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监测技术 10海洋遥感监测技术分解
遥感技术在海洋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生态监测中的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遥感技术犹如一双“千里眼”,为我们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0%的面积,其生态系统的健康对于全球的生态平衡、气候调节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遥感技术的出现,使得对海洋生态的大规模、长时间、高精度监测成为可能。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接触式的手段获取目标物体信息的技术。
它利用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取关于目标物体的各种信息,如形状、大小、位置、温度、物质成分等。
在海洋生态监测中,常用的遥感技术包括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和红外遥感等。
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等波段的电磁波进行监测。
它可以获取海洋的水色、透明度、浮游植物分布等信息。
例如,通过对海洋水色的监测,可以了解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其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海洋食物链的基础环节。
此外,光学遥感还能够监测海洋中的悬浮颗粒物、有色溶解有机物等,这些信息对于评估海洋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微波遥感则利用微波波段的电磁波进行监测,具有穿透云雾、不受光照条件限制等优点。
在海洋生态监测中,微波遥感可以用于测量海面高度、海流速度、海浪方向和波长等。
海面高度的变化可以反映海洋的热容量和环流模式,对于研究海洋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海流速度和方向的信息对于了解海洋中的物质输送和生物迁移过程至关重要。
红外遥感主要用于测量海洋表面的温度。
海洋表面温度是反映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某些海洋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窄,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能导致其生存区域的改变甚至灭绝。
遥感技术在海洋生态监测中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首先,在海洋污染监测方面,它可以及时发现石油泄漏、化学污染等突发事件,并对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
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海洋环境监测是指对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污染、海洋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持续观测和分析。
而海洋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监测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中。
本文将介绍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度方面的优势。
一、海洋遥感技术概述海洋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或无人机等载具获取远距离、非接触式的海洋信息,其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电磁波的反射、散射、吸收等特性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获取海洋表面温度、色素浓度、浮游植物分布、海洋气溶胶等大量海洋环境信息。
二、1. 海洋表面温度监测海洋表面温度对于气候变化、海洋环流以及生物活动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准确监测海洋表面温度至关重要。
海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遥感卫星对海洋表面进行观测,并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海洋表面温度分布,从而了解海洋的热力结构,并预测海洋环境变化趋势。
2. 海洋色素浓度监测海洋色素浓度是反映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利用海洋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洋中的色素浓度信息,如叶绿素浓度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监测海洋生物群落的分布变化,预测赤潮爆发,评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等。
3. 浮游植物分布监测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海洋食物链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海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浮游植物所吸收和散射的光信号,获得浮游植物的种类、分布和密度等信息。
这些数据不仅有助于科学家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还对渔业资源管理、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4. 海洋气溶胶监测海洋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海洋大气层中的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物质,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具有重要影响。
海洋遥感技术可以定量测量海洋气溶胶的浓度、粒径分布、组分等参数,对气候模型和大气环境监测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三、海洋遥感技术的优势与挑战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具有一系列优势。
首先,它能够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数据,满足对海洋环境变化进行全面监测的需求。
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海洋环境监测

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海洋环境监测遥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指通过人造卫星、航空器等高空平台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探测的技术手段。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观测数据,可以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丰富的信息,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海洋环境。
