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孔子关于及时尽孝的名言警句

孔⼦关于及时尽孝的名⾔警句1. 论语中有关孝⼼的名⾔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于⽝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为政第⼆》译⽂:孔⼦说:“当今的孝⼦,只是说能够供养⽗母就⾏了。
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对⽗母不孝敬,那和⽝马⼜有什么区别呢?”2、⼦⽈:“⽗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为政第⼆》译⽂:孔⼦说:”⽗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3、⼦⽈:”⽗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则以惧。
“——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仁第四》译⽂:孔⼦说:”⽗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为他们长寿⽽⾼兴,⼀⽅⾯为他们衰⽼⽽担忧。
4、孟武伯问孝,⼦⽈:“⽗母惟其疾之忧。
”——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 为政》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说“孝就是让⽗母对⾃⼰除开担忧⽣病⼀事外,再⽆别的担忧。
”5、弟⼦⼊则孝,出则弟。
——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学⽽篇第⼀》。
译⽂:孔⼦说:“弟⼦们在⽗母跟前,就孝顺⽗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2. 论语中有关孝⼼的名⾔不孝的⼈是世界最可恶的⼈。
-----------------鲁讯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的本能和感情之中。
爱国主义则是放⼤了的孝⼼。
-------戴达菲尔德⼀个天⽣⾃然的⼈爱他的孩⼦,⼀个有教养的⼈定爱他的⽗母。
-----------林语堂⼤孝终⾝慕⽗母。
唯孝顺⽗母可以解忧。
---------孟轲孝敬⽗母经常可以代替最⾼贵的感情。
-------孟轲母爱胜于万爱------莎⼠⽐亚世界上有⼀种最美丽的声⾳,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我们⼏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的⽗母,因为这种爱像⼈的活着⼀样⾃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莫泊桑孝⼦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烦恼⼼,惊怖⼼,愁闷⼼,难⾔⼼,愧恨⼼。
《论语》中的“孝”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 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 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 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我慢慢地、慢慢地 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 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 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 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 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 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 的地方,而且,他用背 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战栗。”子闻 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 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贯彻“忠恕”时,应注意什么?
《论语》
孔子关于“孝”的看法,你 觉得哪一点最重要?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 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 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中关于孝的论述备受人们推崇。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几段经典语句入手,探讨孝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学而》)这一句话是孔子在论述学习礼仪的过程中提到的。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家中尽孝,不应该长期离家,否则就是不孝顺亲。
孝顺父母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义务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直被推崇的美德。
二、“父母在,舍我其谁?”(《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在为自己的言论作证时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一种思想观念,即在父母面前,自己要退居二线,把他们置于第一位。
这句话也寄托了孔子对父母的深情厚谊,表明了他内心深处对父母的一份承诺。
三、“不敬远人,不友远人,以临近人。
”(《论语·里仁》)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孝的认识。
孔子认为,要想表现出对父母的孝顺之心,必须首先尊敬和友善远方的人,这样才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你对父母的孝心。
只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孝顺的真谛。
孔子在这句话中明确表述了孝与仁的关系。
他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子女对待父母的孝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直接的道德行为,不孝不仁,仁者必定是孝子。
五、“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论语·雍也》)这句话强调了孝子对父母年龄的关注。
孔子认为,对父母的年龄要心知肚明,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关照、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关爱和孝心。
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句话与第四句的意思类似,孔子认为,孝顺和悌亲(对兄长或姐姐的顺从尊敬)是仁之本,只有通过坚守孝悌之行,才能达到精神修养和道德修养。
总体而言,《论语》中的孝坚定了中华民族孝亲爱老的传统道德观念,它可以引导人们用心体会对亲人的孝心,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实践。
关于孝的经典名言

关于孝的经典名言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代表着尊敬父母亲的重要道德准则。
下面是一些关于孝的经典名言,希望能够激励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孝道。
一、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1. 《孟子·滕文公下》:“孝者,人之本也。
”
2.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3. 《论语·里仁》:“孝为悌之本,悌为仁之门。
”
二、孝顺父母,是表现人间大爱的重要方式。
1. 《庄子·天下篇》:“孝子之于父母也,爱之甚,敬之如在宾廷,视之如若失之。
”
2.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孝者,身之至爱也。
”
3. 《大学》:“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
三、孝道要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1. 《孟子·离娄下》:“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君子不辞其亲。
”
2. 《史记·文子》:“天子谓其亲曰:‘虽皇帝,无以当父母之恩,故甚
听其言。
’”
3. 《孝经》:“幼而孝者,长而慈者,老而诚者。
”
四、孝道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不断积累达成孝道的力量。
1. 《礼记·檀弓上》:“有车既驾,从人以有道。
”
2. 《论语·颜渊》:“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3. 《孟子·尽心上》:“孝子以安父母,而不以劳之。
”。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_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_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关于孝道的论述,那你知道孔子的孝道名言有哪些吗?下面分享了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供你参考。
1)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2)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3) 14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
4)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5)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6)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7)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8)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9)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10)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经典版】1)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2)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关于孝悌的古诗句

