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的论述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必有很多让其他民族无法望其项背的地方, 而“孝”就是其中之一。
“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
但这时的“孝”还只能是一种朴实的、自发的道德观念,还缺乏作为一个道德规范所必须具有的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要求。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赋予了“孝”新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形成了一种“孝”的道德规范和思想体系。
通过阅读《论语》,大家会发现《论语》中关于“孝”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孔子对他人问“孝”的回答来表达的。
孔子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的人问“孝”有着不同的回答,通过对这些回答的总结,《论语》中关于“孝”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无违”谓之“孝”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
”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奉事。
死了,以礼葬,以礼祭。
”这里的两个“无违”蕴含了孔子“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对“无违”这个词自古以来有不同的理解,宋代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无违,谓不背于礼”;而现代很多学者认为‘无违’应更多的指不改变父亲的心志心愿,所作所为,子承父业。
其实“无违”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无违于礼, 依礼行孝;另一层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
孟懿子问“孝”时, 孔子回答的“无违”是有针对性的,孔子之所以这样回答,正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特点。
孟懿子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亲贤而好礼,在他临终前,他嘱咐孟懿子一定要追随孔子学礼。
既然要学礼, 首先就要从自己开始遵守礼,做到无违于礼。
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旳论述素有“礼仪之邦”旳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必有诸多让其他民族无法望其项背旳地方,而“孝”就是其中之一。
“孝”作为中国老式伦理道德旳重要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浮现了“孝”字。
但这时旳“孝”还只能是一种朴实旳、自发旳道德观念,还缺少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所必须具有旳与之相适应旳一系列具体旳道德规定。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旳基础上,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系统旳论述, 赋予了“孝”新旳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旳规定, 形成了一种“孝”旳道德规范和思想体系。
通过阅读《论语》,大伙会发现《论语》中有关“孝”旳内涵重要是通过孔子对别人问“孝”旳回答来体现旳。
孔子在不同地方、不同步间,针对不同旳人问“孝”有着不同旳回答,通过对这些回答旳总结,《论语》中有关“孝”旳内涵重要有如下四点:一、“无违”谓之“孝”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问:“如何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
”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奉事。
死了,以礼葬,以礼祭。
”这里旳两个“无违”蕴含了孔子“无违”谓之孝旳思想,对“无违”这个词自古以来有不同旳理解,宋代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旳,“无违,谓不背于礼”;而现代诸多学者觉得‘无违’应更多旳指不变化爸爸旳心志心愿,所作所为,子承父业。
其实“无违”应当涉及两层含义:一层是无违于礼,依礼行孝;另一层是不违背父母旳意志。
孟懿子问“孝”时, 孔子回答旳“无违”是有针对性旳,孔子之因此这样回答,正体现了他因材施教旳特点。
孟懿子旳爸爸是一位杰出旳人物,亲贤而好礼,在他临终前,他叮嘱孟懿子一定要追随孔子学礼。
既然要学礼, 一方面就要从自己开始遵守礼,做到无违于礼。
孔子论孝道_孔子对孝道的论述

孔子论孝道_孔子对孝道的论述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也是颇有见解。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论孝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对孝道的论述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同上)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
孔子强调,作为人子,不但要奉养父母、尊敬父母,还不要忘记父母的年龄。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寿应该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所恐惧。
因为,年龄大了,随时可能生病,也随时有可能死亡。
因此,更应该多关心父母。
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一个重要内容。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逝死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在《里仁》篇中又一个字不差地重复了一次,孔子的学生在编辑《论语》这部书时,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呢?除了强调这个意思重要性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朱熹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
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四书集注·为政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
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常言说:”儿行千里娘担忧”;当父母年老的时候,要常父母身的边尽孝道。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中关于孝的论述备受人们推崇。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几段经典语句入手,探讨孝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学而》)这一句话是孔子在论述学习礼仪的过程中提到的。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家中尽孝,不应该长期离家,否则就是不孝顺亲。
孝顺父母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义务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直被推崇的美德。
二、“父母在,舍我其谁?”(《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在为自己的言论作证时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一种思想观念,即在父母面前,自己要退居二线,把他们置于第一位。
这句话也寄托了孔子对父母的深情厚谊,表明了他内心深处对父母的一份承诺。