本文将讨论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海洋环境监测。
1.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卫星和航空器来实现。
由于卫星的广覆盖性和高分辨率特性,卫星遥感数据成为海洋环境监测中最常用的数据来源。
此外,航空器遥感数据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短时间尺度和小区域范围内的监测中。
2. 海洋表面温度监测海洋表面温度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利用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到全球范围内的海洋表面温度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监测海洋水温的变化趋势,预测气候变化,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等。
同时,海洋表面温度数据还可以用于监测海洋循环和海洋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
3. 海洋色素监测海洋色素是指海洋中的生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和反射的光线的颜色。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海洋中的色素浓度分布图。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生物群落的演变和分布情况,评估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
同时,海洋色素数据还可以用于监测蓝藻水华、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事件的发生和扩散。
4. 海洋溢油监测海洋溢油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问题之一。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从卫星图像中识别出海洋中的溢油事件。
遥感数据可以提供溢油面积、溢油量和溢油位置等信息,帮助监测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评估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此外,遥感数据还可以用于监测海洋油田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情况。
5. 海洋气象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对海洋气象进行监测。
通过获取海洋中的风力、风向、海浪高度等数据,可以帮助预测海洋风暴、海浪涌浪等极端气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这些数据对于航海、渔业等海洋相关行业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6. 人工智能在遥感数据分析中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遥感数据分析相结合。
海洋遥感知识点总结

海洋遥感知识点总结本文将从海洋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遥感技术和海洋遥感的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希望可以为读者对海洋遥感技术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海洋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海洋遥感技术是通过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观测和测量,然后将获取到的数据传输到地面处理系统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关于海洋的信息。
传感器可以是搭载在卫星上的遥感仪器,也可以是在飞机、船只等平台上安装的探测设备。
遥感技术主要依靠电磁波在大气和海洋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来获取海洋信息。
具体而言,通过用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监测和探测,再利用电磁波与目标反射或散射作用时的特性来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遥感技术主要包括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两种方式。
被动遥感是指通过接收目标物体所发出的自然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比较常用的是太阳辐射。
而主动遥感是指通过发送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到目标物体上,然后将目标物体发射的辐射或反射返回的信号进行分析。
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一般配合使用,可以获取更加全面的目标物体信息。
二、常用的海洋遥感技术1. 被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感是通过接收海洋表面微波辐射来获取海洋信息的一种遥感技术。
微波辐射可以在大气中穿透,因此即使在云层遮挡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海洋进行探测。
被动微波遥感技术可以用来测量海洋表面温度、海洋表面风速、盐度等信息,对海洋动力学和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被动光学遥感被动光学遥感是通过接收海洋表面反射的太阳光来获取海洋信息的一种遥感技术。
光学遥感可以测量海洋表面的叶绿素浓度、海水透明度、沉积物含量等信息,可以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和海洋污染监测等方面。
3. 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主动遥感技术,通过发送微波信号到海洋表面,然后接收被海洋表面物体反射的信号,来获取海洋表面的信息。
SAR可以用来监测海洋表面风场、海洋表面粗糙度、海洋污染等信息,对海上风暴预警、海洋污染监测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

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随着人类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大气、水体、土地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其中,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共同关注。
如何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及对海洋环境进行有效保护,成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而遥感技术正逐渐成为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
