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儒家经典中的孝道观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儒家经典中的孝道观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儒家经典中的孝道观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儒家经典中的孝道观: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儒家经典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孝道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观念,更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在儒家经典中,孝道观灌注着对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平衡思考,为人们树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模范。

本文将就儒家经典中的孝道观,探讨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关系。

一、孝道观与家庭伦理孝道作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仁爱,是家庭伦理的基石。

孝道观凝聚了儒家经典的精华,如《论语》中的“孝弟”、“不孝有三”,《孟子》中的“至亲无疵”等等,都突出了孝道在家庭伦理中的重要性。

首先,孝道观对家庭伦理的价值认同呼应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

儒家经典教导人们要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正是这种孝道观的传承,让家庭成为一个温暖的社会小单位,每个家庭成员都以仁爱和尊重为主导,共同营造家庭的幸福与和谐。

其次,孝道观通过传统经典的引导,形成了家庭中代际关系的平衡与和谐。

在家庭中,父母担负着教育子女的重任,而子女则应以孝道为准则去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并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儒家经典中的孝道观正是引导着人们注重家庭代际间的责任与义务,避免了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总之,儒家经典中的孝道观对于家庭伦理价值的强调,既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规范,更是子女对父母尊重与关爱的实践与表达。

二、孝道观与社会责任孝道观不仅对家庭伦理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涉及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

儒家经典中的孝道观摒弃了私利主义,提倡着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首先,孝道观教导人们要以仁爱之心去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

在儒家经典中,特别是《孟子》中的“仁者爱人,爱人者,能劝天下”以及“舍己从人,知人之恶”等思想,说明了孝道观对于社会责任的强调。

孝子应当将个人的努力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渡过困难,实施仁爱之道。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论语》中“孝”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服其劳”时的容色,社会关系层面的“亲仁”、“泛爱众”。

学习和借鉴《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观教育,对培养其正确的孝道观;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健全人格;培养感恩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一)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论语》里关于孝的思想内涵丰富,孔子对此进行了系统地阐述,首先,要做物质上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即孔子所谓的“能养”,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可以看出,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要求,还不能说是尽了孝道,如果没有孝敬之心,那么物质上的赡养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人异于禽兽之别,就在于不停留于物质层面的供养,还有精神层面的关心和敬重。

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吃饱穿暖,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要关心、敬重父母,《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也足以说明孝顺父母的最高境界是敬重父母,而“能养”只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只有做到了行为上的“能养”和心理上的“敬重”,才能让父母身心愉悦,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二)服“其劳”时,脸上有容色有人说好吃好喝地侍奉父母,任父母差遣,帮父母干活就是孝顺父母了,但如果我们在供父母差遣时不是心甘情愿的,满脸愁容甚至怒色,脸色难看,这也不能称之为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可见,真正的孝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或者体力上照顾父母,更重要的是在长辈面前要有愉悦的表情、好看的脸色。

但实际上子女在父母面前长期保持愉悦的容色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当子女和父母的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容易“色难”,因此,只有对父母有深爱有敬重之心的人才会长久地在父母面前有愉悦的容色,正如《礼记·祭义》所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国学经典:《论语》中的道德教育

国学经典:《论语》中的道德教育

国学经典:《论语》中的道德教育导言《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代表性章节,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仁爱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爱之道,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体现了对他人利益的关注和尊重,以及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通过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善良和同情心,在与他人相处时坚持公正和诚实,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二、知行合一《论语》中还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一个教育理念,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灼见。

通过反复学习和不断应用所学,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孝道与家庭伦理孔子非常重视孝道,他讲述了许多关于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故事和教导。

他认为尊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并强调家庭伦理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向后代传递这些道德价值观,孔子希望能够塑造出更具有良好品德的个体并推动社会进步。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还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孔子强调个体要先从自我改变开始,然后才能辅助家庭成员提升自己,并最终影响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

这种基于人类优秀品质培养个人及社会整体素质的观点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结论《论语》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性格塑造和公共生活的独到见解。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为我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提供指导。

只有将这些道德教育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方国根在中国古代,“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