三、“不敬远人,不友远人,以临近人。
”(《论语·里仁》)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孝的认识。
孔子认为,要想表现出对父母的孝顺之心,必须首先尊敬和友善远方的人,这样才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你对父母的孝心。
只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孝顺的真谛。
孔子在这句话中明确表述了孝与仁的关系。
他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子女对待父母的孝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直接的道德行为,不孝不仁,仁者必定是孝子。
五、“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论语·雍也》)这句话强调了孝子对父母年龄的关注。
孔子认为,对父母的年龄要心知肚明,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关照、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关爱和孝心。
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句话与第四句的意思类似,孔子认为,孝顺和悌亲(对兄长或姐姐的顺从尊敬)是仁之本,只有通过坚守孝悌之行,才能达到精神修养和道德修养。
总体而言,《论语》中的孝坚定了中华民族孝亲爱老的传统道德观念,它可以引导人们用心体会对亲人的孝心,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实践。
孔子论孝道

孔子论孝道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说明: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理解孝道的看法,我们特地从《论语》选出了孔子对孝道的主要论述。
本篇取材自《论理·为政》、《里仁》和《子路》三篇。
批注及翻译文字,引用自苟承益、李亚东译注的《论理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章旨及短评则引用自常熟朱麟公振评注《论语白话批注》(台湾:天禧出版社, 1999年影印本)孔子论孝道(一)以下孔子论孝之原文摘自《论语·为政第二》:内容:孟懿子1问孝。
子曰:“无违2。
”樊迟3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解: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孟僖子临终时嘱懿子要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父命(学礼)。
3:樊迟:名顺,字子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6岁。
4:御:驾车(指樊迟为孔子驾车)。
翻译:孟懿子问:“怎样才算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
”一天,樊迟为先生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孝道,我答覆他说,不要违背礼仪。
”樊迟说:“这是甚麽意思呢”孔子说:“当父母活的时候,应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死了,应按礼的要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章旨:是言孝在不背於理。
短评:所谓无违,便是人之事亲,自始至终,都要无违於理,并不是一味从亲之令,就算尽了孝道,这一点不可不辨一个明白。
内容:孟武伯1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懮2。
”注解:1: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懮:其,他的、他们的(一说指子女,一说指父母)。
“其”取第一义,此句可解为:做子女的常能以谨慎持身,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使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疾病,其它方面都可放心。
孔子论孝

孔子论孝“孝”,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菏泽国税同心文化中就有一个方面是孝心,所以我们如何提高对于孝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孔子曾经对孝有过非常详尽而精辟的论述。
第一是“无违为孝”。
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孔子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意思是: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
无违于礼,能以礼来奉事父母,这就是孝。
孔子又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这是说:子女奉事父母,如果父母有过错,应当微言规劝(也就是语调低缓、和颜悦色地规劝),如果父母不听从,还是应该照常恭敬,不要有违逆的心,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找机会进行规劝,这样操心是很劳累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对父母产生怨恨。
现在,我们常说“孝顺”,“顺”即是“无违”,所以说只有先顺从了父母,行的孝才会让父母感到满意啊。
第二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有一次,孟武伯问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也就是说,让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这句话第一次看起来会觉得十分的奇怪,因为照常人的想法,做子女的不应让父母担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偏偏要让父母之担心自己的疾病呢?后来一想,能做到只让父母担心在外的子女的疾病都是十分困难的。
子女在外,父母常常忧虑,子女现在到了哪里啊,生活在外地习不习惯啊,工作学习顺不顺利啊之类的。
所以孔子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这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应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方位。
这样就能让父母少了一条对子女的忧虑。
虽然孔子说这句话是因为当时古代音讯交通不方便,父母若有事,无法很快把子女召回,如果是什么大事,这将会让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十分遗恨的,但对于我们现代人,也常常从外地打个电话,发封邮件等向父母报方位,报平安,这样令父母也会很安心。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其中关于孝的论述内容丰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哲学、社会、伦理等多个角度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精神内涵。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孝”一章,通过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来阐述孝的内涵。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孝的重视,将孝视为仁道的根本,也就是人伦之道的基石。
《论语》中的经典名言“孝者,爱人”进一步阐释了孝的本质。
爱人就是对家人的关爱、关心和尊重,孔子认为孝的本质就是爱,而爱是构建和谐家庭、维系亲情关系的基础。
在《论语·雍也篇》中,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强调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怀。
《论语》中的孝还与社会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个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则故事,孔子讲述了一个孝顺父母的例子。