一、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定义和特点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是指利用空间遥感和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来获取、分析和提供海洋环境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具有远距离、广覆盖、高精度等特点,可以监测海洋环境变化及其状况,实现海洋环境的精确控制和保护。
目前的海洋环境遥感技术主要包括卫星遥感、潜水器遥感、全息式遥感、无人机遥感和激光遥感等。
二、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1、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能够精确探测海洋环境污染源和区域。
卫星遥感可以监测出大面积的海面漂浮物和水体蓝藻等,而无人机遥感则可以准确探测出石油泄漏、氨气泄漏、化学品泄漏等代表性海洋环境污染源。
2、海洋生物资源监测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可帮助监测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例如卫星遥感可以对海洋草地和珊瑚礁进行大范围的遥感监测,无人机遥感可以对海洋鱼群大小、分布情况进行实时精准探测。
3、海洋气候变化监测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也可以帮助监测海洋气候变化。
卫星遥感可以监测出海面的温度、盐度、水深和海流等要素,以及波浪、海浪、暴风雨等海洋环境气象要素;而无人机遥感则可以在海上高空巡视,获得大范围的气象遥感信息。
三、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未来展望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新型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也将有所提高和改进。
例如,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遥感监测技术相结合,可以进行更准确、更高效的海洋环境监测。
结语海洋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能够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为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
对于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等方面,利用遥感监测技术进行准确的海洋环境监测和分析,是实现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章节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传统的海洋调查方法十分耗时耗力,而且无法覆盖全局范围。
因此,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当下很重要的课题。
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是利用卫星、气象、海洋船只等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处理和分析海洋环境信息的一种现代化技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章节二:海洋环境遥感技术的原理及方法海洋环境遥感技术旨在通过探测和观测一定的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改变的水文和气象因素,从而反映海洋环境的性质和变化。
海洋环境遥感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基于卫星图像的遥感方法卫星是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其具有高覆盖范围、时间频率高以及多波段信息收集的优势。
所以,基于卫星的遥感方法是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 基于气象数据的遥感方法气象数据也是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数据来源之一。
气象数据包括空气温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数据。
这些数据对海洋环境的观测和预测非常重要。
3. 基于海洋浮标的遥感方法海洋浮标是一种可以在海洋中自由漂浮并记录海洋环境信息的设备。
基于海洋浮标的遥感方法可以实时、精准地获取海洋环境数据。
章节三: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的应用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可以用于以下方面:1. 海洋资源评估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可以用于评估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为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海运安全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收集和传输测量海面温度、潮汐、风向风速、风浪等观测数据,为海运安全提供科学的监控手段。
3. 污染监测和预警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可以监测海洋环境变化,及时预警、处理和修复海洋环境中的污染,保障海洋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4. 海洋灾害监测和预测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可以实时获取、监测海洋环境信息,预报或预警部署海洋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海洋生态监测方法全面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

海洋生态监测方法全面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海洋是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生态系统所在,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对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是进行保护和管理的前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海洋生态监测方法,并使用了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技术手段,以全面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
一、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或飞机等远距离的方法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在海洋生态监测中,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表面温度、盐度、叶绿素含量等重要参数的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实时观测到海洋表面的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控和管理。
同时,遥感技术也可以通过监测海洋生物的分布情况,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声学技术声学技术是通过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技术。