可以说,孔子“孝”论的基本内容,更有原汁原味,涵盖了我们今天倡导的孝行的各个方面,如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特别是寻求和肯定“孝”道的根源性和社会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入世”精神,等等。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大众性和民间性的一个道德理念。

自古至今,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孝”的观念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它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因素与原始的祖先崇拜的结合。

“孝”字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其内涵主要是对祖先的“追思”、“追孝”、“孝祀”,以及对父母的“孝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相当的观注。

他在继承西周时期关于“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实际,对孝道孝行给予了新的诠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孔子针对时人认为赡养父母就算“孝”的观念和行为,主张“孝”不仅仅是指子女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重要的是要尊敬、善待父母,提出了“孝敬”的主张。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论语忠孝观

论语忠孝观

论语忠孝观《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忠孝观念。

在古代社会中,忠孝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通过对话和论述,表达了对忠孝的深刻理解和重视。

首先,孔子强调了孝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主张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尽自己的本分和责任。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父慈子孝”的双向关系,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

其次,孔子谈到了忠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忠诚是君臣关系、朋友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品质。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他主张臣子要忠诚于君主,但同时也强调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

此外,孔子也认为忠诚不仅是对君主的义务,也是对国家的义务。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天下之有德者,为能以天下为国家,以国为家,以家为身。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国家为重,为国家尽忠职守。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忠孝的相互关系。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于天下也,义之与比。

”他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而道义则包括了忠诚和孝道。

同时,孔子也认为孝是忠诚的基础,只有在家中对父母尽孝的人,才能在国家和君主面前表现出忠诚。

因此,忠孝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最后,《论语》还强调了忠孝与礼的关系。

在古代社会中,礼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规范之一。

孔子认为礼是表达忠孝的一种方式。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生则敬养,死则敬享。

尽此四者,以孝于友。

”他认为人们应该用礼来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同时,孔子也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齐景公有疾,孟武伯问疾。

公曰:‘命代之死。

’对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愿公更之。

’公曰:‘及斯言也,四海之主可废一君。

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的孝道观“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

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

“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

”。

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

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孝”由此就成为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

在这种解释思路下,“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孝”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

“孝”不是对长辈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

其次,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

”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好的评价。

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

此时,就连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参考的。

由此可见,孝在当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再次,孝道对政治能够起到作用。

除了间接地从孝到忠,孝道还可以淳化社会风气,教化大众,安定社会。

孔子还解释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在他看来,倡孝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作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

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

“最后,《论语》中提到,孝不仅是生养,还是死葬,不仅是对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对死后亡灵的尊重,慎终追远,这才是孝的完结。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子早期就在孝方面提出了孝道思想。

对当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 并认为人人都能够做到, 因而没有将它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二,无违与谏诤。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

“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态度要好, 不要伤害亲情。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婉转地劝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

其三,慎终追远。

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对“孝”行的动机和必要性进行了崭新的诠释,阐明“神道设教”的重要性,为其孝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本,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出门能够尊敬师长,那么这个人就具备了成为仁人的基本条件。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还包括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并且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3.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表明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4.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
句话教导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即使父母不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子女
应该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边,如果必须离家远行,也应该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和计划。

总之,《论语》中强调的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和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同时,作为子女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
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提纲:一、孝的本质与核心二、如何尽孝三、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

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

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

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

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

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

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孝的本质与核心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

”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

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

儒家学说的显着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论语》中共有十九处谈及孝,在开篇——《学而》中开门见山地明确了孝的本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

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

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

孝悌应该是仁道的根本吧?”仁是孔子提倡的道德的最高境界,将孝看做是仁的根本,可见,若连孝都做不到,又谈何仁?孝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论语》中反复强调这一点。

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从在家到出外再到社会实践,孔子将人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而父母和兄弟是人最先要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孝悌是为人的基础。

当一个人身处社会,怎样才能被称为“士”?孔子与子贡有如下对话: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

”在论及士的标准时,孔子也是将孝悌作为基本准则。

礼和仁是孔子学说两大核心。

礼着重于对上古文化传统的继承,却又并不拘守礼制的某些形式而有所修正;仁主要是孔子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