有一次,孝子惠子以身体不适为理由,不愿出外宴请朋友,而之后父母还是说:“鲁人无故不服先王之标,今子以小白病,又弗服。
亲之事,父母教之,何病之足道也。
”这则故事表明了孔子对孝的高度认可,也进一步强调了孝与德行和道德的联系。
《论语》中的孝还涉及到家庭伦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是家庭和谐的关键。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强调了孝和弟的关系,即在家庭中要孝敬父母,出了家庭还要尊敬师长和长辈。
孔子还提出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概念,倡导老年人应该遵守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不影响家庭和社会秩序。
《论语》中的孝涵盖了哲学、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通过对孝的论述,表达了孔子对家庭亲情关系、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视。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对于孝的论述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
孔子对孝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和重视。
在《论语·雍也》中,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这句话表明孔子对自己最亲近的弟子回的孝心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认为回的孝心是不会被称为愚蠢的。
这一点显露了孔子对于孝的认同并提升了孝的地位。
《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要求也十分明确。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孝子不仕不立。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孝心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质,而孝心的体现就是对父母的尽孝,因此孝子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以尽孝为最高原则,不追求功名利禄。
《论语》中还有一些孔子的言行示范了孝的重要性。
在《论语·子罕》和《论语·里仁》中,孔子分别提到自己对于自己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他告诉学生:“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不仅言传身教地教导学生,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身体力行地持守着对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孔子对孝的要求和评价在《论语》中得到了深入展开。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论述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传承发扬孝心的传统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孝的论述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必有很多让其他民族无法望其项背的地方, 而“孝”就是其中之一。
“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
但这时的“孝”还只能是一种朴实的、自发的道德观念,还缺乏作为一个道德规范所必须具有的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要求。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赋予了“孝”新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形成了一种“孝”的道德规范和思想体系。
通过阅读《论语》,大家会发现《论语》中关于“孝”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孔子对他人问“孝”的回答来表达的。
孔子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的人问“孝”有着不同的回答,通过对这些回答的总结,《论语》中关于“孝”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无违”谓之“孝”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
”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奉事。
死了,以礼葬,以礼祭。
”这里的两个“无违”蕴含了孔子“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对“无违”这个词自古以来有不同的理解,宋代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无违,谓不背于礼”;而现代很多学者认为‘无违’应更多的指不改变父亲的心志心愿,所作所为,子承父业。
其实“无违”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无违于礼, 依礼行孝;另一层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
孟懿子问“孝”时, 孔子回答的“无违”是有针对性的,孔子之所以这样回答,正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特点。
孟懿子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亲贤而好礼,在他临终前,他嘱咐孟懿子一定要追随孔子学礼。
既然要学礼, 首先就要从自己开始遵守礼,做到无违于礼。
而当时掌权的孟孙、季孙、叔孙三家大夫又都有越礼的行为,孔子对此是极为痛心的。
当孟懿子问孝时,他正准备在家庙举行祭祀。
孔子恐怕孟懿子在祭祀时做出越礼的行为,故回答“无违”。
孔子拥护周礼,并终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他曾公开宣称:“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当然, 孔子并不是全盘接受周礼,而是对周礼有所损益。
所以,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孔子用礼来解释“孝”是不难理解的。
孔子认为“孝”的精髓是合乎礼,“孝”是在礼统帅下的“孝”。
子女在为父母尽孝道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并且要把礼贯彻至父母生、死、葬、祭的始终。
朱熹对此解释为:“生事葬祭,亲之始终具矣。
礼,即理之节文也。
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
”《左传》中也说:“孝者礼之始也。
”第二层含义同样是有针对性的, 即孔子希望孟懿子能遵从父亲的意志,学礼、懂礼,能在无违于礼方面有所作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服从父母的意志并非是要求子女对父母毫无原则和好无鉴别的绝对服从,而是指不违背礼节,有选择的服从。
孔子曾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怒。
”可见,在孔子看来,父母的所作所为并不一定都正确,当父母有不合乎礼的言行时,子女应该尽力委婉劝谏,而不应该提倡对父母惟命是从。
相反,当父母有不义的作为时,为人子女的如果不及时劝告,就会陷父母于不义,这恰恰是不孝的表现。
《孔子家语》记载,曾点和曾参父子同是孔子门下弟子。
有一天,曾参在田地里锄草,不小心锄断了瓜秧。
曾点非常生气,狠狠地责备了曾参,以致用棍棒把曾参打昏。
曾参醒来后,为了表示自己心中对父亲并无怨恨,而且自己挨打后并无大碍,就唱着歌回去了。
孔子听到后,批评曾参说,要是父亲用小杖打你就受着,要是用大杖打你就跑,万一父亲在暴怒之下,失手将你打死,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曾参赶紧认错。