在海洋生态监测中,声学技术被广泛用于测量海洋中的生物分布情况。
通过声学遥感,可以获取到海洋中的生物声和生物回声,从而了解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
此外,声学技术还可以用于测量海洋中的水质参数,如浊度和盐度等,从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三、化学分析技术化学分析技术是通过检测和分析水体中的化学物质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技术。
在海洋生态监测中,化学分析技术被用于测量水体中的氧气含量、藻类产生的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浓度。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污染程度。
通过化学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监测海洋中的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四、遗传学技术遗传学技术是通过研究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来了解其遗传信息和种群结构的技术。
在海洋生态监测中,遗传学技术被广泛用于研究海洋生物的基因组和种群遗传结构。
通过对海洋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物种的繁殖状况、种群的变化趋势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遗传学技术在海洋生态监测中的应用,为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海洋生态监测方法的全面了解和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
测绘技术中的海洋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海洋遥感数据处理方法海洋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在测绘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利用卫星等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海洋数据已成为现实,这为海洋测绘提供了更加精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海洋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一、图像预处理海洋遥感数据通常包含一定的噪声和杂波,因此在进行后续处理之前,需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去噪、辐射校正和几何纠正。
去噪主要利用滤波算法去除图像中的杂波,提取目标信息。
辐射校正则是通过对图像进行辐射定标,将原始图像转化为辐射定标系数,使得图像的亮度和反射率能够准确地反映海洋表面的特征。
几何纠正则是通过校正图像的几何形状和位置,使得图像的几何变换与地理坐标一致。
二、海洋特征提取海洋遥感图像中含有丰富的目标信息,如海洋水质、水温、水色等,而这些信息的提取是海洋遥感数据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常见的海洋特征提取方法包括目标检测、分类和跟踪。
目标检测通过使用目标检测算法,识别出图像中的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割和定量分析。
分类则是将目标按照其特征进行分类,如将图像中的海浪、河流、云层等进行分类。
跟踪则是通过目标的时序信息,对目标进行跟踪和监测,以便获取目标的运动轨迹和时空变化规律。
三、海洋遥感图像拼接海洋遥感图像通常由多个不同卫星采集的图像片段组成,拼接这些图像片段可以形成一幅较大范围的全景图像。
海洋遥感图像的拼接涉及到图像的几何校正和像素匹配等问题。
几何校正旨在通过对图像进行几何变换,使得不同图像之间的几何形状和位置保持一致。
像素匹配则是通过图像匹配算法,找到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便实现图像的无缝拼接。
四、海洋变化监测海洋遥感数据的宝贵之处在于它可以提供海洋区域的动态变化信息。
通过对多时相的海洋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实现对海洋变化的监测和分析。
海洋变化监测一般包括海洋植被的生长变化、海洋边界的演变、海岸线的退缩等。
常见的海洋变化监测方法包括变化检测和变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水色基础信息,为开展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功能区划和
海域使用管理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基础数据。
图6 海洋卫星监测到的西北太平洋及印度洋(部分)叶 绿素分布图
图7 HY-1A卫星反演的黄河口悬浮泥 沙分级图
图8 HY-1A卫星反演的海温实 况图
HY-1A卫星反演的珠江口悬浮泥沙分级 图
海表温度是海洋环境非常重要的基础信息。 • HY-1A卫星水色扫描仪配备了2个热红外通道,在获取海
地面接收站:
数据处理系统:对卫星轨道和仪器校正。 数据分发系统:行政性组织机构,将数据分到科学家手里。
பைடு நூலகம்
传感器分类
遥感器,也称传感器,是指接收目标辐射或反射电磁波信息的 仪器。
遥感技术采用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visiblelight)、红外(infrared)、 微波(microwave)。 可见光谱范围在0.4—0.7μm,红外波谱在1—100μm,微波光谱 在1.8cm—6m(对应波段:0.3—100GHz)。 传感器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式(active)和被动式(passive)。
后发射了两颗海洋卫星“宇宙-1076”号和“宇宙-1151”号。 • 中国从1977年开始海洋遥感技术的研究。在海岸带与滩涂资源调查、
海洋环境监测、海冰观测、海洋气象预报、海洋渔场分析、大尺度海
洋现象研究和基础理论工作中进行了遥感技术的试验,其中台风跟踪、 海冰遥感和海洋环境污染航空遥感监测已进入实用阶段。
洋内波、浅海地形、海面污染以及海表特征信息等。
微波辐射计:主要用于测量海面温度、海面风速以及海冰水
汽含量、降雨、C海-气交换等。
被动式: 可见 红外扫描辐射计(radiometer),
微波辐射计(microwaveradiometer)。
主动式: 微波高度计(MicrowaveAltimeter) (垂直下视) 微波散射计(MicrowaveScatterometer)(侧视)
卫星遥感观测系统组成
空间平台:装载传感器的空间运载工具,包括人造卫星(manmadesatellite) 卫星传感器:根据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radiation)原理获取海洋 信息。 数据传输系统:星载传感器通常产生测量电压或频率(frequency)信号, 大部分以数字信号形式传输到地面接收站。
10. 海洋遥感监测技术
• 常规的海洋观测手段时空尺度有局限性,因此不可能全面、
深刻地认识海洋现象产生的原因,也不可能掌握海洋尺度 或全球大洋尺度的过程和变化规律。 • 海洋光学遥感应用技术是利用航天、航空遥感器测量海洋 水体的可见光和近红外的光谱信息来提取海洋的叶绿素、 悬浮泥沙和黄色物质以及其它污染物质等水色因子,为海 洋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开发服务。
HY-1A 卫星辽东湾发现赤潮,绿色条状为赤潮区 (2002年6月15日,1、2处为赤潮)
HY-1 卫星水色扫描仪在长江口发现赤潮 遥感6/8/2通道合成实况
