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分享】

合集下载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孝是人伦之本,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一种尊敬父母、尊重长辈的行为。

下面我们来看看《论语》中关于孝的一些重要句子。

《论语·雍也》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孝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孝是仁的本源,是仁心的根本。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是一种道德的起点,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基础,只有懂得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要远离父母,即使外出游玩也要有所规划,要时刻顾及父母的感受。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常怀孝心,不要因为自己的快乐而忽略了父母的感受,要时刻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另外,《论语·子路》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孝顺父母的再次强调,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准则。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我们行为的准则,不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尊敬父母,顾及他们的感受。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父母年高,不可以不知,知和而不孝,知孝而不和,是为孝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尊敬他们,更重要的是要和睦相处,要和睦家庭关系。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关爱他们,要和睦相处,让父母晚年能够享受天伦之乐。

总的来说,《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每一句都是孔子对于孝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源泉,是一种道德的起点,是人伦之本。

他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教导我们要时刻怀着孝心,尊敬父母,和睦相处。

这些句子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怀着孝心,尊敬父母,和睦相处,让孝道之风在我们身边永远飘扬。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论语》中“孝”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服其劳”时的容色,社会关系层面的“亲仁”、“泛爱众”。

学习和借鉴《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观教育,对培养其正确的孝道观;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健全人格;培养感恩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一)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论语》里关于孝的思想内涵丰富,孔子对此进行了系统地阐述,首先,要做物质上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即孔子所谓的“能养”,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可以看出,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要求,还不能说是尽了孝道,如果没有孝敬之心,那么物质上的赡养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人异于禽兽之别,就在于不停留于物质层面的供养,还有精神层面的关心和敬重。

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吃饱穿暖,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要关心、敬重父母,《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也足以说明孝顺父母的最高境界是敬重父母,而“能养”只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只有做到了行为上的“能养”和心理上的“敬重”,才能让父母身心愉悦,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二)服“其劳”时,脸上有容色有人说好吃好喝地侍奉父母,任父母差遣,帮父母干活就是孝顺父母了,但如果我们在供父母差遣时不是心甘情愿的,满脸愁容甚至怒色,脸色难看,这也不能称之为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可见,真正的孝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或者体力上照顾父母,更重要的是在长辈面前要有愉悦的表情、好看的脸色。

但实际上子女在父母面前长期保持愉悦的容色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当子女和父母的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容易“色难”,因此,只有对父母有深爱有敬重之心的人才会长久地在父母面前有愉悦的容色,正如《礼记·祭义》所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1. 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孝顺父母是延续家族志向的好习惯。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注重根本,根据正确的立场来做事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孝顺父母和兄长也是做人的基础。

3. 君子内外正,外正则举事,内正则人服。

故曰:至诚而不息,不息则久,久则德行至大,德行至大则天下之君子皆服。

——《论语·颜渊》
翻译:君子无论内外都端正,外在举止上体现出自己的品行,内在品德上让人们佩服。

所以说,只有真正地坚持内心的正直才能保持长久的品德,并且得到天下的人尊敬。

4. 孝子务终,孝孙务始。

——《论语·雍也》
翻译:孝顺父母的子女要时刻注意这个问题,而对于孝顺祖父母的孙子,也要用同样的心思去行动。

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卫灵公》
翻译:一个人自己的品行如果端正,就不需要让别人教育,也会做出正确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自己的品行不正,就算别人叫他做正确的事情,他也不会从心底去做。

论语中孝的句子

论语中孝的句子

论语中孝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孝是人伦中最重要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品质。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孝的一些经典句子:1. 孝顺父母,是孝道的根本。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孝道的起点,也是孝道的根本。

没有孝顺父母,就没有真正的孝道。

”。

2. 孝道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更要内心真诚。

孔子说,“孝道不仅仅是表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真诚。

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

”。

3. 孝顺父母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行为,不分贵贱贫富。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不分贵贱贫富。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

”。

4. 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修身养性,成就自己。

”。

5. 孝顺父母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社会稳定的基础。

孔子说,“孝顺父母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

6. 孝顺父母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只有传承和弘扬孝道,才能保持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

7. 孝顺父母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修身齐家,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

8. 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孝是人伦中最重要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品质。

通过对《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孝的内涵和重要性,也可以更好地将孝道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愿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们记录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论语》对孝这一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本文将从孝的内涵、孔子的孝心理念以及孔子对孝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

首先要明确,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石。

《论语》中孝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方面。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是尊重亲属关系的基本准则。

他认为孝必须从家庭开始,尊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起点。

孔子的孝心理念体现在他的言行和思想中。

《论语》中有一篇章节名为《学而时习之》,其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就表达了孔子的父母之孝。

孔子认为,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父母的关怀和尊重,不能远离父母而游学。

这体现了孔子对亲情和家庭的看重,他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素养,必须时时刻刻贯彻在学习和生活中。

在具体要求方面,《论语》中有一篇章节名为《为政》,其中孔子提到了一个关于孝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曾经问道:“君子之孝也,父母劳而不告,何以为孝?”孔子回答道:“父母劳而不告,何以为孝?父母饿而不食,何以为孝?”这段对话表明了孔子对孝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尊重父母,更应该照顾和关心父母的生活需求。