孝悌是仁的基本要求,孝的本质在于仁。

仁是孔子孝道的本质,而孝的核心在于礼。

《论语》中有: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孟孙问我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认为人们在对父母尽孝时,无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要遵从礼节,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礼是孝的核心内容。

二、如何尽孝围绕着“礼”这个核心,《论语》中有关于尽孝的行为准则的论述。

孝而有敬。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

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其实现在中国,虽然每个人都懂得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赡养父母不是简简单单让父母吃饱穿暖,而是在赡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尊敬之心,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孔子将赡养最后落在一个敬字上,是要求这种赡养发自内心,而不是表面繁荣。

敬是子女发自内心深处对父母尊敬的情感。

孝而诚心。

回到开篇的“色难”,孝反映出子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情的一种回馈,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基础。

将孝落实到行动上,孔子说和颜悦色最难。

有劳累的事情晚辈先做;有精美的食品,长辈先用,这就是孝吗?恐怕还不够。

对待父母要坚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

很多父母虽然老有所养,但仍旧寂寞痛苦,因为活着毕竟不仅仅是吃饭穿衣,尤其是当父母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之时更是考验孝心的时刻,是和颜悦色、表情柔顺地侍奉父母还是满面怒气、怨声载道?有时精神上的赡养比物质上的赡养更为重要,要将二者兼顾,怪不得孔子也说孝的色难。

劳而无怨。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先生说:“子女侍奉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委婉而谏,把自己的志意表达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产生怨恨。

”从敬到无怨,当今有人认为这种“不违”、“不怨”为愚孝,并大加批判。

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

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

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

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愤愤不平。

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由此可见,孔子在这里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要求子女服从父母,但绝不是一味盲从,而要加以鉴别,当父母有不义、违礼的言行时,子女应尽力加以劝阻,愚孝不是真正的孝。

孝而无忧。

孝顺父母,必定不会让父母过于为自己担心。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时,不作远行。

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一定的方位。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其言下之意是不忧虑其他(更重大)的方面,而生病有时是不可抗的。

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职场上打拼一天后回到家里看到父母,忘掉工作上的事情,尽力把愉悦高兴的表情挂在脸上,而不是烦躁郁闷、大吐苦水,让父母为你的心情好坏而操心。

一句话,让父母省心就是最大的孝。

三、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道虽是产生于我国宗法制度下,维护小农经济的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它在维系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仍有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在此形势下,再倡孝道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首先,力行孝道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

人是社会的主体,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调动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提高个人修养。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是人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而孝是仁的根本和基础。

人世最大的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不忘本源,感恩报答是人生最基本的德行。

孝是真诚无私的爱和至诚无伪的敬,把这对父母的爱和敬扩展开来就是博爱和广敬。

“孝”是一切德行的前提,是良好修养的一种最佳体现,也是加强个人修养的最基本要求。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生活如何变迁,儿女对父母行孝都不会成为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然情感诉求。

其次,倡导孝道有利于家庭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社会的纽带,只要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就有了基础。

尽管和谐家庭只表现为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程度,但是它体现的仍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和谐的家庭指各个家庭成员各尽自己的道德义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集中在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上。

孝是家庭内部双向流动的爱,做父母的对子女足够的关心爱护,子女对父母要养、要敬。

孝道强调孝敬、孝顺,时代发展至今,虽然对于孝顺中的“顺”,人们认为顺的前提是不应盲目顺从,但孝的基本内涵没有改变。

孝而有敬、诚心尽孝、孝而无怨、让父母省心养老,这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稳固。

当前家庭和谐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老人赡养问题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焦点。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不仅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的国力和国情所决定的,在国家的保障制度健全之前,老人的养老重担只能由子女扛起。

在新时代重新强调孝道,对于维护好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家庭亲密和谐、温馨幸福。

最后,倡导孝道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无论在任何社会,如果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关心、不赡养,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于老年人的尊重与爱护,既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美德,更应该成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我国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倡导孝道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是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对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中华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