在与曾子探讨“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判断的准则时,孔子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几谏”思想是孔子对“孝”思想的一大贡献,只可惜后来的儒生们却没有把它发扬光大。
后来的“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说法是违背孔子初衷的, 孔子并不主张这种愚孝,而认为父子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
另外,不违背父母的意志还表现在要继承父母的遗志。
孔子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有人把这一章理解为:孔子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
比如陈国庆、何宏是这样注释的:“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对孔子的一种误解,这里的“三年”不是确数,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三年, 而是个约数,通常指很长一段时间。
“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
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这里应该这样看,所以译为‘合理部分'。
”笔者认为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父亲的合理人生准则, 也可以理解为父亲生前未完成的志向、心愿,未走完的路。
子女不能因为父亲不在了,就放弃了父亲生前所要求坚持的正确的人生准则,而且子女也应该尽力完成父亲生前未完成的心愿。
我们现在也经常说,要继承某人的遗志、遗愿,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子承父业的现象。
“这便是说为子为孝之道在于,必依‘礼'以‘孝'来构建家庭及人类时间流动的过程,继承先人遗志,把先人的事业发展下去。
”另外,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出人头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怎么会强调子女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压制子女的创新和发展呢? 因此,真正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二、善解父母谓之“孝”原文: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疾病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我倾向于把这句话理解为,做子女的要做到让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担忧,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让父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整日担惊受怕,这样也就做到了“孝”。
孔子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孟武伯一向勇猛,父母经常为他在外惹事生非、遭遇祸难而担忧,所以在孟武伯问“孝”时,孔子作此回答。
世界上如果说有一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不图回报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父母千辛万苦地把子女养育大,子女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子女就是他们未来的希望,父母为了子女可以耗尽毕生的心血。
令父母最担心、最忧虑的就是自己的子女,发生在子女身上的每一件事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古人有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子女身体生病会让父母寝食难安,这种心情只有为人父母才能体会到。
有时身体的疾病尚可以医治, 但子女要是做了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就无法医治了。
所以做子女的要经常体会、理解天下父母这种为子女牵肠挂肚的心情和养育子女的艰辛。
一方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减少父母的忧虑,这也就是为父母尽孝了。
正如孔子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另一方面平时要小心谨慎,做合法、合礼的事,不要让父母有疾病以外的担忧。
疾病有时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做合法、合礼的事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尽“孝”了。
三、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俗话讲“养儿防老”,奉养父母是上古时期“孝”的基本内涵。
但孔子认为仅仅做到在经济上赡养父母还远远不够,对父母不仅要奉养,还要恭敬,只养不敬甚至不能称得上“孝”。
孔子在子游问“孝”时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在这一章中,孔子首先批判了一种对“孝”的误解,一般认为能供养父母、能让父母吃饭穿衣即为“孝”,仅仅把“孝”理解为对父母的物质赡养。
孔子对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赞同的,孔子认为,这最多只算是“孝”的低层次内容和最起码的要求而已。
孔子还把这种低层次的“孝”和饲养犬马作比较,认为如果侍奉父母不恭敬,就跟在家养条狗、喂匹马没有什么区别。
孔子在这里明确地区分了“孝”和养,把“孝”和敬联系起来,提出了“孝敬”的概念。
其实,“孝”之中应该包括养,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敬,养要以敬为前提。
没有敬的养不能称之“孝”,只有敬而养才是真正的“孝”。
这是因为“孝”之中既包括物质上的满足又包括精神上的满足, 而且后者是居于首位的。
因此, 虽没有说“能养”不是“孝”,但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恭敬,才是真正地做到了“孝”。
“孝”不仅仅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更应该是内在的主观要求。
“孝”是外在行动,但是这种行动要有发自内心的敬。
四、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人来说不成问题,但是有的人敬爱之心不够恳切。
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心中真正所想所愿,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
孔子在提出“养且敬”后,在子夏问“孝”时,他提出“孝”的最高境界。
人们对“色难”有不同的理解,笔者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子女在赡养父母时,时刻保持对父母愉悦的容色,爱和敬的情意,让父母感到欣慰,觉得愉快,是最不容易的。
不但赡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即便是父母有错,子女在劝谏时也要恭恭敬敬,即使父母不听劝谏,子女也不能粗暴地公然顶撞父母,而应该继续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等到他们心平气和时再接着劝谏。
正如孔子所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怒。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人们一般都能做到;奉养父母时,要恭敬,很多人也能做到;但是在父母面前能始终保持和颜悦色则是最难的。
这是“养”且“敬”的进一步升华和引申,这是“孝”的最高层次和要求,也最能够反映孝的本质。
《论语》开篇第二章就明确提出“孝”的问题,并展开论述。
而且有人统计,《论语》中共出现“孝”字近 20次,虽没有出现“孝”字,但与“孝”有关的有10多处,足见“孝”在《论语》和孔子思想体系中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欢触犯上级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