关于孝悌的古诗句1. 关于节孝悌诗句有那些,1、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孔子《论语》译文: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
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
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
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
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
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译文: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4、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尽心上》译文: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5、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译文: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6、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林逋《省心录》译文: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译文: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8、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春秋《礼记》译文: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春秋《论语·里仁第四》译文: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1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春秋《论语·里仁第四》译文: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2. 关于孝悌的名言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怜天下父母心1,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2,母亲的心是女儿的天堂.——柯罗里3,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4,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华兹华斯5,母亲犹如光辉灿烂的朝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中国古籍里关于孝的名言或诗句

中国古籍里关于孝的名言或诗句孝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之一,中国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孝的名言和诗句,这些名言和诗句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孝的理解和追求。
以下是关于孝的一些古籍名言和诗句的相关参考内容:1. 孝敬父母的重要性:《论语·述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孟子·滕文公上》:“始作俑者,务在其中矣;待其成也,亦然。
”2. 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古文观止·慎终追远》:“有子安诸?有子怀恩?子反以告其邻人,曰:‘怀恩病矣,子云何覆之?’邻人曰:‘以慎求神,实礼不虚敬。
’子以是言告祭宾户,而呼其妻子曰:‘怀恩病矣,尔云何瘳之?’其妻子曰:‘以慎用祭,亦以慎用祭,后获神视有庶无庶。
’其母又告关野人曰:‘怀恩病矣,尔云何医之?’关野人曰:‘以安肆心,以正归敬。
’”3. 孝心是人之本:《礼记·檀弓上》:“孝者,所以事灵者也。
”《孝经·卷一·开头·事父母》:“父母之爱,上天之仁也。
”4. 父母在世,子女应尽孝道:《古文观止·报恩尽孝·善终孝子南安柳宗伟表事父母》:“孝者,尽力事亲也。
生自有时,死亦有日;生不孝父母谓之不吊,死后亲人谓之哭长。
天下事父母有三不疏:力不叵测,财三无余,言永不遗。
”5. 孝顺能带来祥瑞和美满的生活:《礼记·大学·第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以报天之民德也,报地之民德也,报神之民德也,百世以为亲;报鬼神之民德也,百世以为祐;报尧天之民德也,百世以为灵。
”《孝经·卷一·开头》:“父母之爱,报而及已,则祥瑞至;不得时报,祥瑞过迁。
若穷年未庆于父母,则异乎常祥瑞。
”6. 孝心感动天地,受到神明庇佑:《古文观止·报恩尽孝·慈光球诉宗室失衷》:“如以孝悌之心养亲,仁义之理兴亲,为天下贞臣,神明福之不离踵;如抛躯捐物于经纪之时,死不见殡于世,神明怨之不容德;如改欲告富在仕进,暖宜发往于私收,神明笑之不康琻。
论语论孝的篇章

《論語》論「孝」的篇章在論語這本書中,常常可看到孔子與弟子談論孝順的道理,而孔子總是能依問孝弟子性格的不同,而提出對「孝」不同的闡釋,可見孔子「因材施教」的用心。
以下是論語中,孔子談論「孝」的篇章:一、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七)翻譯:子游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現在孝順的人,只說能奉養父母就是孝順,但說到犬馬,人也都能供給食物,這是很不敬的,要用什麼來分別孝順父母和餵養犬馬呢?」章旨:說明孝順父母不只做到奉養就夠了,重點在於恭敬,否則跟飼養牲畜沒什麼差別。
二、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為政第二‧八)翻譯: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侍奉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得的。
有事時,弟子來效勞;有酒飯時,讓長輩先享用。
竟然以為這樣就是孝順?」章旨:說明孝順父母應以和顏悅色對待父母,而服勞、奉食只是旁枝末節,未足為孝。
三、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第二‧六)翻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做父母的只擔心子女生病。
」章旨:說明孝順就是珍重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
四、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五)翻譯:孟懿子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樊遲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侍奉父母要依禮;父母去世的時候,下葬要依禮,祭祀也要依禮。
」章旨:說明行孝不可以違背禮節。
五、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一‧九)翻譯:曾子說:「父母去世時能謹慎處理後事,父母去世後能誠敬祭祀父母,如此人民的道德就會歸於淳厚。
」章旨:說明百善孝為先,能慎終追遠,盡子女的應盡的孝道,則風俗就可歸於純樸寬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
4.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
5.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
6.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
12.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