行各种海洋科学考察任务,开展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和捕获等工作,并可以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以及其他深海探询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 接下来我就取样和勘探来说一说设备要求。地质取样包括柱状取样、表层取样和拖网取样等取样方法。( 1) 柱状取样分为大型重力活塞取样和重力柱状取样两种。大型重力活塞取样器由大型重力柱状取样器、平衡杆、活塞和重锤等部件组成。重力柱状取样器是利用重力进行取样, 取样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 m。重力柱状取样器有操作相对简单, 取样成功率高的特点。对

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

《精确农业》结课论文 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崔雪微 学号:20104075040 所在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中国·大庆 2013年11月

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多,发展迅猛,与许多学科有联系,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将针对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特别是高光谱遥感对农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报告。农业是遥感应用中最 重要和最广泛的领域之一。20世纪20年代航空遥感刚一转入民用,便被用于农业土地调查。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将多光谱原理应用于遥感后,人们根据各种植物和土壤的光谱反射时特性,建立了丰富的地物波谱与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在农业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农业灾害预报与灾后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和成功的应用。 农作物长势是作物生育状况总体评价的综合参数。农作物长势监测指对作物的苗情、生长状况及其变化的宏观监测。我国早期的农业遥感的重点也是 在估产。从“六五”计划开始,开展了农作物遥感估产研究并在区域尺度上 开展估产试验。遥感技术具有客观、及时的特点,可以在短期内连续获取大范围的地面信息,用于农情监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20多年,农作物遥感监测一直是遥感应用的一个重要主题。从“七五”利用气象卫星数据进行北方十一省市小麦估产起步,经过“八五”重点产粮区主要农作物估产研究,到“九五”建立全国遥感估产系统,使我国的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向实用化迈进。 1 遥感估产的原理及农作物估产的方法 1.1 遥感估产的基本原理 任何物体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这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人眼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在可见光范围内识别各种物体的,遥感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利用搭载在各种遥感平台(地面、气球、飞机、卫星等)上的传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接收电磁波,根据地面上物体的波谱反射和辐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