红色点为遥感反演得到的赤潮区
(2)遥感海上溢油监测 • 溢油事故往往造成大面积海域污染,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
• 世界各国都积极参与海上溢油的监视和遥感监测。
• 海洋中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统一有
机体。 • 渔民可以根据长期的捕捞经验对鱼类在某些区域集群做出 判断,但根据这些经验所指示出的渔场范围有限,而且需 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卫星遥感可以实现对海洋信息大范围、高精度全天侯的同
步采集,在渔场环境分析和渔情分析预报方面有极大的优 势。
尼作用,因此有油膜的海面比没有油膜的海面光滑,在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呈低散射区。 如果海面存在油膜,在风速和波浪高度合适的情况 下,合成孔径雷达能够探测海面油膜。
(3)卫星遥感海冰监测
HY-1A卫星具有较强的监测海冰能力,利用HY-1A卫星
资料,可反演出海冰厚度、海冰外缘线、海冰密集度和海
冰温度等信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海冰预报业务中,
• 10.3.4 海洋灾害监测与预报
(1)海洋赤潮污染监测 利用HY-1A卫星资料进行海面污染监测是HY-1A卫星的 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与国家海洋局北海 分局建立了HY-1A卫星海洋污染监测应用示范系统,现已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HY-1A卫星的CCD成像仪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利用 它的较高清晰图像监测数据可以对我国的三大河口污染状 况进行监测。
有利。
• 卫星遥感能周期性地监视大洋环流、海面温度场的变化、鱼群的 迁移、污染物的运移等。 • 卫星遥感获取的海洋信息量非常大。
目前常用的海洋卫星遥感仪器主要有雷达散射计、雷达
高度计、合成孔径雷达、微波辐射计及可见光/红外辐
射计海洋水色扫描仪等。
雷达高度计图片 雷达散射仪
合成孔径雷达
微波辐射计
10.3 海洋卫星遥感监测应用技术 10.3.1 卫星遥感在海洋渔业的应用
遥感
观测物质或近地目标从紫外线到微波的某些波长的电磁发射现象
运用现代的运载工具和电子、光学仪器以主动和被动方式接受地 (水) 表或其以下一定深度处的研究对象发射或反射从紫外线到微 波的, 能通过大气的某些波段的电磁波信息, 经过加工处理, 获得研究
对象的有用信息, 达到探测目标物的整个信息的接收、传输、处理和
目前用于海洋研究的传感器有: 海色传感器:主要用于探测海洋表层叶绿素浓度、悬浮质浓
度、海洋初级生产力、漫射衰减系数以及其他海洋光学参数。 红外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海表温度。
微波高度计:主要用于测量平均海平面高度、大地水准面、
有效波高、海面风速、表层流、重力异常、降雨指数等。 微波散射计:主要用于测量海面10m处风场。 合成孔径雷达:主要用于探测波浪风向谱、中尺度漩涡、海
10.3.2 卫星遥感海洋水色环境监测
原理:水体及其污染物的光谱特性是利用遥感信息进行水环
境监测和评价的依据。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污染物使水体在颜色、密度、透明度和 温度等方面产生差异,导致水体反射波谱能量发生变化,根 据遥感图像在色调、灰阶、纹理等特征上反映的影像信息的 差别,从而识别出污染源、污染范围、面积和浓度。
• 用于溢油和环境探测的雷达主要有两种,即合成孔径雷达
(SAR)和侧视机载雷达(SLAR)。后者是一种传统式雷达,
造价较低,它的空间分辨率与天线长度有关。而合成孔径 技术,则是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依靠短天线达到高空间 分辨率的目的。
目前合成孔径雷达在海面溢油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合成孔径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与海面相互作用,从而对 海面波浪成像。 溢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对海面重力毛细波产生阻
卫星遥感监测
卫星遥感具有监测范围大、方便、费用低、图像资料 易于处理和解译等特点。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
国外开展的航天溢油探测应用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1972年至1975年美国与欧洲国家合作,用美国陆地资源卫星
的资料,对地中海石油污染进行了总体监测,确定了污染面
积、污染速度和扩散方向;1980年美国分别在卫星平台和航 空平台上,对海上油污的波谱特性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
应用处理。
遥感技术的特点
获取信息的范围大;
资料新颖, 能讯速反映动态变化; 获取的信息内容丰富, 可以同时取得不同的目标特征。若把几个
波段合成为假彩色相片, 就能增强和突出其中的某些图像信息,
提高人们对图像的判断能力。 成图迅速。由于卫星离地面较远, 卫星摄影接近正射投影, 所以地 表每一点似乎都在卫星的垂直平面上, 因而可提高成图工效; 获取信息方便, 不受地形限制. 对于高山冰雪、戈壁沙漠、 海洋等地区, 一般方法不易获得的资料, 卫星像片则可以获得大量有 用的资料. 同时, 卫星还可以不受任何政治、地球条件的限制, 覆盖 地球的任何一角和整个地球。
海洋卫星
• 通过卫星遥感获得数据 , 再结合海洋水温水深、 海流、海底地形、盐度、溶解氧等海洋要素的电 磁波特性,可以对海底地形、海洋水温气象因素 和海洋生物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宏观上了解海洋 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为海洋研究提供了新的技 术手段,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2 海洋卫星遥感监测的特点
• 不受地理位置、天气和人为条件的限制,可以覆盖地理位置偏远、 环境条件恶劣的海区及由于政治原因不能直接去进行常规调查的 海区。卫星遥感是全天时的,其中微波遥感是全天候的。 • 卫星遥感能提供大面积的海面图像,每个像幅的覆盖面积达上千 平方公里,对海洋资源普查、大面积测绘制图及污染监测都极为
④具有一定的透视海水能力,以便取得海水较深部的信息。
海洋卫星
• 海洋遥感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1950年美国使用飞机与多艘海洋调查船协同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大规模 湾流考察,这是第一次在物理海洋学研究中利用航空遥感技术。 • 从航天高度上探测海洋始于1960年。
• 美国1978年又发射了“海洋卫星-1”号。苏联也于1979年和1980年先
• 基本方法就是航空遥感、卫星遥感和雷达遥感监测。
航空遥感监测
航空遥感监测具有灵活、机动的优势,是世界发达国家进 行海洋监测的重要手段,也是事故监测工作中使用最多而 且有效的技术。 最常使用的遥感器是红外/紫外(IR/V)扫描仪、合成孔径雷
达(SAR)、侧视孔径雷达(SLAR)以及微波辐射计等。
虽然航空遥感监测能够实施实时监测,但费用高,而 且在远离海岸地区无能为力,很难达到业务化监测要求, 同时也受天气的制约,而大多数事故都是在天气恶劣的情 况下发生的,这对飞机安全造成了威胁。
面水色信息的同时,具备了获取海面温度的能力。
• 利用HY-1A卫星数据反演获得的海面温度正在海洋环境预 报、赤潮监测、渔场环境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经过云替补处理的HY-1A卫星反演的海温伪彩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