孝是一种具体行动,不仅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且主动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孝的言论和故事,如孔子告诫学生要尽孝,不忘父母的教诲;孔子的弟子子路坚持孝养父母,感动了孔子等等。

这些故事和言论都表明了孔子对孝的重视和要求。

《论语》中对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其中包括孝的内涵、孔子的孝心理念以及孔子对孝的具体要求等内容。

《论语》强调孝是尊重父母、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需求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将孝作为修身养性的起点。

通过对《论语》中孝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价值与精神。

《论语》之孝

《论语》之孝

《论语》之孝论语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孔子的言论和教导,尤其是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独特的特质之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在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

下面将会列举五个例子来证明孝道是如何在论语中被体现的。

孝道的重要性可以从《论语》的开篇就可以看到。

曾子曾问,如何可以使国民互相爱戴?孔子回答说:"父母怎能不爱呢?" 这表示着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而家庭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同时,孔子也认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理解,尊重和爱护他人。

一,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论语·雍也》)。

这是在强调如何培养一个爱戴他人的个体。

孝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

孝道是指子女应该对长辈尊敬、关心、安抚、孝顺的一种做法。

小人则不同。

一个没有道德规范的人,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而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相处。

这个指导孝顺父母并尊重别人的谦卑,是有效的社会交往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二,“不敬鬼神,敬人如父母”. (《论语·卫灵公》)孔子是通过这句话来强调家庭和宗教认知之间的联系。

孝顺父母和尊重神灵一样重要,如果不敬畏神灵,那么肯定不会懂得如何孝顺父母。

三,孝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而不是单纯的口头上侃侃而谈。

“君子之孝也,父母闲,则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养其乐也.”(《论语·里仁》)孔子对于做好对待父母的孝道也有很具体的说明。

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子女的钱财援助,包括陪伴、关怀,和经常赠送一些物品等。

四,“三年学之,不至于妾之门。

”(《孔子家语·七政》) 孔子的意思是,孝道需要长期的培养,如果日常没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往,那么就不够孝顺。

亲密关系需要日积月累的建立,然后才能持久不变。

五,”孝者,不易富贵,不易久安逸。

”这是孔子强调人生道路上必须牢记的基本原则。

论语论孝(关于论语中孝道摘抄)

论语论孝(关于论语中孝道摘抄)

《论语》摘录孝言16句丧祭六言《论语》是记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言行的语录。

其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之论,仅此一言,但仁、礼贯串其中。

仁礼之中,以德为尚,俗语:“百善孝为先”。

一、学而第一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这本与。

”孝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希望培养的理想人格,达到孝、悌、谨慎、诚信、泛爱、亲仁、学文等七条标准。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父母,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

整句表达正确处理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种关系。

4、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当父母、长辈寿终时,能谨慎地尽哀成礼;对待远代的祖先,能诚敬地追念、祭祀,就能使民心归向,诚实忠厚。

5、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道,可谓孝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二、为政第二6、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克已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使行为合礼。

“非礼勿礼,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为自己的身体担忧。

孟武伯为孟懿子(鲁国大夫孟孙)之子。

曾子《孝经》中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里仁第四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8、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强调尊敬和精神上的满足。

9、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也是人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层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尊孝、慈孝、爱孝和敬孝。

尊孝是孝道的最基本层次,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行孝以忠”,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尊敬父母是孝道的起点,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和敬意。

孝顺父母表现在言行举止上,包括恭敬对待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孝顺地照顾父母的生活等。

尊孝是孝道的基础,没有基础的孝道是站不住脚的。

慈孝是孝道的第二个层次,是在尊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慈。

”慈孝是对其他人的关爱和关怀,不仅仅局限于对父母的孝顺。

慈孝表现在对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以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上。

一个慈孝的人不仅要尊重父母,还要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具有广泛的爱心和同情心。

爱孝是孝道的第三个层次,是在慈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爱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更要付诸实际行动。

爱孝的人要尽可能地陪伴父母,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爱孝是对父母的深情厚意的表达,是孝道的高级形态。

敬孝是孝道的最高层次,也是最为严格的要求。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敬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敬意和尊重,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孝顺和关怀,更要从内心深处体现出来。

敬孝的人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决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敬孝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态度和行为,是对父母的最高敬意和最真诚的孝道表达。

尊孝、慈孝、爱孝和敬孝是孝道的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要求。

这四个层次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完整的孝道体系。

只有在这个体系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孝道,将孝道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文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

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孑L 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

二为敬,即孝敬父母。

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

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
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

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耍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

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

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

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

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
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

《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

131 (pl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
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
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
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

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

”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
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

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
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


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不但重
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

孔子
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

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
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

这在《论语•八佾》
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

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
易也,宁戚。

”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

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
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

曾子将孝道与
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
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那么《论语》是如何从政治的角度来
看尽孝道的问题呢?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
惟孝,友于兄弟‟。

施T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
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
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

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

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尽管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
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

那么怎样处理
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孝指的就

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

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

孔子以“出则
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
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孝道在政治范围的延伸就是忠君
爱国。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最为广阔的延伸,
“父父子子”最终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

不过作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观意愿之外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起来。

《论语》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如何处理“忠”和“孝”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

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也解决了在孝敬父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种矛盾问题。

例如:尽礼与节俭的问题、传统社会中“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等。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 葛荣晋.孔子的“孝道”与构建和谐家庭[J].东方论坛,200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